段 偉
(渤海大學圖書館,遼寧 錦州 121013)
書畫著錄,即記錄中國書畫作品的目錄性著述。中國古代的書畫著錄,最早見于六朝的《太清樓書畫目》,但已佚。目前可見的《貞觀公私畫錄》是中國最早的書畫著錄。中國古代的書畫著錄書目大致可以分為官方書畫著錄、私人藏品和著者所見的作品等。
官方書畫著錄,即是宮廷內(nèi)府所藏,主要是指宮廷收藏書畫的著錄。宋朝的《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就是我國最早的較為完整地記載宮廷書畫收藏的著錄。宣和二年(1120年),內(nèi)府大臣奉敕撰《宣和書譜》,其編選名次、目次、書評與歷代書史所載有所不同?!缎蜁V》20卷,其中,歷代諸帝王書(晉至宋)1卷;篆、隸書(唐至宋)1卷;正書(三國·魏至宋)4卷;行書(晉至宋)6卷;草書(晉至宋)7卷;八分書(唐至宋)1卷。其后附制詔誥命。記載御府所藏墨跡。該書所收人物以姓氏、傳記、書評、藏帖為序,于書史、書論、版本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缎蜁V》宋有刊行,元初有抄本流傳。元大德六年(1302)有延陵吳文貴參校眾抄本之刊行本。后有《四庫全書》《叢書集成》本。今有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中國書學叢書》本。北宋徽宗敕撰的《宣和畫譜》20卷,成書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缎彤嬜V》體例嚴謹,按10個門類收載歷代畫家共計231人,依次為:道釋49人,人物33人,宮室4人,蕃族5人,龍魚8人,山水41人,畜獸27人,花鳥46人,墨竹12人,蔬果6人。每人一傳,尤為詳明。每門皆有敘論一篇,首先記敘該門類的畫理及源流,其次評論歷代畫家的承傳及優(yōu)劣,再次依朝代分列畫家,先作評傳,傳后則詳載御府所藏作品件數(shù)及畫目。全書所著錄的作品共計6396軸?!缎彤嬜V》是官家著錄中較為完備的一部,可以說是反映宋代繪畫興盛的巨著[1]。其版本有《學津討原》本、《津逮秘書》本和《畫史叢刊》本。
自北宋以降,南宋的內(nèi)府收藏雖然沒有書畫著錄留世,卻留下了楊王休在宋寧宗慶元五年所作的一個宮廷賬目,即《宋中興館閣儲藏圖畫記》。該書反映了當時官方的書畫收藏情況。元明兩代均沒有書畫著錄存留,清代宮廷收藏記錄無遺,有《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及其續(xù)編等著作存世?!睹氐钪榱帧烦蹙幨加谇“四辏?743年)十二月,成于乾隆九年(1744年)五月,共24卷。凡清廷內(nèi)府所藏書畫名跡,匯成此書。并載臣工書畫,石刻、木刻、經(jīng)典、科儀等。其次序先釋后道,其記載先書后畫,每條詳列原作盡寸、標題款識、碑記題跋等,載述較詳盡[2]。《石渠寶笈》初編24卷,清代乾隆皇帝命張照、梁詩正等人編纂,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此書為繼《秘殿珠林》之作,所著錄書畫作品均為釋道之外者。其編次方法大略相同于《秘殿珠林》。《秘殿珠林石渠寶笈》續(xù)編由王杰、董誥等人奉敕編,成書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該書收入初編未錄及臣工新進的作品。體例依初編,唯不分等次,但卷首列有總目,著錄作品皆詳加記載,并對作者加以考證,較初編詳盡完備。《秘殿珠林石渠寶笈》三編由英和、黃鉞、姚文田等人奉敕編,成書于嘉慶二十年(1815)。收入初、續(xù)編后入藏的作品2000余件。其編寫體例如續(xù)編,亦列總目,并列分目,便于檢索[3]。《秘殿珠林》和《石渠寶笈》及其續(xù)編作為清代宮廷收藏書畫著錄巨著,其豐富的內(nèi)容對于收藏史、藝術史、宮廷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私人藏品著錄,即作者以著錄家藏書畫為主,且兼顧曾經(jīng)看過的書畫名跡。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北宋米芾的《書史》和《畫史》。《書史》記其目睹法書,詳錄藏書紙本、印章、跋尾,兼及故事軼聞,或加評論。語語精到,后世宗之?!懂嬍贰酚址Q《米海岳畫史》《米氏畫史》《襄陽畫史》,該書以隨筆的形式評述了六朝、隋唐、五代及宋的繪畫名跡。另外又兼及裱褙、印章、收藏和軼事記等。由于《畫史》皆舉其平生所見之畫,品題真?zhèn)?,考訂偽謬,也得到“實為著錄名畫祖本”的稱譽。