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陵井考述

      2014-03-12 18:42:13張連偉
      鹽業(yè)史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井鹽鹽井中華書局

      張連偉

      我國古代食鹽種類,主要分為海鹽、池鹽和井鹽。井鹽生產(chǎn),以四川最為著名,可分為大口淺井和小口深井(卓筒井)開發(fā)時期。大口淺井的開鑿,始于戰(zhàn)國末年,發(fā)展于漢代,鼎盛于唐宋。在大口淺井階段,四川開鑿的鹽井非常多,陵井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稏|坡志林》記載:“陵州井最古。”①(宋)蘇軾.東坡志林[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206.《元和郡縣圖志》記載:“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62.陵井的盛衰,反映了古代井鹽生產(chǎn)的變化。本文對陵井的形成、發(fā)展和管理方式的演變,略作考述,以就正于方家。

      一、陵井的形成和演變

      陵井位于今四川仁壽縣境內,井口深廣,產(chǎn)鹽量大,存在時間長。古代陵井的形成和發(fā)展,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古代井鹽業(yè)的繁榮和道教文化的影響,都存在密切關系。

      四川盆地本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后來由于印支造山運動,地殼上升,海水退去,形成四川盆地。在四川盆地形成過程中,海水和湖水中的鹽鹵濃縮結晶形成礦物質沉淀下來,埋藏于地下,成為鹽巖和鹽鹵。有些鹽巖裸露于地表形成咸石或咸土,鹽鹵溢出地表則形成天然鹽泉③吳天穎.中國井鹽開發(fā)史二三事——《中國科學技術史》補正[C]//陳然,謝奇籌,邱明達.中國鹽業(yè)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29.。先秦時期,巴蜀地區(qū)的人民已經(jīng)開始利用自然鹽泉和裸露在地面的巖鹽。秦統(tǒng)一巴蜀后,隨著大批移民進入,鐵制工具大量使用,帶來了中原的鑿井技術和人才?!度A陽國志》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能知天文地理,“又識齊水脈,穿廣都鹽井、諸陂池。蜀于是盛有養(yǎng)生之饒焉”④(晉)常璩.華陽國志[M].濟南:齊魯書社,2000:31.。白廣美先生曾考證,秦孝文王在位僅三日,李冰作蜀守不大可能在秦孝文王時期,而是秦昭王時期,穿廣都鹽井當在公元前255—251年間,這是有關四川鹽井的最早記載①白廣美.中國古代鹽井考[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5,(2).。兩漢魏晉時期,四川的井鹽業(yè)已經(jīng)很發(fā)達,上個世紀出土的漢代畫像磚,記錄了當時井鹽生產(chǎn)的生動場景,而晉代文學家左思《蜀都賦》則稱“家有鹽泉之井”②(南朝·梁)蕭統(tǒng),編.文選[M].(唐)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1.。

      關于陵井的記載,最早見于唐初令狐德棻主編的《周書·閔帝紀》:元年春正月“丙寅,于劍南陵井置陵州”③(唐)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47.。唐代中后期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對陵井有了更詳細的記載:

      陵井者,本沛國張道陵所開,故以“陵”為號。晉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東西兩山筑城,置主將防衛(wèi)之。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④(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61-862.

      張道陵本名張陵,被道教徒尊稱為張道陵、張?zhí)鞄煹?,是天師道的?chuàng)始人。張陵的記載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張魯傳》:“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雹?晉)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197.此處關于張道陵的記載極其簡略,無張道陵開鑿陵井之事。其學道的“鵠鳴山”即今鶴鳴山,亦不在仁壽縣境內。東晉葛洪《神仙傳·張道陵》是關于張道陵的最早傳記,其中亦無開鑿鹽井的事跡。到了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和五代杜光庭的《道教靈驗記》才有了張道陵開鑿陵井的記載,而《道教靈驗記》中的《陵州天師井填欠數(shù)鹽課驗》記載尤為詳細。

