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穿越文藝抵達哲學

      2014-03-12 07:45:31祝東力
      藝術廣角 2014年2期
      關鍵詞:小人書畫畫哲學

      祝東力

      穿越文藝抵達哲學

      祝東力

      1

      小時候喜歡畫畫,大約從小學三四年級到初中二年級,持續(xù)四五年時間。為什么畫畫呢?是因為喜歡看“小人書”。

      小人書是我們廣大60后的第一讀物。那時候,尤其讓我著迷的是“文革”前出版的古今戰(zhàn)爭題材的那幾種,像《三國演義》《岳飛傳》《楊家將》《水滸傳》,還有《平原槍聲》《敵后武工隊》《鐵道游擊隊》,等等。小人書學名連環(huán)畫,一般采用單線白描,配以簡練的文字,64開,方寸之內布局造型,常常是形神兼?zhèn)洌H具匠心。五六十年代是中國連環(huán)畫藝術的黃金時代。這是因為,新中國的文化政策是摒棄大、洋、古,而偏向基層,側重普及,在這種很特殊的時代環(huán)境里,適合青少年和其他低文化讀者的連環(huán)畫受到空前的重視,國家投入了許多人力和物力,加上當時圖文作者精益求精的工作倫理,使得連環(huán)畫成為那個時代極重要的文藝部類。

      小時候看到的第一本小人書是《三國演義》中的《長坂坡》,是一冊舊版殘書,前無封皮后無封底,故事也被掐頭去尾——當時小屁孩們手中傳看的連環(huán)畫大多如此。那會兒大約三四歲或四五歲,不認字,全靠大孩子講解。印象極深的是趙云,英武神勇,一人一騎出入于曹軍重圍,槍挑劍砍,所到之處,威不可擋,而且在這同時胸前還抱護著嬰孩阿斗。常山趙子龍,那真是集勇武與慈柔于一身的英雄啊。

      后來,上學識字,陸續(xù)又看了幾本。但是,這類舊版連環(huán)畫家里一冊也沒有,正值“文革”期間社會上也難得一見,只能偶爾從小伙伴那里借著看;而且,一般最多借一晚,次日早上必須還。由于魔障了一樣愛不釋手,漸漸地就想著照葫蘆畫瓢,把英雄的形象留下來,于是就試著臨摹。

      那時候畫畫,在動機上實在與美術無關,主要是出于一種原始的崇拜英雄的心理。

      可是,因為偶爾能得到家長或鄰居或同學伙伴有口無心的幾句贊揚,便有了上進心,再加上為了畫得像,也不得不講求畫藝技法之類,于是漸漸有了那么點意思,除線描外,還琢磨著敷色,并逐步嘗試靜物素描、水彩畫和水墨國畫。上世紀70年代前期,功課負擔無從談起,課余時間彈球,爬樹,養(yǎng)魚,打鳥,滑冰,游泳,下棋,粘知了,春夏秋冬輪著玩,當然也有大把的時間畫畫。后來,不知不覺也結識了幾個小同道,四五個人一起玩,一起畫。那段時間,做夢都想當畫家,什么齊白石徐悲鴻黃胄,諸如此類,整天供在嘴上。

      當然,那些年,除連環(huán)畫外,還有紅歌、樣板戲、露天電影等等,也是60后耳熟能詳?shù)奈乃囆问?,對他們的成長有莫大影響。只不過它們對于我來說,畢竟不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僅僅構成了臨摹連環(huán)畫的一個文化環(huán)境而已。

      1976年,大事件接二連三,剛好在10月6日晚上,清秋夜色,我家從北京東城搬到朝陽。轉學,到新環(huán)境,因為落了單,畫畫的事就慢慢擱下了。原來一起的幾個玩伴,有兩個后來考了美術專業(yè),其中一位現(xiàn)在是頗有成績的工筆畫家,在一所著名學院里教書。我想,如果當時不搬家,很可能會沿著美術的道兒再往前走。