二是明人文征明的《停云館帖》。該帖為文征明選集,子文彭、文嘉摹勒。嘉靖十六年(1537年)刻第一卷,以后得佳墨逐次加刻,至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完成。此帖摹刻精良淳古,不板不媚,為書家稱道。初為木刻,后改為石刻,此為石刻本。卷一晉、唐小楷,卷二唐摹晉帖,卷三孫過庭《書譜》,卷四唐名人書,卷五、六、七宋名人書,卷八、九元名人書,卷十、十一明名人書,卷十二文征明書。三是清代孫承澤的《庚子消夏錄》。該書成于順治十六年(1659年)夏。全書8卷,所錄內(nèi)容主要為自藏晉唐至明代書畫真跡,亦附有石刻及所見他人藏品。其著錄方法于紙絹、印章等不甚重視,但有時也選擇有價值的題跋。著者于行文中時常夾有議論和考據(jù),見解頗為精到。四是高士奇的《江村消夏錄》。該書成于康熙三十二年,全書3卷,均記個人收藏。作者就其所見書畫考訂源流,詳記絹素、題跋、圖記、附加已見,其體裁較密,遂為上述《秘殿珠林》《石渠寶笈所宗》,成為清代流行之風氣。五是大藏家安岐的《墨緣匯觀》。該書成于乾隆七年(1742年)。全書6卷,即:正錄4卷,續(xù)錄兩卷。體例分為法書、名畫兩類,分別依時代順序著錄。法書、名畫各兩卷,又分別附有續(xù)錄各1卷。正錄著錄較詳,附錄唯記標題,略附數(shù)語而矣。所記書畫作品始于魏晉,終于明末,頗多歷代聞名的書畫名跡。著者對書畫題識、印章僅擇要摘記,對宋以前書畫每多考訂,并論及藝術風格,持論簡要精當。六是清末顧文彬的《過云樓書畫記》。該書成于光緒八年(1882年),共10卷,所錄皆個人所藏。書法止于明末,畫跡則止于清初“四五吳惲”。七是龐元濟的《虛齋名畫錄》。該書收錄龐元濟自藏畫跡535件,自唐代至清代,分列卷、軸、冊頁3類,按時代先后為序,每種詳記紙絹、尺寸、題跋及印章,凡題跋之高寬、鈐印之位置、文字損蝕或論脫處,悉照原本備載。八是清孔陶的《岳雪樓書畫錄》。該書成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全書5卷,皆記自藏書畫。始于唐人寫經(jīng),終于明末,選錄亦不甚濫,尚多名跡,體例也仿自《江村消夏錄》[3]。
著者所見的書畫著錄有以下幾種:一是唐人裴孝源的《貞觀公私畫錄》?!敦懹^公私畫錄》又名《貞觀公私畫史》,貞觀十三年(639年)成書。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記錄了當時皇家和私人收藏的繪畫作品290余件,記錄內(nèi)容包括作者、畫名、本別、件數(shù),并注明了質(zhì)地、款識、來源和是否曾著錄于《梁太清目》等。第二部分記錄了47所寺廟的壁畫,記錄內(nèi)容為寺名、寺廟所在地及畫家姓名等?!敦懹^公私畫錄》是繼已佚的中國第一部繪畫著錄《梁太清目》之后的又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國繪畫史研究和鑒定學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4]。二是北宋米芾的《寶章待訪錄》?!秾氄麓L錄》成書于元祐元年(1086年)八月,分為“目睹”和“的聞”兩大部分,所錄84件晉唐品,開后世著錄之先河,影響很大。三是元人周密的《云煙過眼錄》和《志雅堂雜抄》。《云煙過眼錄》4卷,該書雜記撰者所見古器、書、畫等,其中又以書畫為多,是中國第一部以著錄私家藏畫為主要內(nèi)容兼錄南宋皇室部分藏品的著錄著作;《志雅堂雜抄》多記年月日,是其自至元廿十六年(1289年)至三十一年(1294年)間所見藏家古物書畫。兩書體例不一,但所記之物件大致相同,可資參校。四是明人朱存理的《珊瑚木難》。該書記錄其所見書畫名跡,備錄其中詩文題跋,有世所罕睹者均附錄。隨見隨錄成冊,不分時代先后。每種有自評,并系以跋語。以出于文征明、文嘉、王穉登、王騰程四家收藏者為多。五是都穆的《寓意編》。該書記錄作者所見書畫真?zhèn)?,及當時收藏名氏,凡60條,鑒別頗詳;有并非真跡而素來著名者,亦錄入;也有僅記書畫品名,或云“余不曾見”,可待后來征仿。六是清初顧復的《平生壯觀》。該書為顧復所見書畫名跡,隨筆記之,積35年著錄成錄。分書、畫各5卷,卷一至卷五錄魏至明末的名家法書,卷六為晉至五代畫,卷七為北宋畫,卷八為南宋及金人畫,卷九為元畫,卷十為明畫,終于董其昌。依時代編次,略記紙絹尺寸,行款字數(shù),布局位置[5]。七是明人文嘉的《鈐山堂書畫記》。此書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奉旨查抄嚴嵩宅第時所做的書畫登記冊。