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 民營美術館的中國式生存
西方私人美術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美蒂奇家族對藝術作品的收藏和展示,但中國內(nèi)地的私人民營美術館卻在起始點上遠遠落后。同時,資金的問題,展覽的質量,人才的供給,又牽絆著中國式美術館的生存。
民營美術館的“先行者”們,無論當初懷著怎樣的目的創(chuàng)辦美術館,現(xiàn)在都已品嘗到了這個新興業(yè)態(tài)帶來的苦與甜。他們中有的在堅守,有的在動搖,有的已經(jīng)想好了撤退的路徑。 我們這一期的故事,就從中國美術館的“糾結”講起。
非常 宣德爐懸案不再懸
爐,為古時燒炭、焚香之器。宋代之前焚香時多用陶、青銅、瓷爐,明宣德年間宮廷鑄造一種焚香之爐——宣德爐,通常用于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宣德本朝所鑄的鼎彝,由于其精美絕倫而數(shù)量稀少,后世不斷地仿制,成為特定的鑄銅工藝品門類,被約定俗成稱為“宣德爐”。遺憾的是,宣德爐沒有標準器。本文作者通過親見的一件宣德爐,嘗試作了一番定義。
清友 講故事的茶,講茶道的人
2013年11月,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播出了中國首部全面探尋世界茶文化的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該片采取了與以往不同的視角來講述中國的茶文化,似乎并未以人講茶,而是“茶”在悠悠然講述發(fā)生在它周圍的人的故事。《茶》提供了一個通道,使我們得以在氤氳的茶香中一窺茶背后的那些人和事兒。藝術品鑒記者有幸采訪了該片導演王沖霄,親臨“講故事的茶,講茶道的人”,注定是一次愉快的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