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華 劉文靜 陳健英
(1.玉溪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師范大學(xué) 附屬丘北中學(xué),云南 文山 663000)
南明最后的璀璨
——滇中歷史文化名人雷躍龍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①
趙錦華1劉文靜2陳健英1
(1.玉溪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云南 玉溪 653100;2.云南師范大學(xué) 附屬丘北中學(xué),云南 文山 663000)
雷躍龍;滇中名人;詩歌;玉溪文化
雷躍龍,是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宰相,在風(fēng)雨飄搖的明王朝,他始終忠君愛國,矢志復(fù)國,潔身自好,保持著自己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的詩歌是對當(dāng)時文化專制的一種抗爭。其詩歌多采用比興、象征、頂真等手法,風(fēng)格含蓄低婉,格調(diào)沉郁悲憤,頗具杜甫遺風(fēng)。對其詩歌的研究,將彌補明王朝滇中歷史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空白,將對人們?nèi)媪私饽厦魇酚泻艽髱椭?將對推進整個玉溪歷史文化建設(shè)提供重要依據(jù)。
明朝后期,雖然明王朝大勢已去,危在旦夕,但是明王朝仍控制著半壁江山。南明是明朝的延續(xù)力量,是清初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這段歷史很短暫,但卻出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文人儒士和將領(lǐng)。雷躍龍便是南明史上升起的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他是滇中人民的驕傲,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將被人們世代相傳,他的詩歌也將被人們永遠傳誦。
雷躍龍,字伯麟,號石庵,崇禎時曾任禮部尚書,永歷帝時曾任南明大學(xué)士、刑部尚書,其先世為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人②雷氏祖籍地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位于今南京市江寧區(qū)。。洪武十四年,其始祖雷震伍跟隨沐國公向南征戰(zhàn)至云南,滇平后,因愛慕新興地區(qū)(今玉溪)的山山水水,遂定居于高倉。
雷躍龍,生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其卒年目前有三種說法:一說,永歷十五年(公元1661年),吳三桂以武力威逼緬甸交出永歷帝,雷躍龍于同年死于咒水之難,享年59歲,世稱“殉國宰相”;二說,其在流亡途中喉疾發(fā)作,病逝,歸葬于高倉;三說,其歸國后出家騰越雪山為僧,作《雞足山賦》一篇,且留“善”字匾家傳,病逝后歸葬高倉,享年83歲。第一種說法聞燕曾在《南明宰相雷躍龍》③李文彥.中國玉溪高古樓[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7-20.一文中提到,玉溪歷史人物篇《雷躍龍》①李文彥,梁耀武,左文山,申來壽.新興城市玉溪:上[M].玉溪:玉溪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4:47-48.中也有提到,而在歷史文化名人篇《風(fēng)云學(xué)士雷躍龍》②梁耀武.新編玉溪風(fēng)物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07-208.中則同時提到了兩種說法,即雷躍龍死于“咒水之難”,被緬王所殺和在亂中被俘,病死在押送途中;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則僅在雷躍龍第十三世孫雷興龍接受玉溪電視臺記者采訪時提到,目前所能查閱的相關(guān)資料中并無第二說法,惟有第三種說法還能在顧誠著的《南明史》注釋中略微看到。
記錄雷躍龍生平事跡的資料極為有限,但是,關(guān)于第三種說法中作《雞足山賦》一說可得到考證。雷躍龍紀念館現(xiàn)藏有圖書《雞足山賦》一篇,署名大錯,而據(jù)筆者考證,大錯乃是明朝大臣錢邦芑?!板X邦芑,字開少,丹徒人。由中翰歷都憲。拒孫可望偽命,隱居蒲村。辟柳湖,與子衿唱和,從學(xué)者眾。著《他山賦》,載《藝文志》。后削發(fā)為僧,改其居為‘大錯庵’,自號‘大錯和尚’。后歸衡山終老?!雹踇清]康熙.余慶縣志:人物:卷六[Z].康熙五十七年刻本翻印本.“錢邦芑是南明名臣大儒,當(dāng)明清鼎革之際,滅朱容藩,聯(lián)孫可望,謀復(fù)明室。因?qū)O可望脅封秦王,不奉朝命,逼招受官,為全志節(jié),退隱余慶,逃禪出家。永歷入滇,出山任職。清兵入滇,永歷奔緬,復(fù)僧服隱居雞足山,以示不仕清廷的決心,又了尋找終極意義的夙愿。永歷覆亡,為伸愛國之志,出滇入黔,為僧以終,寂于南岳。”④王路平.長嘯出紅塵談笑超生死——錢邦芑逃禪出家考論[J].貴州社會科學(xué),2008(12):116-120.所以,《雞足山賦》不是雷躍龍所作。