      陵井的傳說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并非偶然。這段時間既是陵井的興盛時期,也是道教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張道陵開鑿陵井傳說的出現(xiàn),應是道教文化與井鹽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唐朝統(tǒng)治者自稱老子后裔,老子不僅被唐朝統(tǒng)治者尊稱為“圣祖”,而且被冊封為“玄元皇帝”,成為至高無上的“天皇大帝”。道教位居儒、佛之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達到極盛。及至唐末五代,道教沒有隨著唐朝的衰亡而沒落,但發(fā)生了一些重要變化。任繼愈主編的《中國道教史》指出:“神仙思想的核心是獨立出世,上升仙界,這種思想并不關心與過問國家治亂,百姓饑寒,所傳神仙故事也多在于描述仙界的美好,從而與俗世的濁惡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唐末五代以后,道教神仙思想對于塵世的態(tài)度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不但不以俗為累,反而關心起俗世間的苦難來。”⑥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43.此種觀點,非常契合張道陵開鑿陵井的傳說?!读曛萏鞄熅钋窋?shù)鹽課驗》記載:“天師初以茲地荒梗,無人安居,山川亦貧,不可耕植,化鹽井以救窮民。民聚居井傍,戶口日眾,遂置州統(tǒng)之。以天師名,故曰陵州。天師誓曰:我所化井,以養(yǎng)貧民,若官奪其利,千年外井當陷矣。”⑦(宋)張君房,纂輯.云笈七簽[M].蔣力生,等,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747.從這段敘述來看,它正反映了唐末五代道教對世俗的關注,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可與前述觀點相互印證。

      及至宋代,張道陵開鑿陵井的說法廣為流傳,人們已經(jīng)深信不疑。文同《奏為乞改陵州州名狀》記載:“陵井始后漢張陵開興,因陵以名,遂以名井……此州之民,既賴之以為生,復畏之以為神。凡過其祠廟,及道其所以昔日為井之事,皆懔然加肅,不敢少懈,如在其上與其前后,若是之恭也。”為此,文同請求皇帝改陵州之名,以示對張道陵的尊崇。他說:“今以其名配井與州,而使其下負薪芻、操瓢囊者,無男子婦人、稚幼耉老之屬,日日道其名千萬在口。臣愚竊謂州取其名,于國體固無嫌,若屬之斯民,臣恐于義或有未安者已。”①(宋)文同.奏為乞改陵州州名狀[G]//全宋文:第5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0.文同這一倡議,當時并沒有得到宋神宗的回應。到了宋徽宗時期,崇信道教的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始將陵井改名為“仙井”?!遁浀貜V記》云:“皇朝不欲斥天師名,故改陵井為仙井。有天師廟,今為至道觀。有玉女祠,今號靈真夫人?!雹?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M].李勇先,王小紅,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873.

      張道陵開鑿陵井,多有道教神話傳說附會,本已存疑。唐宋時期的陵井更非張道陵開鑿,而是由狼毒井演化而來。對此,《元和郡縣圖志》有明確記載:“后廢陵井,更開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舊名,猶曰陵井,其實非也?!雹?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62.《太平寰宇記》也說:“陵井,本狼毒井,今名陵井?!雹?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93.《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五《陵井監(jiān)》又記載,井研縣亦有陵井,“在州南一百九里”。此井名稱或為誤記,本文略去不論。有學者認為狼毒井為少數(shù)民族所開鑿,“井名前冠以‘賴’、‘獠’、‘狼’等,此皆鹽井為獠人所開之證也。六朝時期,獠人在陵州一帶的活動相當頻繁……仁壽、井研、始建皆為陵州之屬縣,故其鹽井多系獠人所鑿。”⑤白彬.四川地區(qū)與鹽業(yè)有關的道教遺跡研究[J].宗教學研究,1998,(2).

      陵井的形制,唐宋史志多有記載:

      陵井,縱廣三十丈,深八十余丈。益部鹽井甚多,此井最大。以大牛皮囊盛水,引出之役作甚苦,以刑徒充役。⑥(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862.

      陵州鹽井,舊深五十余丈,鑿石而入。其井上土下石,石之上凡二十余丈,以楩柟木四面瑣疊,用障其土,土下即鹽脈,自石而出。⑦(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卷三[M].北京:中華書局,1984:27.

      陵州鹽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寬廣,獨中間稍狹,謂之“杖鼓腰”。舊自井底用柏木為干,上出井口。自木干垂綆而下,方能至水。井側設大車絞之。⑧胡道靜.新校正夢溪筆談:卷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7:140.

