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說《阿Q正傳》中,魯迅塑造了另一個以符號為名字的低層人物小D?!八小⊥?。大起來和阿Q一樣。”在小D身上,處處都有阿Q的影子,是剪去了辮子的阿Q,是滿清滅亡民國肇建以后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者。小D的出現(xiàn),象征著從孔子到孫中山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的大同理想的幻滅,也意味著魯迅對辛亥革命這場沒有觸動中國社會基礎的革命的失望。
關(guān)鍵詞:魯迅;孫中山;《阿Q正傳》;辛亥革命;大同理想
中圖分類號:I210
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阿Q正傳》中,主角阿Q是“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者,他自大、自卑、狹隘、守舊、愚昧、健忘……身上聚集著一種阿Q所特有的精神勝利法??傊悄莻€畸形年代、畸形社會的畸形產(chǎn)物。除了阿Q之外,小說中還有一位姓名無從考證的小人物——小D。有學者認為,阿Q是有辮子的中國人,小D是剪去了辮子的中國人。[1]80魯迅先生也曾經(jīng)說過,小D大起來和阿Q一樣??磥?,作為阿Q繼承者的小D,當是滿清滅亡民國肇建后“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者。
一
阿Q戀愛失敗,未莊漸漸有了些古怪:女人們都怕了羞,酒店不肯賒賬了,土谷祠的老頭要趕他走,更難容忍的是竟然沒人來請他打短工,嚴重影響了阿Q的“生計問題”。經(jīng)過多方打聽,阿Q才知道大家有事都去找“又瘦又乏”的窮小子小D。
小D在小說中第一次出現(xiàn),就謀了阿Q的飯碗,而“這小D,是一個窮小子,又瘦又乏,在阿Q的眼睛里,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當阿Q在錢府照壁前遇到小D時,“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一場“龍虎斗”也就在所難免了。
阿Q先發(fā)制人,主動“迎上去,小D也站住了”。阿Q“怒目而視”,破口大罵:“畜生!”小D只是說:“我是蟲豸,好么?……”儼然是阿Q招牌言辭的翻版。在這之前,阿Q與未莊閑人打架吃了虧,也曾低聲下氣地說過“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這樣的話,還自詡為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阿Q終于怒不可遏,又瘦又乏的窮小子小D不僅謀了他的飯碗,竟然敢學他的樣?于是,阿Q“伸手去拔小D的辮子”,未曾想小D“一手也來拔阿Q的辮子”,兩人又都用手護住了各自的辮根,“四只手拔著兩顆頭,都彎了腰,在錢家粉墻上映出一個藍色的虹影”。至于邊上眾人的解勸——或是頌揚,或是煽動——兩個人都不聽,“阿Q進三步,小D便退三步,都站著;小D進三步,阿Q便退三步,又都站著”,一直打到頭發(fā)冒煙、額上流汗,才同時放手,“同時直起,同時退開”,最后“都擠出人叢去”。阿Q是一向瞧不起小D的,臨走之際還不忘回頭威脅小D:“記著罷,媽媽的……”經(jīng)過了這場大戰(zhàn),小D并未處于下風,似乎已不再膽怯,毫不示弱地也回過頭來,忿忿然還了一句:“媽媽的,記著罷……”相同的動作,相似的言語,在這場勢均力敵的“龍虎斗”中,小D就好像是阿Q的影子。
小D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阿Q宣布“革命”之后的夢中。在阿Q的潛意識里,小D是第一個該死的,此時位置已超過王胡,等同于趙太爺和假洋鬼子。也難怪,誰讓小D謀了他的飯碗,其罪惡并不下于趙太爺打的嘴巴,更甚于假洋鬼子的假辮子。不過,阿Q心目中的革命,無非是拿些元寶、洋錢、洋紗衫、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錢家或者趙家的桌椅。此類瑣事,“革命者”阿Q自己是不屑于動手的,必須“叫小D來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夢終究只是夢,沒想到原本第一個該死該打嘴巴的小D,現(xiàn)實中“也敢來做革命的罪”?!靶是什么東西?”竟然敢像阿Q那樣,“也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了,而且也居然用一支竹筷”。阿Q愈發(fā)氣破了肚皮,他決不準小D這么做,甚至很想“即刻揪住他,拗斷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辮子,并且批他幾個嘴巴”。經(jīng)歷了先前那場“龍虎斗”,阿Q早已領悟“君子動口不動手”的真諦,終于饒放了小D,單是怒目而視,吐一口唾沫,道了一聲“呸!”
