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春林,金生楊
(西華師范大學a.歷史文化學院;b.西部區(qū)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 南充637002)
《清史稿》以478 字簡要記載了章慶的生平事跡,稱其字勤生,浙江會稽人,歷署劍州、南部、冕寧,補射洪,擢道員在任候補,宣統(tǒng)三年(1911,辛亥)任西昌縣令。川省路爭事起,因哥匪襲城,力竭死之①,故列其入《忠義傳》。辛亥革命研究者亦屢有提及。然筆者整理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時發(fā)現(xiàn),“章慶”實為“章儀慶”,生于同治元年(1862),其生平事跡大有可補正之處,足資近代史之研究,認為因其“敲詐勒索”、“橫征暴斂”而致辛亥西昌張耀堂起義的說法可再商榷。
據(jù)《清史稿》卷四百九十六記載,章慶早年“游蜀,就幕職,為總督錫良等所器,保知縣”,署劍州,調南部。吳自修《辛亥殉難記》記辛亥殉難文職官〔1〕、尚秉和《辛壬春秋》記殉難清臣②,亦載有“章慶”事跡,大體與此相似,還明確所謂“錫良等”包括巡撫沈秉堃、按察馮煦、趙藩。
按:錫良任四川總督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并“于七月十六日行抵成都省城”〔2〕卷五,光緒三十三年正月,錫良奉旨調任云貴總督,“章慶”連署劍州知州、南部知縣當在此期間。
民國《西昌縣志》記西昌知縣有“章慶,宣統(tǒng)三年任”〔3〕。不過,民國《劍閣縣續(xù)志》并無“章慶”其人,而有“章儀慶”者。其《官師·清知州》載:“章儀慶,字琴生,浙江會稽人,監(jiān)生,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署任?!薄?〕卷五。傅崇矩據(jù)“宣統(tǒng)元年正月之同寅錄”,錄“成都之官”,其“知縣”類有“章儀慶琴生”〔5〕。光緒三十二年,南部縣義和團起義(即《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何如道案),章儀慶參與圍剿,四川總督錫良特上奏折褒獎,也稱其為“署劍州知州章儀慶”〔2〕卷五《剿辦南部邪匪并獎劾官弁折》。之后,錫良調章儀慶署南部,專辦此案。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保留了大量署名章儀慶的檔案原件,如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初十日有“欽加同知銜賞戴花翎補用直隸州署理保寧府劍州事即補縣正堂加一級紀錄二次記大功十四次章為諭知事”的到任示諭,稱“本州現(xiàn)奉大憲檄委調署南部縣事”③,足可證實《清史稿》中連任劍州知州、南部知縣的“章慶”實為“章儀慶”。清宣統(tǒng)帝名溥儀,以“章儀慶”為“章慶”,當是避諱所致。據(jù)現(xiàn)存“章勤生花鳥冊頁”鈐印、款識來看,章儀慶之字既作“勤生”,又作“琴生”,而號“寄盦”④。
章儀慶到任南部后,依例將到任日期及年貫履歷具文通報給軍督藩各憲及相關部門,其呈保寧府驗折中道:
卑職現(xiàn)年四十五歲,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由監(jiān)生于光緒十八年,遵新海防例報捐雙月縣丞。二十七年,遵□晉賑捐例,加捐三班知縣,指分四川試用。又于是年遵海防例,報捐藍翎,并加同知升銜,均蒙核準在案。二十八年,經(jīng)統(tǒng)領巡緝威靖等營王守明德,調赴資州行營,總理文案,并隨同剿辦拳匪。二十九年正月,資屬肅清,凱撤銷差離營。旋奉委辦臬轅文牘,并蒙前總督部堂岑(春煊)于拳匪肅清案內奏保,俟知縣補缺后,以直隸州知州(下缺)。⑤