      綜上記述,陵井縱廣30余丈,約合93.3米;深50—80丈,約合155.5—248.8米。井壁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土質,深達20丈,約合60多米,以楩柟木圍欄,保護井壁;下層為石質,鹽鹵從中滲出。鹽井上下寬廣,中部窄狹,被稱為“杖鼓腰”,以柏木為干,從井底上至井口,井側置以絞車,沿木干垂繩至水,用大皮囊盛水引出。這種鹽井耗費的人力、物力非常大,工作亦很辛苦,主要靠刑徒之人充役。

      由于陵井深廣,長時間使用后容易積聚沼氣?!短綇V記》輯錄《陵州圖經(jīng)》云:“俗稱井底有靈,不得以火投及穢污。曾有汲水,誤以火墜,即吼沸涌。煙氣沖上,濺泥漂石,甚為可畏?!雹?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3206.這種毒氣的主要成分為硫化氫,遇火燃燒,容易發(fā)生爆炸。毒氣襲人,更會有生命危險。這造成陵井維護上的困難。后蜀廣政二十三年(960),“毒氣上如煙霧,煉匠縋入者皆死。后井益塞,民艱食鹽?!蓖ㄅ匈Z璉不顧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執(zhí)鍤興役,逾年而至泉脈”,修復了陵井,當?shù)厝朔浅8心钯Z璉功績,后“州人畫像祠之”。由于這次疏浚,極大地增加了陵井鹽產(chǎn),由原來日產(chǎn)三百斤,提高到三千六百斤①(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4.。

      但是,陵井毒氣妨礙維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若干年后,陵井再次出現(xiàn)問題。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三記載:“(陵井)歲久,井干摧敗,屢欲新之,而井中陰氣襲人,入者輒死,無緣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則陰氣隨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復止。后有人以一木盤,滿中貯水,盤底為小竅,釃水一如雨點,設于井上,謂之‘雨盤’,令水下,終日不絕,如此數(shù)月,井干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舊?!雹诤漓o.新校正夢溪筆談[M].北京:中華書局,1957:140.發(fā)明“雨盤”的人,即是當時的陵州推官楊佐。《宋史·楊佐傳》記載:“楊佐,字公儀,本唐靖恭諸楊后,至佐,家于宣。及進士第,為陵州推官。州有鹽井……歲久干摧敗,欲易之,而陰氣騰上,入者輒死。惟天有雨,則氣隨以下,稍能施工,晴則亟止。佐教工人以木盤貯水,穴竅灑之,如雨滴然,謂之‘雨盤’?!雹?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10695.“雨盤”的發(fā)明,從根本上解決了井底毒氣襲人的問題,方便了陵井的維護,致使有宋一代,陵井始終保持較高的產(chǎn)量。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云:“蜀食井鹽,如仙井、大寧,猶是大穴。”④(宋)陸游.老學庵筆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67.《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亦記載,陵井歲產(chǎn)鹽二百萬斤,在諸多鹽井中,產(chǎn)量最高⑤(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300.。

      元代以降,隨著大口鹽井的衰落,陵井亦逐漸湮沒無聞,僅留遺跡。清代同治《仁壽縣志》卷三《食貨志·鹽政》云:“明仙泉井廢?!?/p>

      二、陵井的歸屬和管理

      陵井開鑿以后,“置灶煮鹽,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⑥(宋)李昉.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3206.。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中,益州刺史毛璩益西城戍以防鹽井。北周閔帝元年(542),因陵井而設陵州。唐朝前期,對陵井實行征稅制?!锻ǖ洹肪硎妒池洝}鐵》注云:“陵州鹽井一所,課都當二千六十一貫。”⑦(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8:232.萬歲通天二年(697),右補闕郭文簡奏賣水一日一夜得四十五函半。政府通過出售鹵水的形式經(jīng)營陵井,百姓買水煮鹽,結果“貪利失業(yè)”?!伴L安二年(702),停賣水,依舊稅鹽”⑧(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96.,陵井轉入私營。唐肅宗時期,為增加財政收入,政府壟斷鹽業(yè)經(jīng)營,“創(chuàng)立鹽法,就山海井灶收榷其鹽,官置吏出糶。其舊業(yè)戶并浮人愿為業(yè)者,免其雜徭,隸鹽鐵使,盜煮私市罪有差”⑨(五代)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3517.?!对涂たh圖志》記載,陵井歸屬陵州仁壽縣,井鹽生產(chǎn)“以刑徒充役”,說明此時陵井由官府經(jīng)營。