在未莊,與阿Q同階級共命運的伙伴中,也只有小D盤起辮子加入了“革命隊伍”,至于王胡、吳媽、小尼姑之流根本就沒有顯示出任何“革命跡象”。革命黨進城之后,將辮子盤在頂上的“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趙司晨和趙白眼,后來才是阿Q”。況且阿Q還“遲疑多時,這才放膽的走去”,或許小D盤辮尚在阿Q之前也說不定。盡管阿Q并不愿意承認,小D畢竟采取了與其一致的“革命行動”,原先又瘦又乏的窮小子成了阿Q的“革命同路人”。阿Q腦后少了辮子,照理也該由小D登場了。
小D比阿Q年輕,想必交際更廣,消息更靈通。那一天深夜,阿Q正準備回土谷祠睡覺,“忽而聽得一種異樣的聲音,又不是爆竹”。暗中尋過去,“猛然間一個人從對面逃來了”。阿Q趕緊跟著逃,定睛一瞧,那人卻是小D。于是,阿Q從同樣“愛看熱鬧,愛管閑事”的小D那里得知了趙家遭搶的消息?!鞍卓准椎娜嗣髅鞯搅?,并不來打招呼,搬了許多好東西,又沒有自己的份?!睉?zhàn)戰(zhàn)兢兢之余,阿Q頗為不平,越想越氣,甚至一度動搖,差點當了“革命”的叛徒:“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擦!”。
這一次,小D更沒有學阿Q的樣,反而是阿Q翻身跟著小D跑?!澳侨宿D(zhuǎn)彎,阿Q也轉(zhuǎn)彎,那人站住了,阿Q也站住?!卑總不如小D年輕,腿腳也沒那么利索,“逃而又停的兩三回”,加上“格外膽大”,終于窺見了趙家被搶的全過程,而不幸被卷入這起離奇的劫案,最終走上“大團圓”的不歸路。小D的第三次出場,無意中改變了阿Q的命運。
小說中,小D出場很少,著墨也不多,常常被人忽視。綜觀小D三次出場,從一開始模仿阿Q的言行舉止,進化到與阿Q共同“革命”,最后阿Q反而跟著他跑。由此看來,小D正在成長,羽翼逐漸豐滿,終于走出了阿Q的影子。因此,小D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阿Q第二”,必定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未莊后起之秀。
二
魯迅說:“我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寫的。他活著的時候,人都叫他阿Quei,……阿Quei,阿桂還是阿貴呢?”可惜阿Q并沒在八月間做過生日,也沒有個叫阿貴的兄弟,“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國流行的拼法寫他為阿Quei,略作阿Q?!睋?jù)周作人說,阿Q這一人物是有原型的,“他姓謝,他有個哥哥叫謝阿有”[2]87,而且“阿桂也原是對音的字,或者是阿貴也說不定,只因通常寫作阿桂,這里也就沿用”。[3]118藝術(sh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魯迅認為,寫小說的“方法是在使讀者摸不著在寫自己以外的誰,一下子就退諉掉,變成旁觀者,而疑心到像是寫自己,又像是寫一切人,由此開出反省的道路”。[4]150阿Q是當時中國現(xiàn)實社會中億萬國民的真實寫照,背負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因襲。“魯迅作的一篇《阿Q正傳》,大約是想暴露國民的弱點的”[5]154,有意識地模糊了阿Q的姓名、籍貫、身世、經(jīng)歷等確定性因素,更著力于從精神、氣質(zhì)等方面來塑造人物,突出強調(diào)其個性和心理狀態(tài)的逼真。因此,阿Q這一落后愚昧尚未覺悟的典型形象,超越了時代,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民族,甚至超越了國界。正因為如此,“當《阿Q正傳》一段一段陸續(xù)發(fā)表的時候,有許多人都栗栗危懼,恐怕以后要罵到他的頭上”[6]396。只可惜知堂老人硬生生將阿Q坐實,自然就少了許多內(nèi)蘊和趣味。
周作人認為,“阿Q本來是阿桂拼音的縮寫,照例拼音應該寫作Kuei,那么當做阿K,但是作者因為字樣子好玩,好像有一條小辮,所以定為阿Q,雖然聲音稍有不對也不管了”。[3]119魯迅固然是為了“諷刺用羅馬字拼音只知道照英文讀法的學者們,實際上乃是本意要用這個Q字,……他就覺得那Q字(須得大寫)上邊的小辮好玩。初版的《吶喊》里只有《阿Q正傳》第一頁上三個Q字是合格的,因為他拖著那條小辮”[7]85。從這些訊息中,我們知道魯迅是非??粗匕腦后這條辮子的。
阿Q叫阿Quei,小D叫小Don。小D的姓名、籍貫、身世、經(jīng)歷也不可考。D如果是姓,按理應是“小董”,如果是名,或許是“小東”,或許是“小冬”。多年后,有人問先生:“小D大約是小董罷?”魯迅很肯定地回答:“并不是的。他叫‘小同。大起來和阿Q一樣?!?sup>[8]115魯迅說他叫“小同”,只是以阿Q為參照,揭示了小D的身份、性格和命運,而并非確鑿的名字。不是嗎?小D,一個半圓式的光頭,一個與阿Q相似卻不帶辮子的名字。沒了辮子的Q應該是O,魯迅這次強調(diào)的卻是“和阿Q一樣”,必須突出個“同”字,也就不再執(zhí)著于“字樣子好玩”了,所以定為小D,雖然形象稍有不對也不管了。
