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華
1997年,我從教的第三個年頭,我所在學校的一位數(shù)學老師在“花果山杯·教海探航”征文活動中獲獎,并作為正式代表遠赴連云港參加頒獎大會?;蛟S覺得我是可造之材吧,載譽歸來后他繪聲繪色地跟我侃起了頒獎活動的盛況——不僅僅是頒獎,更有名家的引領、“水手”的切磋、同行的交流。我留心了1998年第1期的《江蘇教育》,讀著那篇題為《教海巨浪卷港城》的長篇紀實報道,我的心也激蕩,不由得開始了憧憬和向往,從那時起,我的心底悄悄埋下了“教海探航”的夢。但是我知道,那是真正高手“對決”的舞臺。那時我還年輕,于是我用我初入教壇的第一個十年作為向“教海探航”發(fā)起沖擊的準備時間。我等待著、積蓄著、努力著,我相信終有一天,我會說:“‘教海探航,我來了?!?/p>
從2004年開始,我與“教海探航”就有了這個一年一度“不見不散”的約定,這一約又是十年,我也成為我所在學校第二個在“教海探航”中獲獎的教師,也是我校迄今為止在“教海探航”中獲獎最多的教師?!笆昱f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感謝“教海探航”,在一次又一次精神的跋涉中,我聽到了自己成長拔節(jié)的聲響;感謝“教海探航”,在她一次又一次深情的召喚中,我越發(fā)堅定了自己專業(yè)的自覺和信心。雖然僅僅獲得了兩次一等獎,其余都是二、三等獎,但每年我都會以“教海探航”獲獎作為檢驗自己專業(yè)思考的最高準繩,作為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目標設置的最高尺度,作為自己最浪漫的期許。現(xiàn)在,參加“教海探航”,對我來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一項責任。甚至每到火熱的季節(jié),履行“教海探航”之約,竟成為我潛意識中的義務。十年的“相約”“相守”,“探航精神”也成為我行走在教育實踐和研究之路上的最大動力。《用詩的方式教童詩》《慢慢走的風景》《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通向“真”的語文》……一年一篇文稿,不僅記載著我語文教學的心路歷程,串聯(lián)起我的語文教學研究,而且這些獲獎的文章更是對我“語文之思”的肯定和鼓勵?!敖倘缓笾А?,“教海探航”讓我的視野逐漸寬闊,讓我思考的觸角逐步從自己課堂的小舞臺拓展到區(qū)域教育相對宏闊的大天地;“寫,然后知不足”,“教海探航”的寫作讓我閱讀涉獵的領地從教育教學的方寸空間拓展到兒童哲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倫理學等廣闊天地;在思考、閱讀、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我逐步學會了論據(jù)的規(guī)整和論證的嚴密。與此同時成尚榮、王愛華、朱從衛(wèi)、周益民等諸多師友給了我寶貴的指導:周益民總是把他最新的課堂實錄與我分享,王愛華邀我參加了她主持的“小學語文‘三味課堂”課題的研究,成尚榮先生交給我“蘇派研究”中的一個項目,于是便有了2012年“教海探航”的參賽論文《蘇派教學:江蘇教育精神的實踐表達》。當然如果沒有近十年“教海探航”的洗禮,我也沒有勇氣去嘗試這樣的選題,即便心有余,力也是遠遠不足的。
記得2011年吳江盛澤“教海探航”頒獎活動歸來,我便把2012年“教海探航”的參賽論文擺上了議事日程。經(jīng)過這么多年的磨煉,“寫什么”已經(jīng)不是問題,我以為只要是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問題,都能變成寫作和研究的好話題,從而能迅速地提煉出寫作的主題。思考越是深入到教育的細部,值得研究的問題自然就撲面而來。然而,什么才是我最希望的選題呢?“我還是希望你對‘蘇派教學的特質和典型人物做些研究?!?012年春節(jié)前的一個午后,我收到了成尚榮先生的這則短信。聯(lián)想到本年度“教海探航”征文的主題“研究蘇派教學,深化課程改革”,如此貼切,于是方向就這樣定了下來。
我感覺一直欠著“蘇派研究”一筆文債,承蒙成先生抬愛,從2007年我便參與到“蘇派”的研究課題中去,起初只是做一些“外圍”的工作,然而作為課題組的一個成員,我越來越為自己作為一個江蘇教育人而感到幸運和驕傲,更清晰更明確地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是為了更好地回答“我到哪里去”——“蘇派研究”,就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為江蘇教育找到自己的坐標和定位,這應該是每一個江蘇教育人分內的責任。省教育廳領導、省教科院的專家和《江蘇教育》已經(jīng)從不同的角度、多個層面對“蘇派”和“蘇派教學”作了專門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也有了許多明確的論斷。我思考的立足點又應在什么地方呢?
