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均
第二十二屆臺北書展于2月5日至10日在臺北世貿一館與三館舉辦。今年動漫展區(qū)因為二館整修拆除并入一館展出,三館仍然維持童書與文具展。與往年臺北書展不同的是,之前承包二館動漫展的主辦單位今年另外在南港推出了動漫展,臺北書展中的動漫展縮小成動漫區(qū),主要以展出臺灣本土漫畫、言情小說與輕小說為主,日本動漫大廠商大多參加了南港的動漫展。
今年在主題館方面也有重大革新,不再推出單一主題國,而是同步推出日、韓、新加坡與泰國作為主題國,在會場中有大型復合主題國圖書展區(qū),展出日、韓、新加坡與泰國的圖書出版品。
本屆臺北書展的特色主題展區(qū)不少,除了書展主辦單位推出的主題國館、書展大賞主題館(介紹年度最受矚目華人創(chuàng)作、金鼎獎、金漫獎、開卷好書得獎作品)外,還有臺灣出版主題館推出的“時間的封印”,展出臺灣重要文物與絕版書;“寄給時間的漂流記”明信片展;“傳家”生活展,展出美好生活的各種想象與實踐方式;“美好生活書房”,由海內外出版社以美好書房為主題,推薦相關出版品,現(xiàn)場還搭建了美好書房的場景。
童書館也以美好生活為主題推出了繪本主題館,館內除了有臺灣插畫家聯(lián)展外,還有伊比利美洲精選插畫展、精美文具展。
如果要以一個概念形容今年臺北書展的特色,毋寧是“聯(lián)展”?;浇?、天主教的書房出版社各自推出聯(lián)展展區(qū),城邦也集結旗下的出版社推出聯(lián)合書展,獨立出版社逗點文創(chuàng)、南方家園、一人、群傳媒等再度攜手合作推出讀字系列第三彈“讀字部落”。除此之外,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xié)會也在書展推出了“我們的書”聯(lián)展,在會場布置一個具有濃厚閱讀空間氛圍的書店,提供讀者一個認識獨立書店的空間(現(xiàn)場并不賣書)。
今年經銷商參展的數(shù)量也比往年增多,聯(lián)合、禎德、商流等臺灣老字號經銷商全都前來設展,且在展區(qū)內推出出版社小型書展。
另外,由于二館的動漫區(qū)并回一館,今年在會場上也見到較多的言情小說與輕小說出版社的身影,桌游廠商前來參展的數(shù)量也比以往增多,直銷推廣雜志或語言學習教材的攤位也比往年來得多。
總得來說,今年臺北書展的參展廠商有朝大型化、結盟化、策展化的趨勢發(fā)展。傳統(tǒng)的以及老字號的大型出版社仍然持續(xù)參展,年輕的獨立或小型出版社也樂意參展,而中小型的綜合出版社則從書展攤位消失不少(轉由經銷商代為銷售旗下出版品這一種模式)。
結盟的好處是成本分攤,降低參展成本,且利潤共享,在實體通路萎縮且新書曝光不易的時代,小出版社各自尋求結盟而共同營銷的趨勢逐漸形成,此一趨勢未來也會在各個書展中發(fā)酵。
由此,今年許多小型出版社的結盟合作,以“主題策展”的方式進入臺北書展。參展也未必是為了銷售圖書,他們或是推廣自己認同/主張的閱讀理念,或是推廣自己手上的作家,或是宣傳自己的品牌,而賣場式的低價促銷在這樣的主題策展攤位很難看到,更多看到的是出版人、作家與讀者的互動,他們更多希望透過活動接觸到讀者,更多地將閱讀理念與想法傳遞出去。
或許這將是未來書展轉型發(fā)展的新方向,之前的低價促銷折扣戰(zhàn)在網絡書店的夾殺之下,已然成為毫無參展利基可言的模式。縱然書展展場空間很大可以容納比一般實體書店較多的書籍,卻也有承租攤位成本過高且彼此殺價競爭,消費者對低價促銷早已麻痹的問題。再反觀過去十年來每年都有人愿意從除夕開始就徹夜排隊等候進場的動漫區(qū)(今年脫離臺北書展獨自辦南港動漫展),就是主題展的一個很好佐證。筆者認為未來臺北書展應該告別圖書賣場式的書展,走上“主題策展”之路。
臺灣的出版界或許可以說跟國際出版市場接軌很深,卻跟臺灣社會乃至可能成為作者的潛在族群很陌生,每年有許多人渴望或有能力出書卻不得其門而入。出版社要想維護這部分潛在人群,筆者認為,書展的專業(yè)日也應該提供一個機會,給想要出書的族群認識、接觸出版社,也服務一下潛在合作對象。
總之,書展不應該只是賣書的地方,而是向世人展出一切與書有關的產品服務、人物、思想的博覽會,推出更多有趣且能與讀者互動的活動,成為向世人推廣閱讀介紹好書、好出版社、好出版人,乃至好書店的展覽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