又據(jù)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中記載:“其未扈從者,如東閣大學(xué)士雷躍龍、大冢宰(吏部尚書)張佐宸、大司農(nóng)(戶部尚書)龔彝、司馬(兵部尚書)孫順、司寇(刑部尚書)尹三聘、左都御史錢邦芑等皆輔弼大臣,或扶病投清,或潛蹤茍活,或祝發(fā)沽名。”⑤顧誠.南明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980.且據(jù)南明史研究專家顧誠考證,雷躍龍、錢邦芑和禮部尚書程源等,乃祝發(fā)沽名者。錢邦芑輾轉(zhuǎn)至雞足山為僧,雷躍龍則隱于騰越雪山為僧。此外,雷躍龍第十三世孫雷興龍說,雷躍龍在同永歷帝逃亡緬甸的途中大病,被明朝的大將洪承疇救回,洪承疇勸其一起降清,然雷躍龍誓死不降,遂祝發(fā)為僧隱于雞足山。當(dāng)時,叛明投清者固占多數(shù),然雷躍龍和錢邦芑之輩卻是忠義不二之士。
雖然雷躍龍追隨永歷帝逃亡緬甸,相關(guān)資料也大都認為雷躍龍死于咒水之難,但是筆者認為,為確保雷躍龍卒年的準確性,第一種說法還有待更多有說服力的史料和文獻來證明,而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也更需要后人去發(fā)現(xiàn)和考證。因此,雷躍龍具體卒于何年是一項長期的考證工作,筆者還將繼續(xù)搜集和整理相關(guān)證據(jù),以待今后進一步考證。
雷躍龍一生歷仕神宗、熹宗和思宗三朝,親睹輝煌不再的明王朝由衰落漸趨滅亡的歷程。關(guān)于雷躍龍考取功名的時間,據(jù)雷躍龍紀念館中雷躍龍年表的相關(guān)記載和雷躍龍第十三世孫雷興龍的證實,雷躍龍于明神宗萬歷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即17歲就“領(lǐng)鄉(xiāng)薦”(中舉人),18歲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成為翰林院所有官員中最為年輕的一位。
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雷躍龍入仕不久就遭遇宦官魏忠賢專權(quán)、朝廷污濁不堪的時期,許多朝臣都投靠了魏黨,惟有雷躍龍出淤泥而不染,潔身自好,堅決不與之交往。崇禎即位后,在清除魏黨和整治朝綱的過程中,均未在與魏黨往來的書札中發(fā)現(xiàn)雷躍龍的一筆一墨。于是雷躍龍備受崇禎的器重,升任了禮部尚書一職。
眼看正是雷躍龍仕途一帆風(fēng)順的大好光景,但此時腐朽的明王朝已搖搖欲墜,各地的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起云涌。忠君愛國的雷躍龍因無法突破階級的局限性,并不支持農(nóng)民起義,任憑自己滿腔的抱負葬送在奄奄一息的明王朝。因此,當(dāng)由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攻入北京時,他毅然拒絕了在大順朝做官的飛黃騰達,并乘著戰(zhàn)亂化裝逃回云南。公元1644年,清朝建立,明王朝大勢已去,但雷躍龍卻誓死不降,矢志復(fù)國。他與世代鎮(zhèn)守云南的黔寧王后代沐天波等人,共商反清復(fù)明的大計。公元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即位,建元永歷,并聯(lián)合兩廣、云、貴等地農(nóng)民軍展開抗清復(fù)明的斗爭。永歷十一年(公元1657年)永歷朝入滇,次年,雷躍龍任南明大學(xué)士、刑部尚書,主持朝政。永歷十四年(公元1660年),孫可望降清,引吳三桂入滇,攻陷昆明,雷躍龍護駕,跟隨永歷帝逃亡緬甸。
雷躍龍的仕途是曲折而又心酸的,但他的仕途又是有始有終、充滿理想和抱負的。因為他始終忠于一主,不離不棄,一生只為光復(fù)明朝而仕。
雷躍龍才思敏捷,憂國憂民,擁有自己獨到的政治主張。他在《孔公重修學(xué)宮記》(見《玉溪文徵》卷四)中,借對孔元德政績的贊揚,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即要想國泰民安、繁榮穩(wěn)定,掌權(quán)為政者必須做到“首道德,后刑威;崇文教,選武備;開粒食,恤貧困;寬肅隨節(jié),良惡異施,消患未形,邊疆安堵?!闭f的就是,為政者要講德,以德為先,刑罰為后;要重視文化教育,選備文臣武將;要廣開糧倉救濟百姓,體恤百姓的痛苦;要寬容待人,嚴肅行事,對好人和壞人要實行不同的獎勵和懲罰,以消除隱患,使得內(nèi)安外定,百姓生活安穩(wěn),邊疆安定,實現(xiàn)國泰民安和繁榮穩(wěn)定??上魍醭盐T诘┫?他的正確主張不僅無法實行,也不會得到崇禎皇帝的認可。所以,雷躍龍只能空懷滿腔的治國思想?yún)s得不到施展。
