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韶妹,冼燕珊,李綺慈,高艷超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佛山528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1],在我國仍然是嚴重危害民眾健康的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機械通氣能有效改善COPD急性發(fā)作時所致的通氣功能障礙,由于COPD患者本身存在不可逆的病理生理改變,機械通氣后發(fā)生撤機困難的情況最多,平均撤機時間最長[2]。早期肢體功能鍛煉對COPD機械通氣患者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呼吸功能鍛煉能明顯改善緩解期COPD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4]。由于COPD患者在建立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期間無法完成整套呼吸功能訓練內(nèi)容,本研究將改良呼吸功能訓練與肢體功能鍛煉相結合形成改良呼吸操,在COPD機械通氣患者中應用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7月—2012年10月住ICU符合COPD診斷標準,機械通氣清醒合作的60例患者。納入標準:機械通氣時間≥72 h;無四肢活動障礙;清醒、合作;生命體征穩(wěn)定。排除標準:合并心、腦、腎、肝等臟器合并癥、惡性腫瘤;腦血管后遺癥、四肢活動障礙。按入住ICU時間順序編為單雙號,單號進入對照組,雙號進入觀察組。對照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齡61~87歲。觀察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62~8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危重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取半坐臥位、按需吸痰、翻身拍背2 h/次、胸肺部物理治療2次/d、機械通氣護理、營養(yǎng)支持、心理支持、疾病知識健康宣教等。
1.2.2 觀察組 機械通氣期間,在常規(guī)護理方法基礎上實施改良呼吸操,包括:肢體功能訓練,改良呼吸功能訓練,設計表格記錄患者每次訓練前后的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呼吸機參數(shù)、訓練項目、時間、有無不適等情況。
1.2.2.1 肢體功能訓練 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患者在機械通氣次日,由經(jīng)過培訓的護士指導患者肢體訓練方法,鼓勵患者主動訓練,完全或部分不能主動訓練的患者由護士協(xié)助實施被動運動。包括:握拳,屈伸肘關節(jié),雙上肢平舉、上舉,踝關節(jié)屈伸運動,雙下肢屈曲90°,直腿抬高30°、兩腿交替練習,每天2次,早、晚各1次,一般安排在改良呼吸功能訓練后進行,每次5~10 min,或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掌握運動時間。病情允許的患者協(xié)助坐床邊椅或輪椅,床邊站立、踏步運動,離床前吸凈氣道及口腔分泌物、固定好人工氣道、呼吸機管、深靜脈穿刺等各種管道,協(xié)助患者坐床邊1~2 min,無不適才協(xié)助患者坐床邊椅或輪椅,能站立的患者協(xié)助在床邊站立、踏步運動。離床訓練時須有實施者在旁陪伴,避免發(fā)生管道脫出、跌倒等意外或牽拉管道引起患者咳嗽不適。
1.2.2.2 改良呼吸功能訓練 機械通氣使用自主呼吸模式患者,在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的同時進行腹式呼吸、緩慢呼吸訓練。腹式呼吸:患者取坐位或半坐臥位,全身放松,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胸部保持不動,呼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內(nèi)收縮腹部,放于腹部的手稍加壓,胸部保持不動。緩慢呼吸:呼吸深長而緩慢,深吸氣3~5 s,屏息 1 s,然后慢呼氣 3~5 s,屏息 1 s。 每天 3次,早、中、晚各 1次,每次 5~10 min,每次間隔時間不少于4 h。
1.2.2.3 終止訓練標準 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 (SpO2)<88%,心率>120 次/min,收縮壓>150 mmHg(1 mmHg=0.133 kPa),潮氣量<5 mL/kg,呼吸>30 次/min,主觀感覺不適,胸腹矛盾運動或輔助呼吸肌參與。訓練過程中,達到訓練中止標準時,立即中止訓練。
1.2.2.4 訓練時間安排 集中在白天及21:00前,以免影響患者的休息。
1.2.3 觀察指標
1.2.3.1 臨床療效觀察指標 由實施者統(tǒng)計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日數(shù)、間斷脫機時間、間斷脫機成功率,記錄每次改良呼吸操實施前及實施后10 min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壓、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情況。
1.2.3.2 脫機失敗標準 脫機后6 h內(nèi),出現(xiàn)明顯呼吸窘迫及循環(huán)不穩(wěn)定,呼吸頻率≥35次/min,心率或收縮壓升高20%;血氧飽和度≤88%;需再次連接呼吸機;同樣原因?qū)е掳喂?8 h內(nèi)重新插管[5]。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或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日數(shù)、間斷脫機時間、間斷脫機成功率等比較 觀察組實施改良呼吸操可縮短機械通氣日數(shù)、延長間斷脫機時間,提高間斷脫機成功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8 h內(nèi)重插管率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日數(shù)、間斷脫機時間、間斷脫機成功率等比較
