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燕
我們的學生是鮮活的,他們的思維是靈動的。只要給學生一個空間,他們就會自己往前走,在智慧與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與思想的交流中,他們會慢慢地學會起飛,他們的生命活動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領自主探索——演繹動態(tài)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崩纾诮虒W《圓錐的體積》時,很多教師采用自己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方法,學生記住了公式,也能夠套用公式計算,但這種計算方法太陳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殊不知學生多么想親自動手實驗。如在驗證“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時,我們可以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操作質疑、討論、分析來完成。全班分成四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其中一、三小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二、四小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用圓錐體裝沙,分別倒入相應的圓柱體內,驗證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很快就有了實驗的結果。一、三小組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另外兩個小組卻得出了不同的反對意見。這時,教師可順勢點撥,讓他們比較圓錐和圓柱的底和高,并繼續(xù)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的原因,通過再一次實驗、比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這個關鍵條件所引起的變化,像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又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類似一個個“小小科學家”的體驗,在愉快的情境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自然也更濃了。
二、開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諧課堂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分享彼此的思考與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從而經歷共識、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建構數(shù)學知識體系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師)都無法替代。
1.生生之間自由互動
好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有一個能讓學生之間自由開展交流的良好氛圍,能讓同桌之間、同一個學習小組乃至全班同學之間都可以隨時進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靈感突現(xiàn)時與同伴分享,獲得最廣泛的支持、評價、修正,并給同學以啟發(fā),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例如在認識加法時,學生根據情景圖“3位小朋友正在澆花,又來了2位提著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與同桌嘀咕,老師一問,他說:“我看到圖中有3朵紅花和2朵藍花,也是3+2=5?!笔芩麊l(fā),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還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們嘰嘰喳喳一番,居然說出了:“圖中有3位男同學和2位女同學,也是3+2=5?!睕]有自由的交流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嗎?
2.師生之間平等互動
教師要轉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學術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學生的發(fā)現(xiàn)再幼稚也是發(fā)現(xiàn),教師應當傾聽、質疑、點撥、激勵,而傾聽有時就是一種激勵。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來表示各個分數(shù)。在交流中,一位同學說:“我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苯處焼柶渌瑢W:“對這一種說法,你們有什么問題?”同學們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師就說:“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應該是4個,怎么是呢?你們能再討論一下嗎?”討論后,一位同學發(fā)言:“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個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另一位同學補充:“就是把8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笔抢蠋熣娴牟幻靼讍幔坎?!這是教師努力促進平等交流的藝術。
3.生本之間雙向交流
學生不僅能從教材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fā),從而積極思維,也能對教材進行再思考甚至質疑,進一步拓展思維發(fā)展的空間。在這樣的雙向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例如,學習“年、月、日”時,關于平、閏年的規(guī)律,學生希望知道的遠不止教材中介紹的內容,比如:為什么會有平、閏年的變化?為什么公歷年份數(shù)是4的倍數(shù)才一般是閏年?而公歷年份是整百數(shù)的又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通過進一步閱讀課外資料,學生對以上問題明白之后,又有新的問題:公歷年份數(shù)是400的倍數(shù)的一定是閏年嗎?這是對教材和課外資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與教材雙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勵學生再作進一步的探索。
三、積極應用實踐——品味有趣課堂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意識,只滿足于課堂上的體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設計學生“樂于”做的實踐活動,將數(shù)學體驗學習延伸到課外。教學《面積和周長的比較》后,我設計了“裝潢我的家”的實踐活動:(1)如果要裝修自己的家,你準備怎樣裝潢?繪制藍圖。(2)選擇材料,估計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裝修,你認為選擇什么材料既經濟又實惠?(3)合理估價,做好參謀。爸爸媽媽準備用1萬元裝修地面,請根據市場行情,提供一種合理化建議。(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磚:每平方米140元;花崗巖:每平方米100元。)學習了《認識東南西北》后,設計活動方案:過生日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來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學介紹你家的路線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作用,認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主動從數(shù)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endprint
