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泉
管子的識人“三德”
■ 李清泉
古往今來,識人用人,首先要考慮兩個字,德和才。當然,我們往往希望一個人能夠德才兼?zhèn)?,但是,事實上,一個人很難能夠如此完美,于是,“德為先”還是“才為先”就成了識人用人的一個重要的前提和法則。
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人們逐漸達成一個共識,才能是一把“雙刃劍”,才能掌握在有德行的人手里,這個人就可以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無私地奉獻給社會,這是國家之幸,也是人民之幸。但是,如果才能掌握在沒有德行的人手里,才能就會成為這些人謀取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的重要手段,就會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識人用人首先要看德,一個沒有德行的人是不能夠掌握國家公權力的。我們黨今天強調(diào),在用人的問題上要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這應該是在全面總結(jié)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上,結(jié)合時代特點所確立的一個科學的識人用人準則。
但是,怎么去考量一個人的德行呢?春秋時代管子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深思,對我們從本質(zhì)上了解一個人的德行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管子生活在春秋初年,是齊國的宰相,管子扶持的國君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齊桓公一生“九合諸侯,一框天下”,各路諸侯莫敢不從,是天下名符其實的“共主”。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業(yè)績,與其說齊桓公有本事,倒不如說他有管子這樣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宰相,君臣之間關系非常融洽。
后來管子生病了,齊桓公知道他將不久于人事,管子離世后孰能代替他的位置,做齊國的宰相,齊桓公心里沒有底,于是,專門到管子床前問這件事。管子本想直言,但是,看到齊桓公似乎有隱情,于是就說,想聽聽齊桓公有什么考慮。齊桓公聽了之后,就給管子推薦了三個人,請管子定奪。
齊桓公推薦的第一個人叫易牙。易牙是什么人呢?他當時的身份是齊桓公的廚師長,齊桓公推薦他的理由是因為這個人特別忠心。有這么一件事,讓齊桓公很感動。有一次,易牙問齊桓公,大王,你看我做飯的水平怎么樣,天下你還有什么想吃的東西,我?guī)湍阕?。齊桓公說,先生的廚藝可謂天下無雙,我?guī)缀醣M嘗了天下美食。易牙聽了很高興。齊桓公突然話峰一轉(zhuǎn),對易牙說,就是沒有吃過人肉,這當然是句開玩笑的話。易牙聽了之后,沒有正面回答。當天回到家里,他就把自己的兒子放在籠上蒸了,蒸熟之后,挑了一塊他認為最好的肉獻給齊桓公?;腹酝旰缶蛦枺@是什么肉啊,味道很獨特,原來沒有吃過。易牙說,那是我兒子的肉。齊桓公聽后大為感動。他認為,自己隨便一說,沒有想到易牙竟然把自己兒子的肉都獻出來,對自己這么忠心,用這樣的人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嗎?
管子聽罷搖了搖頭,表達了與齊桓公不一樣的看法。管子說,易牙體現(xiàn)的這不是忠心,而是野心。于是,管子和齊桓公說這么一句話:“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币馑际钦f,易牙為了討好你,竟然把兒子都殺了,這是不符合人倫的。俗話講,虎毒不食子。一個人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連兒子都敢吃,天人百姓哪一個能夠放在他心里。想一想,一個吃人的人當了宰相,還談什么仁愛之心,天下百姓還有什么活路,齊國不滅亡,那才怪呢?齊桓公聽了聽,覺得有道理,于是向管子推薦了第二個人。
這個人叫豎刀(一說豎刁),此人的來路就更有意思了。豎刀是齊桓公的“內(nèi)官”,也就是后世說的大太監(jiān)。這個人做內(nèi)官,完全是自愿,認為通過入主后宮可以接近齊桓公,可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于是揮刀自宮。由于此人很有辦法,又很會處理一些關系,幾年下來,無論是齊桓公本人還是他的夫人們,對豎刀印象都非常好,而堅刀本人也深得齊桓公的信任。
管子何嘗不知道豎刀的為人,對齊桓公講,這個人內(nèi)心險惡,同樣不能用他,并且說了一句話:“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認為,食色者性也,一個健康的人應該有一個健康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心里不健康,生活不健康,就不可能做一個好官。一個自宮的人,一個不男不女的家伙,其心態(tài)一定是變形的,這樣的人一旦掌握了權力,就容易走極端。于此同時,管仲認為,這樣的人成為了宰相,會給社會樹立一個什么樣的價值標桿,天下人都學他,齊國的百姓還要不要繁衍生息了,這豈不成為天下的笑柄。