      五代后蜀時期,陵井正式設監(jiān)管理?!队駢厍逶挕吩疲骸笆裰帽O(jiān),歲煉鹽八十萬斤。”①(宋)釋文瑩.玉壺清話[M].北京:中華書局,1984:27.鹽監(jiān)是政府特設的管理機構。《宋史·食貨志》云:“大為監(jiān),小為井。監(jiān)則官掌,井則土民幹鬻?!雹?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4471.宋代四川先后在四路設置十監(jiān),監(jiān)下轄井,設場務進行管理③程龍剛.宋元時期的四川鹽業(yè)[G]//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2008:31.。其中陵井監(jiān)設置十一場務,其管轄已不限于陵井一井,而是包含了陵州境內的其他官營鹽井。《太平寰宇記》記載:“陵井監(jiān)井諸縣計十井,日收鹽四千三百二十三斤?!雹?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1698.《文獻通考》也記載:“陵井監(jiān)及二十八井,歲煮一百十四萬五千余斤?!弊⒃疲骸扒瑥晕迥辏瑐问裰昃O(jiān)任元吉始請鑿五井煮鹽,是歲得八十萬斤,擢元吉永清令,是后寖增其數(shù)?!雹?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155.這說明宋代陵井監(jiān)的設置,因襲了后蜀制度。

      宋代鹽監(jiān)與州、府、軍、縣的關系,經(jīng)常處于變動之中。如《宋史·地理志》記載,大寧監(jiān)初設于大昌縣,以后大昌縣隸屬于大寧監(jiān)。富順監(jiān)本為瀘州的富義縣,后升為富義監(jiān),又更名為富順監(jiān),其后又置富順縣隸屬于富順監(jiān)⑥(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3221.。陵井監(jiān)也經(jīng)歷了一個類似的變化過程。宋初,陵井監(jiān)只負責陵州包括陵井在內的官營鹽井,因此樂史《太平寰宇記》雖然將“陵州”與“陵井監(jiān)”并列,但在行政上陵井監(jiān)仍隸屬于陵州?!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四記載:景德三年(1006)“增陵州陵井監(jiān)工役人月給錢米,聞其勞苦故也”⑦(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432.。

      關于陵井監(jiān)設置時間,《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定為熙寧五年(1072),其中指出:“北宋熙寧五年改陵州置,為鹽監(jiān)。治所在仁壽縣(今四川仁壽縣)?!雹嗍窞闃?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2242.這一敘述不夠準確?!傲昃O(jiān)”最早見于樂史的《太平寰宇記》,而《太平寰宇記》為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總志,撰成于雍熙末至端拱初(987—988)。其作者樂史為北宋初年的著名學者,生于五代唐長興元年(930),卒于景德四年(1007)⑨王文楚.《太平寰宇記》成書年代及版本問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樂史曾“知陵州”,對陵井應非常熟悉。就此而言,陵井監(jiān)不可能初設于熙寧五年。

      熙寧五年“改陵州置,為鹽監(jiān)”,是將陵州的行政職能歸并到陵井監(jiān)事務內,這樣陵井監(jiān)具有了鹽政與行政合一的性質,成為井鹽業(yè)的“經(jīng)濟特區(qū)”。這一時期恰逢文同知陵州,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井鹽生產(chǎn)經(jīng)歷由大口淺井向小口深井(卓筒井)的轉折。