在創(chuàng)作之初,魯迅并沒有料到阿Q會有“大團圓”的結(jié)局,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人物自己“卻已經(jīng)漸漸向死路上走”[6]393。小說第四章“戀愛的悲劇”是阿Q人生的轉(zhuǎn)折點。在這之前,阿Q雖然挨過趙太爺?shù)淖彀停柺芪辞f閑人和王胡的老拳,又在賭攤被人搶了錢,還吃了假洋鬼子幾下哭喪棒,而阿Q走向“末路”還是在戀愛失敗之后。吳媽尋死覓活的眼淚引起了未莊的一些古怪,阿Q丟了工作,小D搶了他的飯碗,肚子餓委實是一件非常“媽媽的”事情。第五章《生計問題》以后,情節(jié)開始“漸漸向死路上走”,所謂的“中興”也不過是“大團圓”前的回光返照罷了。而小D就在此時登場,為后阿Q時代未莊的歷史走向埋下了伏線。
阿Q最終還是“大團圓”了,即使阿Q這樣可笑可恨可憐可悲的人物,也沒有像小尼姑所詛咒的那樣“斷子絕孫”?!靶,就是小同,在一切方面都和阿Q同樣的一個被剝削者。”[9]182小D同樣具有阿Q的精神,自輕、自賤、麻木、怯弱……他們是同一性格而不同年齡的兩個人。正是從這不同年齡中,才在小D身上再現(xiàn)了阿Q的過去,而在阿Q身上預示著小D的未來。阿Q臨刑前的一句話“再過二十年又是一個……”發(fā)人深思。環(huán)境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如果社會環(huán)境仍像小說中所描寫的那樣重復發(fā)展下去,那么二十年后的小D一定是當年的阿Q,終將成為這個社會的犧牲者。
三
其實小D也是有辮子的,只是被這個符號化的名字剪去了。阿Q剪去了辮子,就是小D。小同長大了,就成了大同。從字面意義而言,“大同”是一種美好的理想社會,最早出現(xiàn)于孔子對學生子游所說的一段話: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0]
在大同世界里,天下是共有的,人人講求誠信,不謀私利,都愿意為公眾之事竭盡全力。這樣一來,沒有富貴和貧窮之分,也沒有了對立與紛爭,奸邪盜竊之事就不會發(fā)生了,由此進入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太平盛世。千百年來,無數(shù)古圣先賢、仁人志士為了大同理想,或著書立說,或拋頭顱灑熱血,希望能夠推動整個社會不斷向著光明邁進。一些農(nóng)民起義也打出了大同理想的旗號,“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錢同使,無處不飽暖,無處不均勻”[11]407,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向拜上帝教信眾描繪了一幅美妙絕倫的人間天堂美景。而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在其遺著《大同書》中,幻想中國的未來將是財產(chǎn)公有、人人平等、按勞分配,不再有任何苦難的“大同之世”[12]。然而,人類如何才能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美好夢想?古人并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
進入20世紀后,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結(jié)合近代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理念,進一步提出了實行國民革命構(gòu)建大同社會的設想。早在同盟會成立之前,孫中山就已宣稱:“余之主張為‘大同主義,在英語應名之曰COSMOPOLITAN,亦即‘世界大同主義也?!?sup>[13]209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就是要推翻現(xiàn)實社會一切不平等、不合理的制度,建設“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的“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4]394孫中山將之視為畢生奮斗的最高理想。
孫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包括四個基本內(nèi)容:一是天下為公,二選賢與能,三是各盡所能,四是平等互助。無論阿Q還是小D,這些都與他們無關(guān)。
作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農(nóng)民,阿Q長期在專制主義的蹂躪下早已喪失了自尊,頭腦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奴性思想。對于趙太爺、趙秀才、假洋鬼子、地保等未莊的權(quán)勢者,阿Q向來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只能以精神勝利法對付之。這不僅由于彼此力量的懸殊,也因為阿Q自認理虧,不該怒,不該言。他挨了趙太爺?shù)拇?,在他看來錯的是自己,“因為趙太爺是不會錯的”,事實上阿Q也“直待蒙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后,這才出了名”。