我們的學生是鮮活的,他們的思維是靈動的。只要給學生一個空間,他們就會自己往前走,在智慧與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與思想的交流中,他們會慢慢地學會起飛,他們的生命活動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領自主探索——演繹動態(tài)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崩纾诮虒W《圓錐的體積》時,很多教師采用自己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方法,學生記住了公式,也能夠套用公式計算,但這種計算方法太陳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殊不知學生多么想親自動手實驗。如在驗證“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時,我們可以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操作質疑、討論、分析來完成。全班分成四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其中一、三小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二、四小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用圓錐體裝沙,分別倒入相應的圓柱體內,驗證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很快就有了實驗的結果。一、三小組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另外兩個小組卻得出了不同的反對意見。這時,教師可順勢點撥,讓他們比較圓錐和圓柱的底和高,并繼續(xù)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的原因,通過再一次實驗、比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這個關鍵條件所引起的變化,像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又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類似一個個“小小科學家”的體驗,在愉快的情境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自然也更濃了。
二、開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諧課堂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分享彼此的思考與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從而經歷共識、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建構數(shù)學知識體系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師)都無法替代。
1.生生之間自由互動
好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有一個能讓學生之間自由開展交流的良好氛圍,能讓同桌之間、同一個學習小組乃至全班同學之間都可以隨時進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靈感突現(xiàn)時與同伴分享,獲得最廣泛的支持、評價、修正,并給同學以啟發(fā),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例如在認識加法時,學生根據情景圖“3位小朋友正在澆花,又來了2位提著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與同桌嘀咕,老師一問,他說:“我看到圖中有3朵紅花和2朵藍花,也是3+2=5?!笔芩麊l(fā),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還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們嘰嘰喳喳一番,居然說出了:“圖中有3位男同學和2位女同學,也是3+2=5?!睕]有自由的交流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嗎?
2.師生之間平等互動
教師要轉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學術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學生的發(fā)現(xiàn)再幼稚也是發(fā)現(xiàn),教師應當傾聽、質疑、點撥、激勵,而傾聽有時就是一種激勵。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來表示各個分數(shù)。在交流中,一位同學說:“我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苯處焼柶渌瑢W:“對這一種說法,你們有什么問題?”同學們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師就說:“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應該是4個,怎么是呢?你們能再討論一下嗎?”討論后,一位同學發(fā)言:“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個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另一位同學補充:“就是把8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笔抢蠋熣娴牟幻靼讍??不!這是教師努力促進平等交流的藝術。
3.生本之間雙向交流
學生不僅能從教材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fā),從而積極思維,也能對教材進行再思考甚至質疑,進一步拓展思維發(fā)展的空間。在這樣的雙向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例如,學習“年、月、日”時,關于平、閏年的規(guī)律,學生希望知道的遠不止教材中介紹的內容,比如:為什么會有平、閏年的變化?為什么公歷年份數(shù)是4的倍數(shù)才一般是閏年?而公歷年份是整百數(shù)的又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通過進一步閱讀課外資料,學生對以上問題明白之后,又有新的問題:公歷年份數(shù)是400的倍數(shù)的一定是閏年嗎?這是對教材和課外資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與教材雙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勵學生再作進一步的探索。