2.2 改良呼吸操實施前、實施后10 m i n生命體征等比較 實施改良呼吸操可以減少患者呼吸次數(shù)、提高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氧合情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心率、血壓的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觀察組改良呼吸操實施前、實施后10 min生命體征等比較(±S,n=722,1 mmHg=0.133 kPa)
表2 觀察組改良呼吸操實施前、實施后10 min生命體征等比較(±S,n=722,1 mmHg=0.133 kPa)
3.1 改良呼吸功能訓練有利于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COPD患者需要增加呼吸頻率來代償呼吸困難,多數(shù)以輔助呼吸肌參與的胸式呼吸為主,患者容易出現(xiàn)呼吸肌疲勞,導致間斷脫機時間短或脫機失敗。腹式呼吸能夠增加膈肌的活動范圍,膈肌每向下移動1 cm可增大肺通氣量250~300 mL[6],明顯提高有效通氣量、肺的伸縮性。緩慢呼吸讓患者有意識減慢呼吸頻率,減少淺快呼吸導致的無效通氣,避免呼吸肌疲勞。在COPD患者機械通氣期間實施改良呼吸功能訓練,幫助患者改變呼吸方式,能提高氧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3.2 實施改良呼吸操可提高患者主動訓練意識,為脫機做好生理及心理準備 COPD患者即使輕度氣體阻塞,都會出現(xiàn)四肢肌肉功能減弱的現(xiàn)象[7],且部分機械通氣患者早期使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劑減輕痛苦,避免增加氧耗,亦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改良呼吸操是在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機械通氣次日開始實施,以患者主動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具有活動能力的患者鼓勵主動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活動能力不足無法完成的由經(jīng)過培訓的護士協(xié)助被動運動。病情許可的患者,協(xié)助其坐床邊椅、輪椅,能站立的患者協(xié)助在床邊站立、踏步運動。在實施改良呼吸操過程中,訓練者根據(jù)患者的情況制定訓練目標和計劃,每天記錄訓練情況,不斷鼓勵、督促患者完成,提高患者主動訓練的意識,增強四肢肌肉功能及運動能力,增強患者信心,防止呼吸機依賴,為脫機做好生理及心理準備,延長了間斷脫機的時間,提高了脫機成功率,縮短了機械通氣日數(shù)。
3.3 實施改良呼吸操需選擇合適的訓練時機,掌握終止訓練的標準 改良呼吸操訓練集中在白天及21:00前進行,不影響患者的休息,而且日間活動量逐漸增大,促進夜間睡眠質(zhì)量提高,避免日夜顛倒、生理時鐘紊亂,有利于患者脫機。實施改良呼吸操時,需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呼吸機參數(shù)等變化及重視患者的主訴,掌握終止訓練的標準。剛脫機的患者不宜馬上進行肢體功能訓練,本研究中1例患者在脫機30 min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期間患者沒有不適,休息10 min后指導患者進行自主肢體訓練,患者出現(xiàn)心率增快98次/min,呼吸急促28次/min,自覺呼吸費力,予終止訓練、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此后肢體活動訓練均安排在機械通氣時或間斷脫機2 h后進行,無患者出現(xiàn)不適及重新使用呼吸機。雖然改良呼吸操能提高氧合,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延長間斷脫機的時間,但脫機后患者需要一個適應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的過程,訓練亦會增加能量消耗,尤其肢體功能訓練,實施改良呼吸操需選擇合適的訓練時機,掌握終止訓練的標準,避免訓練不當給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1]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2]張麗娟,牛秀茹,王 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機械通氣的撤離策略[J].河北醫(yī)藥,2002,24(12):984-985.
[3]張曉女.肢體功能鍛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機械通氣患者中的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2):9-10.
[4]沈曼玲.呼吸功能鍛煉對緩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7,14(5):54-55.
[5]宋立強,李 妍,戚好文.呼吸機依賴患者撤機失敗危險因素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2,22(10):603-604.
[6]俞森洋.機械通氣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95-429.
[7]尤黎明.內(nèi)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