列寧曾言:“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與之作斗爭的奴隸,是革命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奴隸地位而過著默默無言、渾渾噩噩、忍氣吞聲的奴隸生活的奴隸,是十足的奴隸。對奴隸生活的種種好處津津樂道并對和善的好主人贊賞不已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隸是奴才,是無恥之徒?!?sup>[15]37阿Q不是奴才,因為他還“不配”,阿Q是十足的奴隸。挨了假洋鬼子的哭喪棒,“于他倒似乎完結(jié)了—件事,反而覺得輕松些”;挨了趙秀才的大竹杠,他同樣覺得“打罵之后,似乎一件事已經(jīng)收束,倒反覺得一無掛礙似的了”。而對于那些與自己同等地位的人,阿Q就有了另一種態(tài)度。對于王胡,阿Q充滿著嫉妒,以至于看見王胡的虱子比他的多而且大便覺得大失體統(tǒng),妒火中燒,破口大罵,老拳相向;對于“位置是在王胡之下”的小D,更是嫉恨和鄙夷,嫉恨小D“謀了他的飯碗”,鄙夷小D“也將辮子盤在頭頂上了,而也居然用—枝竹筷”;對于比自己更弱的小尼姑、吳媽,阿Q更是欺侮有加……
阿Q原本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痛絕之的”。但是,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走投無路的阿Q對革命也有些“神往”了,“革命也好罷,……革這伙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他終于意識到革命是對剝削者不利,竟然“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因此“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革命確實給阿Q帶來了一些好處,平時高高在上的趙太爺,嚇得魂飛魄散,只能怯怯地迎著低聲叫:“老Q!”一向為虎作倀的趙白眼,另換了一副媚態(tài),也惴惴地尊稱阿Q為:“阿……Q哥!”阿Q革命動機的合理性與正義性不容置疑,然而在革命實施的過程中,時時刻刻體現(xiàn)出一種農(nóng)民本能的復仇意識,追求的是從暴力中獲得的滿足與快意?!霸旆??有趣,……”阿Q開始飄飄然了,“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假設革命一旦成功,阿Q首先想到的是殺了趙太爺,砍了王胡,奴役小D,霸占秀才娘子的寧式床……在土谷祠那場浪漫的幻夢中,阿Q顯然是以一種逆向的奴性思想去理解心目中的“革命事業(yè)”,即對財物的占有、對權(quán)力的攫取和對他人的奴役。
魯迅筆下的未莊,是阿Q生活的具體環(huán)境,也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以阿Q、小D為代表的貧苦農(nóng)民,并不掌握生產(chǎn)資料的支配權(quán),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處在一個“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或是“暫時坐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16]225以趙太爺、錢太爺為代表的封建地主權(quán)貴,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不僅在經(jīng)濟上剝削阿Q、小D,還在精神上實施愚民政策,欺騙和蒙蔽群眾。趙太爺可以不準阿Q姓趙,可以狠狠扇阿Q的嘴巴,在未莊人的眼里,卻是“阿Q太荒唐,自己去招打”。魯迅對此深有感慨:“我們的鄉(xiāng)下評定是非,常是這樣:‘趙太爺說對的,還會錯嗎?他田地就有二百畝!”[17]111權(quán)勢和財產(chǎn)成了評定是非的標準,這就是奴性思想產(chǎn)生的根源。同樣,進了幾回城的阿Q,也可以“很鄙夷城里人”,也可以瞧不起“沒有見過城里的煎魚”的鄉(xiāng)下人。當他在城里舉人老爺家中幫忙,一回到未莊,結(jié)果阿Q又“得了新敬畏”,連“聽的人都肅然了”。剝削、壓迫、呵斥、凌辱……在阿Q、小D等未莊人看來,一切不平等都是天經(jīng)地義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zhì)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zhì)生產(chǎn)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chǎn)的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chǎn)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統(tǒng)治階級支配的。”[18]98兩千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階級的愚民政策,使得阿Q、小D這一類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的頭腦中帶有根深蒂固的儒家尊卑貴賤等級觀念和倫理道德綱常名教思想,他們已不自覺地成為了封建等級制度的維護者。