又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南部縣吏房呈稿申軍督學藩鹽臬巡憲道:
(上缺)“旨依議,欽此”。旋奉委解尾批京餉銀二十一萬八千七百余兩,于十一月依限到京,赴戶部各衙門交納清楚,掣取批回。奉準部咨議,敘加一級、紀錄二次。二十八日,蒙欽派王大臣驗看。十二月初九日,蒙吏部帶領引見,奉旨:“照例發(fā)往,欽此。”十六日,領憑起程。三十年二月,遵四川賑捐例,捐換花翎。四月二十二日到省,銷解京餉差。奉準行知,記大功三次。旋奉委辦川漢鐵路公司文案。六月,復委兼辦學務處稽核,兼文案。九月,銷鐵路文案差,奉委兼辦督轅文案。十二月,奉委兼充官報書局委員。三十一年,因勸辦本省壬寅常捐出力,蒙照督部堂錫(良)奏保,歸入候補班補用。經(jīng)部議覆,奉旨:“依議,欽此?!笔悄晔鲁跻蝗?,奉藩憲札,委署保寧府劍州知州。旋銷各項差使,于十一月初一日到任。因預辦□常捐輸案內,蒙記大功□次。三十二年八月,奉文調署蒲江縣知縣。因會督營團剿辦南部大股邪匪,蒙記大功三次。九月十八日,復奉調署南部縣知縣。十月初一日,交卸劍州篆務。是月十六日到任,接印視事。所有到任日期及年貫履歷,理合具文通報憲臺俯賜查考⑥。
章儀慶于光緒二十九年奉委解尾批京餉,《光緒朝硃批奏摺》記載為:
再據(jù)布政使陳璚詳稱,撘解重慶關監(jiān)督移解戶部,酌提自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十九日第一百六十五結起,至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九日第一百六十八結止,共提傾镕折耗銀二千四百四十兩,發(fā)交管解尾批京餉,委員試用知縣章儀慶承領帶解戶部交收等情,詳請奏咨前來。奴才覆核無異,除分咨查照外,理合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謹奏。戶部知道?!?〕
此條記載可補此件檔案之缺,并將其生平履歷的記載首尾連貫起來。據(jù)以上檔案可知:
第一,章儀慶出身“監(jiān)生”,屢經(jīng)依例捐官而獲得各項差使。章氏初捐雙月縣丞,加捐三班知縣,再加升同知,于資州行營總理文案、隨同剿辦拳匪,復辦理臬轅文牘,獲總督岑春煊奏保,得以試用知縣奉委解尾批京餉。此后,章氏辦理川漢鐵路公司文案、兼辦學務處稽核兼文案、兼辦督轅文案,因勸辦本省常捐出力,得蒙總督錫良奏保,歸入候補班補用?!肚迨犯濉贩Q章氏“以通法家言游蜀,就幕職,為總督錫良等所器,保知縣”,雖掩岺春煊奏保之功,但所言不虛。
第二,光緒三十二年八月,章儀慶曾接到由署保寧府劍州知州“調署蒲江縣知縣”的委任。九月初,南部縣義和團起義,起義軍逼近劍州。因事發(fā)倉促,故章儀慶雖已卸任,但仍以“署劍州知州”的名義“會督營團”圍剿,并于九月十八日復調署南部縣知縣。在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四川布政司對原署南部縣知縣寶震的札文中亦明確提到,因寶氏稽匪不力,奉批撤任,所遺缺“以卸任劍州、調署蒲江縣知縣章儀慶調署”⑦?!肚迨犯濉穼Υ寺远患埃焕诳季慨敃r義和團起義情勢。
第三,光緒三十二年(1906),章儀慶調署南部知縣時自稱“四十五歲”,故可推知其生年為同治元年(1862)。據(jù)其卒于宣統(tǒng)三年(1911)的記載,可知章氏享年50 歲。
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章儀慶被委署為劍州知州。《清史稿》稱其“擒巨逆王文朗,殲其黨九十余人”。
光緒三十二年,何如道在南部與劍閣、鹽亭交界的光木山聚眾起義。八月,何如道、達興武等“率黨數(shù)百人擾劍州屬元山、仁和、金仙、廣平各場,及店子埡、演圣寺、候子鋪、白龍廟各處”〔4〕卷三。署劍州知州章儀慶聞警,“立即督團布置。九月初十日,果有匪股數(shù)百人,自南部竄擾該境廣平場等處。該團紳集眾備御,一面分投飛報府州,駐扎保寧府巡防右軍前營哨官黃鼎暨該州星夜督隊,先從馳至”。章儀慶親率領兵丁,與當?shù)孛駡F聯(lián)合圍攻,在劍州廣平場“陣殲偽總軍王文朗等十一名,陣獲偽領隊何添才等及妖道、妖僧共五十七名,各團亦有擒獲”⑧。
