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光李 琴
(1.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檢察院,舟山316000;2. 浙江省岱山縣人民法院,舟山316200)
美國未成年犯刑罰替代措施及其對我國的啟示
王小光1李 琴2
(1.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檢察院,舟山316000;2. 浙江省岱山縣人民法院,舟山316200)
刑罰替代性措施重視教育和改造未成年犯罪人,在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美國自建立少年司法系統之后,堅持教育和改造的恢復性司法理念,制定和發(fā)展了一系列刑罰替代措施,避免了給未成年人貼上“犯罪標簽”,幫助其回歸社會,降低了再犯和累犯,有力地解決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我國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針對未成年犯的刑罰替代性措施,為了控制與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有必要建立我國的刑罰替代措施。
刑罰替代措施;個體化對待;非監(jiān)禁刑;改造
刑罰替代措施的目標不是使所有的重罪和輕罪犯都不可能產生,而是在任何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下都力爭將它們減到最小的數量。[1]
——菲利
刑罰是最為嚴厲的一種法律制裁手段,但對身心發(fā)展都具有特殊性的未成年人來說,單獨依靠刑罰的嚴厲性并不能起到良好的矯治和預防效果,有時甚至可能適得其反。現代刑法理論和刑事司法政策也都認為,對未成年人犯罪應當重在教育、感化和挽救,而非懲罰報復。為此,很多國家開始對少年司法系統進行改造,轉而對未成年犯實行非刑罰替代措施。美國是最早對未成年犯非刑罰措施進行研究和實踐的國家,并成立了專門的少年司法系統,在百余年的實踐探索中,美國已經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未成年犯非刑罰處置措施系統,這對我國少年司法的發(fā)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十九世紀以前,在美國,7歲以上的兒童被認為不僅應當為其刑事行為負責任,而且應當承擔與成年人一樣的結果,并可以對未成年犯判處監(jiān)禁刑甚至死刑。這種觀念對于任何未成年人來說都是過于嚴苛的。后來,隨著未成年人優(yōu)先發(fā)展意識的強化,美國相繼采取了建立幼兒園、童工立法、職業(yè)教育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為未成年犯建立特別法庭和監(jiān)禁措施也隨之逐步受到重視。改革者們堅信,將未成年犯視同成年犯,過于苛刻。他們認為,建立少年法庭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給未成年犯貼上罪犯的標簽,而且如果將未成年犯和其他更嚴重的成年犯關在一起,讓他們成為守法公民的機會就會變得很小。[2]
為了在未成年人觸犯嚴重罪行之前將他們從現有的生活環(huán)境中轉移出去,方便其改造和教育,1825年,紐約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少年庇護所”( Houses of Refuge),1826在波士頓、1829年在費城又分別建立了兩個“少年庇護所”?!吧倌瓯幼o所”取得的成功,讓改革者們更加堅信不僅要對未成年犯實施改造措施,更要為他們提供基礎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生活技能和職業(yè)技能,使他們能夠競爭到相應的崗位從而立足于社會。這一改革思想也正是1847年馬薩諸塞州、1849年紐約市和1853年緬因州建立“少年教養(yǎng)學校”( Reform Schools)的起源?!吧倌杲甜B(yǎng)學校”在以下5項基礎理念上開展工作:(1)將未成年犯與成年犯分開羈押,避免交叉感染;(2)將未成年犯從羈押場所轉移到改造場所(改造場所必須是在“少年庇護所”里),并采取相關的監(jiān)禁和保護措施;(3)在未受到法院審判,并符合最低限度的法律條件的情況下,將未成年犯移交給少年管教所;(4)判決具有不確定性,從而鼓勵未成年犯配合并接受改造措施,避免他們因為偶然一次犯罪而墮入了刑事犯罪職業(yè)生涯的深淵;(5)明確區(qū)分改造措施和感情用事,以防止因摻雜過多個人主觀情緒影響改造成效。
1899年,伊利諾伊州建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少年司法系統,從而改變了美國少年司法的狀況。[3]改革者們提出了國家親權(parens patriae)理論,為伊利諾伊州少年司法改革提供了可靠的理論基礎。這一理論認為,國家的責任是呵護那些不能照顧自己或是得不到家庭照顧的未成年人。應該區(qū)別對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因為未成年人的身體條件、精神狀況和情感都還是不成熟的,還需要父母的照顧??偟膩碚f,少年法庭分三種情況行使審判權:一是虐待未成年人案件的審判權,審理那些虐待或是無人關護未成年人,以致危害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案件;二是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判權,審理未成年人過失犯罪、從犯或是輕微犯罪的刑事案件;三是未成年人監(jiān)護案件的審判權,審理未成年人實施了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特征的行為,而這些行為如果是成年人行使則是合法的,比如曠課。[4]