中國農(nóng)民所特有的這種奴性思想,孕育了阿Q式的革命,使之帶有東方專制主義的烙印,毫無半點現(xiàn)代民主思想的氣息。在這種奴性思想指導下的革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只能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那種傳統(tǒng)農(nóng)民起義的延續(xù)。
四
阿Q并不具有堅定的革命信念,更像是一個投機分子。當假洋鬼子揚起哭喪棒不準他革命時,阿Q“為報仇起見,很想立刻放下辮子來”,而且越想越氣,終于禁不住滿心痛恨起來:“不準我造反,只準你造反?媽媽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殺頭的罪名呵,我總要告一狀,看你抓進縣里去殺頭,——滿門抄斬,——嚓!嚓!”此時,阿Q又何嘗意識到自己也不準別人革命,哪個“造反”便是“和我阿Q過不去”,看見小D盤起了發(fā)辮,恨不得“即刻揪住他,拗斷他的竹筷,放下他的辮子,并且批他幾個嘴巴”。
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白盔白甲的弟兄也沒喊他一起革命,況且“革命黨雖然進了城, 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 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革命被那些所謂的新派人物和舊鄉(xiāng)紳所壟斷,千千萬萬像阿Q、小D那樣的普通民眾是完全被排斥在革命之外的。這樣的革命,即使阿Q也是深感失望的,“他所有的抱負,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筆勾銷了”,“于是心里便涌起了憂愁”,“似乎從來沒有經(jīng)驗過這樣的無聊”。關(guān)于這場革命,阿Q“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幾個不好的革命黨夾在里面搗亂,第二天便動手剪辮子,聽說那鄰村的航船七斤便著了道兒,弄得不像人樣子了”。阿Q是害怕剪辮子的,只是用竹筷盤起了發(fā)辮,最終卻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走向了“大團圓”之路。可憐的阿Q,想要革命而不可得,結(jié)果反倒成了革命的犧牲品。
與阿Q相比小D就幸運多了,剪去辮子還不至于丟掉性命,他總會長大,“大起來,和阿Q一樣”。如果說在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下,必然會出現(xiàn)阿Q這樣愚昧落后的農(nóng)民。那么,皇帝打倒了,民國建立了,怎么還會有阿Q的后繼者小D?這并不奇怪,辛亥革命沒有觸動中國社會的基礎,封建專制勢力依然猖獗,把持著政權(quán)的仍舊是前清的官吏和鄉(xiāng)紳。對廣大的底層人民而言,革命的意義和切身體會與以往的改朝換代并無太大的區(qū)別。中國的革命實質(zhì)上是農(nóng)民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沒有組織發(fā)動農(nóng)民,沒有給他們灌輸革命理論和斗爭策略,“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nóng)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19]16。因此,只要社會環(huán)境不改變,阿Q的“舊病”必定會在小D身上復發(fā),難免“再過二十年后又是一個”。這種國民劣根性,不僅阿Q、小D身上有,趙太爺、假洋鬼子身上也有,未莊乃至整個中國每個人身上都有。一場并不徹底的辛亥革命,只是剪去了人們腦后有形的發(fā)辮,卻難以根除幾千年來所形成的痼疾。辛亥革命后的中國人,依然那樣愚昧麻木,剪去了辮子的小D,又何嘗不是共和時代“國民劣根性”的體現(xiàn)者呢?
然而,小D終究不是阿Q,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把這一老一少兩個人物完全等同起來。關(guān)于小說人物,魯迅說過:只要“一氣寫下去,這人物就逐漸活動起來,盡了他的任務?!?sup>[20]527小D同阿Q一樣,也必須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雖然背負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因襲,傳統(tǒng)習慣勢力又如此強大,而社會總是在動態(tài)中不斷前進,甚至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盡管小D還沒有完全從歷史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還有不少中國農(nóng)民世代相傳的弱點,甚至還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但在小D的身上畢竟肩負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