按,王文朗在起義軍中充任“偽總軍”,故《清史稿》稱其為“巨逆”。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尚有參與起義成員李天恩供詞,稱其于“光緒三十二年六月間,不記日期,在江油縣豆團山地方,撞遇素識已獲正法之王文朗們,稱他師尊何如道,神拳符咒,練習靈通,可以治病,能避槍炮,叫小的亦拜何如道為師,學習可以醫(yī)病保家的話”⑨,這是王文朗參與起義并被鎮(zhèn)壓的重要史實。
此后,四川總督錫良在《剿辦南部邪匪并獎劾官弁折》中,請將章儀慶、黃鼎“先予各加軍功隨帶三級,倘能緝獲首匪,再行優(yōu)請賞敘,用昭激勸”〔2〕,此亦與章儀慶履歷中“因會督營團剿辦南部大股邪匪,蒙記大功三次”的記錄相互吻合。
在劍州任上,章儀慶振興學務,成效顯著。他還舉辦了四川省“第一次運動會”,開風氣之先,為近代四川教育、體育事業(yè)做出了標志性的貢獻,故深受輿論褒揚?!稄V益叢報》曾以“劍州運動”為題做了報道:
劍州學務自去冬章勤生刺史到任后,銳意振興。刺史兼領高等小學校及附設師范傳習所各校校長,逐月親詣試驗城鄉(xiāng)各場,復添設初等半日學堂二十余校。數(shù)月以來,成效大著。近與教員林君舒錦籌商,調集城鄉(xiāng)各校師生于前月廿二日,在南城外舉行第一次運動會。聞得優(yōu)勝旗者為城中高等小學堂學生趙履豐,次旗者為龍源場初等小學生王邦顯。刺史捐贈銀制雙龍頭等獎章,其余亦獎勵有差?!?〕上編政事門:紀聞:中國部:四川:劍州運動
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保留有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劍州知州章儀慶致南部知縣寶震的移文,通知城鄉(xiāng)各學堂“如愿赴會”參加“定于本年八月二十二日舉行的第一次運動會,以勵學界而開風氣”,可由“執(zhí)事員屆期帶赴”劍州,“以覘風會”。為此,章氏不僅制定運動會章程,而且向南部縣移有“特別招待券一紙、入場券十張”⑩,準備尤為充分。由此亦可覘得川省第一次運動會的大致情況。
南部縣何如道起義發(fā)生后,四川總督錫良將原南部知縣寶震撤任,并將章儀慶調署南部,專辦此案。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章儀慶交卸劍州篆務,十月十二日,親解遞籍禁保余匪四十九名,水路并進,沿途經(jīng)過蒼溪、閬中,復為會審匪犯,十六日抵任南部,接印視事。
在南部縣一年的署任年限中,審判、緝拿、保釋何如道案案犯是章儀慶主要經(jīng)手之事。四川洋務總局有關章儀慶到任稟文的批文最具有代表性:“該縣匪徒謀亂,雖經(jīng)破獲,伏莽堪虞,仰即督同團保,認真巡查,以期有匪必獲,并將境內教堂教士隨時保護,毋稍疏虞?!盵11]1《清史稿·章儀慶傳》著重提及“河徙嚙城,筑長堤御之,城以完”之事。根據(jù)清代南部縣衙檔案,此說大有“張冠李戴”之嫌。
南部縣地勢低洼,迭遭水患。東門外河堤為縣城城垣保障,但坍塌嚴重。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南部縣大水,河堤接續(xù)沖毀,“民房半懸空中,情形極為危險。若不設法修筑,萬一再遇水災,不但沿河街道盡成澤國,即城池有泛濫之虞”[12]。時章儀慶在任,曾勸當?shù)丶澥恐x鼎認捐錢二百二十釧,專作堤工之用,并采取“官認筑工,民認石簍”的方式于十月一日動工修建[13]。但此河堤實則由謝鼎“自行監(jiān)修捐給”,截止章儀慶離任,此堤仍未修成,故其離任前移交城堤工費錢時亦自稱“工程未竣”[14]。
