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瑩瑩
(廣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論葉芝名詩《麗達與天鵝》的政治與性別維度
□翟瑩瑩
(廣西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愛爾蘭著名詩人威廉·巴特勒·葉芝的《麗達與天鵝》以神話暴力和性色彩著稱,具有突出的政治與性別維度,在文本闡釋上充盈著理論張力。這首詩隱含了對愛爾蘭民族運動的政治期望,以及對整個人類歷史命運的思考;體現(xiàn)了詩人對女性的矛盾觀點:一方面將女性置于男權(quán)話語的被動地位,另一方面又將女性作為歷史主體的代表,構(gòu)成了政治與性別研究的重要問題框架。
葉芝;麗達與天鵝 愛爾蘭;政治維度;性別研究
葉芝的名詩《麗達與天鵝》作于1924年,其文本闡釋充滿了張力,可以從新批評、精神分析、政治蘊涵和性別研究等方面進行探討。許多研究者認為這首詩體現(xiàn)了愛爾蘭民族未來的美好寫照;有評論者則認為詩中充滿了色情描寫,宣揚了一種暴力傾向,還有些研究者從詩歌的神秘色彩角度出發(fā),與葉芝的愛情觀、優(yōu)生學(xué)思想、歷史輪回觀等聯(lián)系起來進行闡發(fā)。本文擬從政治與性別兩個維度對其進行討論。
這首名詩基于一個希臘神話故事。在希臘神話中,少女麗達是古代斯巴達的王后,宙斯心醉于她的美麗,趁她在林間的河中沐浴時,變成一只天鵝誘奸了她,麗達生下了兩個孩子——海倫和克呂泰墨斯特拉。她們后來成為希臘文學(xué)女性典型形象:海倫因其美貌被特洛伊王子誘騙并與他私奔,導(dǎo)致了長達十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最終特洛伊城毀滅。而攻克特洛伊城的希臘聯(lián)軍統(tǒng)帥阿伽門農(nóng)剛從特洛伊凱旋歸來就被其妻克呂泰墨斯特拉殺害。
在敘事特征上,葉芝的《麗達與天鵝》以神話暴力和性色彩著稱,具有明顯的修辭學(xué)意義上的象征與寓意屬性。借用新批評“細讀”方法和精神分析模式可以琢磨其中的微言大義。葉芝該詩的前兩節(jié)中主要表現(xiàn)了麗達遭襲的過程,宙斯化為天鵝猛襲麗達,粗野而又狂熱,麗達在驚恐之下既無助又被動。詩歌從一個暴力的畫面開始,“突然襲擊:在踉蹌的少女身上”[1],麗達在毫無提防的情況下遭受了天鵝的突襲,天鵝的“一雙巨翅還在亂撲”[2],這使得麗達在驚恐中無從抗拒?!笆种赴?,被驚呆了,哪還有能力/從松開的腿間推開那白羽榮耀?”[3]詩歌刻畫了天鵝的強大與力量以及麗達的驚恐與無助,麗達在被動的情況下接受天鵝的愛,接下來的詩句中“身體呀,翻倒在雪白的燈心草里,/感到的唯有其中那奇異的心跳!”[4]麗達已經(jīng)從最初的驚恐無助開始半主動半被動地感受這一愛的過程。而宙斯則在暴力發(fā)泄中感到“腰股內(nèi)一陣顫栗”[5]。這些描寫,隱喻了宙斯的化身天鵝的男性強悍與體驗,折射了美少女麗達的女性弱勢與遭受欺凌。詩歌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敘事與寓意修辭,提示了該詩研究與闡發(fā)的兩個重要維度:政治與性別。
葉芝是19世紀下葉舉世矚目的愛爾蘭文藝復(fù)興的代表性詩人。最初這首詩的面世具有政治吁求的背景。英帝國對愛爾蘭的殖民統(tǒng)治經(jīng)過了幾個世紀,在18世紀達到高峰。雖然愛爾蘭人保留了他們的古代“沉積”,繼承并發(fā)揚了古愛爾蘭人—凱爾特人的文化和歷史,但是對于已經(jīng)僅存根莖、瀕臨消亡的愛爾蘭文化和蓋爾語,愛爾蘭人處處都感到彷徨和迷惘。19世紀中葉以降,愛爾蘭民族主義意識高漲,愛爾蘭文藝復(fù)興涌現(xiàn)出詩人葉芝、小說家喬伊斯等享譽世界的著名作家。他們努力重建民族文化,實現(xiàn)民族復(fù)興,著眼于愛爾蘭文化特性的探索。開始葉芝作這首詩是針對愛爾蘭當(dāng)時的現(xiàn)狀,以期能夠掀起一場自上而下的民族運動,從而改變愛爾蘭的窘困境地。后來他從激進的政治運動本身看到了其弊端,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又改變了詩歌的政治意圖,努力將詩歌的傳奇色彩掩蓋其政治色彩。