雷躍龍博學(xué)多識,博古通今,才思敏捷,曾著有《葵草集》、《逸余集》若干卷。由于長期戰(zhàn)亂,《逸余集》已亡佚,唯有《葵草集》殘稿幸存于雷氏族譜中(見《玉溪文徵》)卷一)。1945年,玉溪李鴻祥、昆明王燦編輯的《玉溪文徵》收錄了雷躍龍詩92首,文5篇。此外,雷躍龍的詩歌還散見于《雷石庵尚書胡二峰侍郎遺集》,此為清末(辛亥革命前夕)李根源與善化鹿洤收集到的《葵草集》與騰沖胡璇遺著合刻刊印而成。
俗話說“文如其人”,要想了解雷躍龍,僅看歷史寥寥幾筆的記載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分析其遺留下來的作品。通過作品,我們才可以讀懂作者,才可以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才可以真正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
雷躍龍詩歌形式多樣,有五、六、七字雜言詩,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大體有感懷、行游、詠物、懷古等幾類。在這幾類詩歌又都有煙、雨、云、霧、鴻雁、翔鳥、鷓鴣等意象出現(xiàn),這些意象是詩人感懷詠志的媒介,寄托了詩人獨有的思想情懷。以這些意象來分析雷躍龍的詩歌風(fēng)格,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其詩歌內(nèi)容特點,還能感受其豐富的情感,使我們能更近的接觸這位歷史名人,觸碰其無懼無畏、忠君愛國的赤子之心。
煙、云 煙、云意象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在雷躍龍詩歌中,它們之所以頻繁出現(xiàn),這與雷躍龍所處的戰(zhàn)亂悲凄的時代背景和渺茫無知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關(guān)。因此,賞析雷躍龍詩歌時,煙和云是不可分割的。
煙,可分為炊煙、狼煙、硝煙等人為之煙和由水汽、霧氣等形成的自然之煙兩類。在雷躍龍詩歌中,煙字詩句多次出現(xiàn),且多為自然之煙。由于煙具有漂浮不定和無法捉摸的靈動感,又具有朦朧模糊和神秘虛無的空靈感,因此,它深得詩人青睞。詩人敏感的神經(jīng)被其迷茫、憂郁、悲凄的色彩所觸動,不禁發(fā)出無限的遐想和感嘆。
《秋興》其一
天高風(fēng)急樹凋傷,落日征途徂且長。暮杵聲聲催薊北,寒衣處處寄遼陽。
不憎南浦蒹葭白,獨憶西園蝴蝶黃。誰遣仲宣樓上望,漢江煙云正茫茫。
雷躍龍與杜甫處于兩個不同的朝代,但仔細分析雷躍龍的詩歌,我們便可看出其與杜甫有著微妙的聯(lián)系。杜甫處于唐末衰落時期,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空懷一腔忠君愛國思想,卻得不到重視;而雷躍龍所處的時代正好也是明末衰落的時期,他也經(jīng)歷過魏黨專政,自己滿腔的忠君愛國思想也得不到重視。所以,兩人或多或少的相似的時代背景和經(jīng)歷,足以使得雷躍龍傾心于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fēng)。
此詩第一句“天高風(fēng)急樹凋傷”明顯源自杜甫《登高》中“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一句。全詩以風(fēng)急天高樹凋傷起興,描寫了一幅樹桿被凄厲的秋風(fēng)凋落樹葉,漫長無盡的征途被落日余暉灑滿的凄涼畫卷,使詩人仿佛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回望,只見得煙波云渚,聽得暮杵聲聲。整個明王朝被茫茫煙海云空籠罩著,看不到國家的一線希望。詩人不忍離開自己誓死堅守的家園,卻又看不到屬于自己的前途。詩人不憎恨離別時南浦蒹葭的冰冷,只記得滿園黃碟翩翩起舞的溫暖。當(dāng)時魏黨專政,整個朝廷被籠罩在一片恐懼和戰(zhàn)亂的煙云中,詩人身處在硝煙彌漫的殿堂,不禁心緒紛亂,愁緒難消,憂國憂民之情油然而生,最后發(fā)出了“誰遣仲宣樓上望,漢江煙云正茫?!钡臍v史感慨。這首詩,寫出的不僅是詩人不得不辭官回家的無奈,更是詩人忠君愛國卻又報國無門的辛酸淚。
云,對其含義的理解有三:一是“浮云蒼狗”①杜甫《可嘆》中“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須改變?nèi)缟n狗”一句。,即云變化無常的形態(tài);二是“浮云蔽日”②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即云遮蔽阻擋的功能;三是“浮云游子”③杜甫《夢李白》中“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一句。,即云漂浮不定的性情。詩人一生奔波在反清復(fù)明的艱辛路途中,正如云的漂浮不定,而歷史的變化無常就像云般讓詩人無法捉摸,有時浮云又遮擋了詩人前進的視線,使詩人不得不放慢復(fù)明的腳步,但是詩人從不懼怕未知的前方,毅然決然地向自己復(fù)明的目標邁進。