三、積極應用實踐——品味有趣課堂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意識,只滿足于課堂上的體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設計學生“樂于”做的實踐活動,將數(shù)學體驗學習延伸到課外。教學《面積和周長的比較》后,我設計了“裝潢我的家”的實踐活動:(1)如果要裝修自己的家,你準備怎樣裝潢?繪制藍圖。(2)選擇材料,估計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裝修,你認為選擇什么材料既經濟又實惠?(3)合理估價,做好參謀。爸爸媽媽準備用1萬元裝修地面,請根據市場行情,提供一種合理化建議。(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磚:每平方米140元;花崗巖:每平方米100元。)學習了《認識東南西北》后,設計活動方案:過生日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來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學介紹你家的路線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作用,認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主動從數(shù)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endprint
我們的學生是鮮活的,他們的思維是靈動的。只要給學生一個空間,他們就會自己往前走,在智慧與智慧的碰撞中,在思想與思想的交流中,他們會慢慢地學會起飛,他們的生命活動也因此更加精彩。
一、引領自主探索——演繹動態(tài)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崩?,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很多教師采用自己實驗操作、得出結論的方法,學生記住了公式,也能夠套用公式計算,但這種計算方法太陳舊,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殊不知學生多么想親自動手實驗。如在驗證“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個結論時,我們可以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操作質疑、討論、分析來完成。全班分成四個小組,給每個小組提供一個圓錐體和一個圓柱體(其中一、三小組用的是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二、四小組所用的是不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讓學生用圓錐體裝沙,分別倒入相應的圓柱體內,驗證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很快就有了實驗的結果。一、三小組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另外兩個小組卻得出了不同的反對意見。這時,教師可順勢點撥,讓他們比較圓錐和圓柱的底和高,并繼續(xù)進行小組討論,找出問題的原因,通過再一次實驗、比較、分析得出由于“等底等高”這個關鍵條件所引起的變化,像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實驗操作的活動,既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又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有類似一個個“小小科學家”的體驗,在愉快的情境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意識,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學習興趣自然也更濃了。
二、開展合作交流——分享和諧課堂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分享彼此的思考與理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與體驗,從而經歷共識、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建構數(shù)學知識體系是學習者的自主建構,任何其他人(包括教師)都無法替代。
1.生生之間自由互動
好的數(shù)學課堂應該有一個能讓學生之間自由開展交流的良好氛圍,能讓同桌之間、同一個學習小組乃至全班同學之間都可以隨時進行交流。只有自由交流才能在靈感突現(xiàn)時與同伴分享,獲得最廣泛的支持、評價、修正,并給同學以啟發(fā),才能獲得真正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例如在認識加法時,學生根據情景圖“3位小朋友正在澆花,又來了2位提著水的小朋友”得出“3+2=5”。有一位小朋友與同桌嘀咕,老師一問,他說:“我看到圖中有3朵紅花和2朵藍花,也是3+2=5?!笔芩麊l(fā),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還可以怎么看,也能做出3+2=5?”小朋友們嘰嘰喳喳一番,居然說出了:“圖中有3位男同學和2位女同學,也是3+2=5?!睕]有自由的交流能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嗎?
2.師生之間平等互動
教師要轉變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與學生平等交流。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學術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學生的發(fā)現(xiàn)再幼稚也是發(fā)現(xiàn),教師應當傾聽、質疑、點撥、激勵,而傾聽有時就是一種激勵。例如:在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動手分一分,來表示各個分數(shù)。在交流中,一位同學說:“我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苯處焼柶渌瑢W:“對這一種說法,你們有什么問題?”同學們面露疑色,欲言又止。教師就說:“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1份應該是4個,怎么是呢?你們能再討論一下嗎?”討論后,一位同學發(fā)言:“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2份,是先把8個桃子看成一堆再平均分的?!绷硪晃煌瑢W補充:“就是把8個桃子看成一個整體?!笔抢蠋熣娴牟幻靼讍??不!這是教師努力促進平等交流的藝術。
3.生本之間雙向交流
學生不僅能從教材中獲得知識、受到啟發(fā),從而積極思維,也能對教材進行再思考甚至質疑,進一步拓展思維發(fā)展的空間。在這樣的雙向交流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例如,學習“年、月、日”時,關于平、閏年的規(guī)律,學生希望知道的遠不止教材中介紹的內容,比如:為什么會有平、閏年的變化?為什么公歷年份數(shù)是4的倍數(shù)才一般是閏年?而公歷年份是整百數(shù)的又必須是400的倍數(shù)才是閏年?通過進一步閱讀課外資料,學生對以上問題明白之后,又有新的問題:公歷年份數(shù)是400的倍數(shù)的一定是閏年嗎?這是對教材和課外資料充分理解后的理性思考,是與教材雙向交流后的成果,能激勵學生再作進一步的探索。
三、積極應用實踐——品味有趣課堂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意識,只滿足于課堂上的體驗學習是遠遠不夠的,要通過設計學生“樂于”做的實踐活動,將數(shù)學體驗學習延伸到課外。教學《面積和周長的比較》后,我設計了“裝潢我的家”的實踐活動:(1)如果要裝修自己的家,你準備怎樣裝潢?繪制藍圖。(2)選擇材料,估計用量。如果只研究地面裝修,你認為選擇什么材料既經濟又實惠?(3)合理估價,做好參謀。爸爸媽媽準備用1萬元裝修地面,請根據市場行情,提供一種合理化建議。(地板:每平方米150元;地磚:每平方米140元;花崗巖:每平方米100元。)學習了《認識東南西北》后,設計活動方案:過生日的時候,邀請小朋友來家里做客,你能向同學介紹你家的路線嗎?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的作用,認識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主動從數(shù)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在體驗成功喜悅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