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
丹參是一味常用中藥,別名紅根、紫丹參、血參根等,這是因其藥用的根部呈紫紅色之故。此外,民間還有將其稱作“丹心”的,這與流傳的一個感人故事有關(guān)。
相傳很久以前,東海岸邊的一個漁村里住著一個叫阿明的青年。阿明從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自幼在風(fēng)浪中長大,練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稱“小蛟龍”。有一年,阿明的母親患了婦科病,經(jīng)常崩漏下血,請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籌莫展。正當(dāng)此時,有人說東海中有個無名島,島上生長著一種花開紫藍色、根呈紅色的藥草,以這種藥草的根煎湯內(nèi)服,就能治愈其母親的病。阿明聽后,喜出望外,便決定去無名島采藥。村里的人聽說后,都為阿明捏著一把汗,因為去無名島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島者十有九死,猶過“鬼門關(guān)”。但病不宜遲,阿明救母心切,毅然決定出海上島采藥。
第二天,阿明就駕船出海了。他憑著高超的水性,繞過了一個個暗礁,沖過了一個個激流險灘,終于闖過“鬼門關(guān)”、順利登上了無名島。上岸后,他四處尋找那種開著紫藍色花、根是紅色的藥草。每找到一棵,便趕快挖出其根,不一會兒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漁村后,阿明每日按時侍奉母親服藥,母親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對阿明冒死采藥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說這種藥草凝結(jié)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給這種根紅的藥草取名“丹心”。后來在流傳過程中,取其諧音就變成“丹參”了。
中醫(yī)認為,丹參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作用,適用于血瘀、血熱、血瘀兼熱或血熱兼瘀所致的各種病證,尤為婦科、內(nèi)科及外傷科證屬血瘀兼熱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說,阿明的母親所患的崩漏病證,大概也是血瘀兼熱所致,故服用本品收效。當(dāng)今,該藥又被制成注射劑、滴丸等,用于心腦血管等病的治療,均有較好療效。
中藥湯劑
丹參玉楂飲:丹參、玉竹、山楂各15克。煎水飲。
本方以丹參活血化瘀,并同玉竹、山楂降血脂。用于冠心病心絞痛,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癥。(請嚴格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使用)
中成藥
復(fù)方丹參片是由丹參、三七及冰片按一定比例配伍制成的中成藥,具有活血化淤、理氣止痛、安神寧心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復(fù)方丹參片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臟的血液灌注,減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還可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黏度,調(diào)節(jié)血脂。臨床上,復(fù)方丹參片主要用于冠心病之胸悶、心悸、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因復(fù)方丹參片有活血通絡(luò)、祛瘀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等作用,故還適用于血瘀、血熱等所致的各種病證。
丹參片藥效可靠,但是也不能吃的過于頻繁。因為長期服用復(fù)方丹參片可能引起血鉀含量降低,產(chǎn)生低血鉀癥。
其實不僅僅是丹參片,任何一種藥,最好都不要經(jīng)常服用,是藥三分毒嘛。長期服用丹參片,尤其是對老年患者,一旦發(fā)生低血鉀癥,對心臟、肌肉、中樞神經(jīng)、消化及酸堿平衡都會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