但是,20世紀80、90年代,美國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暴力犯罪問題日趨嚴重,導致很多州開始對未成年犯采取強硬立法措施,其中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大量未成年犯被逮捕。一般而言,少年法庭逮捕未成年犯主要是出于以下幾方面原因:(1)未成年犯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2)不準時參加聽證會;(3)評估未成年犯的品行。1996年,1800000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大約18%的未成年犯被法庭逮捕,162000個身份違法者(status offender)中,大約6%的被逮捕。[5]1997年,一項以居住地為單位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情況普查發(fā)現,在美國,大約有93000個未成年犯受到公開或是秘密的拘捕和監(jiān)禁,并且這當中有61%的都是因為暴力犯罪。[6]199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犯罪報告顯示,全國刑事被告人(包括身份違法者)中有14528300人被捕,其中大約有17.7%為10—17歲的未成年犯,即大約有2600000未成年人被逮捕。[7]
很多調查研究都表明,雖然被逮捕的未成年犯逃避審判的可能性小了很多,但逮捕措施將他們與父母、親人、朋友、學校隔離開來,對未成年犯或罪錯少年的生活、教育、將來再就業(yè)都產生極大的沖擊。當然,不可否認,有些監(jiān)管場所提供的設施條件、管理制度、服務制度等都非常好。如德克薩斯州的吉丁斯(Giddings State)訓練學校里,有專人負責看管和照顧未成年犯,衛(wèi)生干凈整潔,住在里面的未成年犯可以上網,可以接受高中課程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還可以得到生理、心理健康問題咨詢。但即便是在條件如此好的監(jiān)管設施里,仍然存在著剝奪未成年犯權利的問題,更別提在大多數監(jiān)禁設施里的糟糕情況。1998年,紐約時報報道,路易斯安那州的塔盧拉(Tallulah)少年犯社區(qū)矯正中心里存在設施陳舊落后等嚴重問題:“里面關押著620個11—20歲不等未成年犯,鐵窗銹跡斑斑,床鋪擁擠得令人窒息,他們吃的很少,以致日漸消瘦,他們穿的很少,以致經常為了搶衣服或鞋子發(fā)生打架;未成年犯們手上一本教材也沒有,上課的都是些沒有教師資格證的老師,而且每天也只能上一個小時的課?!?998年,阿肯色州民主黨公報報道,阿肯色州觀護中心的未成年犯們,終日暗不見天日,衛(wèi)生骯臟雜亂,下水道的水和衛(wèi)浴直接相連,廁所的水四處橫溢。未成年犯監(jiān)禁設施里暴露出的大量問題使越來越多的人清醒地認識到,監(jiān)禁措施對未成年犯的改造成效非常小。
強硬立法措施的失敗讓美國司法系統重新回歸區(qū)別對待、教育、保護和改造未成年犯的思想,從而逐步發(fā)展出大量具有積極改造效果的刑罰替代措施。以下就是一些比較常用的未成年犯刑罰替代措施。
(一)未成年重犯和慣犯的綜合刑罰替代措施
為了找到傳統改造理論和現代刑罰理論①改造理論認為,不能只注重科處刑罰措施,更應當注重針對每個未成年犯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干預措施.刑事處罰理論則認為,應當注重發(fā)揮刑事處罰的威懾力,通過刑罰讓未成年犯認識到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以刑罰的威懾力達到預防再次犯罪的目的.之間的平衡點,有效處理未成年慣犯和重犯問題,美國很多州實施了未成年重犯和慣犯的綜合刑罰替代措施(以下簡稱綜合措施)。該措施為未成年犯提供咨詢、工作場所、工作技能培訓、學習教育、戒毒、以及其他相關服務,而這些都是成人刑事司法系統所不具備的優(yōu)點。該類措施的應用和推廣,降低了未成年犯的再犯比例,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總的來說,實施綜合刑罰替代措施有5個關鍵點:(1)將未成年犯監(jiān)管起來 ;②此處采取的是非傳統的監(jiān)管措施,而是將未成年犯集中到一個固定場所里,方便監(jiān)視、管理和改造.(2)利用一些小型設備;(3)特別強調未成年犯必須具有刑事責任能力;(4)對綜合措施的實行進行全程監(jiān)控;(5)提供改造服務。其中,監(jiān)管措施是為了達到刑事處罰和預防再次犯罪的目的,從而告訴未成年犯,應該為自己的違法犯罪行為負責。運用小型設備是為了給未成年犯創(chuàng)造開放、友好的良好氛圍,給他們時間和空間獨立思考,或者參加小組,共同探討他們的犯罪行為,并認識到其行為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將全程監(jiān)管措施跟刑事責任能力結合在一起,則是為了保持刑事處罰的連續(xù)性,推動改造工作有效進行。
(二)審前分流程序
