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慎梅 李路民 李兆寒(勝利油田濱南采油廠 山東濱州 256600)
隨著聚驅生產規(guī)模的擴大,抽油機井舉升含聚液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主要是隨著含聚濃度上升,粘滯阻力增大,導致桿管偏磨,脫接器壞等故障頻繁發(fā)生,從而造成抽油機井檢泵周期大幅縮短,檢泵率明顯增加,檢泵周期由水驅時的500-600天下降至聚驅的200天左右。由于檢泵周期變短,油井生產維護工作量增大,制約了聚驅井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
抽油系統抽油桿帶動柱塞在抽油過程中,上沖程時,抽油桿由于提升液體重量,使抽油桿處于受拉狀態(tài),若井筒相對較直,抽油桿與油管間不會產生摩擦,而下沖程情況就不同了,從圖-1受力模型分析,有如下幾個主要力作用于抽油桿-柱塞系統:
F1:抽油桿自重(包括柱塞);
F2:油管內作用于柱塞環(huán)型面積上的液柱壓力;
F3:柱塞底部液體對其作用力;
F4:含聚合物的粘彈性流體對抽油桿柱的法向作用力;
F5:桿柱接箍及扶正器在抽油桿運動時所受的液體阻力;
F6:泵筒與柱塞內的摩擦力;
具體分析如下:
桿柱在抽油下行程中,是在這幾種力的合力作用下,其中F1、F2的方向是向下的:F3、F5、F6,后是向上的,而F4是繞抽油桿軸線不均勻分布的。
F1的力可以根據抽油桿柱的長度與柱塞的重量精確地計算出來:F2可以計算出環(huán)型面以上液體的重量,F3柱塞底部的液體對柱塞的作用力,當柱塞下行時,固定凡爾關閉,游動凡爾打開,因此F3力的大小只是抽油桿截面與泵深處壓力乘積,F5由抽油桿接箍面積與抽油桿橫截面積之差的環(huán)型面積及扶正器與抽油桿橫截面積之差的累加決定。
F4由于含聚合物液體的濃度等物理、化學成份各井不同,因此其粘彈性不同,桿柱的法向力也不盡相同。
上述各力可以通過理論計算求得,但其中個別的力計算很繁瑣,因此可以采用實驗的方法測量,再進行加權平均計算。例如F4可以在室內做模擬試驗。
取一個透明的量筒,在其內放一些聚合物液體,將其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再取一根有一定質量的金屬圓棒,在量筒中心線的上方垂直自然投放到量筒之中,觀察到金屬棒在聚合物液體中下落過程,逐漸向量筒壁靠近,最終貼于量筒壁之上,若將量筒內的液體晃動后再放置在桌面上,重新投放金屬棒,觀察到的現象與前次無大的區(qū)別,只是金屬棒與筒壁相貼位置有了變化。這說明了聚合物液體對桿柱的法向力在圓周上是不均勻分布的,桿柱偏向于受力相對較小的一面,并逐漸向管壁靠攏,這是抽油機井中桿管偏磨造成桿管磨斷的另一個因素。
還有一個使桿管偏磨的主要因素來自于柱塞與泵筒之間的摩擦力,特別是含聚合物液體的粘彈性,增大了柱塞與泵筒之間的摩擦系數,也就增大了摩擦力。
1.桿柱加重
目前油田正在試驗的有兩種桿柱加重方法,其一是將抽油桿自身加重(桿柱下部直接接加重桿),通過實驗證明仍然存在著桿柱彎曲偏磨的問題。另一種在柱塞上面抽油桿外加上加重砣。將加重砣直接套在抽油桿上,重力直接作用在柱塞的上端,使所有的抽油桿都處于受拉狀態(tài),防止了彎曲偏磨。另一方面,由于加重降低了桿柱交變應力的應力幅,也就是說,桿柱所受的最大應力和最小應力之差縮小,降低了交變應力。
2.改造抽油泵
抽油泵的改造可從兩個方面去考慮,一是結構及尺寸,既然柱塞與泵筒間的摩擦是一個主要因素,可以考慮更換柱塞與泵筒表面的涂層材料,還可以改變間隙尺寸,這樣均可達到降低摩擦的目的。
(1)抽油桿接箍及扶正器截面涂上較光滑的表面涂層,減小運動阻力。
(2)扶正器外型進行改造,比如做成流線型,減少沖擊阻力。
(3)扶正器布置合理優(yōu)化及配置,盡可能減少桿由于扶正器不合理造成的彎曲。
3.使用輕質抽油桿代替現有抽油桿
由于鋼絲繩、碳纖維抽油桿、玻璃鋼抽油桿本身重量輕,在保持抽油機懸點載荷不變的條件下,可以在下部加相對較重的加重桿,從而大幅降低中和點,達到延長檢泵周期的目的。
4.使用提高采出液溫度方法降低粘度。
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降低(如圖4)。在相同條件下,聚合物溶液的溫度越高,其粘度越低。通過實驗證明在30℃~60℃區(qū)間內,溫度升高粘度顯著下降,我們可以通過電加熱油管的方法來控制采出液的溫度,從而降低采出液的粘度,減小桿柱運行的粘滯阻力,達到延長檢泵周期的目的。
1、正確分析桿柱受力狀況,準確計算桿柱所受阻力是制定防偏磨措施的基礎。
2、通過初步現場實驗表明,采用柱塞上部接加重筒的方法是直接有效的防偏磨措施。
3、采用換輕質抽油桿的方法可彌補加重方法的不足。
4、綜合考慮其它措施降低桿柱在粘彈性流體中的阻力,對防偏磨措施進行優(yōu)化設計是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