《玉溪雜興》
坐臥玉溪沙畔,嘯歌白石江邊。樹頭樹底秋色,橋北橋南晚煙。
前溪花滿草滿,隔岸云寬水寬。一樹蒼梧未老,千家明月驚寒。
溪上春遲秋早,天涯水闊山遙。枉畫屏風(fēng)江雨,去寄參軍鮑昭。
一望菰蒲楊柳,萬家煙雨樓臺。江南何處相近,桃葉渡口歸來。
此首詩讀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無艱澀之感。詩人歸居玉溪后,經(jīng)常游歷玉溪的山山水水,并作詩來記錄其游跡和心情。詩人在玉溪河畔時而盤坐時而仰臥,溪水歡快地敲擊著石塊,詩人仿佛站在急湍擊石的江邊看誰主沉浮,嘯歌吟唱。樹上的枯葉和樹下的落葉告訴人們秋天已經(jīng)來到,不遠處,小橋的兩頭浮起了縷縷晚煙。詩人不禁想起溪水前花開得正盛,草長得正旺的季節(jié),那是詩人和游人分離的時節(jié),看著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煙海云空中,只剩得一片無邊無際的煙波浩渺的哀愁。轉(zhuǎn)眼間,已是秋天,只剩地一棵蒼梧和一輪明月伴著詩人。溪水邊總是春天來得很晚秋天來得很早,不知友人在水闊山遙的那頭過得怎樣。詩人只好發(fā)出“枉畫屏風(fēng)江雨,去寄參軍鮑昭”的無奈,詩人站在溪頭遙望,只見得菰蒲和楊柳,千家萬戶被煙雨淹沒的樓臺。最后,詩人只有懷著滿腔的愁緒乘舟駛向回家的渡口。煙云在這首詩中,不僅勾起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還寫出了詩人對朝廷的牽掛?!耙粯渖n梧未老”寫出了詩人渴望能夠再為朝廷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負的美好愿望。
此外,《有所思》其一“何事十年云樹隔,煙波無計信模糊”;《有所思》其二“澹到瀟湘嗔竹賦,空于碧落礙云稠”;《春卹膠》“獨恨一聲河滿子,煙消云斷雨縱橫”;《九龍池倚樹問溪》“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為也缺圓”;《賦得天寒翠袖薄》“渚蓮紅粉墜,庭草綠煙消”;《有懷四首》“不堪重謫晴云歛,何處同憐夜月孤。此夕茫茫煙樹里,依然長嘯海天無”和《偶懷簡鐘》“長笛短簫憎往事,澹云疏雨媚新詩。只今猶恨蘇臺水,未得添壺向曉遲。”等等,這些詩句中,也不同程度的描寫了煙和云的虛無縹緲、變化無常。
通過以上的賞析,我們可知煙、云意象在雷躍龍詩歌中代表著詩人無盡的愁緒、慘淡的情感、迷惘的前途和幻滅的理想。并且,我們還可知詩人鐘愛幽靜深邃、曠遠明凈的秋天。秋天蕭條凄涼的景色總能與詩人的心境相得益彰。因此,詩人以秋景中的煙、云意象來感懷言志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鷓鴣、鴻雁、明月 在云南,鷓鴣鳥多生活在西部和南部。它體型雖小,但叫聲響亮,其鳴聲甚是凄長哀轉(zhuǎn)?!敖碚钣?山深聞鷓鴣”①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②溫庭筠《菩薩蠻》。;“唱盡新詞歡不見,紅窗映樹鷓鴣鳴”③劉禹錫《踏歌詞》。;“沙上未聞鴻雁信,竹間時有鷓鴣啼?!雹芾瞽Z《浣溪沙》。這些入詩的鷓鴣,總讓人想起凄凄切切的閨怨、游子滿腹的哀思以及艱險惡劣的羈旅,不禁使人腸斷魂消。鷓鴣,是歷代文人騷客寄托羈旅、哀怨、愁思的最佳選擇。雷躍龍詩中亦是多有提到。
《漁父吟》
憶昔姑蘇臺,春洗桃花馬。今見鷓鴣飛,亦在山陰下。
感此武陵溪,花落良非假。悠然空綺霞,湘蘭猶足把。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行到蘇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蘇山,看著吳王夫差當(dāng)年營造的“蓬萊仙境”殘址,回想一代君王驕奢淫逸的生活,如今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悲凄的鷓鴣鳥在山陰下飛旋、鳴叫,提醒著人們那段悲慘的煙云史。詩人感嘆武陵溪已不再,雖然依然有桃花開落,但早已是物是人非。詩人抬頭看到天邊漂浮的云霞,心中濃郁的愁緒和對山河沒落的傷感之情無法排遣。鷓鴣的悲鳴,還見于“寒蘆浦口歌鸚鵡,陽羨山中怨鷓鴣”(《鐘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草木勞鳥兔,關(guān)河悞鷓鴣”(《會軒朱》)等等。搖搖欲墜的明王朝似乎已無法避免改朝換代的歷史趨勢,它終有一天會消亡,但那是詩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是詩人最痛心疾首的事。
鴻雁是群居動物,當(dāng)鴻雁掉隊或脫離群體時,便會不停地發(fā)出凄慘的鳴叫。鴻雁時常象征著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難民,它也常被喻為書信,是寄托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哀傷之感的化身。古今有大量詩句寫到鴻雁,如“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⑤(隋)薛道衡《人日思歸》。、“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⑥杜甫《天末懷李白》。、“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⑦歐陽修《戲答元稹》。等詩句。