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新任南部縣知縣史久龍到任,繼續(xù)關注堤工之事。經(jīng)其勘察得知,謝鼎所監(jiān)修之河堤“僅限于自家門首,用石修砌,已過工半”,然其所修石堤“共十八丈,僅能衛(wèi)伊房屋,未能捍衛(wèi)河街,難恃為久遠之計”[12]。為了徹底修筑河堤,根治南部縣水患,史久龍屢經(jīng)勘察,制定了“撿淘淤石,裝盛竹簍修堤”的修堤方針和切實可行的修堤方案,即“自謝紳捐修堤坎起,至下游魚嘴止,共九十五丈。又自上游小河溝起,至謝紳所修堤坎止,計二十三丈八尺,堤高四丈二三尺及三丈四五尺不等”[12]。不過,此堤修成,僅所需裝石竹簍就達七千左右,工料則約需錢九千余釧,工程可謂浩大。對此,史久龍采取了積極的措施:針對修堤經(jīng)費不足的問題,史久龍帶頭“捐錢一百釧,竹簍二百個”,并刊印卷冊,讓四方鄉(xiāng)紳盡力捐助。同時,他諭示百姓,各出財力,并將城內外戶民紳民分為四等,上上戶捐竹簍八十個、上戶四十、中戶二十、中下分等捐工數(shù)日[13]。與此同時,南部縣專門成立“堤工局”,制定修堤章程,并選派得力人選監(jiān)督工程進展。此堤自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初二開工,至宣統(tǒng)元年五月方告竣,歷時一年有余。事后,南部縣知縣史久龍記大功一次,首事者謝鼎被授予五品翎照一張、“推己及人”匾額一方,其余參與人員各獎勵有差[15]。
綜合來看,對于南部河堤的修建,章儀慶僅有首倡之功,“河徙嚙城,筑長堤御之,城以完”的人應該是后任知縣史久龍,而不是章儀慶,《清史稿》于此有誤。
應該承認,在抗御嘉陵江洪水上,章儀慶確實居功甚偉。此外,在南部知縣任上他還做了不少實事?!芭d學校”是章儀慶歷任皆關心的事〔8〕,早在光緒三十一年九月,作為直隸州用候補知縣的章儀慶就因辦學出力,為錫良奏“請賞加四品銜”〔2〕卷五《辦學出力員紳擇尤請獎片》。在南部知縣任上,章氏對此也不遺余力,已深得學者賞識〔8〕。光緒三十三年十月,章儀慶署任期滿。四川布政司與川北道共同稟報,以為“該令才識宏通,盡心民事”,請準予“留署一年”。在其稟文之中,還重點羅列了章儀慶在任期間抗洪賑災的出色表現(xiàn),以及拿獲陸軍學堂學生鮮于宗駿的識人之明:
七月中旬,積雨連綿,嘉陵江上游之水陡漲數(shù)丈。該縣地勢低洼,城基適當江水之沖。該令于事前即令居民將輜重搬運高阜,田禾之垂熟者催令刈獲,水退后則煮粥以賑附城災民,散錢以給沿河貧戶。皆不待稟報先行舉辦,紳民同聲頌之。又如陸軍學堂學生鮮于宗駿假冒五品銜翎,妄稱長官衙門幕友,在各處招搖撞騙。該令獨能破其奸偽,毅然拿辦,使其鬼蜮伎倆無所遁其形影……若學務警察及農商各要政皆實力講求,倉儲極為核實,聽斷尤其能事。[16]
時任護理總督部堂的趙爾豐批復道:“既據(jù)稟稱署南部縣章令儀慶實心任事,治理有方,于該縣頗資整頓,自應準予留署一年,以示鼓勵,務須益加奮勉,勿負委任?!盵16]
不過,章儀慶未得留署,而是在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奉文調署冕寧縣。考慮到“工程未竣,需用孔急”[14],章氏將城堤工費先行專案移交。在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有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六日新任南部縣知縣史久龍照數(shù)查收后請“查照備查”的移文,文末稱章儀慶為“調署冕寧縣正堂章”[17],與《清史稿》中“章慶”署劍州、調南部、調冕寧的履歷記載再次吻合。
綜上所述,清代南部縣衙檔案中所保留的大量原始檔案充分證明《清史稿·忠義傳》中的“章慶”實為“章儀慶”,而檔案中有關章儀慶生平事跡的記載,不僅可以訂正《清史稿》之訛誤,還可以極大地豐富和完善其生平記載,對辛亥革命人物評價、研究清末義和團起義、地方社會政治、學校教育等均有重要的意義,足以彌補近代史研究之不足。
注釋:
①見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卷496,中華書局1977 年出版。
②尚秉和《辛壬春秋·清臣殉難記第四十二》,民國十三年(1924)刻本。
③四川省南充市檔案館藏《南部檔案》Q -17 -00494 -02,光緒三十二年十月初十日。其中,Q -17 -00494 -02 依次表示全宗號-目錄號-案卷號-件號,下同。按,原檔案實為3 件,目錄取其中者,歸并為一件。
④ http://auction. socang. com/AuctionSpecShowProduct/1410002.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2 年9 月25 日。
⑤《南部檔案》Q-17 -00494 -12,光緒三十二年。
⑥《南部檔案》Q -17 -00494 -03,光緒三十二年十月二十日。
⑦《南部檔案》Q -17 -00005 -14,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⑧《南部檔案》Q -17 -00685 -03,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同見于《錫良遺稿》卷五,冊一609 頁。
⑨《南部檔案》Q -18 -00955 -09,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⑩《南部檔案》Q-17-00836-01,光緒三十二年八月十三日。
[11]《南部檔案》Q-17-00494-06,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十日。
[12]《南部檔案》Q-18 -00882 -24,光緒三十四年二月六日。
[13]《南部檔案》Q -18 -00882 -19,光緒三十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14]《南部檔案》Q-18-00185-01,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5]《南部檔案》Q-20 -00312 -8,宣統(tǒng)元年五月十九日。
[16]《南部檔案》Q-18-00011-01,光緒三十三年十月十一日。
[17]《南部檔案》Q-18-00185-01,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六日。
〔1〕吳自修.辛亥殉難記(卷2《章知縣傳》)〔C〕∥周駿富.清代傳記叢刊.臺北:明文書局,1985:73.
〔2〕錫 良.錫良遺稿奏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9:344,608,609,531.
〔3〕鄭少成,等.民國西昌縣志(卷四)〔C〕∥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成都:巴蜀書社,1992:79.
〔4〕張 政,等.民國劍閣縣續(xù)志〔C〕∥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成都:巴蜀書社,1992:907,896.
〔5〕傅崇矩.成都通覽〔M〕.成都:巴蜀書社,1987:135.
〔6〕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光緒朝朱批奏折(第89 輯《財政·經(jīng)費》)〔Z〕.北京:中華書局,1996:849.
〔7〕佚 名.劍州運動〔J〕.廣益叢報,1906,(26):12.
〔8〕胡 劍.一位重教興學的清代知縣〔J〕.中國檔案,2012,(4):78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