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昫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老年人”這個在人們的印象中往往具有弱勢性、依附性特征的群體,將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而是希望其精神需求也能夠得到滿足。對城市老年人而言,其精神需求問題較為突出,有必要為該群體提供相關精神服務(施鳴騫,2013:20)。因此,為老年人提供“精神贍養(yǎng)”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必須充分重視老年人的自尊、期待與親情方面的需求(穆光宗,2004:125)。而老年人精神需求與滿足問題,有逐步向老年人精神生活、精神保障問題轉化的趨勢(周紹斌,2007:129-130)。故近年來,“精神養(yǎng)老”概念開始逐漸在學術界興起,而與“精神贍養(yǎng)”、“精神慰藉”等概念不同的是,“精神養(yǎng)老”不僅包含了精神服務的接受者與提供者之間的關系、精神服務的提供方式、精神服務的構建模式等狹義層面的內容,同時還在宏觀層面包括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滿足問題。
本研究基于深度訪談研究法而展開。深度訪談是一種半結構式的訪談,它選取研究問題的某些方面向調查對象提出問題。該方法的優(yōu)勢主要在于,在訪談時可能出現(xiàn)諸多“意外因素”,即被訪者的回答可能存在研究設計者未曾預想到的內容,從而,深度訪談常常能夠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而結合本研究的主題來看,受到精神養(yǎng)老概念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影響,使用深度訪談法,可以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世界有更為透徹的了解,有助于對精神養(yǎng)老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進行梳理與分析。
筆者對武漢市JHB,JH,WS,XD社區(qū)的21名老年人進行了深度訪談。其中,JHB和JH社區(qū)毗鄰鬧市區(qū),交通便利,社區(qū)有一定的助老設施硬件基礎,例如老年活動室等。WS社區(qū)中生活著較多的某單位退休職工,社區(qū)整體環(huán)境較差,社區(qū)活動場所狹小,沒有老年活動室;該社區(qū)居委會并不設在社區(qū)內,而是離社區(qū)較遠,還要過馬路,對此,老人們頗為不滿。XD社區(qū)緊鄰公園,老人們常常在清晨或者茶余飯后去公園散步。
在運用深度訪談法收集相關研究資料的過程中,本研究還采用了“三角校正法”(Maxwell,2008:119-120),即不僅對案主進行訪談調查,還視情況有針對性地采訪了老人的親友、鄰里等,以期獲得更為翔實的資料,深入了解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狀況。本研究從老年人獲得的精神支持、老年人的精神滿足、老年人的精神訴求三方面對精神養(yǎng)老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進行了分析。
精神支持是老年人精神養(yǎng)老體系中最基本、內涵最為豐富的組成要素,其核心就是給予老年人精神關懷,關注其精神生活。精神支持可以被分為親情支持、友情支持、社會規(guī)范驅動性支持三大類。
親情支持的主要提供者是與老年人關系最為親密的人,這種支持重在關心老年人的日常心情、幫助其消除不良情緒,以維持其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精神養(yǎng)老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老伴、子女、保姆等通常是這種支持體系的主要承擔者。
老伴是老年人精神支持最為重要的來源,由于相濡以沫多年,因此對老年人的脾氣比較了解,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老年人精神狀態(tài)所存在的問題,并給予幫助。
從子女的角度來看,他們通常能夠為老人提供三種不同類型的精神支持:
第一,同住式的支持。子女與老年人同住,照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并為其提供精神關懷方面的支持,這種支持模式多適用于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子女為老年人提供物質層面的支持之余,通過言語安慰、日常照料等表示對老年人的精神關愛,其具體實現(xiàn)形式與老伴的支持相似。
第二,以電話為媒介的問候。當子女因各種原因難以和老年人同住時,電話問候就成為了子女為老年人提供精神支持的主要渠道。訪談調查結果顯示,電話問候一般是由子女主動打給老年人,鮮有老年人打給子女的情況。
第三,上門看望。上門看望一般和電話問候相結合,通常體現(xiàn)為兩種方式,其一是子女在節(jié)假日時去看望老年人,其二則是子女平時經常去看望老年人。對前一種方式而言,子女一般都會做足“準備工作”,例如購買禮品,帶上孫子孫女等;而另一種方式則顯得較為隨意一些,就是子女到老年人家中坐坐,并與老年人聊天等。無論是哪種實現(xiàn)形式,老年人都表示歡迎,認為這具有重要的意義。
