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背景下,我國圖書出版事業(yè)得到長足發(fā)展,外語圖書翻譯出版量也呈逐年攀升趨勢。雖然我國在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際多邊版權公約之后,相關翻譯著作權的法律問題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我國對出版刊物翻譯后著作權問題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尚不完善。因此,進一步研究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法律保護問題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出版刊物;翻譯權;著作權;問題;保護措施
[作者簡介]張琳,攀枝花學院。
全世界約有2790多種語言,如此繁多、復雜的語言,對人類的交流造成諸多不便與困難,“翻譯”一職應運而生。翻譯作品是指經過翻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將原作品由一種語言文字轉化為另一種語言文字,并產生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新作品。在21世紀,隨著世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知識經濟已逐步占據(jù)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將大量的國外科學作品、文學藝術作品等翻譯成中文,成為我國學習發(fā)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必要手段。與此同時,外語圖書翻譯出版量也逐年攀升,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問題日益受到重視。
一、翻譯權的行使問題
《伯爾尼公約》《世界版權公約》均明確表示作者對自己的作品擁有翻譯權,既可自己進行翻譯,也可以授權他人進行翻譯。我國《著作權法》第12條則做出如下規(guī)定:翻譯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翻譯人享有。但是,在翻譯作品時,必須注意翻譯權的行使問題。
首先,作者進行翻譯作品創(chuàng)作之時,在合理情況之下,可不經原作品著作人授權、不支付報酬進行翻譯。其次,在行使翻譯權過程中,必須對原著作人姓名等予以注明,以避免出現(xiàn)侵權。再次,《著作權法》中明確規(guī)定,禁止剽竊、抄襲他人作品,因此在現(xiàn)實翻譯之中,必須認知到翻譯并不完全等同于將原文進行抄襲或復制,需加入個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最后,有關編譯侵權的情況。具體方式包括以下兩種:第一種是翻譯者僅對原著中的一部分加以語言之間的翻譯,未加入自己對外文作品的見解、創(chuàng)作,此類是顯而易見的侵權;第二種是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增加了自己的見解與創(chuàng)作,但是過多地翻譯了原著作權的作用,且超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合理范圍,從而構成侵權。
二、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問題
1. 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基本問題
翻譯后的著作權。由于翻譯活動本身是將一種語言文字客觀、合理地轉化成另一種語言文字,或書面,或口頭。而翻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則是翻譯外文作品的特點,即把原出版刊物由一種非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文字,由此產生一種新的出版刊物。但是,翻譯者在對出版刊物進行翻譯之前,須取得原著作權人的同意。但是我國現(xiàn)行的《著作權法》則對此做出了三條例外規(guī)定:第一,如果翻譯者進行出版刊物翻譯活動是為了進行合理使用,即出現(xiàn)個人研究、學習、欣賞或用于社會、供教學和科研人員使用,而非商業(yè)利益活動,則可對他人已經發(fā)表作品進行翻譯,但不得出版發(fā)行。第二,為了少數(shù)民族利益,可將已出版的漢語文本翻譯成相關的少數(shù)民族文字,并在國內出版發(fā)行。第三,對于一些不受著作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政府文件等予以翻譯活動的,可不經著作權人的同意。
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合法權益。欲使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合法化,則必須要向版權代理機構提出申請,然后再進行合同轉讓,從而進一步保障翻譯者的合法權益,避免授權人在規(guī)定年限、地域內再向他人發(fā)放同一作品的翻譯權、出版權等。
著作權的保護期限。我國《著作權法》對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保護期與《伯爾尼公約》中的相關規(guī)定一致,即著作權的保護期是作者終生及其死后50年。但對于超出的部分,我國法律則不予以保護。
2. 譯校者的著作權保護問題
從翻譯學的角度來講,翻譯屬于智力創(chuàng)作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復雜性,因此經常需要譯校人員對翻譯者的譯文進行審核、查看及改正。因此,譯校也是一種智力勞動,既需要對翻譯者的翻譯錯誤予以更正,也需要查看翻譯者在翻譯活動中是否有遺漏之處。如果遺漏內容較多,譯校者還要將遺漏部分予以重新翻譯,并加以補充。因此,在我國法律實務中,對譯校人員與翻譯人員是否共享著作權存在爭議。
三、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保護措施
1. 完善信息查詢系統(tǒng)
