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
夷狄有君,不如諸夏無君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p>
解釋對文本有再創(chuàng)造,這一章是很好的例子。
歷史上,講華夷之辨,大家經(jīng)常引這段話,使它大出其名。但這段話該怎么講,歷來有爭論。
前人的解釋,可以分成以下幾種:
一是諸夏不如夷狄。
它是說,你看,就連人家夷狄都有君,不像咱們諸夏反而無君目無君長,這也太不像話了吧。推其意,主要是嫌諸夏不爭氣。
二是夷狄不如諸夏。
它又分兩種:
1.就算夷狄有君,也比不上諸夏無君,因為他們太野蠻,不懂什么叫禮儀,有君無禮,還不如有禮無君。這是看不起。
2.如果夷狄有君,竟敢對諸夏發(fā)號施令,那還不如咱們無君。這是賭氣。
這三種解釋,我看,第二類的第一種可能最符合原文。但歷史上,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需要,各個時期有各個時期的解釋。
錢穆說,晉室南渡,北方五胡亂華,漢族門第鼎盛,蔑視王室,多主前說;宋承晚唐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的亂局,非倡尊王不能自保,而夷患亦可虞,多主后說。
我們看史書,古人對這句話,經(jīng)常是各取所需,想怎么講就怎么講。比如《魏書·司馬叡傳》引之,就是拿它批評中國的君弱臣強,但它的《宕昌羌傳》引之,又罵“宕昌王雖為邊方之主,乃不如中國一吏”。這些解釋,不管說誰不如誰,都是諸夏本位,對外國或外族看不起,即使大罵中國,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相反的立場有沒有?也有。這就是非漢族的讀者。
如宋人筆記里說,金人南下,打到曲阜,他們在孔廟里指著孔子像罵,原來你就是那個罵我們是“夷狄之有君”的家伙呀。還有滿族人,他們的立場和漢族也不一樣。比如雍正皇帝說,明之天下是亡于流寇之手,乃中國人自取滅亡,怪不得誰。滿人以外國之君入承大統(tǒng),中國人何必還講華夷之分。春秋時雖百里之國,當(dāng)大夫的都不能隨便辱罵國君,更何況我朝奉天承運,造此大一統(tǒng)太平盛世。他說,“圣人之在諸夏,猶謂夷狄之有君”,你們怎么可以有這種無父無君之論呢。人家韓愈都說了,“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因為身份相似,他們特別認同元,說“有元之混一區(qū)宇,有國百年,幅員極廣”。(《大義覺迷錄》)
宋元明清,中國挨打,教訓(xùn)很深刻,有些漢族知識分子,也開始對華夏優(yōu)越論持批判態(tài)度。如明謝肇淛就說,“夷狄之不及中國者,惟禮樂文物稍樸陋耳。至于賦役之簡,刑法之寬,虛文之省,禮意之真,俗淳而不詐,官要而不繁,民質(zhì)而不偷,事少而易辦,仕宦者無朋黨煩囂之風(fēng),無訐害擠陷之巧,農(nóng)商者無追呼科派之?dāng)_,無征榷詐騙之困。蓋當(dāng)中國之盛時,其繁文多而實意少,已自不及其寧靜,而況衰亂戰(zhàn)爭之日,暴君虐政之朝乎?故老聃之入流沙,管寧之居遼東,皆其時勢使然。夫子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者,其浮海居夷,非浪言也?!保ā段咫s俎》卷四)
華夷之辨,太敏感,連古書版本都受影響。如皇侃《論語集解義疏》,這段話下,皇疏原文本來是:“此章重中國,賤蠻夷也。諸夏,中國也。亡,無也。言夷狄雖有君主,而不及中國無君也。故孫綽云:諸夏有時無君,道不都喪,夷狄強者為師,理同禽獸也。釋惠琳曰:有君無禮,不如有禮無君也。刺時季氏有君無禮也?!薄端膸烊珪繁景堰@段話改成另一個樣子:“此章為下潛〔僭〕上者發(fā)也。諸夏,中國也。亡,無也。言中國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亂也。周室既衰,諸侯放恣,禮樂征伐之權(quán)不復(fù)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國尚有尊長統(tǒng)屬,不至如我中國之無君也?!薄端膸臁繁緸槭裁匆鸦适韪某蛇@個樣子,原因很簡單,原本有“重中國,賤夷狄”“理同禽獸”等語,都觸犯當(dāng)時忌諱。清初禁書之令甚嚴,不能不加改篡。
這一章的“夷狄之有君”指誰,學(xué)者也有猜測,有人認為,可能是與孔子同時的楚莊王或吳王夫差,皆不失為有道之君。楊樹達曾說:“《春秋》之義,夷狄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中國而為夷狄,則夷狄之?!w孔子于夷夏之界,不以血統(tǒng)種族及地理與其他條件為準(zhǔn),而以行為為準(zhǔn),其生在二千數(shù)百年以前,恍若豫知數(shù)千年后有希特勒、東條英機等敗類將持其民族優(yōu)越論以禍天下而豫為之防者,此等見解何等卓越!此等智慧何等深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反對大民族主義之語,乃真能體現(xiàn)孔子此種偉大之精神者也。而釋《論語》者,乃或謂夷狄雖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君,以褊狹之見,讀孔子之書,謬矣。”楊氏愛孔子而美化之,以至于此,又是一種標(biāo)本。
與仁為鄰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智?”