      2

      老版連環(huán)畫很稀缺,可遇不可求。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大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便硬著頭皮啃那些感興趣的“字書”——都是我托老爹從單位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是長篇小說《連心鎖》,寫淮北新四軍,從抗日戰(zhàn)爭講到抗美援朝,至今還有印象;第二本叫《漁島怒潮》,感覺平平;第三本是什么忘了。不久,又磕磕絆絆地讀半文半白的《三國演義》,聊補連環(huán)畫之缺。以后,陸續(xù)看過《平原槍聲》《林海雪原》《烈火金剛》《草原烽火》《李自成》(第一部“文革”前出版),等等。那時候趣味狹窄,非戰(zhàn)爭題材不看,因此,就很少讀到真正好的作品,包括《三國演義》,在四大古典名著里也是相對浮泛粗糙的一部。所以,在我這兒,讀小說也和畫畫一樣,同文學趣味無關,主要是為了滿足幼稚的戰(zhàn)爭想象。還有,看小說和畫畫一樣,最初都源自對小人書的饑渴——因為看不夠或者看不到。

      真正感受到文學的深度,的確比較晚。高中一年級,沒心沒肺的戰(zhàn)爭審美告一段落,可能是由于青春期發(fā)作,學會了感時傷世,對古典詩文尤其喜歡,最膜拜的是《前赤壁賦》。

      這篇賦體散文其實不過五百來字,卻相當集中地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關于繁華易逝、世事空幻的蒼涼感慨。這是一種魯迅所謂的“悲涼之氣”,貫穿于整個中華古典文明,塑造了其獨特的世界觀:它總是在事物興盛之際看到其衰敗,在事物起始之際看到其終結,從絢爛中看到平淡,從春看到秋。它把情感主要賦予了秋天這個搖落之季,即使吟詠春天也往往偏愛暮春這個落花時節(jié)。它與秦皇漢武所代表的王霸之氣彼此交織、對沖、互動,極大地平衡了后者,并對一切原始的生命力,對一切欲求、奢望、奇想和雄圖給予有效的抑制和消解。

      有趣的是,《前赤壁賦》感慨摩挲的那段歷史,恰好就是《長坂坡》故事的前后背景。從《長坂坡》到《前赤壁賦》,巧合總裹挾著必然,對于我來說,相隔十幾年,文學的世界的確突破、顛覆了之前平面展開的二維世界,使內心向深處伸展了那么一點點。所以,當初即使不搬家,即使能夠繼續(xù)畫畫,隨著年齡增長,最終也會遇到內心的這個關口。

      這樣,高中時期,又順理成章地做起了文學夢,不久便考進了大學文學專業(yè)。

      3

      我1980年上大學,剛開始還是延續(xù)高中時期的趣味,讀的多半是古典文學,特別是王維,那種簡淡幽遠的境界,很對胃口。

      不過,周圍環(huán)境卻是另一番面貌。當時在校園里,各種社會或文化思潮、學說、知識一片嘈雜,漫無頭緒地傳播、更迭、碰撞,像人道主義、存在主義以及各派現(xiàn)代主義,等等。同時,入學不久,剛好趕上選舉區(qū)級人大代表,幾乎一夜之間,校園里涌現(xiàn)出十幾個競選班子,都是紅衛(wèi)兵、老知青一代,每晚必有演講,各路人馬輪番登臺,宣示各種政治設想和改革方案,彼此辯難質疑。這當然是社會進入變動期的征象。

      這個時候,單純的文學,又能夠提供什么呢?

      文學所承載和表達的情感,是一種飄浮、綿延、彌散的軟體,沉浸其中,時間久了,常會讓人有茫然自失的感覺,因此需要某種有硬度和韌性的概念、命題和理論框架來約束和范導,通過抽象、概括和解說使其定型,成為確定之物,借此獲得內心的穩(wěn)定感和歸屬感。在一個社會的急劇變動時期,內心的這種需求就更為強烈。

      那時,美學界也正圍繞“美的本質”等玄學問題展開大論戰(zhàn),吸引了相關專業(yè)的許多學者,圍觀者甚眾,成為一時之顯學。這就是當時的“美學熱”,其實質是:在60年代的政治理想破滅后,知識分子群體正在構建一種新的審美理想,以取而代之。

      由于對文藝的愛好,相鄰學科的這股理論熱很快抓住了我,漸漸地其瘋魔程度便可比于當年追看連環(huán)畫的情形。那時,隔三岔五,定期必到圖書館翻看各種新出期刊上的有關文章,對各家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路觀點了如指掌。同時,按計劃系統(tǒng)地閱讀美學史上的各部名著,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休謨、康德、黑格爾、克羅齊,再到別、車、杜,等等。當然,青年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這部有名的詰屈聱牙之作,更是反復再三地研讀過。

