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藍 云 莫 凡
新型智庫建設:主流媒體的機遇與挑戰(zhàn)
——從首家“民間智庫”談起
□ 文/藍 云 莫 凡
“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主流媒體為何需要深入參與,如何參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zhàn),對自身轉型升級又有何幫助?南方民間智庫是2011年成功注冊的中國第一家以“民間智庫”為明確名稱的民辦非營利組織,本文以其為例,交流相關經驗,共同探索中國的“智理”之道。
新型智庫 治理 媒體轉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這一重要表述第一次把智庫建設提升到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高度,提出了加強智庫建設的任務,明確了方向。這對廣大智庫從業(yè)人員及高校、傳媒等機構,都是重要發(fā)展契機。
智庫(英文名:Think tank),是由多學科專家組成、為決策者出謀劃策的智囊集群。智庫出品的是智力成果及服務。
在中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類似行業(yè)或人員,那時叫“食客”“門人”?!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載:“孟嘗君時相齊,封萬戶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倍T葛亮、劉伯溫所代表的軍師體系,是智囊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個分支。
智庫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組織機構,20世紀初期才在歐美萌芽,尤其是在一戰(zhàn)后在美國興起、壯大。那時,西方國家面臨許多復雜社會矛盾與問題,政府內政外交等方面的決策遭遇空前挑戰(zhàn),僅靠以往習慣的內部研究力量無法應付層出不窮的各類問題,轉而向更為專業(yè)、全面、跨系統(tǒng)的咨詢研究機構尋求幫助,第一批專業(yè)智庫在美國應運而生。成功預測“中國出兵朝鮮”的蘭德公司,參與制定“馬歇爾計劃”的布魯金斯學會,是美國智庫的典型代表,也最為中國民眾耳熟能詳。“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在一項報告里指出,美國智庫的蓬勃發(fā)展,除了熟知的學者與官員之間“旋轉門”機制的作用,主要還得益于政府對專業(yè)研究的需求。西方學界認為,衡量現代智庫有三個標準:獨立性、研究成果、影響力。
根據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4年1月發(fā)布的《2013年全球智庫報告》,全球共有智庫6826個,其中美國智庫總量為1828個,超過排名第二的中國(426個)四倍。從綜合影響力角度看,全球前100名頂級智庫中,中國占6個,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排名第20位,為中國區(qū)最好名次,美國智庫獨攬了全球前10中的6席。
中國智庫發(fā)展迅速、數量眾多,但是發(fā)展極不平衡,95%是官方智庫,大學智庫、傳媒智庫、民間智庫等發(fā)展不理想。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智庫的整體研究水平不是太高,滿足不了各類公共機構迅速增長的迫切需求?!爸袊厣滦椭菐臁边@一新穎提法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既厘清了思想認識上的誤區(qū),又解開了政策法規(guī)上的束縛,明確了任務、方向,對有信息、渠道、人員、品牌等優(yōu)勢的各大主流媒體集團來說,可謂機遇難得。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多次思想大解放的策源地,民間智囊意識有一定基礎。全省目前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階段,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對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年8月,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要高度重視智庫建設,充分發(fā)揮智庫對推動廣東改革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在建設多元化智庫體系方面,廣東走在全國前列,遇到的困難也會多一些、早一些,近年來積累了一些初步經驗。
歷任省委領導都非常重視廣東智庫建設。2009年4月,時任省委書記汪洋對話12位民間人士,征求對廣東貫徹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意見和建議。汪洋明確提出,要讓民間智庫提升廣東的軟實力。隨后,《南方都市報》奧一網響應多位民間人士的呼吁,在2009年11月1日的首屆“潮涌珠江——廣東網民論壇”上,發(fā)起成立了“南方民間智庫”交流平臺。在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副總編輯、《南方都市報》總裁曹軻看來,“民間智庫”和“網絡問政”是相輔相成、合二為一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前者偏重主體及內容屬性,后者側重平臺及新媒體屬性,但內核是一個東西——民間智慧、民間力量。
有各界人士的廣泛支持,也有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廣東五四青年獎章等重要榮譽,也有參與舉辦“廣東群眾論壇”等線下活動的業(yè)績,但是“南方民間智庫”要能按計劃快速發(fā)展,困難、阻力也不少,逐一克服,方有今日之局面。
一是堅持申請注冊,成為中國第一家以“民間智庫”為明確名稱的民辦非營利組織。2009年以來團隊同事一直在為南方民間智庫尋求合法、正規(guī)的法律身份,向基層工商部門、民政部門、社科體系等機構申請注冊,均未獲佳音。這些機構不是不支持,障礙在于當時法規(guī)、政策的限制。借2011年末省委領導為東莞“坤叔”的“千分一公益基金”批示之東風,終獲成功?!皬V東南方民間智庫咨詢服務中心” 得到廣東省民政廳的批復,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民間智庫”為明確名稱的民辦非營利組織。