1926年11月,鄭振鐸在《文學周報》上發(fā)表文章說:“像阿Q那樣的一個人,終于要做起革命黨來,終于受到那樣大團圓的結(jié)局,似乎連作者他自己在最初寫作時也是料不到的。至少在人格上似乎是兩個。”魯迅回應道:“據(jù)我的意思,中國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會做的。我的阿Q的命運,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兩個。民國元年已經(jīng)過去,無可追蹤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Q似的革命黨出現(xiàn)。我也很愿意如人們所說,我只寫出了現(xiàn)在以前的或一時期,但我還恐怕我所看見的并非現(xiàn)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sup>[6]397作為生活在中國最低層的農(nóng)民,阿Q的革命是有其階級根源的。中國兩千年封建專制的根基就建立在農(nóng)民的血淚史上,近代列強侵華的巨額賠款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加在了農(nóng)民頭上。清末民初,中國農(nóng)村日益貧困,廣大農(nóng)民陷入了走投無路的絕境。農(nóng)民的這一階級特性,決定了他們有強烈的革命愿望,因此毛澤東說:“除了無產(chǎn)階級是最徹底的革命民主派之外,農(nóng)民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sup>[21]1075革命一旦發(fā)生,阿Q當然會起來響應,盡管其革命綱領還停留在“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的復仇、搶錢、玩女人的階段。不過,阿Q畢竟已經(jīng)“大團圓”了,“二三十年之后”的革命還得靠“阿Q似的革命黨”,即剪去了辮子的小D。因此,將來的小D,長大后的大同,已不僅僅是阿Q精神的一般賡續(xù),同時還代表著一種因存在而帶來的希望。
五
辛亥革命爆發(fā)之際,魯迅正在家鄉(xiāng)擔任紹興府中學堂監(jiān)學兼博物教員。1911年11月5日,杭州光復。紹興官府惶恐萬分,“一群臭架子的紳士們,便立刻皇皇然若喪家之狗,將小辮子盤在頭頂上”[22]288,密謀著對策。第二天,即11月6日,紹興宣告獨立,原紹興知府程贊清搖身一變成了紹興軍政分府府長,曾力主“平毀秋墓”后隱匿于紹興的原浙江巡撫衙門刑名師爺章介眉出任軍政分府治安科長,“什么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錢店掌柜是軍械司長……”,都開始“咸于維新”了。紹興滿街飄揚著光復的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nèi)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xiāng)紳所組織的軍政府”[23]324。
11月9日,魯迅的舊相識王金發(fā),率領著數(shù)百名革命軍在民眾一片“革命勝利”、“中國萬歲”的歡呼聲中進駐紹興城。進城伊始,王金發(fā)改組軍政分府,自任都督,逮捕了章介眉,繼而又宣布免除一年錢糧、糶平價米等與民生息的政策,頒發(fā)安民通告十則。作為新政之一,王金發(fā)還接見了魯迅等一批舊日朋友,任命魯迅為浙江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jiān)督,并給予???00元。但好景不長,“出身綠林大學”的革命黨人王金發(fā),剛進城就被“自紳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zhèn)鞯呐醴ㄈ浩鸲踔?。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結(jié)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24]151。
光復后不久,越社負責人宋紫佩來拜訪魯迅,商議以辦報的方式監(jiān)督紹興軍政分府。1912年1月3日,《越鐸日報》第一期出版。在創(chuàng)刊號上,魯迅熱情地歌頌了這場革命:“國士桓桓,則首舉義旗于鄂。諸出響應,濤起風從,華夏故物,光復太半,東南大府,亦赫然歸其主人?!?sup>[25]41然而,對于這份“開首就罵軍政府和那里面的人員;此后是罵都督,都督的親戚、同鄉(xiāng)、姨太太”[23]325的《越鐸日報》,王金發(fā)漸漸有了怒意。他先是送了500元錢賄賂報館,繼而傳言要用手槍打死魯迅。此時,山會師范學堂的經(jīng)費也因王金發(fā)的“怒意”而斷了來源。“狐貍方去穴,桃偶已登場。故里寒云惡,炎天凜夜長?!?sup>[26]449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再一次使魯迅看清了辛亥革命的本質(zhì)。2月中旬,魯迅帶著無比悲憤的憂國憂民之情,離開了故鄉(xiāng)紹興,前往南京教育部任職。