盡管如此,我們從這首詩歌里仍然能夠辨識出蘊涵的政治維度。海倫和克呂泰墨斯特拉這兩位女性調(diào)動了一系列的悲劇事件,性愛導(dǎo)致了男性之間的沖突,而歷史就在暴力的極端形式——戰(zhàn)爭中發(fā)生轉(zhuǎn)變?!把蓛?nèi)一陣顫栗”[6]是對宙斯的生殖行為的一個反諷,“斷垣殘壁”、“濃煙烈焰”揭示了特洛伊的毀滅和阿伽門農(nóng)之死,而更具反諷意味的是,西方文明和荷馬竟在這里得到了孕育。在麗達的后代身上發(fā)生了歷史的逆轉(zhuǎn),同樣是女性的代表——海倫和克呂泰墨斯特拉引發(fā)了人類歷史的大變革。麗達“被天空的野蠻熱血制服”,葉芝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她是否獲得了他的威力,他的知識?”[7]這個疑問顯露了葉芝的猶豫,麗達在被征服之前她是否已經(jīng)具備這樣的力量,她是否真的屈從?人在戰(zhàn)爭中毀滅,同時,古希臘文明在人與神的結(jié)合中誕生,最終又走向滅亡。詩歌中“斷垣殘壁、城樓上的濃煙烈焰/和阿伽門農(nóng)之死”[8],意味著殘酷的歷史在神話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證。全詩充滿了一種暴力與性的沖突,天鵝與麗達的結(jié)合代表了力量與智慧的結(jié)合,也預(yù)示了在舊文明毀滅的瞬間新文明的誕生,這一切體現(xiàn)了葉芝對愛爾蘭尷尬政治現(xiàn)狀的憎惡和對未來燦爛文明的向往。
麗達與天鵝性交配生下的海倫引發(fā)了特洛伊的淪陷和阿伽門農(nóng)的死亡。麗達具有雙重的矛盾性格——她既軟弱無力,在潛意識里又隨時可以迸發(fā)出激情;她既憎恨自己的軟弱,不得不屈從于宙斯從他那里獲得知識與力量,又渾身洋溢著掙脫這種束縛的熱情。這種女性的雙重性格恰好與愛爾蘭的民族個性相契合。從這一角度來看,麗達代表著愛爾蘭這一歷史主體,宙斯就代表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精神。愛爾蘭在英國的長期殖民統(tǒng)治下,擁有兩種文化的相互作用——宗主國的精英文化和土著文化,這就導(dǎo)致了英—愛人民一方面從英國的統(tǒng)治中得到了先進的知識和文化,他們用英語思考、交談、書寫等,另一方面,英—愛人民又從中喪失了自己想要保留的愛爾蘭獨特的民族性,如瀕臨滅亡的蓋爾語。愛爾蘭民族身處這種矛盾的夾縫中,就像葉芝所說的“有時,仇恨甚至毀了我的生活。我的恨與愛,愛與恨折磨著我”[9],愛爾蘭人民就活在愛與恨的交織中。
葉芝習(xí)慣于運用女性形象來展現(xiàn)整個愛爾蘭民族,例如在他的作品中,胡里痕的凱瑟琳、愛爾蘭母親、黑色的羅莎琳等形象都體現(xiàn)了“女性代表了民族的理想或目標”。同樣,在這首詩中,葉芝想要通過麗達的形象表達他對愛爾蘭民族寄托的希望,雖然愛爾蘭像麗達一樣在英國優(yōu)秀的文化面前顯得柔弱無力,但是到了歷史的變革階段,愛爾蘭也應(yīng)該像麗達這樣的女性一樣,不斷以智慧和力量與英國相抗衡,以期愛爾蘭民族能夠創(chuàng)造歷史,書寫自己獨特的文明。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作者在詩歌中對女性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從話語方面來講,葉芝在詩中表現(xiàn)了父權(quán)制的優(yōu)越性,但是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作者把麗達這一女性形象作為詩歌的主人公,而且作為結(jié)果的一系列的事件最終導(dǎo)致了西方的文明毀滅及誕生,其中也暗含了一種對女性歷史主體性的肯定。
在性別研究維度,詩歌體現(xiàn)了葉芝對女性的矛盾態(tài)度。一方面他潛意識中以男性的眼光看待麗達,另一方面,他在詩中又展現(xiàn)了女性在歷史中發(fā)揮的主體能動性。麗達與宙斯的結(jié)合帶來了戰(zhàn)爭和死亡,打破了人類文明的平衡狀態(tài),導(dǎo)致了歷史的更替。