在少年法庭受理案件或是判決前,未成年犯罪人為初犯或是輕微犯的,可能會受到分流處理。審前分流程序在強調未成年犯的刑事責任能力、行為可譴責性的同時,致力于建立與賠償事宜有關的聯邦(州)立法、以及提供咨詢、教育和社區(qū)服務等。與監(jiān)禁刑相比,審前分流程序的司法成本更低,而且有助于將盡可能多的未成年人從進出鐵門的惡性循環(huán)中解救出來。審前分流程序分為法定審前程序和社區(qū)自愿者審前程序兩種。法定的審前分流程序中,觀察保護官與未成年犯及其父母簽訂一個期限不超過6個月的協議,約定未成年犯在非正式的觀察保護期間,要積極賠償,定時參加社會團體,繼續(xù)接受教育。在協議執(zhí)行過程中,未成年犯進行或試圖進行任何違法犯罪行為的,觀察保護官會將之作為此后逮捕或正式觀察保護等強制措施的證據。社區(qū)自愿者審前程序則是讓未成年犯回到之前生活的那個社區(qū),由未成年犯的父母、社區(qū)居民等共同監(jiān)督未成年犯的日常行為,并注重提供必要的咨詢服務和告誡他們接受教育確有必要。兩種審前分流程序都最終會消滅未成年人的犯罪記錄,避免了由于被貼上“犯罪標簽”而導致未成年犯喪失升學或服兵役的資格,甚至產生自我犯罪的暗示。雖然上述兩種審前分流程序都沒有徹底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但它們采取“改造+處罰”的方式,另辟蹊徑地為美國各州提供了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新方式,而且有力地降低了未成年犯的再犯比例。
(三)觀察保護
觀察保護并不限制人身自由,而是全面的監(jiān)控未成年犯的一舉一動,從而防止其再犯。據統計,在美國,被判觀察保護的未成年犯占了少年法院審理案件的1/2以上(占了無罪判決的1/5),其他法院處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該比例也達到了1/3。1996年,除了被判家庭監(jiān)禁的案件,還有634100名罪錯少年、58300名身份違法者被判觀察保護。[8]觀察保護官主要開展監(jiān)督、服務和咨詢三項基本工作。具體來說,包括:(1)在少年法院和家事法院審理的案件中進行認真甄別、篩選;(2)在處置和判決前,對未成年犯進行調查;(3)少年法院或監(jiān)管官負責監(jiān)管未成年犯。未成年犯被判觀察保護的,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定期會見觀察保護官、按時上學、活動范圍僅限于居住社區(qū)等規(guī)定,對上述條件的具體限定觀察保護官享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由于觀察保護注重了解每個未成年犯及其家庭的情況,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對待措施,可以對未成年犯起到了很好的改造效果。觀察保護措施也一度在美國得到廣泛的適用,但是近年來的適用率有下降的趨勢。
(四)未成年犯訓練營
1985年,新奧爾良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未成年犯訓練營,其指導理念是:利用威懾力制止犯罪,使之不能再犯,并注重改造教育和成本控制。同時,它借鑒了傳統新兵訓練營中的一些基本元素:軍事化管理措施(將未成年犯與普通囚犯分別羈押)、強制無償勞動。在此基礎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承辦法官提出了通過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生活、工作技能來提高未成年犯的生活能力,幫助其回歸社會的改造理念。總的來說,未成年犯訓練營通過將未成年犯置于軍事化環(huán)境來實現改造、教育、挽救的目的。不過,實證結果表明,該方式對于提高未成年犯生活能力、降低再犯的成效并不明顯,實施效果也只能等到未成年犯被釋放出來后才能得到確切的檢驗。
(五)父母培訓計劃
家庭是塑造未成年人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基礎,一旦沒有了健康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一個人很容易誤入歧途。為了能夠幫助家長處理未成年犯問題,20世紀60年代,美國制定了父母培訓計劃,培養(yǎng)父母處理問題少年和管理家庭的技能,為困難家庭提供照看未成年人、醫(yī)療服務和社會服務等必要援助。[9]其中,援助措施可以讓那些單親家庭或有經濟困難的家庭擁有更強大的勇氣和力量來改造、管束他們的孩子。研究表明,為這些困難家庭提供支援,可以讓那些出生在重負之下的未成年犯最終克服認知能力差或是對自己出身耿耿于懷等問題??梢哉f,父母培訓計劃是改造未成年犯的良好開端,因為家庭是塑造未成年人品性、陪伴未成年人成長的地方,家長有責任幫助改造問題少年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
(六)高端學前計劃
為了幫助未成年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而不是違法犯罪行為上,美國一些州制定實施了高端學前計劃,為那些具有高危犯罪傾向的未成年人提供教育、幫助和咨詢服務等,從而改善未成年人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有關研究表明,參與了高端學前計劃的未成年人的IQ在短時間內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學校的表現也良好,畢業(yè)率上升,留級率下降。由此可見,為未成年人提供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教育能讓未成年人有能力做出合理的選擇,嚴謹地分析情況,明辨是非對錯,為他們通向成功打開大門。
(七)少年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辦公室指導計劃