《秋興三首》其二
望遠傷離興減豪,所思一半在江皋。張華無地留雙劍,潘岳于今有二毛。
馬邑音遙人寂寂,雁門書杳夢勞勞。天涯相遇知何處,女幾山頭月正高。
此詩讀來悲涼凄冷,詩人站在高出遠眺,悲傷之情有增無減,大部分的思緒都停留在了江河的另一邊。詩人不禁感嘆歷史上的張華和潘岳,感嘆人生苦短。馬兒出征的嘶叫聲已越來越遠,但人們卻依然駐足靜靜地聽著,從邊關(guān)寄來的書信越來越少,人們只能在夢中對親人魂牽夢繞。不知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能夠再相見,唯有女幾山頭的那輪明月依舊清輝永照,這更引起了人們無限的哀愁。
《秋興三首》其三
棲鳥啼處曉蒼茫,猶憶鳴珂入建章。薄宦三年違薛荔,歸途八月渡瀟湘。
玉關(guān)鴻雁書難寄,水國魚龍夜未央。聞道圣明多羽獵,幾人侍從赴長楊。
如果要找一首體現(xiàn)雷躍龍忠君愛國思想的詩,《秋興第三首》首當(dāng)其沖。這首詩滿是詩人對君主的眷念,對山河的熱愛之情。遠處棲鳥啼叫的地方正是破曉前的一片蒼茫煙云,詩人想起了當(dāng)年達官顯貴們騎馬進入建章的情形?!氨』氯赀`薛荔,歸途八月渡瀟湘”一句,寫出了雷躍龍前期短暫的仕途之路,詩人不愿辭官,但魏黨一手遮天,胡作非為,朝廷污濁不堪,詩人為保全氣節(jié),不得不忍痛辭官離去?!坝耜P(guān)鴻雁書難寄,水國魚龍夜未央”一句,寫出了詩人在歸途中始終牽掛著君王,恐鴻雁也無法將其對君王的牽掛寄到。最后一句“聞道圣明多羽獵,幾人侍從赴長楊”更是寫出了詩人對君王的赤膽忠心,圣明的君王多喜歡騎射打獵,如今我離開朝廷了,還會有誰侍奉在他的身邊呢?而在《漫興八首》“極目關(guān)河徒浩渺,秋風(fēng)雁影幾相聞”;《雜詩九首》其三“翔鳥思燕林,鴻雁南枝翔”;《浣紗石》“欲寄所持紗,月明秋雁斷”;《有懷四首》其二“桃葉渡頭秋雁鶩,淮陽橋上舊煙霞”;《石葉》“只今欲寄瀟湘雨,斷雁凄凄不忍聞”;《偶懷簡鐘》(名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何時卻寄屏風(fēng)畫,憑此蕭蕭雁一聲?!边@些詩句中,雷躍龍也都寫到鴻雁。鴻雁在其詩歌中,是其傳情達意,寄托羈旅傷感,表達忠君愛國思想的典型代表。
明月是最平常也是最不平常的意象。平常是因為它永遠有規(guī)律的升起、落下和缺圓。不平常是因為它皎潔的清輝,幽遠的詩意,人們總能從它這里得到詩意的棲居。它是美好的象征,鏡中花,水中月,展現(xiàn)的正是其空靈幽靜的氣質(zhì)。從古至今,明月都是文人騷客們寄托思鄉(xiāng)情懷所不可或缺的。當(dāng)無限的愁緒難以排遣,無限的苦悶難以言說時,明月的缺圓明暗,都將成為詩人情感的忠實寄托者。
李白曾寫到“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①李白《峨眉山月歌》。,“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②李白《秋浦歌》。;杜甫也曾寫到“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③杜甫《春宿左省》。,“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④杜甫《旅夜抒懷》。;而素有“小李杜”之稱的李商隱在其詩歌中也寫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⑤李商隱《霜月》。等情意深長的詩句,明月在歷代文人的詩作中不勝枚舉。雷躍龍詩中亦少不了明月清輝。
《杯湖亭憶舊》
杯湖亭上不勝思,為憶年年早秋遲。同是好花開落處,可憐明月缺圓時。
參橫斗轉(zhuǎn)雞鳴矣,人去臺空室遠而。誰道離別千古恨,悠悠此際即天涯。
《杯湖亭憶舊》一詩是雷躍龍決心跟隨永歷帝奔赴緬甸的絕命之作,是雷躍龍堅貞不屈、忠君愛國的重要見證。明月在這首詩中具有非同尋常的作用。詩人歷盡了明王朝的滄桑史,但依舊矢志不渝,忠于明王朝。詩人站在杯湖亭上,無限的思緒紛沓而至,杯湖亭已承載了詩人太多的愁苦。同樣是花開花落的地方,但卻總是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星辰斗轉(zhuǎn),雞鳴天明,可是人們已經(jīng)遠遠離去,只剩下空空的廳室孤獨地守候。“誰道離別千古恨,悠悠此際即天涯”一句表明了雷躍龍視死如歸的坦蕩胸襟。全詩讀來悲壯蒼涼,仿佛讓人們看到了一位月光下挺立的歷經(jīng)滄桑的內(nèi)心平靜的神態(tài)堅定的視死如歸的真英雄——雷躍龍。
《九龍池倚樹問溪》
試問溪流幾變遷,溪流曾否是桑田。浮云何事常舒卷,皓月奚為也缺圓。
載酒可能方赤壁,題詩若個是青蓮。相逢今古人多少,那客于君有宿緣。
