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艷
在袁崇煥故里感受人文氣息
陳丹艷
新馬村何家祠堂
藤縣天平新馬村,是名震關外的明督師袁崇煥的故里。近日,懷著異常崇敬的心情,我們前往新馬村游覽。當年袁公躊躇滿志赴京趕考時,走的是水路,因而,我們從縣城選擇了溯江而上。
上天對新馬村仿佛情有獨鐘,潯江水從平南一路奔騰而來,甫入藤縣最西端的新馬村,就有靈氣般地繞了一個大弧,形成了開闊的水面,造就了新馬村一面依山、三面環(huán)水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
當年,由袁崇煥親手栽下的大榕樹,濃蔭蔽日,盤根錯節(jié),經(jīng)歷400多年的風霜,依然枝繁葉茂,如綠色屏障般將新馬村綿延近兩公里的河岸線團團圍住。新馬村隱藏在大榕樹當中幾不可見,只有那高聳的袁崇煥紀念碑上金黃的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在滿目翠綠中煞是奪目。這座高10米的紀念碑屹立在江邊,歷經(jīng)風雨,守護著這片充滿傳奇故事和神秘色彩的土地。
新馬村最神秘的地方莫過于蓮花井了。這座位于村中大蓮塘旁的古井, 造型獨特,形如一個瓶子,井水從塘州山崖下石縫中滲出,清澈見底。傳說袁崇煥出生那年,一枝淡紅色的蓮花奇跡般地在井中綻放,蓮花井因此而得名。
新馬村人喜愛種蓮花,村子中央就是一個大蓮塘。每當蓮花開放時,靜靜的湖面上布滿了碧翠欲滴的荷葉, 那片片荷葉,似層層綠浪,如片片翠玉,把湖面蓋得嚴嚴實實。亭亭玉立的荷花,像一個個披著輕紗在湖上沐浴的仙女含笑佇立, 縷縷清香沁人心脾。
不知袁崇煥讀書間隙或者勞累之時,是否也曾步出書院賞荷解乏?袁崇煥讀書時的蓮塘書院已湮滅于歷史,但新馬村人崇文的風氣卻延續(xù)了下來。
何家祠堂便是最具代表性的證明。步入何家祠堂,庭院深廣開闊。祠堂有壁畫雕花,但卻有別于其他祠堂的富麗堂皇,它顯得莊嚴肅穆、簡潔明快,其欄桿梁柱、門楣窗欞,均十分簡約。最為特別之處在于它的設計和布局,三進式的房屋,用于擺放祖宗靈位的祠堂,位于第二進,只占了這棟房屋很少的位置,更多的是建造規(guī)則劃分整齊的房間。
經(jīng)村中老人解釋,我才知道何家祠堂建造的初衷是為了做學堂用的。我不禁對何家祠堂的建造者深表敬意,敬佩他如同孔子般的教育情懷。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風氣,新馬村人才輩出,民國時何家曾出過兩位縣長,均延續(xù)了他們祖先的舊家風,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潯江江畔的新馬村,成了很多過往商人及各朝官員往來嶺南及中原的必經(jīng)之路。我們走過那條寬闊的青石梯,走入了新馬村的老街。老街位于村子的西面,長約百米,寬不過五米。青磚鋪就的路面,青苔點點,顯示著人煙的稀少。但街道兩邊仍然保留的明清、民國時代的建筑,都在昭示著它昔日的繁華與喧囂。
村中有一棵大榕樹,樹干上掛著“明督師袁公崇煥手植榕”字樣的牌子,樹旁有碑文,鐫刻著袁崇煥所做的詩《榕生》:“榕生在粵中,人以不才棄。盤曲勢參天,婆娑蔭覆地……”老一輩人樂于聚集在這里,三五成群,或坐在榕樹下,或坐在樹根旁的青石條上,有的在聊天,有的在下棋,有的在閉目養(yǎng)神……走近他們,細心傾聽,袁崇煥的故事在他們口中娓娓道來。
“前人植樹,后人乘涼”,村民是幸福的,英雄已逝,然而英雄所種植的榕樹,依然枝繁葉茂,守護著這一方水土和一方百姓。正因為這些懷舊的老人們,這個古村才顯得更加寧靜祥和。
夕陽西下,催促我們歸家。駐足于古村之中,靜靜端詳著這寧靜的村落,觸摸著那些斑駁的老墻,回味著村中一樹一屋,一石一水,一塘一院,回味著新馬人超脫凡塵俗事的那份逍遙快樂與悠然自得,我竟不由得羨慕起他們來了。
責任編輯:黃秀瑜
新馬村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