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的類指表達形式多樣,類指的外延指向也情況各異。該文以漢語名詞類指的主體形式--光桿名詞短語為例,結合國內外關于名詞類指的研究成果和漢語名詞的語義特征,將漢語光桿名詞短語的類指義分為種類指稱類、特征概括類、顯著特征類、先鋒代表類、集合屬性類、平均屬性類、內部比較類7類,進一步認識漢語類指現(xiàn)象。
關鍵詞:漢語光桿名詞短語;類指義;分類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275-03
一、國內外類指研究概況
“類指”是英文generic reference的漢譯,所指對象是一類人或事物。上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Carlson(1977)、Chierchia(1998)、Lyons(1999)、Krifka(2004)等對類指現(xiàn)象進行了研究。Carlson提出英語中光桿名詞就是表示事物種類的專有名詞,Chierchia與Carlson觀點基本一致。Lyons把類指句分為特征概括類指句(charactering statements)和種類指稱類指句(kind reference)。特征概括類指句是對集合中個體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的概括,種類指稱類指句是把整個種類看作是一個抽象的個體,即所謂的二階個體(second-order individual),Krifka則認為種類指稱類指句涉及整體意義上的集合或集合的代表性范例。
國內不少學者關注類指及相關現(xiàn)象,上世紀90年代前,提出了“集合”、“集體名詞”、“通名”、“通指”等相關概念。黎錦熙認為普通名詞的其中一類表聚多數(shù)個體而成的集合。如:國、社會、馬匹、森林等。趙元任將孩子、桌椅、父母等詞稱為“集體名詞”。徐國慶把與類指近似的現(xiàn)象看作是與專指名詞對立的通名,即著眼于同類事物的共同性特征和不同類事物的區(qū)別性特征而形成的泛指性名稱。陳平(1987)把名詞性成分的所指對象整個一類事物(class)定義為通指成分,與之相對的個體(individual)稱為單指成分,并細分為通指1和通指2。通指1指名詞性成分代表語境中一個確定的類,如“他買了一件這種襯衫”中的“這種襯衫”。通指2指名詞性成分不指稱語境中任何以個體形式出現(xiàn)的人或物,如例中的“襯衫”。90年代后,徐烈炯、劉丹青(1998)在吸納國外語言學理論的基礎上,于《話題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明確地提出類指概念:類指是名詞指稱義的一種,名詞指稱義則是構成指稱的重要內容。劉丹青(2002)則指出在一切名詞性單位中,不帶任何指稱標記的NP都具有類指的指稱義;類指的核心語義為非個體性。高順全(2004)則提出了類指的核心語義為特征性。牛保義(2012)提出名詞類指義的認知假設,認為名詞的類概念源自人們對相關個體人或動物的屬性和特征的觀察、體驗和認識,形成于對個體人或動物共享屬性和特征的概括和抽象。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類指的語義和句法表現(xiàn)以及認知等三個方面。
二、漢語名詞類指義的分類
關于漢語名詞類指義的分類,陳平(1987)根據(jù)漢語名詞類指義的表達形式將其分為5種:“這/那”+(量詞)十名詞、光桿名普通詞、數(shù)詞+(量詞)+名詞、“一”+(量詞)+名詞、量詞+名詞。牛保義(2012)分別予以示例。王廣成(2007)參照Lyons(1999)和Li(1997)的類指研究,認為作類指義的光桿名詞短語主要出現(xiàn)在種類指稱、特征概括、代表性種類指稱等三種類指句中。(1)特征概括類:土豆中含有維生素C;狗有四條腿。(2)種類指稱類:狗很常見;土豆最早在南美種植。(3)代表性種類:張三(看)見過蘋果;老虎傷過人。種類可以是生物學意義上的分類,也可以是人類認知中建立起來的概念,更可以是人為主觀的界定。種類的界限隨語境變化而變化。漢語的類指表達形式多樣,類指的外延指向也情況各異,本文以漢語名詞類指的主體形式--光桿名詞短語為例,結合國內外關于名詞類指的研究成果和漢語名詞的語義特征,將漢語光桿名詞短語的類指義分為如下7類,來進一步認識漢語類指現(xiàn)象。
(一)種類指稱類
種類指稱類是對整個類進行區(qū)別于其他類概念的外部描述,把整個類視為一個抽象的個體或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如a、b、c句中的“人類進步的階梯”、“發(fā)明”、“滅絕”等,并不能直接應用于種類中的某一或任一個體事物,而為整個種類所具有。如: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具體來看,a句中的書籍是集體名詞,具有類屬義,b、c句中“電燈”和“恐龍”可用作單數(shù)也可用作復數(shù),謂詞“發(fā)明”、“滅絕”的集體屬性決定了其類屬義。在類指句中,主謂賓只要有一個成分本身具有類屬義,那么與之相關聯(lián)的漢語光桿名詞短語即被視作一個抽象的個體。d句中的“方便面”則可以理解為具有全量外延的集合,有且只有所有的方便面都不喜歡吃時,d句成立。
a.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b.愛迪生發(fā)明了電燈。
c.恐龍滅絕了。
d.我不喜歡吃方便面。
(二)特征概括類
特征概括類則是對類所具有的性質特征的內部描述,把整個類看作是由個體成員組成的集合,類性質來源于類中個體成員性質的綜合、歸納、提煉。多少個體體現(xiàn)出來的共同性質可能成為類性質,受自在自然、人類文化背景、認知建構等多方面的影響,類性質不可能覆蓋類中的每一個個體,因此,其外延是不確定的。以自然現(xiàn)象為例,如:a句中的“狗”指向的是未變異的健康的狗,基因突變的或者殘疾缺腿的狗不屬于此范疇之內;b句“雞”的指向是母雞,公雞被排除在外;c句吃人不是每一只老虎的特征,按事實的比例來算可能不到10%。如果說a、b、c句尚可引入類指算確定的話,那么d句則很難予以準確限定。
a.狗有四條腿。
b.雞生蛋。
c.老虎吃人。
d.湖南人愛吃辣。endprint
(三)顯著特征類
