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曉芹
濃濃沂蒙情 訴說美食緣2014中國·莒南首屆美食文化節(jié)側記
文|本刊記者 劉曉芹
11月14日夜,本刊記者從北京出發(fā),驅車近9個小時到達了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次日8點,記者早早趕到莒南縣人民文化廣場,雖然這一天天氣比較陰冷,但廣場上已經開始熱鬧起來了,在廣場的正北方向上一塊大大的電子顯示屏格外醒目,正在播放著《舌尖上的莒南》專題片,現(xiàn)場還展出了具有莒南地方風味的特色菜品、名吃、名點、名優(yōu)農產品、手工藝品、旅游商品等產品,匯聚了莒南的書畫藝術家、美食家揮毫獻藝。在各個展位前都排著長長的隊伍,隊伍里有上至八旬老翁,下有1歲孩童,有的在等待品味美食、有的在等待名家字畫、還有的在為各種傳統(tǒng)絕活拍手叫好,品類豐富,氣氛濃烈。
記者走到一個“莒南煎餅”的展位前聽到排隊的人正在聊天,無意聽到幾句,有的說“這煎餅味可真香啊”、“天天吃煎餅,還不知道煎餅還能做成這么多花樣啊”、“美味一千種,不如煎餅卷大蔥”……記者也試著排起了隊,看到了四個品種(小麥、黑麥、紫薯、玉米),據介紹,這些煎餅都是莒南傳統(tǒng)石磨、純手工制作的,薄如紙,色如錦,味香,健康,口感好,在當地深受大眾的喜愛,煎餅也是當地的主食之一?;春?zhàn)役期間,“煎餅”作為行軍糧,走上前線,為戰(zhàn)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一張張圓圓的“煎餅”對他們而言,不僅僅是口糧,還是他們的精神食糧。在此次美食節(jié)的征文集中以煎餅為載體的文章占大多數,因此可以看出莒南人民對于煎餅的感情是多么地深厚。
緊挨著煎餅展位的是“莒南大餅”,又名鍋餅,外形也是圓的,呈金黃色,又厚又硬。既然叫“大餅”,它到底有多大呢?記者看到的大餅厚約6厘米,比磚頭還厚,直徑約有50厘米,像個大鍋蓋。據說,莒南大餅制作始于清朝同治年間,傳統(tǒng)工藝制作,將自然發(fā)酵的面引子加入面粉和在一起,用壓杠壓,放于平底鍋,小火慢燒而成,這種大餅特別耐儲藏,易飽。記者用手掰開了一塊,里面是白白的,咬起來很筋道,麥香味很濃。
莒南還有一大名吃,威名遠揚——“莒南驢肉”。俗話說“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這可以算是對驢肉的最高褒獎。活動現(xiàn)場,莒南驢肉的包裝很精致,以禮品包裝為主,但最地道的還屬去莒南的驢肉館品味。記者在此之前去過莒南的一家驢肉館吃過一次,印象最深的是其肉沒有膻味,肉爛,湯清,味鮮美。據《本草綱目》記載:“驢肉補血、治遠年老損,煮之飲、固本培元?!笔袌錾铣R姷陌⒛z產品就是用驢皮熬制而成的。
“莒南花生”也是一絕。莒南地處魯東南丘陵地區(qū),主產花生,曾被農業(yè)部授予“中國花生之鄉(xiāng)”,據資料顯示,莒南全縣每年種植花生40萬畝,總產1.25億公斤,總產量居全國花生生產百強縣第二位,單產居全國第一位。莒南花生個大粒飽,富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E、維生素B等。花生制品也很豐富,有花生油、吊爐花生、油炸花生食品等,色、香、味俱全,深受大眾的喜愛。記者現(xiàn)場品嘗了幾顆吊爐花生,果體豐滿,酥脆香甜而不油膩,實在令人回味無窮。
在北京,懷柔的栗子遠近聞名,每到豐收季節(jié),北京大街小巷開始賣糖炒栗子。在山東,“莒南板栗”也頗具享名。
TIPS
關于莒南
莒南是沂蒙革命老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山東省四個一類革命老區(qū)縣之一,被譽為“齊魯紅都”、山東的“小延安”。此次活動是由莒南縣旅游局牽頭、聯(lián)合當地媒體《沂蒙晚報·今日莒南》編輯部、莒南網(www.jnw.cc)、莒南旅游網(www.junanta.com)共同舉辦,歷時7個月的籌備和運作,最終公開評選出38名“家鄉(xiāng)味道”有獎征文獲獎者和22名莒南縣名吃名菜獲獎者。
獲得“莒南十大小吃”稱呼的是:莒南煎餅、莒南大餅、莒南東鄉(xiāng)炒米、莒南花生、莒南涼粉、莒南粘糕、莒南糖炒栗子、莒南炸果子、莒南地瓜糊豆、莒南塌餅。
獲得“莒南十大特色菜”稱呼的是:莒南驢肉、莒南王記狗肉、莒南全羊、大店豬肘子、兔子頭(腿)、莒南渣腐、天湖銀魚、四喜丸子、東鄉(xiāng)剒雞、潯河鯉魚。莒南有“中國板栗之鄉(xiāng)”的美譽,屬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記者將炒好的大板栗輕輕撥開油亮的外皮,放入口中,果肉嫩黃細膩、香甜可口,“糯香栗”這個稱號真是名不虛傳。當記者正想再拿幾個時,一轉眼的功夫,栗子都沒有了。
