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娜
中職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因多種原因沒能升入普通中學,而選擇了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長大,渴望擁有與成人一樣的平等權利,反抗自己處于從屬的地位。但由于考試的挫折,使他們大多具有自卑的心理,對學校,對社會充滿了冷漠,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當自主性被忽略或個性伸展受到阻礙時,他們表現(xiàn)在行為上就是無所適從、怪異和反抗。由于升學壓力比較小,中職生思想活躍,但大多缺乏良好的學習動機。面對中職生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班主任,我們該培養(yǎng)一個怎樣的班級“小社會”?如何讓這個“小社會”發(fā)揮出“教育者”的功能?這些是值得中職學校的班主任思考的。
一、中職班集體建設的目標——自主管理
1.現(xiàn)代教育理念要求班級管理必須走向自主管理
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記住你的管教目的應該是養(yǎng)成一個能夠自治的人,而不是一個要別人來管理的人?!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在新的課程觀下,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這些教育的理論要求我們,在班級的建設和管理中,必須要以學生的自主管理為目標,要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體會到他們是這個“小社會”的主人,要讓他們由被動地接受管理變成主動管自己,要讓他們學會在班集體中尋找自己的角色,處理各種關系,能對自己提出目標,能自己管理自己,能自己認識自己,能自我克制和糾正,最終達到自我教育和完善的目的。
2.中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決定要建設自主管理的班集體
自信不足,甚至自卑,意志力缺乏,上進心不夠,遇事沖動是中職學生比較突出的心理特點。他們內(nèi)心希望能夠得到認可,希望有成功感,但他們不喜歡老師用權威來讓他們聽從教導,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或感受到的。面對這樣一個群體,如果我們只是靠老師的說教,靠制度將他們管死,只會使他們更加逆反,心理出現(xiàn)更多的障礙。要幫助他們建立起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須要建立一個民主、平等的班集體,讓那個他們在同輩的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在平等的參與、交往中獲得自信,樹立目標,發(fā)展起理性。
二、自主管理型班集體建設的過程
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一個過程的,自主管理型班集體的建設也不例外。自主管理型班集體最終的目標是學生能以一個社會人的角色在班集體這個“小社會”中生活、學習。班集體能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民主的環(huán)境,學生能進行自我管理。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不能一蹴而就。自主管理型班集體必須要經(jīng)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建章立制,形成集體的雛形
在教育領域中,所謂班級是指在學校教學中,由若干有著共同目標的成員組成,以一定的場所進行教學的綜合有機體[1]。社會學認為,班級作為一個正式的社會群體,必須要具備三個主要特征才算正式成為社會群體,這三個特征是“有明確的組織目標,有正式的組織機構,有清楚的群體規(guī)范”。一群素昧平生、互不了解的中學生從四面八方來到一起,要想實現(xiàn)最后的自主管理的班級目標,第一步先讓班級成為一個正式的社會群體,讓班級的成員找到歸屬感。為此,這個階段有四項重點工作:第一項以民主方式建立起班干部隊伍,形成班級管理的組織架構;自由的前提是紀律,所以第二項工作是建立起班規(guī);第三工作是制定班集體的成長目標;第四項工作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取得集體活動的經(jīng)驗和體會,加速同化的進程,為形成班級核心和健康的集體輿論打下基礎[2]。在這個階段,班主任的工作任務是提目標,學生出方案,班主任指導學生做,整個過程中班主任要帶著學生走,班主任扮演引領者的角色。
第二階段:建立班級文化,形成班級核心力量
當班集體成為一個正式的社會群體后,建設的任務并沒有完成,接下來的任務還必須要建立班集體的正向輿論,這是自主管理班集體必不可少的一個步驟,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正向輿論的建立不是靠班主任發(fā)表評論,提出要求,而是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xiàn):一是靠班干部的言行來帶動班級的正向輿論,形成班集體的核心力量;二是要借助學生行為現(xiàn)象,開展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向的輿論。班級正向輿論的形成,是班集體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3],也顯示出了民主管理的效果。這個階段,學生做、老師說、老師評,老師扮演一個幫扶者的角色。
第三階段:發(fā)揮集體作用,走向自主自治管理
這個階段,“班集體已經(jīng)成為教育的主體,班級能高度自主地進行運轉(zhuǎn),能主動提出班級發(fā)展的目標和要求,并能適應外界的各種挑戰(zhàn)?!盵4]這時的班集體就像一個成熟的“民主社會”,學生的特長可以充分得到發(fā)揮,學生之間能互相幫助,集體中有積極健康的輿論導向,學生根據(jù)學校的活動要求,自發(fā)組織同學參加各類活動。他們成為活動的策劃者、組織者、執(zhí)行者,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在活動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小社會中提前感受大社會的氛圍。這個階段,學生做、學生說、學生評,班主任的作用是通過引導輿論來影響班級的成員。
三、自主管理型班集體建設的策略
1.選拔和培養(yǎng)一支積極向上、敢于負責、公平公正的班干部,為班集體打造核心
班級是小社會,但這個小社會不是自由散漫的“無政府的群體”,這個小社會里能讓學生感受到公平公正,能讓學生體會到溫暖,能讓學生找回自信,能讓學生積極向上。要做到這些,不能只靠班主任一個人的力量,必須要建立起一支積極向上、公平、公正、敢于負責的班干部隊伍。在班干部的隊伍的建設上,我的做法是,在班集體建立初期,先讓學生毛遂自薦,自己上任;第一個學期末選出一批候選人,由班級民主投票確定一批新的干部;第二個學期開始評議任期制,每個學期一評議,根據(jù)評議確定班干部的去留。這種做法的目的就是要給每個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但又要選到最值得信賴、最有責任心、最有能力的人成為班級的中流砥柱。
2.讓班級中的事件變成樹立正確輿論導向的契機
班級輿論的形成,標志著班級集體的形成。可見班級輿論是班集體建設中的重要內(nèi)容,其實,這也是班集體建設的重要策略。根據(jù)社會心理學理論,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因此,在我的班級管理中常采用兩種做法:第一種做法是借助班干部的培養(yǎng)來樹立他們判斷是非的分辨能力,班干部在班級生活中發(fā)揮榜樣的作用,用班干部的言行去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第二種做法是借助班級中學生之間的矛盾,或?qū)W生對一些現(xiàn)象看法上不一致,在班級內(nèi)展開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班級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形成。
3.開展和參加各種各類的校園活動,豐富學生的體驗
班級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次級群體,承擔著多方面的社會職能,其中一個職能是社會化功能[5]。社會化功能就是班級對學生的社會角色的能力、規(guī)范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作用。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只靠說教,也不能僅僅靠榜樣的作用來帶動,而必須要靠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我們可以在班級建設中開展和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具體來說,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主動設計一些班級的活動;另一方面積極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類活動,如文藝比賽、運動會等,將每次的活動都當成一個讓學生認識自己,把握關系的機會。
參考文獻:
[1][5]楊昌勇,鄭 淮.教育社會學[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287—290.
[2][4]張承芬.教育心理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562.
[3]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06.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中等專業(yè)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