而從保姆所提供的精神支持來看,保姆是親情支持體系中較為特殊的組成要素,她們與老年人之間通常沒有血緣關系,因此理論上無法形成親情支持賴以維系的“血親”條件。然而,由于老年人長期獨居或生活難以自理,導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方面依賴于保姆時,有可能會形成一種近似于親情支持的精神支持體系。這種體系的形成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方面,保姆和老年人相處融洽,且能夠主動地關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并給予相應的精神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未能獲得足夠的來自老伴、子女等家庭成員的精神支持。
友情支持主要由老年人的老朋友、老同事等群體所提供。對老年人的友情支持,主要是通過老年主體中心性的模式進行構建。即老年人自身為中心,由中心向外部發(fā)散出連接線,線的終端就是老年人的老朋友等群體,由此形成一個以老年人自身為主體的人際網絡。
老年人的友情支持來源,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來自老同事、老戰(zhàn)友、老朋友的精神支持。老同事、老戰(zhàn)友、老朋友是除了配偶、子女、親屬之外,與老年人關系最緊密的群體。該群體熟悉老年人的性格、脾氣,因此在交流、溝通方面沒有太大的障礙。共同的經歷、共同的回憶是該群體所能給予老年人的最為突出的精神支持。
第二,來自社區(qū)鄰里的精神支持。這種精神支持的形成有一個基礎條件,即老年人必須和社區(qū)鄰里建立起較為融洽的關系?!袄纤啦幌嗤鶃怼睍е律鐓^(qū)鄰里的精神支持模式的解體。老年人與社區(qū)鄰里的溝通交流,會形成“老年亞文化群體”,這是老年人消除寂寞、打發(fā)時間的重要渠道。而“老年亞文化群體”能夠促使鄰里之間互相關心,有利于幫助老年人克服精神壓力,避免產生消極情緒,使老人感受到來自“大家庭”的溫暖。
第三,來自擴展社會關系的精神支持。擴展社會關系也是老年人精神支持的重要來源,它在本質上屬于老年人的朋友、熟人一類的關系,但不同于老朋友、老戰(zhàn)友等群體,老年人擴展社會關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舞友”、“戲友”等就是這種社會關系的典型體現(xiàn)。他們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精神支持,例如老人生病時上門看望,這種支持能夠使老年人感受到群體的溫暖,有利于幫助老年人緩解消極情緒。此外,老年人的擴展社會交往在體系的互動程度方面更強,成員之間容易形成較為默契的互動關系,而這種默契往往成為擴展社會關系發(fā)揮其精神支持功能的基礎。
與親情支持和友情支持不同,社會規(guī)范驅動性支持突出地體現(xiàn)為支持的提供者和老年人之間一般并沒有基于親情、友情的社會聯(lián)系。其次,與前兩種支持不同的是,這種支持一般有著目的導向性和規(guī)范控制性,可能會受到社會道德、規(guī)范、政策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因此,它是在社會規(guī)范驅動之下所形成的,以尊老敬老為終極目的的一套精神支持體系。對老年人的社會規(guī)范驅動性支持,也可以理解為使老年人能夠“老有所敬”。來自志愿者與陌生人的支持,是社會規(guī)范驅動性支持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
志愿者支持的主要實現(xiàn)途徑是與老年人聊天,介紹新鮮事兒等,重在與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盡管這種精神支持在形式上較為簡單,也通常難以觸及老年人內心的真實世界,但因為志愿者多為中青年人,與老年人之間跨代際的交流,不僅是老年人了解外界生活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滿足了老年人希望與中青年人群進行交流的愿望。
來自陌生人的精神支持,需要有良好的社會尊老敬老風氣作為基礎,這種支持主要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的尊老敬老行為方面。例如在公交車上給老年人讓座,老年人手提重物上下樓時幫忙扶一下等等,這種支持體現(xiàn)了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以及人們對尊老敬老思想的認同。
按照內容方面的不同層級性,可以將老年人的精神滿足分為三個層面的內容。
以打發(fā)時間為目的的精神滿足。這種精神滿足在實現(xiàn)形式上較為簡單,主要包含四種類型:
第一,看電視、聽收音機??措娨暋⒙犑找魴C是老年人消磨時間的主要途徑,不過老年人對播放的節(jié)目也是有選擇性的,新聞、家庭類的電視劇、老電影、老年保健節(jié)目,是最受老年人青睞的節(jié)目類型。不少老年人表示,“容易打發(fā)時間”是他們首選電視、收音機節(jié)目等以滿足精神需求的關鍵原因。
第二,與其他老年人一同聊天、交流。這是老年人尋求自我精神滿足的一種重要途徑。小到柴米油鹽,大到國家政治,都是老年人所青睞的話題。對老年人而言,交流的內容并不重要,他們所尋求的是“有個說話的伴兒”,能夠與其他老年人聊上幾句,好打發(fā)時間,是老年人聊天的主要目的。
第三,在公園活動。公園是老年人進行溝通交流、“湊熱鬧”的理想場所,因此對老年人而言,到公園活動,既能夠有效地打發(fā)時間,還能滿足其溝通、交流的需求。
