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娟
2012年11月,鐘靈毓秀的淮陽古都,江蘇省初中語文優(yōu)課評比在此拉開序幕,各縣市的教育能手齊聚于此,同臺競技,精彩紛呈。如果說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教學設(shè)計、適當有度的多媒體運用,能給人煥然一新之感,那么一位位參賽教師有感情地背誦課文,課堂上啟動學生反復(fù)朗讀,以讀促思,這更是語文的務(wù)實之氣。朗讀的魅力,又何嘗不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所在呢?
清晰地記得這么幾個朗讀教學的片段:
1.上課伊始,屏幕上一輪月亮泛著朦朦的黃暈升起,在柔和的音樂聲中,一位女教師一邊在學生中緩緩移步,一邊動情地講述著《月跡》的故事,那裊裊的聲音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月亮的夢幻世界……
2.《變色龍》的課堂上,一位男教師讓學生通過朗讀讀出奧楚蔑洛夫的多變的聲音和見風使舵的性格。他讓學生先找出文中表現(xiàn)主人公多變性格的語言描寫片段,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角色朗讀。學生的展示略顯拘謹,老師就挑選了一個段落投影到屏幕上。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屏幕之上,老師站在最前面,時而趾高氣昂,時而俯下身子阿諛奉承,還不時地以最前面一位同學臨時擔當小狗角色,親近、愛撫,把奧楚蔑洛夫的肉麻、討好之態(tài)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聽課者無不會心地大笑,報以熱烈的掌聲。一石激起千層浪,再讀時,學生的表演欲望大增,動情的朗讀,適當?shù)氖謩菖浜?,儼然也是一個個“奧楚蔑洛夫”。
3.一位老師講授《呼蘭河傳》,她在屏幕上打出了兩段文字進行比較閱讀:
要做什么,做什么;要怎么樣,怎么樣。倭瓜愿意爬上架,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謊花,開一朵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樣,就怎么樣。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謊花,就開一朵謊花,愿意結(jié)一個黃瓜,就結(jié)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jié),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同樣一段文中,一個沒有“就”,一個加上了“就”,通過關(guān)鍵字的比較閱讀,不難體會,反復(fù)出現(xiàn)“愿意……就……”,洋溢出一種自由自在,想怎樣就怎樣的童趣。一字之差,韻味迥異,這就是文字的魅力。再讀這一段文字,不用強調(diào),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自由的喜愛、憧憬之情就在鏗鏘的朗讀中很自然地流露了出來。
這三堂課,就是用最常見的朗讀,讀出了情境,讀出了精彩,讀出了語文味。
在《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讀”有專門的說明: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各學段關(guān)于朗讀的目標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指,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diào)朗讀,表現(xiàn)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tài)度的理解。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diào)。
新《課標》十分重視朗讀,并在四個學段一以貫之,要求學生朗讀“用普通話”,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因為“讀”是“悟”的前提,是打開文本的通道,是連接讀者和作者情感的橋梁?!白x”中大有學問,大有講究。
1.教師自己首先要敢讀、愛讀
還記得于漪的《往事依依》一文中那個國文教師教古文喜歡大聲朗誦?!袄蠋熇收b時頭與肩膀左右搖擺著,真是悲歌慷慨,我們這些做學生的,愛國情懷油然而生?!边€有初中時那位代課的國文老師,“老師朗誦著,進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動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這種感情傳染了整間教室,一堂鴉雀無聲,大家都被深深感動了。”因此,打鐵先要自身硬。在教學一篇課文前,教師自己先要把課文反復(fù)地練讀幾遍,琢磨文章句段詞語蘊含的意味,對課文的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作一番“體驗”。這樣學生朗讀的時候,教師的評價、指導(dǎo)才能到位,才能正確地引導(dǎo)學生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抑揚頓挫。同時教師要抓住時機帶頭朗讀,師生共讀,其樂融融。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然容易親近學生、感染學生,調(diào)動起學生的朗讀興趣。
2.朗讀也要做好初小銜接
走進初中課堂,你會發(fā)現(xiàn)從初一到初三,學生的踴躍發(fā)言越來越少了,學生的朗讀越來越平淡了,學生的讀書聲音越來越小了。因為進入初中,學生的心智發(fā)展、教學內(nèi)容變化以及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再像小學階段那樣過于感性化,而逐漸趨于理性化。語文課堂上的文本的閱讀,有時是單向的教師講析,有時是看似熱鬧的師生雙向的問答。其實初中的語文課堂不能光滿足于對文章深度的解析,語文本身就是一個感性的世界,它是一扇門,走進這扇門,里面是“千姿百態(tài)的社會風俗畫和人文風景線”,里面“凝聚著人類美好的感情和燦爛的智慧”?!耙髋吨S誦而后得之”是古人積淀的讀書基本之法,只有一次次朗讀,置身繽紛的世界而心靈感動,才能在心靈碰撞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在精神豐盈中激發(fā)起他們的閱讀興趣?,槵槙曉跄懿皇钦Z文課堂的主旋律呢?
3.朗讀要把情感大膽地秀出來
特級教師于永正在他的教學心得《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里?》中寫道:“張?zhí)锶粝壬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nèi)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nèi)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能說不是亮點?”
當然,學生能聲情并茂地朗讀,這是結(jié)果,更離不開教師及時地指點和鼓勵。要把課文讀出感情來,就要品味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這品味咀嚼、披文入情的過程又與朗誦相得益彰,邊看邊讀,或聽別人誦讀,對書面的文字的理解也遠比默讀理解得好,因為朗讀是活的。這朗讀可以是教師的范讀,可以是師生間邊說邊讀。總而言之,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文章內(nèi)容和作者情感,萬萬不可缺少了朗讀。
4.朗讀形式多樣,要適時為用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沉浸文學的基本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課堂中的朗讀形式有很多,只有運用適當,才能對學生有用。
齊讀,書聲瑯瑯,洪亮整齊,悅耳動聽,但它不適合在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運用,因為學生照顧了讀的整齊,卻無法用心去感悟、體味課文,只能是“和尚念經(jīng),有口無心”。它可以用在課文學習的結(jié)尾階段,或者檢查全班學生的古詩文背誦情況。
散讀,學生讀出聲來,但又不大聲整齊地讀,而是低聲地各讀各的,學生能夠口耳心相通,更真切地感受課文的語言魅力,從而受到感染、熏陶。
默讀,是一種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感悟文本、沉浸于文本的讀。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它越來越重要。歌德說過,會讀書的人,用兩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教師要抓緊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良好習慣、方法,不斷提高學生默讀的速度、效果。
演讀,通過分角色,讓學生用朗讀來體會角色的不同性格,并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造加以演繹。這種方式適用于小說、戲劇等,由于形式活潑、人物鮮明而受學生喜愛。
朗讀吧,亮出我們的聲音來!讓我們以文字為帆,以語言為舵,劃動朗讀的雙槳,回歸本真的語文課堂:在這里,教師能保證學生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保持寧靜、平和的心境,獨立閱讀、思考,因為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體味、浸染的過程;在這里,教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朗讀,在自己的聲音世界里還原景象,獲得審美情趣。語文學習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被描繪、不斷被創(chuàng)造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