鈐山堂是嚴嵩的宅名。文嘉在嚴府清點了3個月,隨清隨記,后來又詳細分類。從目錄上看,所藏作品均為歷代名跡。法書名跡有三國魏鐘繇,東晉王羲之父子,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等人作品。名畫則更多,從東晉顧愷之,至唐代閻立本、李思訓、吳道子、王維,五代顧閎中、黃筌,宋李成、荊浩、關同等,元趙孟頫、黃公望等,明戴進、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等。作者對所收作品均加標注,標明收藏經(jīng)過及真?zhèn)?。八是張丑的《清河書畫舫》。此?2卷。該書以書畫家為綱,以其書畫作品流傳者為目,著錄自三國鐘繇至明仇英歷代名書畫家真跡,述其流傳,錄其題跋,注明出處,附作者小傳,間有考證,糾正訛傳。對名家名作兼有評論,內(nèi)容系統(tǒng)豐富,論述精當,著錄準確,是收藏家及鑒賞家的重要參考書[6]。九是明人詹景鳳撰的《東圖玄覽編》。該書4卷,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成書,記敘作者生平所見書畫名跡600多種,卷末附錄書畫碑帖題跋,它不僅著錄作品內(nèi)容、款識、印章等項,又間有品評。而且對書畫家及流派的筆墨技法進行評論,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著錄書籍[7]。十是清人吳升的《大觀錄》。該書12卷,書畫各半,皆著者生平所見者,多有名跡。其體例則每于書畫作品下,詳記紙絹尺度、書法并記其行數(shù)字數(shù),錄其正文,繪畫則記所繪情況與款識,后人題跋亦一一入錄,但對印章不大記錄。間或有評語。十一是清人吳其貞的《書畫記》6卷,成書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記錄自藏及所見清初蘇州與揚州兩地藏家所蓄真跡,詳錄其行款位置,尺寸大小、印記、紙絹、裝潢,并注明所見年月。十二是清人吳榮光的《辛丑消夏記》5卷,成書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其書體例仿高氏消夏錄,而精審過之,共著錄書畫158件,其中唐4件,五代3件,宋38件,金1件,元58件,明44件,均為作者所見作品[8]。
除了上述3個方面以外,筆者還從《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了解到一些有關中國古代書畫著錄的文獻,因為沒有查閱到確切的書目介紹,無法將其歸類。這些書畫著錄的文獻有:康熙年間繆曰藻的《寓意錄》4卷,姚際恒的《好古堂家藏書畫記》兩卷、續(xù)1卷;雍正年間周二學的《一角編》兩卷;道光年間孫星衍的《平津館鑒藏書畫記》1卷,潘世璜的《須靜齋云煙過眼錄》1卷,張大鏞的《自怡悅齋書畫錄》30卷,陶梁的《紅豆樹館書畫記》8卷,胡積堂的《筆嘯軒書畫錄》3卷;咸豐年間韓泰華的《王雨堂書畫記》4卷;同治年間蔣光煦的《別下齋書畫錄》24卷;光緒年間方濬頤的《夢園書畫錄》24卷,謝堃的《書畫所見錄》3卷,葛金烺的《愛日呤廬書畫錄》4卷、補錄兩卷、錄4卷。
[1] 黃卓越,桑思奮.中國大書典[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94:846.
[2] 薛鋒,王學林.簡明美術史辭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214.
[3] 林樹中,等.美術辭林·中國繪畫卷(上)[M].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675.
[4] 王尚壽,等.絲綢之路文化大辭典[M].蘭州:紅旗出版社,1995:641.
[5] 周積寅.中國畫論辭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6] 吳士余,等.中國學術名著大詞典(古代卷)[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733-734.
[7] 陶明君.中國書論辭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632-633.
[8] 馬鴻增.中國近代繪畫史論著述概說[J].美術研究,1989(1):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