2012年1月12日舉行的揭牌儀式獲得各界廣泛關注。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總編輯、南方日報社社長張東明和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王長勝等領導出席揭牌儀式,張東明寄語南方民間智庫“開風氣于南方,求智慧于民間,集納民間智慧為政策制訂提供思想源泉,讓公共政策與民間聲音之間形成更好的良性互動”?!度嗣袢請蟆?月17日專門刊文《“南方民間智庫”獲批——推動公眾有序參與 搭建官民溝通橋梁》。新華社、《半月談》等媒體紛紛對此予以報道。
二是克服“運作難”,與官方智庫艱難競爭中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南方民間智庫正式成立后,駛入新興領域,但并未到一馬平川、縱橫馳騁的境界,不時仍有失落、受挫感。一個嚴峻現實是,南方民間智庫與黨校、社科院、研究室等官方智庫在課題招標、項目競爭中,還處于全面劣勢的格局。單憑一家或數家民間智庫,在自身體系不夠健全、產品質量不夠強大的前提下,還不足以撼動官方智庫一統(tǒng)江湖的地位。所幸有出品藍皮書、聯動專家、舉辦活動等專長,南方民間智庫得以在市場站穩(wěn)腳跟。
以2012年為例,南方民間智庫及其關聯團隊總收入為500余萬元。按來源劃分,全年收入的絕大部分(97%)靠市場經營獲取,上級部門支持經費占3%,無捐贈收入。按服務對象劃分,全年收入的50%來自省直機關,17%來自各地市,33%來自企業(yè)。換言之,三分之二來自政府,這一比例,與國外智庫相似。南方民間智庫團隊每一年的盈利,都用于組織內部建設。
根據財政部2005年頒布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民間非營利組織必須遵守以下三個規(guī)則:該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和宗旨;資源提供者向該組織投入資源并不得以取得經濟回報為目的;資源提供者不享有該組織的所有權。
三是攻克“品質關”,充分依托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綜合優(yōu)勢。智力產品
是任何一家智庫的生命線,尤其是對一家新成立的智庫而言。沒有報業(yè)集團的全方位指導、支持,南方民間智庫不可能成立、發(fā)展,出品高質量的產品更是無源之水。正是有了報業(yè)集團在宏觀政策上的掌舵、政治資源的支撐、新聞基因的傳送、專業(yè)人才的委派、辦公場地及后勤保障等實際支持,南方民間智庫才能生產出多份高質量產品,多次獲得省委、省府領導批示肯定。
四是攻克“人才關”,優(yōu)化成員組織管理,充分借助外腦資源。南方民間智庫團隊優(yōu)化人員組織體系,最多時有13名專職工作人員,外聘的民間智庫專家成員有70多位,另有近萬名外圍活躍參與者。這種充分借助外腦資源、民間智慧的模式,確保了最短的時間內,能聚集最合適的高質量人才。以近3年來10篇研究成果為例,內部專職人員所做工作貢獻率為31%,外部專家、活躍網友所做工作貢獻率為69%。
新型智庫建設與媒體轉型是辯證統(tǒng)一關系。要建設好新型智庫,需要主流媒體充分發(fā)揮新聞宣傳、輿情引導功能的同時,還希望其以主體身份深度介入智庫領域,培育、挖掘智庫功能。沒有主流媒體的積極參與,新型智庫建設工作會失色不少。
要真正建設好“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就需要把握好三個維度,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每一方面與主流媒體都息息相關。
對內立足社情民意,對外基于大外宣戰(zhàn)略,做好“中國特色”文章。學者胡鞍鋼認為,智庫是一個國家的智者集聚之地,要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在國內,是“國家智庫”,不是“私人智庫”,在國際上,是“中國智庫”,不是“美國智庫”,要自覺代表中國核心利益,自主發(fā)出中國話語。不管是對內立足社情民意、打通兩個輿論場,還是對外大外宣戰(zhàn)略、提升國際話語空間,主流媒體均有大展身手的舞臺。
擁抱互聯網,探索新的組織模式、新的話語體系、新的營運空間,做好“新型”文章。新型智庫必須創(chuàng)新,尤其要用好互聯網。在互聯網輿情的基礎上做好輿情分析、民間智慧集納工作,充分使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推進智庫工作,全方位借鑒互聯網思維管理好智庫。主流媒體集團在推進新興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發(fā)展中,不少領域與智庫有交集。
認識到品質及其背后的生產機制是重中之重,做好“智庫”文章。借鑒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座右銘“高質量、獨立性和影響力”,高質量是中國智庫的基石,獨立性是方法,影響力是目標。一家民間智庫必須有獨立性,有不同于公共機構的視角,否則其與官方智庫就無區(qū)別。但這種獨立性不是對立性,新型智庫必須有“圍繞中心 服務大局”之職能,必須有豐富的“中國特色”,這是基本原則。主流媒體集團如能逐步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生力軍、主力軍,必將大大提升智庫建設,把握方向,把控品質,提升效益。
參與新型智庫建設,對處于轉型升級階段的各家主流媒體也是一條新路。充分利用品牌、內容、人才優(yōu)勢、資源整合優(yōu)勢,運用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釋放優(yōu)勢,豐富服務手段,擴大服務領域,從單一內容制造商向集成服務提供商轉變,實現從賣報紙、賣廣告到提供全面服務的跨越。英國《經濟學人》2013年的收入為3.46億英鎊,廣告收入只占3成,智庫服務、政府咨詢等服務業(yè)務占了7成。媒體采編人員多一些智庫分析、輿情提煉思維,只會提升、強化媒體報道質量,而不是相反。
2014年1月,在南方民間智庫等多家民非組織成功運作的基礎上,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聯合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機構發(fā)起成立南方輿情研究院,這是國內首家從專業(yè)媒體角度專注“治理現代化”研究領域的復合型智庫。在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莫高義看來,南方輿情研究院的核心目的是力爭通過新聞宣傳與智庫服務的有效結合,為各級黨委政府健全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各方若能強強聯手,智庫建設與媒體轉型之間勢必能相得益彰,共同探尋出一條有濃郁中國特色、富于南方特點的“智理”之道。
(作者單位: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