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紅梅
摘 要:從線損產生的原因入手,就降低管理線損和技術線損方面常用的幾個措施進行了總結,希望同行們能夠針對不同的情況予以選擇使用。
關鍵詞:線損;原因;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TM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1-0019-02
1 線損產生的原因
線損是電能在運輸、傳導和分配中因克服線路阻力所產生的電量損耗。這部分損耗理論上是不可避免的,但隨著科技進步,線路損耗有降低的可能。除了這部分線損外,由于抄表時間不統一和管理上的漏洞,產生了額外的損耗。因此,降損主要針對的是這部分可以控制和減少的能量損耗。
2 降低線損的方法
筆者自從參加供電工作12年以來,2010年被國家電網公司評選為電力優(yōu)秀營銷服務技能人才,在2011年年度考評中又被評為優(yōu)秀。在此基礎上,筆者先后做過營業(yè)廳算費、收費、繳費、業(yè)擴、值班、報修、班組建設、線損管理、智能表更換、安全生產、反竊電、SG186營銷系統和智能表集抄系統、工程管控系統的應用管理等工作。在工作中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并且有針對性地采取了措施?,F將在降低線損方面總結的一些經驗和取得的一些成果與大家分享。
2.1 降低管理線損的方法
2.1.1 對系統功能的改造
對供電營銷系統線損管理功能模塊進行功能改造。改造主要包括自動生成線損報表、定時抄表打包計算、線損四分自動分析、線損異常報警和處理以及統計查詢等功能的添加和完善。
2.1.2 樹立線損模范臺區(qū),為降損提供參考和示范
鳥兒飛得遠全靠頭鳥領,人們走得齊全靠和模范比。人類和鳥類都是群居動物,模范的作用在于通過同類的肯定、激發(fā)和帶動群體向更適宜族群進化的方向發(fā)展。在降低線損中,同樣可以利用這一原理達到降損的目的。
2.1.3 做好線損預算和達標工作
降損前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預算,使設定的目標能夠通過努力達到而不是讓人們感到降損措施毫無成效,甚至造成線損是降不下來的錯誤認識。
2.1.4 加強檢查力度和員工素質培訓
加強用電檢查力度,打擊偷電行為,防止電量丟失。要加強對供電所員工的營銷知識培訓和反竊電實操訓練,提高供電所員工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增強責任心和實際經驗,為反竊電工作順利開展做好鋪墊。同時,加強供電所臺區(qū)線路和設備的巡視,減少線路漏電損失,為臺區(qū)降低線損打下堅實的基礎。
2.1.5 制訂線損考核和獎罰辦法
實事求是,確定線損指標,將線損指標分解到人,對線損指標責任人進行考核并與工資掛鉤,以提高員工對降損工作的積極性。
2.2 降低技術線損的方法
2.2.1 全面協調,合理布局
采用無功補償設備提高功率,全面規(guī)劃,合理布局,分級補償,就地平衡。采取分散補償和集中補償相結合的補償方式,以分散補償為主;降損和調壓相結合,以降損為主;輸電網補償和配電網補償相結合,以配電網補償為主;供電部門補償和用戶補償相結合,以就地平衡為主。
2.2.2 對電網進行升壓改造
這是降損的客觀條件之一,但是該措施只作為對上級領導的一種建議和參考,一般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包括經費等,作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和統一部署,不是個人通過努力就能實現的。
2.2.3 優(yōu)化配網結構
減小供電半徑,使大部分10 kV柜線可以達到經濟運行條件。在農村地區(qū),宜采用小容量、短半徑和密布點的方式配置電源點,配電變壓器應盡量設置在負荷中心,盡量減小供電半徑,一般不大于500 m。
2.2.4 提高功率因數
減少空載、輕載損耗,裝設電容器、調相機。
2.2.5 更換智能電表
更換DD862\DT862系列電能表為新型寬幅度電能表。古交東曲供電所原來線損較高,低壓臺區(qū)線損在15%左右。古交供電公司的領導班子非常重視這種情況,在第一批智能表改造時,完成了古交供電公司第一批普通表、卡表更換智能表的改造工程。改造完成后,線損率降低到了現在的9%左右。
2.2.6 同期抄表
嚴格執(zhí)行總表和分表同期抄表,杜絕不同期抄表產生的線損。安排幾個抄表員,在一天內按固定的路線抄完10 kV線路的所有臺區(qū)。如果該線路某用戶的用電量所占比例較大,應在抄變電站出線柜總表后再抄該用戶,盡量做到大部分售電量和供電量的時間同步。每個低壓臺區(qū)由一個抄表員按固定的路線抄完,這樣,10 kV和低壓臺區(qū)分別統計的供售電量時間差可以控制在10 h之內,線損率的波動不超±1.4%.
3 結束語
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簡要論述了一些降低線損的措施。隨著科技的進步,科技在電力行業(yè)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科技降損的比例也越來越大,效果也越來越明顯,這也向電力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線損不可能降到零,但電力員工可以通過學習,掌握新的防竊電技術;通過遠程監(jiān)控、實時抄表等方法,實現線損的降低和突破。因此,降低線損的長遠之計還在于堅持現有條件,做好現有工作,加強新理論、新技術的學習,與時俱進,時刻想在先、走在前,杜絕各種可能造成線損升高的情況發(fā)生。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將線損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
〔編輯: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