      熙寧四年,文同被貶陵州。在陵州任上,文同通過實地調查,發(fā)現(xiàn)陵州地區(qū)新發(fā)明的卓筒井,不僅對傳統(tǒng)井鹽業(yè)形成巨大沖擊,也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他先后寫了《奏為乞免陵州井納柴狀》《奏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縣事》《奏為乞鑄陵州團練使印狀》,針對陵州井鹽狀況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在《奏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縣事》中,文同對卓筒井的發(fā)展有詳細的描述:“蓋自慶歷已來,始因土人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錬鹽色。后來其民,盡能此法,為者甚眾,遂與官中略出少月課,乃倚之為奸,恣用鐫琢,廣專山澤之利,以供侈靡之費。”①(宋)文同.奏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縣事[G]//全宋文:第5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在《奏為乞免陵州井納柴狀》中又記述:“自許人開作卓筒之后,部下至今已及數(shù)百井,故栽種林木,不能供得,公私采斫,以至山谷童禿,極望如赭?!雹?宋)文同.奏為乞差京朝官知井研縣事[G]//全宋文:第51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38.

      卓筒井是宋代井鹽生產(chǎn)技術的一項重大進步,它采用“沖擊式頓銼法”以圜刃鑿成小口深井,以竹筒輸鹵。這種卓筒井開鑿方便,節(jié)省人力,占地面積小,便于隱藏,以至于民間發(fā)明卓筒井之后,鹽井數(shù)量猛增,燃料消耗增加,導致木材價格上漲,而陵井煮鹽所需要的大量木材,由官府攤派給百姓,直接造成了當?shù)匕傩丈畹睦ьD。同時,陵井鹽場供給不足,不能滿足官府和市場需求,這又為私鹽的流通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此,文同奏請朝廷通過“買撲”方式將陵井租賃給私人,允許民間開卓筒井,收取賦稅,官府退出鹽井的直接經(jīng)營。這樣政府既可以保證財政收入,也可以減輕百姓的負擔。

      此時正值王安石主政時期,在宋神宗支持下,力主撤并州縣,減官裁冗③馬玉臣.試論宋神宗時期的州縣省廢[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4).?;蛟S因為文同的一系列奏疏,宋神宗和王安石才注意到陵州,熙寧五年降陵州為陵井監(jiān),這既加強了鹽井管理,又撤并了州縣,一舉兩得。關于陵州的裁撤,史書方志有明確記載。《元豐九域志》云:“唐陵州?;食净晟龍F練州。熙寧五年廢為監(jiān)。治仁壽縣。”其所轄地區(qū)是以井鹽生產(chǎn)為主的仁壽、井研二縣,原屬于陵州的貴平、始建、籍三縣則從陵井監(jiān)中分離出去④(宋)王存.元豐九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4:319.?!对S九域志》是在王曾《九域圖》基礎上編撰而成,成書于元豐三年(1080),改名《九域志》。書成之后,又經(jīng)過多次修訂,最終反映的政區(qū)基本上是元豐八年的政區(qū)規(guī)劃,所以又稱《元豐九域志》⑤王文楚,魏嵩山.前言[M]//(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84:2.?!对S九域志》正好成書于廢陵州設陵井監(jiān)之后,其對陵井監(jiān)變更的記載最為可靠。

