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媽媽:最近發(fā)現(xiàn)3歲的小雨有些不一樣了,以前溫順乖巧的小雨,現(xiàn)在動不動就和我唱反調。我不讓小雨穿紅皮鞋,她偏要穿;不讓她去摸魚缸里的小金魚,她偏把小手放在里面玩;不讓她鉆到床底下去,她偏鉆進去??晌易屗腥藭r,她偏一聲不吭;讓她睡覺時,她卻賴在電視機前不肯走。為什么我們家小雨變了呢?
從小雨的表現(xiàn)來看,她進入“第一叛逆期”了?!暗谝慌涯嫫凇逼鹗加诤⒆幼晕乙庾R的逐漸覺醒,但自我意識的產生并不必然地導致孩子的叛逆,而是視孩子自我發(fā)展的愿望有沒有獲得支持而決定:如果有,孩子則會在這期間獲得自主感;如果沒有,而是被阻礙被壓制,孩子便出現(xiàn)叛逆行為。目前在中國的一般情形是,無論是成人為孩子提供的環(huán)境還是對孩子實施的教育行為,幾乎很少能夠促成孩子去完成他的任務,相反,總是令孩子處處掣肘。
當我們清楚了這些問題后,我們也大體上明白了為何會有中國特色“第一叛逆期”。
自我意志難以實現(xiàn)
從孩子能夠走路開始,他便總會給成人的生活制造“麻煩”,于是,孩子不停地收到父母的忠告與禁令。這些忠告與禁令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孩子的安全,但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不愿或不懂如何去配合孩子的步伐。
當孩子第一次伸出小手去觸摸東西時,代表著幼兒想洞察世界的自我努力,他本應該得到父母驚喜的關注,然而成人卻害怕那雙小手制造“破壞”,總是反復地告誡孩子:“安靜!乖!不要動手!不要亂走??!”
孩子有價值的行為居然比不上有“價格”的物件。一個連活動都受到限制的生命如何才能獲得意志的體現(xiàn)?
缺乏堅持的機會和體驗
其實,中國的孩子豈止是缺乏堅持的機會,根本上來說,他們常常被剝奪堅持的權利。本想自己扣扣子的孩子,手腳慢一點家長已不耐煩,三下五除二地替他扣了;明明搭積木搭到一半,父母告訴他吃飯時間或者別的活動的時間到了,必須從事另一活動了。剛把一個杯子拿手里,父母就趕忙喝止或從手上奪走,因為怕他摔碎了。然而,在他無法專注、持久地去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務時,父母開始指責他三心二意、半途而廢了。
唉,難道我們培養(yǎng)過孩子的專注和堅持嗎?甚至在孩子有此自發(fā)的良好行為時,我們給予過尊重和欣賞嗎?
無法獲得良好的自主感
中國的孩子并非沒有自主的時候,問題是,他們常常只有通過不良行為才能贏得自主,比如耍賴、糾纏。更普遍的是,以消極態(tài)度和行為迫使父母作出“賄賂”性的獎勵和讓步,在父母的獎勵和讓步中得到自主感??上?,這是一種被扭曲的自主感。
但這并非孩子的錯,如果和成人相處的經驗是“點頭不算搖頭算”,孩子自然就學會了搖頭。任何行為模式都不會單方面養(yǎng)成,它一定是互動的結果。
成人與孩子的互動不對接
所謂互動不對接就好像專業(yè)不對口,在孩子的教養(yǎng)問題上,成人不是用錯工具就是用錯了勁,用北京人的老話“我說前門樓子,你說機槍頭子”,而廣東人的話最貼切,“雞同鴨講”。當溝通都成問題時,反抗自然隨之而來。
孩子被忽視的情緒
自我意識覺醒后,孩子的情緒愈加復雜化和多樣化,加之3歲左右的孩子口語表達能力有限,當孩子被負面情緒困擾時,他不懂也不能作出適宜的應對。孩子很大一部分的“叛逆”或“反抗”行為,其實都屬于情緒的宣泄,這也是為什么父母覺得孩子“不講道理”的原因,因為講道理的是“理智”而非情緒。
這些擺在面前的問題,導致了中國孩子具有中國特色“第一叛逆期”,應該引起中國家長的反思。過度的保護并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要幫助孩子平穩(wěn)度過這個叛逆期,要適當調整和孩子的溝通策略,對孩子的正確行為應及時肯定和鼓勵,讓孩子不斷鞏固良好行為形成習慣。此外,父母在此時要理解孩子的情感情緒,并且引導孩子認識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盛金霞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第九幼兒園園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