為了幫助和引導未成年犯走上正軌,美國一些州設立了少年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辦公室,主要行使以下四項基本職能:(1)收集和傳播改革信息;(2)研究和評估;(3)制定和檢查標準;(4)提供培訓。該辦公室制訂了未成年人犯罪指導計劃,為未成年犯提供學習教育和改造服務,并鼓勵未成年犯遵守《1974年少年司法和少年罪錯法》。少年司法和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辦公室將來自不同拘捕中心、學校和家庭的5—20歲不等的未成年犯集中在一起,讓他們互相建立起一個成年犯對應一個未成年犯的一對一關系,由警察、大學生等志愿者共同實施指導計劃。指導人員根據以下5個步驟開展工作:(1)消除偏見,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2)公平對待,不能單憑樣貌或地位對被指導人員品頭論足。(3)圍繞家庭、朋友、生活等話題建立與被指導人員的信任關系。(4)通過談話逐步深入的方式,逐步了解未成年人進行違法犯罪行為的原因、作案同伙、個人家庭背景。(5)制定解決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具體措施。未成年人犯罪指導計劃實施過程中,重視告訴未成年犯,不要介意自己的出身或是家庭背景,不要執(zhí)著于過去的錯誤,關鍵是要努力克服目前的困難現狀,把握未來。有少年司法官員將未成年人犯罪指導計劃的成功歸結為兩點:為自愿者提供人身安全保護和各項指導技能培訓,由專人負責對每一組被指導對象進行監(jiān)督。[10]有人甚至指出,如果想要從根本上減少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就應該參加未成年人犯罪指導計劃。
(八)后期輔導計劃
即使是那些在監(jiān)禁設施里接受了恰當處置的未成年犯,當他們返回到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想要持續(xù)改變自己的行為也是有困難的。為了成功地幫助未成年犯回歸和重新融入社會,更重要的一點是要繼續(xù)采取后續(xù)對待措施而不僅僅是監(jiān)管。為此,美國研究人員進行了很多有關監(jiān)管和輔導的模型檢測,并制定出了大量的后期輔導計劃:在傳統的假釋監(jiān)督中將監(jiān)禁措施和將未成年犯送回原來的生活社區(qū)兩種措施融合為一個整體。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未成年犯在社區(qū)和社會關系網中(家庭、同齡人、學校和雇主)能夠實施適應生活的親社會行為。后期輔導計劃強調將未成年犯釋放到原來的生活社區(qū)時,采取必要的處置措施,設置相應的服務設施,進而對未成年犯的行為進行全面監(jiān)控,并對可能增加其再犯可能性的危險因素進行評估。1998年,美國學者Lipsey 和Wilson研究表明提供全面的個人技能培訓(如社會技能培訓)、行為準則和個人行為認知能力咨詢的計劃最能降低未成年犯的再犯率。[11]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和探索,我國已經逐漸摸索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少年司法制度,比如圓桌審判、社區(qū)矯正、心理評估機制、合適成年人參與制度,2012年通過的新刑訴法又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封存制度,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改造未成年犯、幫助未成年人回歸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于美國等發(fā)達國家而言,我國少年司法系統還有許多配套制度未建立完善,尚需進一步檢討修正,為了適應新形勢下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應當逐步完善我國少年司法制度。
(一)堅持恢復性司法理念
美國少年司法系統實行的一系列刑罰替代措施都堅持了“教育+改造”的司法理念,并取得了較大的成功。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實施少年司法制度是為了降低未成年人的再犯和累犯比例,減輕未成年人犯罪問題,那么一味地堅持和采取強硬立法措施和懲罰措施都不是有效的改革措施,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必須堅持改造道路。或者說,對未成年犯科處刑罰并沒有錯,錯在將未成年犯交由成人司法系統處理,成人司法系統并不符合教育、改造和挽救未成年人的需要。在某些情況下,需要改變的并不僅僅是未成年犯,而是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司法制度。為此,必須牢牢記住,強硬的立法態(tài)度或司法措施未必是好的選擇。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沃爾夫崗調查發(fā)現,在美國,1萬名未成年人中,因違法犯罪被警察處理過的有3000 人,經過矯治后,大部分人都改過自新,僅有6%的人成為慣犯、累犯。[12]由此可見,致力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時,改造恢復比懲罰更為重要,效果更為明顯。我國在建立和完善少年司法制度過程中,應當始終堅持“改造+教育”的路徑,最大限度地挽救未成年犯,幫助更多的未成年犯回歸社會。當前,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12年通過的《刑事訴訟法》等法律均明確規(guī)定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必須堅持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指導原則,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指導方針,體現了恢復性司法理念?,F在,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刑法、刑訴法等刑事法律的適用中更好地融入、貫徹落實上述預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司法理念,切實幫助未成年犯罪人回歸社會。