《九龍池倚樹問溪》是雷躍龍對歷史的發(fā)問,體現(xiàn)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全詩從頭至尾一直采用發(fā)問的形式,連續(xù)發(fā)問,給人一種蕩氣回腸的感覺。詩人問詢溪流的變遷、浮云的變化、明月的缺圓、飲酒的功用、作詩的意義和君臣的離聚,其實,正是詩人在對王朝的滄桑變更、變化無常和為人君臣的發(fā)問??此剖菬o限的發(fā)問等待回答,其實答案已經(jīng)蘊藏其中,不言而喻。
此外,雷躍龍的名篇《昆池篇》也將明月寫得無比凄美。這首長歌行體詩,是雷躍龍寫景寄情的經(jīng)典之作。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滇池夜色靈動的幽美,以月的靜襯出景的動,以景的動托出月的靜,相得益彰,奇妙無比。在《秋興》其二“天涯相遇知何處,女幾山頭月正高”;其三“未許潯潮通近信,肯教明月下平湖”;《玉溪雜興》“一樹蒼梧未老,千家明月(一作蒹葭白露)驚寒”;《鐘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其一“何日持將明月峽,故憑白水寄君前”;其三“邈矣風(fēng)流君足嗣,試歌云淡月微?!?《岳陽樓》“誰道二妃乘霧杳,月明猶上望夫山”;《有懷四首》“水闊天無際,煙空月正明”;其四“露下月茫茫,蓬壺夜未央”;《橫江四首》其三“落月下湘簾,王孫綠草淹”;其四“春江花有無,潮落月輪孤”;《遣興》“好山無數(shù)橫軒幾,孤月憑誰壓釣蓑”;《石葉》“橋頭酌酒邀明月,島上留詩贈白云”;《會軒朱》“秦時明月冷,云里帝城孤”;《漫興八首》其七“請君試看秦時月,猶照當(dāng)年采石磯”;其八“下里誰歌無影月,天臺不種合歡花”和《雜詩九首》其八“三五逮四五,月滿會缺時。”這些詩句中,孤獨寂寞、思鄉(xiāng)念故、蒼涼悲壯、渴望歸家、飄逸拔俗的清輝、明月無不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幽竹、虯松、青蓮 竹,是高風(fēng)亮節(jié)的代表,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俗語說:“清明一尺,谷雨一丈?!睂τ谥竦钠焚|(zhì),李白曾寫到“窗竹夜鳴秋”①李白《謝公亭》。,“綠竹入幽徑”②李白《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郎騎竹馬來”③李白《長干行》。;杜甫也曾寫到“日暮倚修竹”④杜甫《佳人》。,“籠竹和煙滴露梢”⑤杜甫《堂成》。,“竹葉于人既無分”⑥杜甫《九日》。,“白沙翠竹江村暮”⑦杜甫《南鄰》。;王維也曾寫到“近入千家散花竹”⑧王維《桃源行》。;其中清代詩人鄭燮更將竹的品質(zhì)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⑨鄭燮《竹石》。??梢?有節(jié)氣之士都喜歡在其詩歌中書寫竹,以竹來表明自己的超凡脫俗和高尚氣節(jié),雷躍龍也不例外?!毒湃請@居》是雷躍龍為數(shù)不多的一首田園詩。
《九日園居》
不登高處不狂呼,幽竹千竿酒一壺。習(xí)飲更栽彭令菊,傷離嬾插右丞萸。
亭臺寂寂疏煙晚,風(fēng)雨凄凄荒草蕪。獨有醉來題石后,婆娑堪作杜陵圖。
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在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的下午,詩人爬上高山大聲疾呼后,又在一片幽密的竹林中飲酒作詩,欣賞菊花,但詩人還沒來得及互插茱萸就與朋友分離了。只見得亭臺旁升起的一縷縷晚煙,和長起的一叢叢雜草。自己酒醒后在石上題詩,無限的悲歡離合猶如一幅杜陵圖,道不盡詩人的辛酸苦辣。詩人并不熱衷于歸隱山林,相反,詩人秉持著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詩人衷心希望自己能夠與摯友一起奉獻國家,但殘酷的現(xiàn)實驚醒了詩人,就連詩人與有人相聚的機會都越發(fā)渺茫,何談共赴國難。因此,詩人和朋友雖都是高潔之士,卻又只能帶著竹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在污濁的世間默默地繼續(xù)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和方法。
雷躍龍寫竹的名句,還有《有所思》其二“澹到瀟湘嗔竹賦,空于碧落礙云稠”;其四“念此山窗幽竹好,春殘黃鳥亦何憂”;《昆明池》“明霞水際郁空蒼,綠鬟青黛瀟湘竹”;《有懷四首》“嶰竹調(diào)新姿唱和,櫻花宴罷醉模糊。”
雷躍龍一生追求幽竹般清高的節(jié)氣。詩人獨立于污濁骯臟的塵世之外,以超然物外的姿態(tài)堅持著自己筆直拔高的方向,不為世俗所媚惑。幽竹的品質(zhì)和氣節(jié)正是雷躍龍的品質(zhì)和氣節(jié)。
