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一口氣看完了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很震動。尤其是在看到書的最后,主人公帶朋友哈桑的兒子,在風里追風箏的時候,那種快樂和解脫更是讓人心動不已。
這本小說是阿富汗一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作家卡勒德·胡塞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本小說,出版后大獲好評,獲得各項新人獎,并躍居全美各大暢銷排行榜。我想,小說這么受歡迎的原因就是他寫了太多可以觸及我們內(nèi)心的東西。我們當中許多人大概都面臨過與阿米爾類似的困境:在生命某個成長的階段,總會有過那么一次深刻的錯誤、缺陷、遺憾,甚至難堪,讓我們耿耿于懷,痛心疾首。即使有過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責也難找出口。或許我們不會像主人公阿米爾那樣長久地受其折磨,或許我們也會偶爾假裝遺忘,但只要我們愿意選擇繼續(xù)保持著清醒,那么這些記憶還是會像夢魘一樣,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伺機發(fā)作。沒有人愿意因為一次的錯誤就甘心承認自己是墮落的,丑惡的,所以,我們也會像主人公阿米爾一樣,在苦苦地尋找那個打開自己心結(jié)的鑰匙。
《追風箏的人》為我們尋找到心靈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視自己的錯誤,不僅僅是悔恨,不僅僅是內(nèi)疚和自責,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勇敢原諒!原諒那些過錯和陰暗、那些傷害,振作開朗,建設性地對待未來的人生。那在半空中飄飛不定的風箏,或許就象征著那遲遲不肯落地,無法讓我們安心的責難。我們每個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無論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運的人或許可以找到風箏的落點,不幸的人或許要勞其終身,怎么追也追不到……《追風箏的人》給了我們暗示:只要相信它會終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確的方向,終有一天,風箏會被追到,并且平靜安穩(wěn)地停落在我們的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