一方面,在眾多的男性書寫話語中,女性是弱勢群體。她們是可輕可重的玩物,沒有話語權(quán),在男性的眼中她們只能逆來順受,她們的柔弱、無助等等弱點,往往成為男性輕視她們最好的理由。在這首詩的前兩節(jié)中對麗達的動作及心理狀態(tài)的描寫都是以男性的眼光來書寫的,因此她的態(tài)度是模棱兩可的、含糊的。米利特曾經(jīng)指出男性作家憑借其性別意識,在他們的作品中將女性局限在父權(quán)制意識的牢籠中。從社會性別的角度出發(fā),詩中體現(xiàn)了葉芝對女性生殖器官的極力貶損,從麗達的曖昧可以看出,相對于男性生殖器,女性形象是一個被動的、崇拜陽物的、沒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對象性存在。但這并是說葉芝在詩中是刻意地宣揚了父權(quán)制的優(yōu)越性,將女性置于極為低下的地位。造成這一事實的原因是復(fù)雜的,人類的正常思維就等同于男性話語,在被父權(quán)話語包圍的世界中,葉芝不自覺受父權(quán)制標準的影響,將麗達置于了受支配的地位?!芭灾皇窍笳餍缘卦斐梢粋€騷動就算了事,并沒有在再盡更多的力量。她們所獲得的只是男人愿意去給予她們的東西;她們沒有自主地爭取到任何權(quán)力,她們只是去接受被給予的權(quán)力?!盵10]西蒙·波娃認為,女性的歷史主體性常被視而不見,“是男性為主宰的父權(quán)制文化體制壓抑著婦女,使婦女變得地位低下,而不是因為婦女地位下而應(yīng)受支配”[11]。在男權(quán)話語中,女性真正的形象被歪曲,女性同樣具有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被掩蓋。
另一方面,詩中的女性形象顛覆了父權(quán)制的壓迫。海倫和克呂泰墨斯特拉的身上洋溢著女性真正的氣質(zhì)。從她們身上我們不僅看到了女性作為一個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而且也揭示了女性具有頑強的韌性,在歷史變革時期,她們依然能站出來,主宰歷史的前進方向。
從女性的視角出發(fā),麗達作為一個女性主體,本來就該擁有創(chuàng)造歷史的知識和權(quán)力,但是在父權(quán)制的歷史背景下,女性作為男權(quán)的對立面,其能動性的本質(zhì)被抹煞,她們甚至被壓制成了傳宗接代的生殖機器。雖然從生理角度來講,麗達被宙斯所制服,但是在意志上她從來都未曾屈從。她以行動向證明了女性除了母性的本能之外,她們身上潛藏的與生俱來的知識和力量是可以在關(guān)鍵時刻顛覆歷史的。在葉芝心目中,理想的女性是美貌與智慧的完美結(jié)合體,他所贊頌的女性具有充分的獨立性、自主性,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她們優(yōu)雅自信,不依賴于男性而生存,更不受社會陳規(guī)所束縛,敢于正視自己的命運,同疾病和死亡相抗爭,同時,更敢于為民族的命運而奮起。因此可以說,葉芝并沒有止步于謳歌女性的傳統(tǒng)品質(zhì),而是將視角切入了更為深刻的領(lǐng)域——整個愛爾蘭民族的命運,甚至是全人類的歷史走向。
評論界對葉芝的性主題頗多微詞,認為在他的詩歌里充滿了色情描寫和暴力鼓吹。“卡林福德曾經(jīng)從歷史的維度說明色情文學(xué)與男性主流話語的直接關(guān)聯(lián),認為葉芝詩歌中的男性暴力反應(yīng)了男性的性欲,而女性已經(jīng)習(xí)慣了男性話語的束縛并從被壓抑的從屬地位中,包括被動的性關(guān)系中,得到了快感?!盵12]“梅杰里·豪斯認為這首詩將女性的地位界定在繁衍后代的功能上?!盵13]這樣的評價是不公正的。葉芝對類似的批評給予了回擊,他寫道:“不理睬寫性的詩人……發(fā)現(xiàn)寫在廁所墻上的赤裸裸的事實,要么就是他自己被驅(qū)使著把它們寫在那兒的?!盵14]也曾有人問到葉芝為什么會用一個交配意象來表現(xiàn)他的歷史哲學(xué)觀。其實,葉芝并沒有在這首詩中刻意宣揚暴力,他將性愛和暴力在詩歌中得以凸顯,只是表達在他的信念中,重大的歷史事件往往產(chǎn)生于暴力變革的年代。選擇交配的意象是為了多層面展現(xiàn)力麗達的個性,以及這一女性凡人作為推動整個歷史事件的主人公的作用。