魯迅的寫作,本不是出于對文學的熱情,而是想為中國革命吶喊助威,“我也并沒有要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20]525。經(jīng)歷了辛亥革命這場社會大變革,魯迅開始探討國民性的改造問題。小說《狂人日記》《阿Q正傳》《藥》《頭發(fā)的故事》《風波》等,大都以辛亥前后的東南社會為背景,在這些文學作品中,魯迅深刻剖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希望“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27]468。立人、國民性、喚起民眾……這些課題最終擺在了魯迅的面前,“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20]526。魯迅最終確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拿起筆投入了新的戰(zhàn)斗。
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持續(xù)數(shù)千年的君主專制統(tǒng)治,卻未能從根本上觸動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孫中山曾經(jīng)無奈地感嘆:“在沒有革命以前,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只知道有民族主義,……以為只要推翻滿清之后,就是中國人來做皇帝,他們也是歡迎的?!?sup>[14]384因為,“中國人民的政治思想便很薄弱。人民不管誰來做皇帝,只要納糧,便算盡了人民的責任。政府只要人民納糧,便不去理會他們別的事,其余都是聽人民自生自滅?!?sup>[14]275更何況,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他們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綱領,沒有廣泛地發(fā)動和組織可以依靠的人民大眾的力量,因此他們不能取得對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徹底勝利”。[28]546于是,革命軍進了城,未莊的阿Q、小D用竹筷盤起了發(fā)辮,就連趙太爺、假洋鬼子之流也搖身一變,立馬成了一路的“草字頭”。“誰說中國人不善于改變呢?每一新的事物進來,起初雖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自然會改變。不過并非將自己變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將新事物變得合于自己而已?!?sup>[29]109魯迅認識到了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也沒有忽略這場革命的兩重性,國民與生俱來的固有缺陷不可避免會帶來嚴重的問題:“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sup>[30]439阿Q式的革命,只是實行新一輪專制和奴役的借口?!斑@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31]229因此,魯迅冀望著一場中國從未有過的革命,它能帶來人的解放,“所以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sup>[32]32
“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這是阿Q幼稚荒唐的“革命觀”,是其不覺悟之處??捎钟姓l向阿Q講授過真正的革命思想呢?農(nóng)民是中國革命的生力軍,但他們決不是革命的主動力,他們需要一個先進的階級運用正確的思想來指導其行動,改造其舊思想和劣根性。然而,“孫中山奔波一世,而中國還是如此”,資產(chǎn)階級天生的妥協(xié)性和軟弱性不足以擔當這—重任,“大同的世界,怕一時未必到來,即使到來,像中國現(xiàn)在似的民族,也一定在大同的門外”[33]40。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洪秀全沒有做到,康有為沒有做到,孫中山也沒有做到,我們又如何能夠苛求阿Q和小D呢?
參考文獻:
[1]王曉霞.阿Q與小D——《阿Q正傳》之小D解名[J].中學語文,2007,(12).