(二)注重個體化對待策略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也主要與其生理、心理還不成熟、社會化尚未完成等有重大關聯,但每個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不盡相同,每個未成年人的性格、成長環(huán)境也各有不同,為此,對待未成年人的處遇措施必須富有個人特色。美國未成年犯訓練營采取軍事化管理和個體化對待的雙重管理方式來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制定并實施了相應的管理和改造措施,本將會是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理想刑罰替代措施,只可惜實際執(zhí)行中遺漏了“個體化對待”這一重要因素,導致未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觀察保護措施和未成年人犯罪指導計劃則由于注重了解每個未成年犯及其家庭情況、犯罪原因,并制定了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對待措施,從而起到了很好的改造效果。因此,制定和實施未成年犯刑罰替代措施,應當具有針對性和個別性。首先,應當弄清未成年人走上違法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如出生在問題家庭、無人管教、其他同齡人帶來的壓力、自身生理或心理問題、性侵犯、社會閱歷淺、經驗不足、物質需求卻又經濟不獨立等。其次,要做的才是制定有針對性的具體解決方案。在此過程中,要注重將所有未成年犯作為一個整體對待,注重給予特殊關照或是提供有關咨詢服務而不是過于強調軍事化性質的強硬管理。最后,刑罰替代措施的制定者應該根據“兒童最佳利益”原則,選擇最合適的時機,確定每個時段的具體措施。只有堅持以“未成年人”這個主體而不是“犯罪行為”這個客體為基本出發(fā)點,才能為未成年犯量身打造改造和教育方案,從而達到降低未成年人再犯比例的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第21條規(guī)定:“開庭審理前,控辯雙方可以分別就未成年人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實施被指控犯罪前后的表現等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并且制作書面材料提交合議庭?!钡?8條規(guī)定:“法庭調查時,審判人員應當查明未成年被告人實施被指控的行為時的主觀和客觀原因?!备鶕鲜鲆?guī)定可知,我國在審理未成年人案件時,注重調查清楚未成年人的個人重大事項,以確定符合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罰措施或是監(jiān)護、幫教等非刑罰處置措施,強調了個案處理的原則,值得肯定。但是,單獨就未成年人刑罰替代措施而言,我國刑法第17條、37條規(guī)定的幾種刑罰替代措施是通用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沒有根據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性對適用主體進行區(qū)分,也沒有突出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13]容易導致司法實踐中選取的非刑罰替代措施因缺乏“個體化對待”這一因素而效果不佳。
(三)實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綜合刑罰替代措施
美國少年司法系統成功處理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最大成果在于制定并執(zhí)行了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刑罰替代措施。如,觀察保護、程序分流、父母管教、教養(yǎng)學校、電子監(jiān)控、訓練營地、社區(qū)服務等。這些刑罰替代措施有一個共同點:以非監(jiān)禁刑為核心,通過給予未成年犯適當的懲罰措施,讓他們認識到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注重預防監(jiān)禁刑帶來的交叉感染問題,通過“教育+改造”的方式讓未成年犯重新獲得社會的認可,順利回歸社會,最終實現打擊犯罪和預防犯罪、以及保護未成年人的雙重目的。此外,在未成年犯刑罰替代措施的實施中,應當尊重發(fā)揮家庭的基礎作用,通過父母的日常言行來影響未成年人、塑造未成年人的良好性格,為未成年人提供基本教育,對于改造未成年人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培訓計劃和高端學前計劃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