寒假里,我將原先對“蘇派”的認知全部“清零”,回到最原始的“田野”:我找來了斯霞、李吉林、邱學華、孫雙金、薛法根、翟??怠埮d華等“蘇派”典型名師的課堂實錄和相關著述,在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中沉潛。我突然發(fā)現(xiàn)“實踐性”是這一大批蘇派名師教育行為的共同特征。江蘇大地,名師輩出,然而很少有“空頭的理論家”,多是扎根于課堂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實干家”,其實這正是江蘇中小學教師從事教育科研所秉持的基本品格。于是我做出了大膽的猜想,也是最重要的判斷:“蘇派教學”是江蘇教育精神在實踐層面的表達方式。繼而在查閱《江蘇省志·教育志》等歷史文獻、簡要探源“蘇派教學”歷史和稟性的基礎之后,作出了進一步的論斷:江蘇教育一路領跑全國,勇立改革和發(fā)展潮頭的實踐氣象,體現(xiàn)出江蘇教育人勇于實踐、善于創(chuàng)造、敢于爭先的實踐品格,這一品格已經(jīng)作為優(yōu)秀的文化基因沉淀到江蘇教育精神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今天江蘇教育的寶貴財富。對“蘇派教學”的實踐品格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分析是這篇文章的重點,經(jīng)過大量的閱讀和篩選,我最終確定了從“倫理”“情境”和“生成”三個維度對“蘇派教學”進行分析的理論框架。
思考和探索的過程是艱辛的,我仿佛沿著一條若隱若現(xiàn)的崎嶇山路艱難地向上登攀,其中難度最大的是理論儲備不足和資料收集不易。我一邊思考一邊補課,布迪厄、趙汀陽、杜威、劉小楓、劉士林等中外理論名家的論述給了我理論的滋養(yǎng)。從寒假開始的半年時間里,除了做好所承擔的畢業(yè)班教學工作外,多數(shù)的閑暇我都在資料中游走,材料一點點充實,思路一點點清晰,所收集和處理的文獻材料多達一百多篇,做了厚厚一本閱讀摘要,而論文的結構提綱也數(shù)易其稿,但正文卻一直沒有動筆。
6月20日,我所帶的這一屆學生圓滿完成學業(yè),我的文稿也該到成形的時候了。然而就在這時我的岳父在縣人民醫(yī)院檢查出患了重癥,亟須前往南京治療。岳父只有我妻子一個女兒,陪護的重擔自然就落到了我這個女婿的身上。在只身帶著岳父去治療期間,我念念不忘即將截稿的“教海探航”征文,抓緊岳父化療完回家休養(yǎng)的間隙,我完成了《蘇派教學:江蘇教育精神的實踐表達》一文的初稿,并在截稿日期的前一天將文稿投進了信箱。
綜觀整篇文章,大體經(jīng)歷了“跳出蘇派看蘇派”“回到歷史談蘇派”“深入蘇派析蘇派”這三重境界,大大豐富了論文的意蘊,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十年“探航”所逐步形成的論文寫作的美學追求和行文特色,即“以詩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2012年秋天消息傳來,論文再獲一等獎。
2013年“教海探航”,我再接再厲,話題依然是“蘇派教學”,但角度不同,我借用了“類比”的方法對“蘇派教學之美”進行了美學角度的分析,可以說是用新的思考彌補了我在2012年文稿中的諸多不足。2013年秋天,消息傳來,我再獲一等獎,并因累計獲得三個一等獎而被授予“杰出水手”稱號。對于這一成績,驚喜之余,感覺已經(jīng)沒有了十年前與“教海探航”初次相約時的那種刻骨銘心,更多的是平靜,我告訴自己,離真正的“杰出”還有很遠的距離。
一盞小小的臺燈,一摞厚厚的書籍,伴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寧靜的夜晚、無暇的假日;一頁又一頁的稿紙,一本又一本讀書筆記,記錄著我一篇篇文稿從孕育到誕生的全過程。十年了,“教海探航”已經(jīng)成為了我的習慣,融入了我的職業(yè)生命,成為了我倚之惜之的部分。我相信,在即將開始的職業(yè)生涯的第三個十年,“教海探航”依然是我用心守望的方向?!?/p>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曲塘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