“里仁”,就是“處仁”。里,本來是古代的面積單位,即長寬各三百步。古代計里畫方,安置居民,很有傳統(tǒng),里是居民組織的基本單位。里的面積大小和人口多少沒有一定,但一般比較小?,F(xiàn)在有些小地名,仍以里為名。“擇”,古書引用或作“宅”,作“宅”更好。
前人注釋此章,一般都是照字面理解,認為孔子強調(diào)的是,跟什么人做鄰居,一定要慎重,不選仁人,不行。
我們現(xiàn)在買房子,要看地點、交通、景色,周圍的環(huán)境怎么樣,學(xué)校、商店、飯館、醫(yī)院怎么分布。如果在美國,還有一條最重要,就是鄰居,富人和窮人,什么人和什么人住一塊兒,絕對不能忽略。
孔子卜宅,也很看重鄰居。如果舊注不誤,他是想跟仁人住一塊兒。這種想法很有意思。我也想過,如果能跟自己要好的朋友住一塊兒,多好。孔子的理想社區(qū),全是仁人,還是有一兩個就夠了,不知道,反正為富不仁的人,絕對不接納。有錢可以,必須捐出來。我們不妨設(shè)想一下,他當(dāng)校長兼教授,周圍是莘莘學(xué)子,慕名者自遠方來,他們買房賃屋,越聚越多,好像大學(xué)城,把曲阜闕里搞得和個君子國似的,多好??鬃诱f,不跟仁人住一塊兒,太傻。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p>
這句也是講處仁,但不是擇鄰,而是自處。
前兩句,是講不仁者?!凹s”,孔注訓(xùn)“困”。孔子認為,仁者都很安分,窮也好,富也好,都安之若素。不仁者是窮了不行,富了也不行。
后兩句,是講仁者和智者。我們要注意,這里的仁者,特點在一個“安”字。安仁是安于仁,強調(diào)其靜??鬃映R匀?、智(知)并舉,兩者有什么不同?仁是體,智是用;仁主靜,智主動。前者像山,后者像水。這是兩者的不同。參看《雍也》6.23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仁者安仁”,對比上文可知,其實就是安貧,不但要做好精神準(zhǔn)備,長期餓肚子,還要快快樂樂餓肚子。
“知者利仁”,什么意思?不太清楚,大概是越來越聰明,把仁的偉大意義都發(fā)揮出來了。
總之,仁者不動如山,安于仁;知者長流似水,利于仁??鬃诱f的境界,沒準(zhǔn)是餓著肚子而文思泉涌吧。
君子棄仁,不能成名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p>
富人常以他們的富裕、文明和秩序給窮人做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但他們卻一直不明白,窮人愛錢,愛他們擁有的一切,為什么卻不愛有錢人。因為除了榜樣,他們什么也不給,就連“以其道得之”的“道”,也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孔子說的君子,和小人不一樣,小人恨貧賤,不安于貧賤,除了“彼可取而代之”,不知還有什么“道”??鬃诱f,道就是仁。君子所安,只是仁,要安仁守素。不合于仁,雖富貴不處;合于仁,雖貧賤不去。這個立場叫仁。沒有仁,君子就無法成名;有了仁,才有名。
孫欽善認為,第二次出現(xiàn)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字是衍文。
“終食”,是一頓飯的工夫,形容時間很短?!霸齑巍保羌奔泵γ??!邦嵟妗?,是困頓挫折。
孔子的意思是,不管怎么忙忙叨叨,怎么焦頭爛額,都不可離開仁,哪怕一時一刻。離開仁,君子就沒法出名了。
如何勸父母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幾”,稍微。“不違”,是絕對服從?,F(xiàn)代社會,只有軍隊,對首長的命令才絕對服從,但孔子不一樣,他講“不違”,一是對父母,二是對老師,國君都未必有這種資格。郭店楚簡《語叢三》告訴我們,人對父母和君主都要服從,就像軍人要服從三軍之旗和三軍之帥,但君不如親,君可去,親不可去,君臣關(guān)系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悅君,可離而去之;君以不義加諸臣,臣可拒而不受。當(dāng)時是孝大于忠,不像宋以來,可以舍孝取忠。
“勞”是操心。古人說:“事親有隱無犯,事君有犯無隱?!保ā抖Y記·檀弓》)。國君,可以毫無保留,犯顏直諫;三諫不從,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樣,只能曲里拐彎,委婉勸說。