就我國而言,并不存在獨立意義上的刑罰替代措施。一般認為,根據刑法第17條和37條的規(guī)定,目前適用于未成年犯的刑罰替代措施包括訓誡、責令具結悔過、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建議行政處分或行政處罰、責令父母或監(jiān)護人嚴加管教,形式較為單一,內容不夠豐富,適用范圍較為狹窄,缺乏專門立法。司法實踐中,實施效果也并不理想,存在著由于根據不同案件設置不同非刑處遇措施的標準模糊導致適用條件不好把握、刑訴法未對非刑罰替代措施設定程序標準導致適用程序不夠規(guī)范、以及由于配套措施不健全導致非刑罰替代措施適用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可以借鑒美國少年司法系統中的刑罰替代措施,對未成年犯作出處罰的同時,為未成年犯提供知識教育、職業(yè)技能培訓、后期輔導等各種形式的服務,盡量減少再犯的可能性,并幫助未成年犯更好更快地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爭取早日順利回歸社會。
[1] [意]恩里科·菲利.郭建安譯.犯罪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12.
[2] Candace Zierdt, The Little Engine That Arrived at the Wrong Station: How To Get Juvenile Justice Back on the Right Track, 33 U.S.F. L. REV. 403, 404 (1999).
[3] Christine Chamberlin, Not Kids Anymore: A Need For Punishment and Deterrence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42 B.C. L. REV. 391, 395 (2001)
[4]Naomi R. Cahn, Pragmatic Questions about Parental Liability Statutes, 1996 WIS. L. REV. 399, 403 (1996).
[5] Stahl, A.L., M. Sickmund, T.A. Finnegan, H.N. Snyder, R.S. Poole, and N. Tierney 1999 Juvenile Court Statistics 1996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6] Gallagher, C.A. 1999 Juvenile Offenders in Residential Placement, 1997. OJJDP Fact Sheet, #96, March,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7] Joan McCord, Cathy Spatz Widom, and Nancy A. Crowell, Juvenile Crime, Juvenile Justice, Panel on Juvenile Crime: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40(2001).
[8] Stahl, A.L., M. Sickmund, T.A. Finnegan, H.N. Snyder, R.S. Poole, and N. Tierney 1999 Juvenile Court Statistics 1996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9] Edward, Mulvey et al., Preven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4:2 The Prevention Reseacher1- 4, 1 (1997).
[10] Grossman, Jean Baldwin and Eileen M. Garry, Mentoring: A Proven Delinquency Prevention Strategy, http://ncjrs.org/ txtfiles/164834.txt.
[11] Lipsey, M.W., and D.B. Wilson 1998 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serious juvenile offenders: A synthesis of research. Pp. 313-345 in Serious and Violent Juvenile Offenders: Risk Factors and Successful Inter-ventions, R. Loeber and D.P. Farrington, e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2] 丁壽興,劉玉奇. 未成年人非刑罰處置措施的理性思考[J].少年司法,2004(02):47.
[13] 劉劍波.未成年人刑罰替代措施探討[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6.
2014-06-15
王小光,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李琴,浙江省岱山縣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