顯著特征類是把整個類看作個體成員組成的集合,類性質來源于類中極個別個體成員的顯著特征。a句中,不是每個中國人都會打乒乓球,會打乒乓球的不是每一個都打得很好。打乒乓球打得好的中國人相對于13億中國人這個群體來說很少。說這句話的認知基礎是基于奧運會上中國的乒乓球經常奪冠,用奧運會乒乓球隊的總體水平代表中國,與其他國家相比,進而上升到類指義。但我們不會說北京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或者河南人打乒乓球打得很好。因此,顯著特征類的句子存在潛在語境,b句同理。
a.中國人打乒乓球打得好。
b.荷蘭人是好水手。
(四)先鋒代表類
先鋒代表類是用整個類代指先鋒人物,類指義即類中先鋒人物的行為。如a、b句中,“第一次登上月球”、“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進步的重大事件。由于完成重大事件的先鋒人物阿姆斯特朗、哥倫布創(chuàng)造了人類史上的意義,實現(xiàn)了星球內外、地理意義上的突破。在此種情況下,用人類替代將創(chuàng)造意義的先鋒人物,凸顯其重大意義。
a.人類在1969年第一次登上月球。
b.人類在1492年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
(五)集合屬性類
集合屬性類把整個類看作是類中個體成員組成的集合,其類指義來源于類中部分具有其他共同行為的臨時集合的合力。如a句“消費85億美元的”實是春節(jié)在境外進行奢侈品消費的中國人,而非全體中國人。b句“去年買了15000輛寶馬的”實是去年買了寶馬的德國消費者,也非全體德國人。此種情況多用于統(tǒng)計,用于比較在設定的某項指標上整個類所體現(xiàn)出來的特征。
a.中國人春節(jié)境外奢侈品消費85億美元。①
b.德國消費者去年買了15000輛寶馬。
c.2011年中國人(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qū))共計消費了19億瓶葡萄酒。②
(六)平均屬性類
平均屬性類是一個被人為創(chuàng)造出來的類,其類指義等同于類內部個體成員某項指標之和與類總數(shù)的商值。如a句中,理論上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我國每一個人的壽命數(shù)的總和/我國人口總數(shù)。b句則指美國家庭擁有的電視機總臺數(shù)/美國家庭總數(shù)。在a、b句中,商值不存于任何個體身上,作為一個參照值,可以為類中的個體成員提供參考依據(jù)。
a.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4.83歲。③
b.美國家庭平均擁有電視機2.73臺,但平均只有2.55個家庭成員。④
c.2003年,法國人平均每天看電視3小時22分。⑤
d.到2020年,我省(山西?。┢骄總€家庭的人口將減少到3個人。⑥
(七)內部比較類
內部比較類從不同緯度為類中類提供了比較。如:氣溫={A地氣溫,B地氣溫,C地氣溫……},從空間角度展開了類的比較。人={此時的人,彼時的人,……}則從時間角度進行比較。此類主要借助于“越……越……”的結構。
a.冬季,我國越往北,氣溫就越低。
b.人越長大越孤單。
綜上,種類指稱類揭示了類指的抽象性;特征概括類揭示了類指的具象性;顯著特征類和先鋒代表類揭示了類指的借代性,雷鋒可以指叫雷鋒的人,也可以指具有雷鋒精神的一類人。名詞是否具有類指意義,不單在于名詞本身,還在于事物所創(chuàng)造的意義是否能具備或承擔起類指意義;集合屬性類、平均屬性類揭示了類指的可創(chuàng)造性;內部比較類揭示了類指的多緯度性。隨著類指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多的語言現(xiàn)象將得到解釋。
注釋:
①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china/2013-02-
23/content_8328603.html,截止到2013-02-10.
②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2-01/17/c_122595592.
htm,截止到2013-02-10.
③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
838652.htm,截止到2013-02-10.
④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9/23/content_51
27742.htm,截止到2013-02-10.
⑤http://gb.cri.cn/321/2004/03/26/155@110430.htm,截止到2013-02-10.
⑥http://www.sx.xinhuanet.com/jryw/2012-05/16/content_2523
8553.htm,截止到2013-02-10.
參考文獻:
[1]陳俊和.試論現(xiàn)代漢語指稱分類系統(tǒng)[J].蘭州學刊,2009,(1).
[2]陳平.釋漢語中與名詞性成分相關的四組概念[J].中國語文,1987,(2).
[3]董秀芳.漢語光桿名詞指稱特性的歷時演變[J].語言研究,2010,(1).
[4]高順全.試論漢語通指的表達方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3).
[5]劉丹青.漢語類指成分的語義屬性和句法屬性[J].中國語文,2002,(5).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業(yè)項資金資助,項目名稱:語用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法研究(11SZYTD20)。
作者簡介:陳宇(1982-),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西南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湖南大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文化傳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