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雪美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學
如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侯雪美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學
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需要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并不斷強化,依賴于外部的教化和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而形成。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需要社會、學校、家庭、自己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長期的綜合教育,而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途徑。初中思想品德課有著其他德育途徑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自然就擔負起了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使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方法;社會責任感
1.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若有似無。
在思想品德的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課堂教學目標意識很淺,僅把教學目標作為常規(guī)檢查的必須的形式,沒有認真思考它的現實意義。備課時機械地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目標,上課時根本不考慮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就是簡單地操作成教教材。這樣的教學活動沒有明確的方向,也就談不上產生好的教學效果。
2.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內容華而不實。
多年來,政治課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味同嚼蠟、索然無味的說教,覺得“假、大、空”,學生覺得上政治課是毫無意義?,F在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內容,大多教師還是以課本知識為授課內容,純粹是教教材。但是,現在思想品德教材上的內容變少了,正文的內容都是理論性的總結。從學生使用教材的情況看,學生能夠把一節(jié)課的內容很快地閱讀完,當教師講這些內容時學生早已經知道了,所以純粹地教教材會讓學生覺得老師只是在讀教材,聽起來也就沒有意思,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
3.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方法花哨低效。
新課程改革之后,要求教師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重新構建新的課堂教學形態(tài)。多媒體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快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多媒體是輔助教學的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它有容量大、畫面美、交互性與生動性等優(yōu)點,運用得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部分教師用多媒體不是輔助,而是包辦代替。有些教師的幻燈片做得色彩繽紛,圖片和動畫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睛,多媒體如果過分追求花哨和視覺沖擊,反而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就降低了教學的效果。
1.“教學內容與時事政治相結合”強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意識。
每一個公民對自己的國家在享有一定權利的基礎上還負有相應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當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很少有人將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當成一個正式的內容和目標來對待。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首先教師就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這種社會責任感是建立在與時俱進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教師要密切關注時事,并且學會將時事政治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這樣才可以為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奠定良好的教師基礎。例如,在黨的十八大中有代表提出了涉及“環(huán)?!薄吧鷳B(tài)”等問題的議案,教師就可以在網上或生活中找出相關的一些素材,并且將這些素材融入“感受社會的變化”“親近社會”等教學內容之中,讓學生懂得保護資源、改善環(huán)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和積極參與。
2.“教材與多媒體結合”有效地開展教學。
多媒體設備是重要的教學資源,也是有力的教學助手。多媒體設備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具備聲像合一的功能,而這一功能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出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學習《一切為了國家的榮譽》時,教師就可以首先借助視頻播放來激發(fā)出學生的榮辱感,進而激發(fā)出學生捍衛(wèi)祖國榮譽的責任心。所以在這個部分的學習中,教師可以播放《甲午戰(zhàn)爭》《南京!南京!》等經典的影片給學生觀看。在影片的觀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并被電影中的故事人物和那種強烈的情緒感染。觀看完視頻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討論。
教師問:剛才我們觀看了《南京!南京!》這部電影,大家看完之后有些什么感受?學生還沉浸在剛才的影片中,教室內靜悄悄的。教師說:那等會大家想說了再站起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學生1:以前在歷史書上了解過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但也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并沒有太大的體會。
學生2:對,以前那些民眾抗日的激情只是書面上冰冷的文字,但是這一次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那種保衛(wèi)家園、保衛(wèi)祖國的慷慨激昂的情緒。
學生3:非常感謝這部影片讓我明白了內心涌動的愛國心是這種激動的情緒,知恥才能更好地為明天奮斗。我為那些抗日的民眾而驕傲,我為我的祖國而驕傲,我會努力地讀好書,成為一個對社會、對祖國有貢獻的人。
這樣一個觀看影片、觀后討論的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雖然有些內容并不與課本內容有密切的關系,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愛國熱情被點燃,學生感受到自己的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梢哉f這樣的教學是成功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成功的教學活動。
3.“課內與課外結合”讓學生參與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感。
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還應該通過實際的行動來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之中讓學生明白自身的責任,從而更好地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好自己分內之事。如學了《勤儉節(jié)約,文明消費》一課后,向學生提出要求:(1)收集中外歷史上關于勤儉持家、節(jié)儉治國的典型的人和事,寫成墻報或手抄報;(2)了解身邊一些不理智的消費情況,召開一次“成由節(jié)儉敗由奢”的主題班會。學了《同在陽光下》一課,教師可以在周末或者是假期讓學生多到敬老院去做志愿者,多接觸一些弱勢群體,讓學生在接觸之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這些課后延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加深情感體驗,明白和認識到自己是這個社會的一員,自己的力量雖然渺小,但是對這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依然有著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自然可以增強。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但是一個人才不僅僅是獲得高的分數,也不僅僅是擁有良好的解題能力和應試能力,還應該包括良好的道德感、責任感。初中思想品德這門課程肩負著這一重任,筆者相信只要做好了這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必將得到增強。
[1]熊豪.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意志品質培養(yǎng)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2.
[2]袁洪.論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與學生個性發(fā)展及培養(yǎng)[D].四川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