從歷史象征的角度來看,麗達的這種雙重性代表了人的性格特點。感性與理性在麗達身上相互交織,這就體現(xiàn)了女權(quán)主義理論中“雙性同體”(androgyny)這一重要的理論概念。從這一概念出發(fā),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不再將男女作為僵持的二元對立,更多地是從社會性別的角度對男女進行性別界定。雙性同體就是同一身體上具備兩性的特征,法國女權(quán)主義理論家埃萊娜·西蘇在《美杜莎的微笑》中認為:“雙性即每個人在自身中找到兩性的存在,這種存在根據(jù)男女個人,其明顯與堅決的程度是多種多樣的,既不排除差別也不排除其中一性。”[15]在西蘇看來,雙性同體是解構(gòu)男女二元對立這樣的父權(quán)制原則的概念,處于男權(quán)中心文化邊緣的婦女更趨向于雙性。通過麗達與宙斯的交配過程正實現(xiàn)了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的平衡。通過交配,宙斯和麗達同具備了知識和力量,這對男性氣質(zhì)的優(yōu)越性構(gòu)成了消解,女性和男性達到了一個平衡和諧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麗達所代表的歷史主體是男性氣質(zhì)與女性氣質(zhì)兼有的結(jié)合體。人類在社會千百年的繁衍生息中,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從異性的身上獲得了異性的特征,從而保證了兩性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因此可以看出,能夠讓葉芝傾慕的女性是其自身同時張揚著女性的溫和及男性的剛強的女性,唯有這樣的女性,才能夠推動歷史的進步,愛爾蘭以及人類文明才能走向未來。
《麗達與天鵝》這首詩充分體現(xiàn)了葉芝對女性的矛盾思想。一方面,整首詩中葉芝不自覺地以一種男性視角對神話進行詮釋,將女性置于被動、受壓迫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他又突出了女性在愛爾蘭民族及人類歷史中的主體性,強調(diào)了女性在歷史進程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重新審視詩中的交配過程,更能深刻地挖掘女性的雙性氣質(zhì),在此基礎(chǔ)上,女性所代表的歷史主體的形象就也變得更加清晰。
綜合政治維度與性別研究維度,這首詩站在整個人類歷史主體的高度,展現(xiàn)了葉芝對整個人類文明未來的期望。從引用的神話中可以得出一個驚人的結(jié)論:女性凡人代表了全部的歷史主體,而男性神則代表著一種歷史精神,他們兩者之間的性交則展現(xiàn)了一種通過歷史宣示的暴力:“一種力量、性別化的男性,個人性主體、性別化的女性,直至出現(xiàn)一種強有力的歸順/屈服?!盵16]那么,宙斯對麗達的“突然襲擊”就暗示了“踉蹌的少女”并不是宙斯欲望的受害者,而是“其創(chuàng)造力的半推半就的疏導(dǎo)渠道”[17]。也就是說麗達只是人類從男性神那里獲得知識和力量的一個中介,在這之后,麗達的柔弱性很好地掩飾了令世界都感到恐懼的力量,即她在暴力的歷史變革中所表現(xiàn)的女性的狂熱。但是歷史主體又在這種客觀的歷史精神的籠罩下,不斷重復(fù)著舊文明的毀滅、新文明的誕生這樣一個永恒的歷史鏈條。但這并不意味著葉芝向我們宣揚了一種消極的沒有未來的歷史觀,相反,雖然天鵝通過麗達播下了文明滅亡的種子,而在麗達這一女性身上,詩人看到了人類文明的希望。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在父權(quán)制的壓制下,女性也不只是一個感性的動物,而是一個感性與理性渾然交織的歷史主體。也只有樣的歷史主體,才能夠在與歷史命運抗衡中創(chuàng)造歷史。 ■
[1][2][3][4][5][6][7][8]劉湛秋,馬高明.外國現(xiàn)代派百家詩選[M].貴陽人民出版社,1990:11-12.
[9]W. B. Yeats.Eassys and Introductions,轉(zhuǎn)引自董紅.纓馮麗.從后殖民角度透視詩人葉芝民族文化身份——以葉芝詩歌<麗達與天鵝>為例分析[J].安徽文學(xué),2009(12).
[10]西蒙·波娃著.鄭克魯譯.第二性[M].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7.