目前,我國在引進外文書籍時,缺乏相關部門的配合,未能形成一個完善的信息查詢系統(tǒng)。如原著作權人、版權代理機構等的相關信息,著作權的轉讓、出版社管理機構登記等均未有效實現(xiàn)互通互查。當發(fā)生侵權糾紛時,也無法予以客觀的查詢。因此,我們在進行外文書籍引進時,相關部門必須做好相應的登記事宜,并對已經翻譯的外文書籍加以管理,進一步避免侵權行為和糾紛的發(fā)生。
2.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
我國現(xiàn)行《著作權法》第12條規(guī)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相關作品,“改編者、翻譯者、注釋者、整理者”則享有著作權,但在行使著作權時,則不可對原作品的著作權予以侵犯。但《著作權法》對未經原作者同意、授權的翻譯作品是否享有著作權等問題作出相關規(guī)定。同時,由于我國現(xiàn)行法律法規(guī)對具有侵權行為的翻譯行為的處規(guī)力度不大,導致侵權糾紛屢禁不止。我國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在法律上對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問題認定加以細化,并對相應的處罰予以明確化。
3. 加大社會監(jiān)督
隨著我國圖書出版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大量引進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與文化,外國圖書的翻譯出版量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我國大量的圖書、刊物也被世界各國翻譯出版。我們應在完善信息查詢系統(tǒng)的基礎上,加大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力量,鼓勵社會公民對各種侵權行為予以舉報,以全面、有效地保護著作者的合法權利,以此保障我國出版、文化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
4. 翻譯出版部門與國際接軌
著作權本身就是民族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一些發(fā)達國家在著作權立法方面發(fā)展較早。早在1978年,瑞典的著作權業(yè)就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6.6%,美國則占到2.8%;而至2011年,美國的文化產業(yè)已經占其國民生產值的10%,我國則占到7%。因此,我國在全面發(fā)展圖書出版事業(yè)的同時,也應在尊重本國國民的人身權利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著作權方面的世界接軌速度,從而進一步突出著譯者與出版社的平等地位。同時,我國還應成立更多的版權代理機構,提高直接與國外出版社進行合作、談判的范圍與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國圖書出版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我國自參加著作權保護公約之后,對國際公約成員國國民的相關作品,無論這些作品是在我國境內抑或是境外首次發(fā)表,我國均給予著作權保護;若中國國民未經原作者同意而擅自翻譯了該作品,則翻譯者的著作權則不受到保護。對于著作權保護國際公約成員國之外的國民,且并非率先于我國境內發(fā)表的相關作品,我國則對其不承擔保護義務。
5. 對未經原作者授權的翻譯著作權保護
對未經原作者授權的翻譯著作權,我國應在一定條件下給予必要、合理的保護。如翻譯者在未能取得原作者的許可情況下,其翻譯作品的確具有獨創(chuàng)性,則應享有著作權保護。同時,在翻譯者仍未取得原作者的授權情況下,其著作權的行使則可給予一定限制,如只享有一定程度、消極的、非盈利性質的權利,但不具有行使許可使用權。這樣既保護了原作者的著作權,同時也有效保護了翻譯者的著作權。但是,對翻譯者的著作修改權則必須加以客觀限制。修改權應是原作者所享有的一項特殊精神權利,在未經原作者授權的情況下,翻譯者在合理、未篡改原作品基本內容與形式的前提下,為達到譯文通暢、易懂的效果,應給予其適當、加以客觀限制的修改權力,并對翻譯者著作權予以適當保護。
6. 加大對侵犯翻譯著作權犯罪的處罰力度
在有效保護翻譯著作權的同時,還應對惡意的翻譯活動、侵權活動加大處罰力度,從而進一步體現(xiàn)我國對著作權的重視及保護程度。筆者認為,可在我國刑法之中以空白罪狀方式對一些惡意翻譯活動、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作出原則規(guī)定;并在現(xiàn)行的著作權法中,增加并規(guī)定更具可操作性的刑事責任條文,進一步實現(xiàn)罪刑法定的原則要求,從而真正實現(xiàn)對出版刊物翻譯后著作權的保護。
21世紀,知識經濟已經逐步占據(jù)國際經濟的主導地位。大量的國外科學作品、文學藝術作品等翻譯成中文,成為我國學習發(fā)達國家先進技術的必要手段。與此同時,我國圖書出版事業(yè)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外語圖書翻譯出版量也呈逐年攀升趨勢。雖然我國在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際多邊版權公約之后,相關翻譯著作權的法律問題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但我國對出版刊物翻譯后著作權問題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尚不完善。因此,進一步研究出版刊物翻譯后的著作權法律保護問題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鄭成思.知識產權法通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3]楊崇森.著作權之保護[M].臺灣正中書局,1977.
[4]鄭瑞餛.著作權合理使用法律性質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