[2]周作人.為什么姓趙//魯迅小說中的人物[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周作人.關(guān)于阿Q//秉燭后談[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魯迅.答《戲》周刊編者信//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魯迅.再談保留//魯迅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6]魯迅.《阿Q正傳》的成因//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周作人.阿Q//魯迅小說中的人物[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魯迅.寄《戲》周刊編者信//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9]馮雪峰.魯迅的文學道路[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0]禮運[A].禮記[M].
[11]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印書(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12]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3]馮自由.革命逸史:第3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4]孫中山.三民主義·民生主義//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5]列寧.紀念葛伊甸伯爵//列寧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魯迅.燈下漫筆//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7]魯迅.通信(復未名)//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8]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毛澤東.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0]魯迅.我怎么做起小說來//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1]毛澤東.論聯(lián)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魯迅.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3]魯迅.范愛農(nóng)//魯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4]魯迅.這個與那個//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5]魯迅.《越鐸》出世辭//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6]魯迅.哀范君三章//魯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7]魯迅.《自選集》自序//魯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8]毛澤東.對劉少奇《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草稿)》的批語和修改//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7.
[29]草字頭,意即革命黨。魯迅.補白//魯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0]魯迅.自序//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1]魯迅.燈下漫筆//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2]魯迅.兩地書·八//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33]魯迅.兩地書·一〇//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 本文凡未注明出處的引文,均引自魯迅.阿Q正傳//魯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段煉(1974—),男,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上海地方史、口述歷史、中共黨史、博物館學研究。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