棹歸何處
京劇有一傳統(tǒng)劇目叫《擊鼓罵曹》,劇情取材于《三國演義》,說的是處士禰衡因被曹操輕慢而發(fā)泄不滿的故事。年輕時看戲聽書品三國,對禰衡的做派非常欣賞,敬佩他不愧為山東好漢,有骨氣,夠爺們兒。后來翻閱正史,對禰衡的人生際遇有了進(jìn)一步了解,心情不免有些沉重起來。
據(jù)《后漢書》等史籍記載,禰衡崇尚氣節(jié),才智機(jī)辯,但卻恃才傲物,桀驁不馴。他到都城許昌求職時,牛氣沖天,全不把當(dāng)時名流放在眼里,能讓他佩服并投契的只有孔融和楊修??兹诒榷[衡年長許多,尤為愛惜禰衡的才華,曾在曹操跟前多次舉薦,曹操也想見見他。禰衡一向鄙視曹操,非但稱病不去,還說了不少難聽的話。曹操盡管氣憤,但礙于禰衡的才名,不想殺他。
曹操聽說禰衡擅長鼓技,就召他為鼓史,為宴會的賓客擊鼓。禰衡的演奏別具情態(tài),聲節(jié)悲壯,聽者莫不感慨。禰衡上場來到曹操面前時,由于沒按規(guī)定著裝,受到現(xiàn)場官吏呵斥。禰衡就當(dāng)著曹操和眾人的面,將衣服脫得精光,裸身相向,然后慢慢換上鼓史制服。曹操笑著說,我本想羞辱禰衡,不料反被他羞辱。事后,孔融數(shù)落禰衡,并說了曹操對他的誠意,禰衡答應(yīng)去見曹操。聽說禰衡要登門謝罪,曹操大喜,令門衛(wèi)有客人來就通報,且等候到很晚。禰衡卻穿著粗布衣衫,手拿三尺木杖,坐在大營門口,揮杖捶地,痛罵曹操。曹操怒不可遏,對孔融說,禰衡這小子,我處死他就像扼殺鳥雀、老鼠一般。但考慮到這人向有虛名,殺了他,遠(yuǎn)近的人會以為我不能容人。現(xiàn)不妨派他到劉表那里。
劉表和荊州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禰衡的才名,對他敬重有加,行文議事,沒禰衡的意見定不下來。劉表和幾位文官竭盡才思合擬了一份奏章,禰衡外出回來,還沒看完就撕掉扔了,然后要來紙筆,頃刻成文,且辭達(dá)義暢。劉表大悅,更加器重他??啥[衡稟性難移,后來又把劉表給得罪了。劉表情知殺了禰衡,就中了曹操借刀殺人的圈套,蒙受害賢惡名。于是,又把禰衡派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
黃祖盡管性急,但能善待禰衡。禰衡起草的文書分寸得體,很合黃祖心意。黃祖長子黃射對禰衡尤為友善。他與禰衡同游時,對蔡邕所寫碑文很欣賞,遺憾沒能抄回來。禰衡說,我雖只看了一遍,但還能記得,只是其中殘缺兩字不知。于是,就默寫出碑文。黃射派人抄回來對照,與禰衡默寫的相同,眾人莫不嘆服。
黃祖在大船上請客,因禰衡說話不中聽而感到非常難堪,就呵斥了他幾句。禰衡盯著黃祖說,死老頭子,說的什么話?黃祖氣惱,想要打他,禰衡罵得更兇。黃祖一怒之下,就喝令殺他。黃祖的主簿一向嫉恨禰衡,即刻把他殺了。黃射赤腳來救,已來不及了。黃祖也很后悔,就厚葬了他。禰衡時年26歲,他的文章多已散失。
禰衡就像一顆滑過歷史天空的流星,轉(zhuǎn)瞬即逝,但他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頑強(qiáng)個性和不屈抗?fàn)幘瘢廊昏察拍?,永世長存,具有獨特的文化符號意義。從正史記載來看,說禰衡是個難得的人才,應(yīng)該沒有異議。禰衡以狂為榮,以狂揚名,與魏晉時期的世風(fēng)有關(guān)。他雖然不在“竹林七賢”之列,但卻頗具魏晉風(fēng)骨。禰衡三易其主,終招殺身之禍,實在可惜。古話說,福禍無門,唯人自召。禰衡之死看似偶然,實則早就埋下了禍根。有道是性格決定命運。悲劇的釀成,首先要怪自己狂傲過甚。人有傲骨誠可嘉,敬畏之心不可無。禰衡剛直,不畏強(qiáng)權(quán),值得稱道,可他動輒出言不遜,多有人身攻擊,以己之快制造別人之不快,就不足取了。凡事都有度,止于至善,過猶不及。換個角度看,禰衡狂傲、過激,卻不當(dāng)死。倘能得遇開明上司,接納他,點化他,砥礪他,定會成長為有造就的英才。曹操等一干人盡管都接納過禰衡,卻未能把“煉才”之心堅持到底。從頑石到柱石,需要一個不離不棄的打磨過程。對那些血氣方剛、個性張揚、未經(jīng)歷練的青年才俊, 要多一些提攜、呵護(hù)之心,多一些包容和耐性。
(摘自《文匯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