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潔[廣西民族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南寧 530000]
司馬相如是漢大賦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懷才不遇、壯志凌云、情動文君、文動武帝、開西南夷、遺文封禪。他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jīng)歷,為后人津津樂道,也留下了不少謎團。關(guān)于司馬相如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本文將重點討論他名字的變更問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時好讀書,學(xué)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p>
由此可知,司馬相如起先并不叫司馬相如,他的本名應(yīng)該是司馬犬子。而且這個本名是“其親名之”的。這是一個讓人頗為不解的取名,因為它與相如一代文豪的身份實在難以匹配。這個難登大雅之堂的名字也受到后人的揶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云:
周公名子曰禽,孔子名兒曰鯉,止在其身,自可無禁。至若衛(wèi)侯、魏公子、楚太子,皆蟣虱;長卿名犬子,王修名狗子,上有連及,理未為通,古之所行,今之所笑也?!绱嗣郑耶?dāng)避之。
這段文字表明“犬子”這個本名至南北朝時期仍為人所笑,顏之推認為“如此名字”應(yīng)當(dāng)盡量避免。同時文段也指出自周公始,便有以動物命名的傳統(tǒng)。
陳三平關(guān)于司馬相如本名的考證中,認為相如其親名之“犬子”是受氐羌文明的影響。指出戰(zhàn)國末年才被秦國吞并的巴蜀地區(qū),在相如所處的時代,當(dāng)?shù)匚幕c中原文明相差甚遠,與氐羌文化文明卻一脈相承。而氐羌族有以狗為宗祖神的犬圖騰,氐羌文明屬于崇狗文化圈。在崇狗文化圈生活的相如父母,“名之犬子”也就得到了一定的解釋。
從生肖的角度入手來解讀司馬相如的本名,或許是一條可行的途徑。屬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習(xí)俗,以十二種動物配十二時辰,形成十二屬相。中國人講究屬相之說,利用屬相給孩子取名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現(xiàn)象,如明代著名風(fēng)流才子唐寅,字伯虎,其名和字都與他的出生年份有關(guān)。唐寅生于寅年,故名寅,而寅年在十二屬相中對應(yīng)的是虎年,因此,取字伯虎。這種取名方法明確地將十二生肖與屬相體現(xiàn)在名字里,具有紀念意義。
要確定相如的生肖屬相,首先要明確相如的生年。《史記》中并沒有相如生年的準確記載。相如的生年,學(xué)界迄今大致有兩種觀點:第一種以劉開揚為代表,認為相如生于文帝元年(前179年);第二種以束景南為代表,認為相如生于文帝九年(前171年)。其中以第一種觀點居主流地位。以公元前179年為準,根據(jù)姜亮夫先生的推斷,這一年是戌年。對應(yīng)中國的十二生肖順序,這一年是狗年。如果以上推斷都成立,司馬相如是屬狗的,那他“犬子”之名的含義也就不言自明了。
此外,還可從取賤名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中來解釋“犬子”本名。中國民間長期存在取賤名的習(xí)俗,主要緣于兩個原因:其一,老百姓生活艱辛,他們的后代在社會災(zāi)難和自然災(zāi)害的雙重打擊下,死亡率非常高。因而,他們有一種最原始的愿望,希望子孫后代像那些狗、羊、牛等牲口一樣,能夠賤生賤長、平安長大。其二,封建迷信的長期存在與深遠影響。在民間,不少人認為人的疾病、災(zāi)難都與鬼怪有關(guān)。而鬼怪又喜歡聽好聽的名字,如果小孩子有個難聽的賤名,令鬼怪厭惡,鬼怪就不會來找孩子,這樣小孩子就會健康成長。從賤名的角度,也可以為我們理解相如的“犬子”本名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guān)于相如本名的解讀,至今沒有明確的結(jié)論。無論今后的學(xué)者提出多么有建樹的解讀,我相信有一種解讀是經(jīng)得起任何考證的,那就是相如“其親”對他濃濃的愛。愛是這個“犬子”之名最好的由來。
人的本名都不是自己取的,因此很多名字不能為本人所接受或喜歡,也不一定能展現(xiàn)名字所有者的性情與志向。中國歷來有“名言志”的說法,因此很多人都想擁有一個能寄托自己志向的名字,如果覺得本名無法滿足寄托的抱負,便毅然改之。
言志往往與時代風(fēng)氣相聯(lián)系,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點,自然影響著人民的價值取向與理想抱負,也影響著人民的取名風(fēng)格。西漢時期,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整個社會充滿雄闊、宏大、蓬勃的氣象,這種向上的社會意識反映在命名上,出現(xiàn)了用“超”、“彪”、“雄”、“霸”、“勝”、“武”等充滿英雄主義和陽剛之氣的詞語來命名的現(xiàn)象,如班超、班彪、揚雄、黃霸、夏侯勝、蘇武等。