這里講孝子勸父母,真是難拿。不但言辭要懇切而委婉,絕對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說父母哪兒對哪兒錯,還要看他們的臉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絕對服從,事事為父母操心,絲毫沒有怨言。
子游對自由的高見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君和友,是社會關(guān)系,社會就是社會,不能當(dāng)自己家。如果用對家里人的態(tài)度處理,非把這些關(guān)系搞壞。現(xiàn)代社會,尤其不能如此。
子游講的道理很對,跟領(lǐng)導(dǎo)套近乎,走動太多,領(lǐng)導(dǎo)煩,自討沒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塊兒湊,也招人討厭,日久天長,反而疏遠。我們中國,人口密度大,法律約束、道德約束少,小人堆,是非窩,湊一塊兒就掐,何苦!大家還是保持距離,少接觸好。
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不能太密切,來往不能太頻繁。這條我喜歡。
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特點是不管別人的存在,別人的感受怎么樣。西方對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個籠子”,自由就是給人和人的關(guān)系劃定界限,劃定范圍,彼此要有距離感。他們的道德,未必都好,但對我們,正好是解毒劑。
人是最兇猛的動物。老鄉(xiāng)說,馬見馬親,人見人咬。我的看法是,可來往來往,不可來往就躲著點兒,抬頭不見,低頭也不見,世界就安生了。
公冶長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币云渥悠拗?。
女兒是最高獎賞。誰肯把親生閨女嫁給勞改犯?孔子。
公冶長,孔門弟子,生卒年不詳。“公冶”是復(fù)姓,即兩個字的家族名,嚴格講,其實是氏,而不是姓。他可能是以官為氏。戰(zhàn)國工官,常以“公”字表示官營,并稱負責(zé)鑄造銅器或鐵器的官員為“冶師”或“冶”。司馬遷說他名長,字子長,名、字相同,有點兒怪。《孔子家語》略有不同,是名萇,字子長。其名,范寧引《家語》訛為芝,《釋文》則字子張。他的名到底是什么,有很多不同記載,但對比下面幾章,這里的“公冶長”是以字稱,沒問題。他的字應(yīng)該是子長,這里省掉子。
“妻”音qì,是動詞,指孔子嫁女于公冶長。公冶長蹲大獄,他怎么結(jié)婚?古代士的婚禮有所謂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禮記·內(nèi)則》說,“聘則為妻”,聘是下聘禮,只到第四步,就可以叫妻。我估計,他只是訂婚,還沒完婚??鬃影雅畠杭藿o公冶長,了不起。當(dāng)然,公冶長是他的學(xué)生,孔子知道他沒罪。
孔門弟子,有很多是復(fù)姓,如《論語》提到的漆雕啟字子開、公西赤字子華、巫馬施字子期、端木賜字子貢、澹臺滅明字子羽、司馬耕字子牛、南宮適字子容,都是復(fù)姓?!墩撜Z》中的對話,弟子稱師長,多稱字,或尊稱某子,孔子稱弟子,則直呼其名。這里的“子謂公冶長”和下文的“子謂南容”“子謂子賤”“子謂子貢”“子謂子產(chǎn)”一樣,都是稱字,但不同點是,他的字前不帶“子”,加了復(fù)姓。下文和后面的“漆雕開”“巫馬期”“公西華”“司馬?!倍歼@么叫。
“縲紲”,音léixiè,捆犯人的繩子?!凹湣?,今本作絏,古本作紲,絏是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造的新字?!翱w紲之中”,指關(guān)在牢獄之中。
“子”,古代的子有所謂女子子,女子子是女兒。孔子的女兒叫什么,不知道。
公冶長為什么被抓?孔子為什么說他無辜?不知道。反正孔子喜歡他,不然不會把女兒嫁給他。
中國的師生關(guān)系是仿父子關(guān)系,老師欣賞學(xué)生,會把女兒嫁給他,這是咱們的老傳統(tǒng)。
老師選優(yōu)秀學(xué)生當(dāng)乘龍快婿,或許是好事。但如果不問學(xué)生愿意不愿意,女兒愿意不愿意,就成了包辦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