[11]張巖冰.女權(quán)主義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49.
[12]Elizabeth Bulter Cullingford. Gender and History in Yeats’s Love Poetry,轉(zhuǎn)引自李靜.葉芝詩歌:靈魂之舞[M].東方出版中心,2010:285.
[13]Morijorie Eliabeth Howes,Yeats’s Nations: Gender,Class,and Irishness,轉(zhuǎn)引自李靜.《葉芝詩歌:靈魂之舞》[M].東方出版中心,2010:285.
[14]Allan Wade Ed. Letters of W. B. Yeats’s,轉(zhuǎn)引自李靜.葉芝詩歌:靈魂之舞[M].東方出版中心,2010:285.
[15]禹建湘.徘徊在邊緣的女性主義敘事[M].九州出版社,2004:84
[16][17]Gregory Castle.The Blackwell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M].UK&US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2007:283,281.
【責(zé)任編輯 吳慶豐】
On the Politics and Gender Dimensions of Yeats’s poem “Leda and the Swan”
ZHAI Ying-yi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The famous Irish poet William Butler Yeats’s“Leda and the Swan”is wellknown for its myth of violence and sexual color, with the prominent political and gender dimensions, and its text interpretation filled with the tension of theory. The poem implies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s for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the fate of the whole human history; it reflects the poet’s contradictory views on the female: on the one hand, the author puts the female in the passive position according to patriarchal discourse, on the other hand, he treats the female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history subject, and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problematic in the study of politics and gender.
Yeats; “ Leda and the Swan”; Ireland;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gender study
I109.5
A
1004-4671(2014)04-0066-04
2014-01-07
教育部規(guī)劃基金項目:“當(dāng)代歐美詩學(xué):范式轉(zhuǎn)型與理論話語史論”(12YJA752020)。
翟瑩瑩(1987~),女,漢族,河南開封市人,廣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比較文學(xué)與世界文學(xué)研究生。研究方向:歐美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