松,常青樹,四季常青。它傲霜斗雪,毅然挺立,代表著堅貞不屈的高尚的人格。松枝蒼老遒勁,松葉根根直立,無論是在懸崖峭壁,還是風(fēng)沙走石中,人們總能看到他傲然挺立的身影。唐人杜荀鶴曾盛贊其剛勁的品質(zhì):“自小刺頭生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雹俣跑鼹Q《小松》。李白也曾頌揚松的堅韌:“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清風(fēng)無閑時,瀟灑終日夕。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dāng)凌云霄,直上數(shù)千尺?!雹诶畎住赌宪幩伞贰?/p>
《鐘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其一
一江春色憶晴川,到得晴川又枉然。谷口徒聞翔鳥喚,桃溪不見釣魚船。
三更鼓角三更夢,萬壑松濤萬壑煙。何日持將明月峽,故憑白水寄君前。
該詩為詩人懷念友人所作,一江春景使詩人會想起了晴川,當(dāng)詩人到達晴川時卻感覺一片枉然。只聽見山谷口翔鳥的叫喚聲,來到桃溪前卻看不到釣魚船。三更時的鼓角聲驚醒了三更時的夢,只聽得一片松林被風(fēng)吹得沙沙作響,仿佛一片汪洋波濤,只見得一片煙雨瀟瀟。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到得明月升起的峽谷,只能將一片憂思和懷念之情寄托在流淌著的河水,希望友人你能夠收到?!叭慕侨鼔?萬壑松濤萬壑煙”形象生動地向人們展示了一幅波浪壯闊、氣壯山河的畫面。在此畫面中,人們可看到詩人傲然挺立,不畏艱險的雄姿。而《寄懷方神生兼答情問》“郁郁原上松,矯矯云間鶴?!遍_篇就讓人們先睹為快,郁郁蔥蔥的松樹挺立在大地上,幾只清鶴在云間來回穿梭,一切充滿了生機。在《憶夢四首》其四:“蕙林三楚月,菌閣六朝松”;《偶懷簡鐘》(名楷士兼寄方神生四首):“堪憐惟有松邊石,六代孤樓與世違”;《雜詩九首》其三:“灼灼桃李花,亭亭青松枝”和《昆明池》:“珠宮絳闕疑蛟室,銀濤雪浪拍虯松?!边@些詩句,也都有虯松身影的出現(xiàn)。所以,雷躍龍的品質(zhì)就是松的品質(zhì),二者渾然一體。
蓮,“憐”的諧音,象征著美、愛和圣潔。素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③周敦頤《愛蓮說》。美譽的蓮花,是清高廉潔的象征,是周敦頤筆下的雅士,代表著詩人獨善其身,不隨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真性情。從古至今,文人雅士們都喜愛蓮花,并常以蓮花自居,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蓮,總能惹得廉潔之士心生憐愛,贏得文人騷客潑毫灑墨?!拔┯芯G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④李商隱《贈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⑤楊萬里《小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紅花別樣紅”⑥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寫出了蓮花楚楚可愛的樣子。
雷躍龍《昆池篇》:“十里芙蓉連夜發(fā),芙蓉萬朵柳千條;瑤華丹轂會軒朱,玉筍金蓮檻鳳雛”;《九龍池倚樹問溪》:“載酒可能方赤壁,題詩若個是青蓮”;《有懷四首》其二:“明珰翠羽憎蓮步,月夜春江怨麗華”;《漫興八首》:“黃鶴青山橫再拍,紅蓮碧藕映雙橋”,“玉井蓮開一半斜,半籠楊柳半籠紗”;《賦得天寒翠袖薄》:“渚蓮紅粉墜,庭草綠煙消”和《有所思四首》:“不是青蓮憑我寄,誰教翠羽倩卿收。”這些詩句中都寫到了蓮,可見,雷躍龍也是蓮花的愛慕者。雷躍龍在魏黨專政時期實行“三不原則”,即不巴結(jié),不奉承,不與之交往。無論魏黨如何誘逼其加入,雷躍龍始終保持著潔身自好,他不愿與亂黨同流合污,因此,雷躍龍確有青蓮般高潔的品質(zhì)。
雷躍龍詩歌中還有許多其他意象,在此筆者僅分析了這幾個典型意象。以上從這些意象,我們可看出雷躍龍是一個忠君愛國、心系百姓、信念堅定、無比崇高的人。
眾所周知,明代雖緊隨唐宋,但其詩文成就已遠遠不如。由于明王朝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大興文字獄,倡導(dǎo)理學(xué),推行八股,使得許多愛好詩文的作家不得不謹小慎微,以致其壯志漸漸被消磨殆盡。因此,雷躍龍的詩歌在當(dāng)時得不到任何的重視,也無地位可言。但是,即使是在統(tǒng)治階級昏庸腐朽、政治極端腐敗、社會極端黑暗、民族矛盾激化、階級矛盾尖銳的時期,雷躍龍依然堅持著作詩的愛好,哪怕自己的詩文在當(dāng)時得不到一丁點兒注意。雷躍龍詩歌是對當(dāng)時文化專制的一種抗爭。其詩歌多采用比興、象征、頂真等手法,其中頂真手法較為突出,其詩歌風(fēng)格含蓄低婉,格調(diào)沉郁悲憤,頗具杜甫遺風(fēng)。雷躍龍是滇中的文化名人,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創(chuàng)作,使得他的詩歌得以薪火相傳,使得我們后人能夠更真實地去了解他,讀懂他,銘記他。
