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萍
科學現(xiàn)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我們應以科學素質早期培養(yǎng)為宗旨,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幼兒園科學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也就是鼓勵和支持幼兒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科學素質。因此,教師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契機的捕捉,隨時了解幼兒的興趣所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fā),更有效地開展科學教育活動,并從中培養(yǎng)幼兒樹立科學的態(tài)度,提高幼兒科學素養(yǎng),鼓勵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面對知識經(jīng)濟的到來,新世紀的人才素質必然有新的標準,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行為品德、社會生存能力以及學習興趣、習慣和智能,而且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提出:操作、嘗試、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是將個人帶到成功終點的交通工具。同時也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期是2~6歲,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以后就很難重新點燃探索、創(chuàng)新的火花。由此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做好幼兒科學教育工作,培養(yǎng)幼兒初步活動能力,引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究動機。對幼兒進行適時、適宜的科學意識培養(yǎng),從小使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對其以后學習科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于幼兒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心理具有不穩(wěn)定性。對任何事物都易感興趣,同時也易厭倦,教育者要充分把握住幼兒心理,采取靈活的教育手段,寓教于樂,于教育游戲之中,從科學教育活動中的語言到環(huán)境設置,從教學方法到內容安排都應符合幼兒年齡發(fā)展水平,從而使他們在快樂中接受教育,感受科學的奧秘,產生“我要學”的愿望。因為有了興趣,才能有動力,有了動力才會有探究,才會有創(chuàng)新與成功?,F(xiàn)以中班科學活動《磁鐵》為例,談談幼兒科學教育的魅力。
一、在玩樂中,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教師在活動中選擇了孩子們熟知的物體——磁鐵,首先教師出示不同樣子的磁鐵讓孩子們感知磁鐵的形狀,問磁鐵的樣子像什么?問題的提出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他們努力從生活經(jīng)歷中搜尋答案,展開想象,有的說像盒子,有的說像馬蹄,有的說像……教師肯定了孩子們的想法,并將零散的知識規(guī)整為磁鐵有正方形的、長方形的、馬蹄形等,由此可見孩子們獲得的知識來自教師的順應、支持、鼓勵幼兒思維活動的結果,給予了孩子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掌握了正確的概念。并為后面活動的展開做了鋪墊。緊接著教師采用明確且有啟發(fā)性的引導語“用磁鐵和你面前盆中的材料碰一碰,會發(fā)生什么事兒?”教師的設問里透著一種神秘感,及時抓住了孩子們急于想了解事物的強烈的求知欲心理,引發(fā)了孩子探究的興趣。孩子們帶著明確的問題任務興致勃勃“玩”起了磁鐵,很快他們從玩中發(fā)現(xiàn)磁鐵會“粘”鐵釘、曲別針等,而不會“粘”布料、木塊、塑料等。教師引導孩子將磁鐵“粘”與 “不粘”的材料分開,那么如何將“粘”字改為“吸”呢?教師在尊重幼兒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針對磁鐵的“吸鐵性”做了細致的演示,將磁鐵和被吸物體拉開一定的距離,伴上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受吸引的全過程,使幼兒深刻體會到鐵制品是被磁鐵吸起來的,自然而然“粘”字被巧妙地替換成了“吸”字,科學教育活動就是這樣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動手,在有意義的玩中獲得正確概念。
二、在榜樣示范中,樹立幼兒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幼兒由于思維的自我局限性,在認識上往往具有自我中心傾向,他們不會也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導致通過看實物在認識客觀現(xiàn)象、解釋科學事實時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只相信自己的“信念”混淆主觀想法與客觀事實,甚至無視曲解事實。如:教師請幼兒用磁鐵找教室中的鐵制品,孩子們在分享交流發(fā)現(xiàn)結果時,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不銹鋼水杯也能被磁鐵吸起來;老師對孩子的說法既沒有否定也沒給予肯定,而是讓他們繼續(xù)驗證,經(jīng)過再次探索孩子們仍固執(zhí)己見,認為不銹鋼水杯是鐵制品,能被磁鐵吸起,這就說明孩子只相信自己的“信念”。這時老師并沒有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而是將鐵制品和不銹鋼水杯讓孩子仔細觀察,結果從外觀看都是鐵,這一點和孩子們的初步想法相吻合,老師沒提出異議,接著老師在集體面前進行再次驗證不能被磁鐵吸起的物體就不是鐵制品,然后讓孩子再次自己操作親身體驗,使孩子們在多次的驗證中推翻了自己的“信念”,糾正了原有的錯誤概念,獲得了正確認識。老師多次實驗的精神不僅給孩子們教給了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學會應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樹立了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培養(yǎng)了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三、在探究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樂趣
新《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xiàn)的樂趣”。教師在引導孩子圍繞“磁鐵能隔著一些材料吸引物體”環(huán)節(jié)中,給孩子們提供了立體折紙小花貓,曲別針、磁鐵;提出問題并強調磁鐵放在桌子下面如何使小花貓在桌子上跑起來?孩子們在已有知識磁鐵能吸鐵的基礎上去探究,他們在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曲別針可以隨著桌下的磁鐵移動,這一發(fā)現(xiàn)給他們帶來了驚喜,孩子們探究的興致更濃厚,有的將折紙小花貓放在曲別針前方,由桌子下面的磁鐵帶著曲別針推著小花貓移動;有的直接把曲別針別在折紙小花貓底部,小花貓便在桌子下的磁鐵的移動下飛跑起來,孩子們興高采烈大聲交流著,體驗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實施科學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就幼兒而言,教師不僅要給幼兒科學知識,重要的是讓幼兒掌握科學的方法。再者探索的本身比通過探索獲得的知識更為重要。因此教師要作好幼兒學科學的引路人,引導學習多種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鼓勵幼兒主動去探究,以幼兒自身的探究為抓手去培養(yǎng)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由此可見作為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掌握知識不是最終目的,重在幼兒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以及讓幼兒在自主探究中積累經(jīng)驗,獲得能力,掌握方法。所以,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充裕的探索時間和空間,使幼兒有機會調動多種感官,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嘗試,從而體驗科學發(fā)現(xiàn)的樂趣,這才是它真正的魅力所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