“2014莒南縣首屆美食文化展示暨名吃征文、評選頒獎儀式正式開始”,在主持人的一聲開場白中,活動正式開始了,廣場上的群眾都在翹首盼望,盼望著“莒南十大小吃”、“莒南十大特色菜”的出爐。記者繼續(xù)品味美食。
“莒南炸果子”是莒南的獨有名吃,又稱“喜結良緣”,過去為結婚必備食品,春節(jié)也會制備。分面和米兩種做法,面做的相對結實,味道香,用米做的酥脆可口,老少皆宜。
“莒南涼粉”不得不說,它與東北的拉皮、陜西的涼皮相類似,但卻別具一格。莒南涼粉的制作始于清朝中期,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莒南縣地理標志產品,以莒南大店涼粉最為出名,涼粉最初以豌豆為原料,將其磨碾磨成漿糊,再逐步過濾出淀粉,經加熱燒開,然后盛放在陶盆中冷卻而成。吃的時候切成方塊狀,配上蒜汁蘸著吃,味道好極了,又滑、又清涼、還筋道,夏季吃既解饞又解暑。
地瓜是大眾熟知的農作物,用地瓜制作的食品也五花八門,極其豐富。但“莒南地瓜糊豆”想必除當地人知曉外,很少有人能夠了解并品嘗得到。莒南地瓜糊豆營養(yǎng)豐富,味道香美,是傳統(tǒng)的民間小吃。主要采用當地產的紅瓤大地瓜,削皮切條,佐以花生面,清水煮之,開鍋即食。加鹽、加菜叫咸糊豆或菜糊豆??瓷先ィ裎覀兺ǔ:鹊臓I養(yǎng)粥,非常適合亞健康群體食用。
在“家鄉(xiāng)味道”有獎征文作品集中有幾篇描寫“莒南渣腐”的文章,有一文章中寫道“家鄉(xiāng)有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吃渣腐的習俗,民間說這三天是人情日,這一天的天氣影響各年齡段的人一年的健康,初七管少年、十七管中年、二十七管老年。這個民俗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過年期間,人們吃魚肉面食要多一些,所以在正月里吃三次渣腐,對腸胃消化,營養(yǎng)均衡是有好處的。”寫這篇文章的是一位74歲的老者,但體重仍保持在30歲的水平,精力充沛,體力不減,他說這一切得益于四季吃渣腐。
談到“莒南塌餅”,記者覺得它很像現(xiàn)在常吃的“韭菜盒子”,形如月牙,外焦黃里鮮嫩。主要是由面和餡合成,餡用鮮嫩的韭菜、薺菜、方瓜等,洗凈、切沫,再加上雞蛋和蝦皮,放花生油、鹽、少許五香粉等調料,包好后通過干烙或者水烙方式做成,塌餅香味四溢、鮮美可口,充饑解饞,高蛋白,低脂肪,是理想的減肥食品。
“莒南十大小吃”授牌儀式。
在此次活動中獲獎的名單里有一個“東鄉(xiāng)剒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由于時間原因,雖然記者此行并沒能品嘗到東鄉(xiāng)剒雞,但事后查閱了一些關于它的資料,摘錄一小部分拿來與大家共同分享?!皷|鄉(xiāng)剒雞”,又名“粉條雞”或“白菜雞”,是莒南的又一傳統(tǒng)特色菜。這道菜并不以雞為主,而是以大白菜為主,雞和粉條為輔料。因它流傳在莒南縣東邊的鄉(xiāng)鎮(zhèn),所以叫東鄉(xiāng)剒雞。剒雞制作工藝考究精細,取材本地散養(yǎng)的一年以上育齡公雞為主料,須是全雞。雞煮爛后,拆下雞肉,骨頭還要在鍋里熬出骨膠,雞雜、雞腦、骨髓都要放在湯里。白菜要細而不碎,文火炒至微黃透亮始可加雞湯。亦菜亦湯,油而不膩,滑潤可口,香鮮四溢,原汁原味,營養(yǎng)豐富,老少皆宜。做好后,就會看到白菜里夾雜有細小的雞肉,混有短短的粉條絲,微黃色湯顯得很清淡,食用時最好用湯勺舀著吃又香又鮮。
時間很快就到了中午,廣場上更熱鬧了,活動儀式上公布了“莒南十大小吃”和“莒南十大特色菜”名單,一陣陣掌聲,一張張笑臉,在這個陰冷的天氣里顯得格外的溫暖和親切?;顒釉谝恢еЪ亦l(xiāng)舞和一曲曲沂蒙歌曲中結束了,但廣場上的人仍然絡繹不絕,美食攤前還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戀戀難舍。
記者再次翻開“莒南縣首屆美食文化節(jié)——家鄉(xiāng)味道有獎征文作品集”一一品讀,感受莒南這座小城的美食與文化。莒南正如此書序中所寫,“一道飯,就是一個故事;一道菜,就是一個傳奇。故事串起莒南的風土親情、鄉(xiāng)情完美的揉和在一起,彰顯出莒南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厚重的德行”。通過此次活動,記者深切體會到了地方特色美食的魅力,感受到了沂蒙山人的熱情和淳樸。這里還有很多已傳承或正挖掘的美食,如果你想嘗一嘗,就請到此地一游,相信你一定會愛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