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平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玉文化的悠遠和它為國人的喜愛之深厚是紫砂文化所無法比擬的。中國人對玉的使用由勞動工具而為裝飾用品再為祭祀禮器,更兼其具有身份象征、避邪防身的作用,故而國人賦予它種種君子的德行,直至成為儒家文化中完美人格的象征:“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充耳秀瑩,會弁如星;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兩千多年以來,人們愛玉、佩玉、贈玉,一塊溫潤、清涼、通透的美玉呈現(xiàn)了多少匠人的琢磨工夫、文人的藝術情懷,又寄托了多少君子的道德操守、精神追求,乃至宗教心靈。除了玉,幾千年來還有什么器物能如它一般和人們的身體與心靈貼得如此之近?甚至可以說,玉用它的材質之美、肌理之美、氣質之美,雕琢著中國人溫良、堅毅、純凈、樸雅的心性。對玉的雕琢是“小技”,又是“大道”,無數(shù)匠人在雕琢、打磨一塊塊美玉的同時有沒有想到,這些美玉也將會雕琢、打磨、感染著一代代中國人,造就出如玉的君子?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雕塑史》中論述古人重玉的傳統(tǒng)時說:“安邦國則有六瑞;禮天地四方則有六器;禮天以蒼璧;禮地以黃琮;禮東方以青圭;禮南方以赤璋;禮西方以白琥,禮北方以玄璜。用玉之途甚廣,用玉之風甚盛,玉在當時社會中實占重要之位置。其價可使“小人懷璧其罪”,其高尚可使‘君子比德于玉’,又能使孔子‘鞠躬如也’?!?/p>
紫砂的氣質和玉是不謀而合的,它們都給予人們以心靈的寧靜與平和。紫砂幽雅如玉,它沒有金銀的耀目光彩,只安靜在那里,幽幽然而不語,它紫得樸實又厚重,即便紅也紅得溫和。時大彬也罷,陳曼生也罷,所需不過清雅的一壺茶;邵大亨也罷,顧景舟也罷,所求不過是堅實質樸,幽雅如砂。紫砂溫潤如玉,它是陽羨溪頭的一丸土,經歷火的煅燒,水的滋養(yǎng),褪盡鉛華與火熱,溫而不失個性,潤而保有筋骨。待到火氣、土氣、水氣通通褪盡,它就是如玉的君子。紫砂內斂如玉,它深埋土層之下,億萬年的等待換來五色光芒。它不事張揚,不做雄豪語,只與茶作無聲的交流,默默地助著茶香,解著茶語。紫砂純凈如玉,歷史上雖曾在它身上進行著“涂脂抹粉”的彩釉裝飾,但最終它依然素面素心,本色示人。一壺侍一茶,它吸納著茶的清心,養(yǎng)著自己神韻,它的純凈與茶人的精行儉德相得益彰。于是吳梅鼎說:“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廷;近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隨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林古度說:“荊溪陶正司陶復,泥沙貴重如珩璜?!比伟采险f:“洞山茶,少山壺,玉骨冰膚,雖欲不傳,其可得乎!”玉與紫砂的精神氣質在明清文人眼中是二是一,且紫砂更具一份實用之功,更甚于玉。
除了在整體造型上從玉器上汲取設計靈感,在紋飾、線條、雕刻上紫砂壺也對玉器多有借鑒。中國的藝術作品和西方藝術有一點很不同,就是非常重視線條,無論雕塑、繪畫、書法還是建筑。這可以在漢代的玉雕,初唐佛像造像的衣褶和大量的浮雕作品中得到印證,它們不注重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當然,審美意義上的線條絕不是任一自然線段,而是使形體化成為或飛動或端莊的重要方式。所以玉雕的線條處理方法就給紫砂壺的設計和裝飾帶來了許多可以借鑒之處。比如玉雕中的曲線用得好會使器物整體有種流動感,而又不失力度。否則要么生硬、板滯,要么軟弱無力。而玉器中的直線通常使之呈現(xiàn)出挺拔、向上的感覺,紫砂壺借鑒玉器的直線處理方式會使砂壺具有挺拔、硬朗的氣勢神韻和陽剛之美。玉器的線條,尤其直線并不是僵直、板滯的,而是在直線中尋求變化,以做到直而不板、輪廓分明、剛中見柔。所以紫砂壺線條裝飾也不同于幾何學意義上的直線,它們往往含有曲線的成分,大都是以直線為基調中保持有曲線的內涵。
還有一些玉器的造型元素部分地被引用到紫砂壺中,比如玉如意、玉夔龍、玉夔鳳、玉虎等等,它們往往出現(xiàn)在砂壺的鈕、把、流等處,顯得古穆秀雅,起到對整壺進行畫龍點睛式的裝飾效果。至于清代中期由朱石梅開創(chuàng)的紫砂錫包鑲玉壺,則直接把玉鑲在壺嘴、壺把或壺鈕處進行裝飾反而流于表面化,顯得不甚相容。但此種三鑲壺畢竟體現(xiàn)了人們對紫砂與玉器親密關系的認同。《禮記》上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庇终f:“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庇袷[含的德行人格象征意義已遠遠超出器物本身。紫砂亦然,明清以來,它不僅在民間成為重要的茶具,在文人雅士的意識里,它亦具備了素雅、溫潤、平和的君子之風。文質彬彬在說君子,說玉器,也是在說紫砂。
[1]《中國工藝美術大詞典》 吳山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9年版
[2]《簡明陶瓷詞典》 汪慶正主編 上海辭典出版社 1989年版
[3]《中華文物鑒賞》 羅宗真、秦浩主編 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