      美學興盛于18、19世紀的德國,特別是成熟于康德,一般是作為某個哲學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所以,通過美學,我很自然地對哲學發(fā)生了濃厚興趣,本科畢業(yè)時,便取徑美學專業(yè),考進了哲學系讀研究生。

      以后幾年,不可抑制地沉溺于哲學,特別是德國哲學,并漸漸鎖定海德格爾,有時恍惚覺得,全部真理似乎都包藏在海德格爾的艱深晦澀的句子里。為此,曾拼命自學德文。而且,為看懂海德格爾,先去讀在方法論上給他以重大啟發(fā)的他的老師埃德蒙特·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為理解胡塞爾,又去讀笛卡爾?;剡^頭來,剛好在1989年,以每小時4頁、每天20頁的蝸牛速度,大半年如一日地逐字逐句通讀了由JohnMacquarrie和Edward Robinson英譯的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感覺思路還跟得上。接著,又讀了他的《形而上學導論》《論藝術作品的根源》《論物》等的英譯本。以后,又讀解構主義哲學。

      通過幾年的系統(tǒng)閱讀,總算鬧明白了自笛卡爾到康德、胡塞爾、海德格爾,再到德里達,從17世紀到20世紀,三百年來所謂歐陸哲學究竟在干什么,簡單說就是:在上帝隱遁之后,代替上帝,以概念為磚石,在一個絕對可靠的具有終極意義的支點上重新構建整個世界,最后,再把這個世界打碎,完成了一個思想史的循環(huán)。其實,這個哲學的循環(huán)也預示著西方現(xiàn)代文明從起源、興盛到衰落,直至解體的過程。

      4

      在德國古典時代,康德、席勒、黑格爾都以不同的方式表述過:審美作為感性與理性混而未分的統(tǒng)一體,是人類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中介、過渡或橋梁。

      自己上述的一點點經(jīng)歷,剛好符合這個重要的美學原理——以原始的英雄情結為契機,進入文藝,淺嘗之后再從這里轉向哲學,由此形成了自己從感性到理性的前半個循環(huán)。后半個循環(huán)——從抽象回到具體,即通過學習歷史和社會科學,從那種偏離本土經(jīng)驗的哲學觀念,回到中國的現(xiàn)實——這個過程大體在90年代中后期完成,我前些年在一篇題為《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曲折》的文章里曾經(jīng)涉及,屬另一個話題,這里不再贅述。

      研究生畢業(yè)之后,幾個偶然原因湊一起,進了現(xiàn)在的這所藝術科研單位,一待就是二十幾年?;仡櫰饋?,的確乏善可陳,盡管如此,還是有一點關于藝術的體會,或許值得一說:

      與人類的其他領域相比較,文藝這種精神樣式對應的是更精致、更細膩、更敏感的內心,如果任由其按自身邏輯片面發(fā)展,可能會使一個人的心性變得過分柔靡和脆弱——對于一個社會和文明體來說,同樣如此,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兩晉、南朝和南北宋。因此,需要其他文化樣式來平衡和校正藝術能力的發(fā)展,例如哲學,例如歷史和社科,更重要的,還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也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個更高、更綜合的立場上來理解藝術。

      祝東力:中國藝術研究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所所長、《藝術手冊》主編。

      猜你喜歡
      小人書畫畫哲學
      想起“小人書”
      小人書里的大干世界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8
      菱的哲學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小人書里的大世界
      海峽姐妹(2020年3期)2020-04-21 09:28:06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我愛畫畫
      老樹畫畫
      小人書伴隨我成長
      中國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5
      沅江市| 玉门市| 乐昌市| 韶关市| 玉树县| 宁城县| 句容市| 抚州市| 盐山县| 西畴县| 镇平县| 耒阳市| 昭平县| 五华县| 富锦市| 德清县| 恩平市| 枣阳市| 霸州市| 花垣县| 磐石市| 龙南县| 霍林郭勒市| 舟曲县| 瑞丽市| 沧源| 新蔡县| 肇庆市| 北安市| 舞钢市| 原平市| 榆林市| 资溪县| 扬州市| 霞浦县| 龙门县| 芦山县| 德格县| 靖西县| 隆回县|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