齊桓公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管子說得也很有道理,于是推薦了第三個人,叫開方。齊桓公說,這個人總沒有毛病了吧。要學歷有學歷,要閱歷有閱歷,要能力有能力,還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你該沒有意見了吧。
管子笑了笑,對開方做出了評價:“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惫茏痈嬖V齊桓公說,你們都被開方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了。他在我身邊工作很多年了,對他的能力,我本人也不懷疑,但是,此人功利心太強,對父母缺乏感恩之心,為人不孝啊。十余年來,我多次放假讓他回衛(wèi)國看望父母,他總以種種理由不去,總是表現(xiàn)出一種工作很忙碌的樣子,一副很忠誠的樣子,其實,他內(nèi)心真正關注的不是工作,而是個人的前途和命運。管子意思很明白,他認為開方為了自己的目的,不管父母的感受,不報答父母的恩情,一個連親生父母都不管的人能夠?qū)δ憔鹾脝??能夠?qū)Υ煜掳傩蘸脝??你齊桓公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現(xiàn)象,這樣的人心腸狠毒,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很難真正溫暖和親近的。
但是,很遺憾,管子去世之后,齊桓公把管子的勸誡拋至九宵云外,把三個人都用了起來。不出管子所料,這幾個人得志之后,為了自己的目的,挑拔齊桓公的幾個兒子爭王位,打得不可開交,內(nèi)患不斷。齊桓公死后,尸體在宮中放了七十多天都沒有處理,爬滿了蛆蟲,一代霸主其結(jié)局之慘,令后世人扼腕嘆息。原因是什么,就是在于齊桓公沒有真正按照管子建議,以德選人。
通過這段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管子這樣一位古代賢者,他觀察和判斷人的德行很簡單,沒有什么大道理,其實就是圍繞一個“家”字。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兩個家,一個“小家”,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家庭,一個“大家”,就是我們常講的國家。管子認為,大家看才,小家看德。看看一個人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就能夠更加真實地看到這個人的德行了。總結(jié)起來,管子認為在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三種心態(tài)和德行:
一是通過一個人對待父母的感情,看一個人的感恩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孝其實就是一種感恩的心。一個不發(fā)自內(nèi)心愛父母的人,不會真正愛世界。一個做官的人只有感恩天下百姓,感恩組織的信任,感恩父母的培養(yǎng),才能夠真正做一個好官,做一個好人。如果沒有這種感恩之心,就會以自我利益為中心,不能抵制各種誘惑,最終辜負組織和親人的信任。管子認為開方不可用,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
二是通過一個人對妻子和家的感情,看一個人的愛敬之心??鬃又v過一句話,“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極其致也,察乎天地”。這句話的意思是講,一個人對世界的愛,有一個很重要的緣頭,那就是男女之愛,夫妻之愛。一個人對愛情的堅貞,對家庭和妻子的責任,是一個人對社會責任的邏輯起點,這是中國文化看道德的一個重要的視角。在今天,很多領導干導忽略家庭責任,陷于美色,最終走上貪腐之路,正是出于這樣一個原因。所以說,一個人有一個好家庭,能夠正確處理夫妻關系,珍惜兩個人的感情,真正做到青年能夠享受人性之愛,中年能夠享受事業(yè)之倚,老年能夠享受親情之暖。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有一顆健康的心靈,一種高尚的德性。管子認為豎刀這樣的人不能為相,是基于其人性的變態(tài),當然更談不上家庭的和諧。
三是通過對兒女的感情,看一個人的平常之心。對父母而言,對兒女首先要有愛,這是一種天經(jīng)地義的血緣感情,這是父母應有的義務。像易牙這樣以子為食的人無異于禽獸,毫無道德可言,所以,管子認為易牙之所謂忠心其實乃禽獸之心。與此同時,管子也認為,對子女的愛與培養(yǎng)也應該有一個度,應該有一種平常心,不應該讓自己的子女高居一般百姓的子女之上,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子女的良好心態(tài),也能保持自己的心態(tài)??v觀歷史和現(xiàn)實,那些兩袖清風,一身正氣的官員,對自己的子女都是嚴格要求的。對子女的態(tài)度也反映了一個人做人、做官、做事的態(tài)度。如果沒有這種平常心,一旦官高位重,就會浮躁,就會擔心權力失去,就會千方百計地利用手中權力為兒女謀利益,撈好處,而這種心態(tài)一旦形成,就會陷入一種權力陷井,就會淪為金錢和物質(zhì)的奴隸,而最終也會轉(zhuǎn)換為家庭和社會的悲劇。
〈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主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