《史記》載:“相如既學(xué),慕藺相如之為人,更名相如?!笨梢悦鞔_地得知司馬相如的偶像是藺相如,這個偶像不是親人長輩強加給他的,而是其“既學(xué)”后自我意識的體現(xiàn)。司馬相如的這次更名,抒發(fā)了對藺相如的仰慕之情,同時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藺相如是戰(zhàn)國時代趙國人?!妒酚洝份d繆賢在向趙王舉薦藺相如時,說他“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從秦國完成出使任務(wù)后,“(藺)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使不辱與諸侯,拜(藺)相如為上大夫?!迸惆橼w王參加澠池大會,“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從繆賢舍人(舍人是寄食于官僚貴族門下而為之役使者)到上大夫,再到上卿,藺相如完成了政治生涯中完美的三級跳。藺相如的一生,以運籌帷幄、審時度勢、顧全大局、大智大勇著稱于世。從少年相如的更名之舉,可以看出他渴望成為藺相如那樣的人,渴望建功立業(yè),青史垂名。武帝朝時,武帝“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jié)往使”出使西南夷,亦可看作是司馬相如向偶像藺相如看齊,自覺努力后的結(jié)果。同時,我們還應(yīng)關(guān)注到相如的姓氏“司馬”,根據(jù)《史記·太史公自序》,司馬氏之得姓來源于官號。據(jù)《周禮·夏官·大司馬》載,周制“司馬”有軍司馬、輿司馬和行司馬,其掌兵權(quán)、車馬和出行,屬軍職,即武官。這種以官爵為姓氏的除了司馬氏,還有史、帥、軍、司徒、司空、王、公、侯等。封官晉爵是光耀門楣、引以為豪的事,所以后人便把官爵的稱呼作為姓氏。從司馬家的姓氏,可知少年相如的骨子里就有著渴望參與政治的熱血基因以及走入仕途的家族期望。在司馬氏這樣的家族中成長的小犬子,對大政治家藺相如產(chǎn)生崇拜有著良好的家族氛圍、文化土壤。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司馬相如“口吃而善著書”,也就是說司馬相如有口吃的毛病。但藺相如卻是以“口舌為勞,位居廉頗之上”,他的能言善辯是令馬相如非常羨慕的。藺相如優(yōu)秀的口才,更加深了司馬相如對他的崇拜,更名“相如”也不足為奇了。
中國古代人的名字包括“名”和“字”兩個部分。名與字各有其功能和作用,既可各自獨立,又可相互依存,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里?!额伿霞矣?xùn)》云:“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奔垂艜r候,名是用來表明自身的,字是用來表明德行的。
從周代開始,中國古人在名之外另取字?!抖Y記·檀弓》云:“幼名,冠字?!边@句話的解釋是:“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薄澳甓睍r加字,是指男子;對于女子,則是“許嫁笄而字”,到了可以出嫁時(十五歲)加字。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字長卿?!笨芍伴L卿”之字,是相如成年后才有的。上文已經(jīng)言及其更名“相如”之事,我們知道藺相如在趙國位列上卿,居眾卿之長,而相如字長卿,這樣看來名與字兩者之間構(gòu)成了互為表里的關(guān)系。表字“長(zhǎng)卿”即可解釋為司馬相如希望自己位列眾卿之長的政治抱負與遠大理想。
此外,春秋時期齊國人孫武也是字長卿,這種歷史的巧合也許并非偶然,可以推測司馬相如以“長卿”為字,也許是因為仰慕“兵圣”孫武。據(jù)說孫武的名、字都是由其祖父孫書取的。對于祖父的取名,孫武持完全贊同的態(tài)度。古書上說“武有七德”,可以用來禁止強暴、消滅戰(zhàn)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yè),安定百姓,協(xié)和大眾和豐富財物。武由“止”、“戈”二字組成,寓意能止戈才是武。“卿”在當(dāng)時為朝中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武的祖父孫書為齊大夫,父親孫憑為齊卿。孫書希望孫兒將來也能像他們一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v觀孫武的一生,確實沒有辜負祖父的希望。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lǐng)兵打仗,戰(zhàn)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zhàn)五捷,率兵三萬打敗六十萬楚國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這樣威名赫赫的一生,受到后輩司馬相如的仰慕是完全有可能的。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相如)少時好讀書,學(xué)擊劍”,由此可以做進一步的推斷:早在少年時期,司馬相如便對藺相如、孫武充滿仰慕之情,立志成為文武兼?zhèn)洹⒅怯码p全、出將入相的治國英才。表字“長卿”是對其名“相如”的補充說明,也是對其德行的彰顯,二者之間在意義上的相關(guān)性,與相如宏大的人生理想是相吻合的。
[1]司馬遷.史記[M].韓兆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M].曾德明注譯.武漢:崇文書局,2007.
[3]《大中國上下五千年》編委會編.中國取名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陳三平.漫談司馬相如的本名[J].文史知識,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