      廢陵州入陵井監(jiān),加強了對原陵州地區(qū)鹽井的管理。但對于開放還是禁止卓筒井,以及官府經(jīng)營還是民間經(jīng)營陵井,政府內部始終存在爭議。熙寧九年,成都府路轉運使商議賣掉陵井鹽場。為了保證民間愿意購買陵井鹽場,政府強行關閉本路卓筒井,禁止東川路食鹽進入。這直接導致成都府路的鹽價上漲,民怨沸騰,“嗜利茍活之人,至以兵仗裹送販易”。御史周尹奏請朝廷:“放東川路鹽依舊入成都府路,轉運司不得止絕,勿閉卓筒井,但禁此后毋得創(chuàng)開?!雹?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6826.這一奏議得到朝廷批準,東川井鹽得以重新販賣到成都府路,陵井鹽場的出售也就此擱置。但民間卓筒井生產(chǎn)的“小井白鹽”質優(yōu)價低,影響到官營井鹽的銷售和利潤,由此官府攤派官營井鹽,遭到右司諫蘇轍彈劾而取消。這說明隨著卓筒井的大量開鑿,包括陵井在內的官營鹽井的地位在下降,官府試圖以強力維護其壟斷地位。宋神宗元豐七年,夔州路轉運使王宗望又曾建議:“成都府、梓州路并為榷鹽禁地,煎鹽戶赴官入中,不得私買賣。陵井監(jiān)之井研、榮州之應靈專置場,各差監(jiān)官。其余州縣鹽井少處,就差稅務官兼。無稅務處,委令、佐置場?!雹?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0:8321.四川這種民井商鹽與官井鹽的斗爭,終宋一世,也未嘗休止②郭正忠.宋代井鹽業(yè)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命運——關于“筒井風波”的考察[J].社會科學研究,1985,(3).。圍繞陵井的爭議,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宋徽宗時期,受道教影響,陵井監(jiān)更名為仙井監(jiān)。關于更名時間,史書有幾種不同的記載:(1)大觀四年(1110),《宋史·徽宗紀》記載:“(大觀四年)癸卯,改陵井監(jiān)為仙井監(jiān)?!雹?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385.(2)政和三年(1113),《輿地廣記》卷三十記載:“熙寧五年廢為陵井監(jiān),政和三年改為仙井,今縣二。”④(宋)歐陽忞,撰.輿地廣記[M].李勇先,王小紅,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873.(3)宣和四年(1122),《宋史·地理志》記載:“仙井監(jiān),同下州本陵州……宣和四年改為仙井監(jiān)?!雹?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2215.大觀、政和、宣和皆宋徽宗年號。陵井監(jiān)更名為仙井監(jiān),在宋徽宗時期無疑。上述幾種時間,今人皆有引用。但就其可靠性而言,當以《輿地廣記》為準?!遁浀貜V記》成書于政和年間(1111—1118),離仙井監(jiān)設立時間最近,應該最為可靠。陵井監(jiān)改名仙井監(jiān)在政和三年,即公元1113年?!端纬聦崱穼λ纬穼嵍嘤锌加啠鋾硎牛骸拔鯇幬迥?,降陵州為陵井監(jiān)。政和三年,改為仙井監(jiān)?!弊⒃疲骸啊端问贰纷鳌退哪辍??!雹?宋)李攸.宋朝事實[G]//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21.顯然是參校了不同的說法。

      后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仙井監(jiān)的的行政管理范圍不斷擴充。南宋時期,仙井監(jiān)增轄貴平、籍二縣⑦吉成名.論宋代井鹽產(chǎn)地[C]//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成都:巴蜀書社,2009:248.。隆興元年(1163),南宋政府設立隆州,治仁壽縣,原仙井監(jiān)的地方管理職能從中剝離,仙井監(jiān)也歸屬隆州?!督ㄑ滓詠沓半s記》記載:“蜀中官鹽”有“隆州之仙井,卭州之蒲井,江之心井,大寧、富順之井監(jiān),西河、南州之鹽官,長寧軍之淯井?!贝藭r,仙井年產(chǎn)鹽量200多萬斤,“隸轉運司”⑧(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0:300.。及至元、明時期,隨著陵井的消失,陵井的管理亦廢弛。

      猜你喜歡
      井鹽鹽井中華書局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 10:42:28
      漳縣鹽井歷史概述
      絲綢之路(2017年12期)2017-06-29 21:33:09
      建筑史話
      清末川邊改土歸流前期西藏東部鹽井社會狀況及周邊環(huán)境考察
      西藏研究(2016年5期)2016-06-15 12:56:24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學術界(2015年6期)2015-02-25 10:41:10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學術界(2015年4期)2015-02-25 07:05:28
      自貢:井鹽深鉆汲制技藝
      叩訪鹽井祠
      大眾考古(2014年2期)2014-06-26 08:29:38
      尉氏县| 彭阳县| 凭祥市| 仪征市| 吉首市| 西林县| 两当县| 滦南县| 昌邑市| 屯留县| 广宗县| 洮南市| 崇阳县| 集安市| 潜山县| 环江| 闽侯县| 通渭县| 化德县| 贵德县| 汉源县| 长治县| 莒南县| 高邮市| 静乐县| 肥城市| 沈丘县| 台安县| 鹿邑县| 香河县| 长岭县| 无为县| 东山县| 华阴市| 宜兰县| 无锡市| 揭东县| 清远市| 盐城市| 新营市| 伊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