雷躍龍親眼目睹了政權(quán)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朝廷的腐朽和殘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明王朝不僅要應(yīng)對風(fēng)起云涌的農(nóng)民起義,還要時刻警惕滿人步步緊逼的危險。最后,雖然明王朝滅亡了,但是雷躍龍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他選擇了堅守到最后一刻。雷躍龍為人剛正不阿,潔身自好,堅決與魏黨劃清界限,毅然堅持抗清復(fù)明斗爭,世人將其與史可法等人推為“仰為泰斗,名重天下”的忠義之士。人們將他與著名的文學(xué)家吳偉業(yè)、書畫家黃道周等名士譽為“當(dāng)代名流”。他剛正不阿的性情、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不僅在當(dāng)時激勵了許多愛國志士,也將在今后激勵人們繼續(xù)發(fā)揚熱愛祖國、堅強勇敢、不屈不撓的可貴精神。
雷躍龍忠貞堅韌的精神、俊逸多姿的創(chuàng)作,是玉溪、滇中的驕傲,后人效仿的楷模,云南文化的瑰寶,亦是南明最后的璀璨。對雷躍龍和其詩歌的研究,將彌補明王朝滇中歷史文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空白,將對人們?nèi)媪私饽厦魇酚泻艽髱椭?將對推進整個玉溪歷史文化建設(shè)提供重要依據(jù)。2012年9月16日上午,雷躍龍紀念館在玉溪高倉彌陀寺旁落成。人們以尚書故里、生平事跡、歷史功績和紀念活動四部分來紀念這位殉國宰相,傳頌其忠君愛國、可歌可泣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對雷躍龍和其詩歌的研究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wù),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使命。我們必須秉承堅持不懈、追根溯源的精神,對雷躍龍與其詩歌做更為細致認真的考查和研究,以求能夠得到更多的真實的準確的詳細的研究成果。
The Final Brilliant Afterglow of the Ming Dynasty:Lei Yuelong, a Central Yunnan’s Cultural Celebrity,and his Poetic Creation
ZHAO Jinhua1LIU Wenjing2CHEN Jianying1
(1.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2.The Qiubei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Yunnan Normal University,Wenshan,Yunnan 663000)
Lei Yuelong;celebrities in Central Yunnan;poetry;Yuxi culture
Lei Yuelong was the last prime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Even in the precarious final years of the Ming rule,he was patriotic,loyal to the emperor,unswerving in his determination to bring the country back to its previous glory, and kept his passion for poetic creation.Metaphor,analogy,symbol,and same-last-first words are all used in his poems,which are on the whole reserved,gloomy,and sullen with indignation.Studies on his poetry will supply a previously missing page about central Yunnan poetic cre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ad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g history.
趙錦華,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
I210.94
A
1009-9506(2014)03-0030-09
2014年2月21日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xué)研究基金(2011Z096);云南省高校古委會基金。
劉文靜,中學(xué)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滇中文化。
陳健英,講師,研究方向:滇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