第四,參與棋牌類游戲。打麻將、下象棋、打撲克牌等棋牌類游戲,是老年人用以消磨時間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不少老年人表示,自己打麻將、打撲克純粹是出于興趣愛好,并不在乎輸贏;消磨時間,消除寂寞情緒,是老年人熱衷于棋牌類游戲的直接原因。
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為目的的精神滿足。班圖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即便人的行為沒有對自己產生強化,但由于人對行為結果所能夠帶來的功效產生期望,可能會主動的從事那一項活動。老年人對自身價值的認知通常是模糊的。因此,老年人會嘗試通過從事一些簡單的日?;顒?,或者參加老年興趣班、上老年大學等,逐步建立自我效能感。換而言之,提升自我認同感,“能夠使自己覺得還有點用”,是老年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目的的最終目標。
以精神升華為目的的精神滿足。對部分老年人而言,追求精神層面的升華,是其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通過其精神層面的自我提高,老年人能夠達到精神上的滿足。精神升華的主要實現(xiàn)形式是宗教信仰,老年人往往通過吃齋念佛等形式,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自?!?、“自覺”與“自省”,提高自身的精神修養(yǎng)與道德素質。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老年人都存在著精神訴求。精神訴求與精神滿足在內容方面具有相對性,精神訴求脫胎于精神滿足,是對精神滿足中缺失的內容的一種完善與補充,代表著老年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因此,當老年人的精神滿足實現(xiàn)情況較好時,老年人的精神訴求相對比較簡單;反之,則老年人的精神訴求在內容方面將會呈現(xiàn)突出的復雜性與綜合性特征。
老年人的精神訴求是一個主觀性很強的概念,在客觀層面上,它受制于老年人的年齡、文化程度等方面,而在主觀層面上,它又是老年人個性、愛好、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老年人的精神訴求一般具有四種不同的模式。
第一,內容強化模式。該模式反映了老年人對當前自身精神滿足的實現(xiàn)形式較為滿意,并迫切希望能夠得到進一步強化。內容強化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需求得到更好地滿足,而這種訴求在很大程度上以老年人自身的愛好為基礎。
第二,內容替換模式。選擇內容替換模式的老人,對當前精神滿足模式中的內容并不滿意,希望能夠實現(xiàn)其所期望的精神滿足內容。而失能、患病的老年人,往往有著較為強烈的“內容替換”的需求。
第三,內容增加模式。這種模式是老年人對其當前精神滿足模式的一種補充與期待。內容增加模式一般與老年人的“老有所為”愿望有關,這種愿望一方面包含了老年人對自身素質進一步完善的期待;另一方面,則包含了老年人對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期望。從訪談的結果來看,不少老年人并不認同自身僅僅是社會支持的接受者,認為自身依然還存在價值,能夠為社會盡一份力。
第四,內容移植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指老年人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媒介,對其他老人所能享受的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方式表現(xiàn)出非常強烈的憧憬,希望能夠實現(xiàn)“與他人一樣”的精神養(yǎng)老方式。內容移植模式的存在,也在客觀上說明老年人的精神訴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受到老齡工作的開展狀況、涉老設施的建設狀況、老年人自身的健康狀況等多方面的影響,精神訴求常常只能成為“空中樓閣”。而事實上,精神訴求對老年人的精神養(yǎng)老而言,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畫餅充饑”。老年人對美滿的、富足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是維系其精神生活狀態(tài)相對平穩(wěn)的重要外在力量。對不少老年人而言,其精神生活只要還能“有個盼頭”,哪怕是幻想也好,往往能夠成為老年人維持精神生活穩(wěn)定的“救命稻草”。由此,“愿景”作用就成為了老年人精神訴求作用中最為重要的特性。
首先,精神養(yǎng)老的實現(xiàn)形式客觀存在且有固定模式可循。以上研究揭示,精神養(yǎng)老有著具體的實現(xiàn)形式。小到子女為父母打掃衛(wèi)生,排憂解難;大到老人參與社會活動,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均為精神養(yǎng)老的直接體現(xiàn)。因此,精神養(yǎng)老也就由此在概念與形式上具有了實體性,而并非是“虛無縹緲”的內容。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精神養(yǎng)老受到老年群體的異質性影響,而具有較為鮮明的多樣性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精神養(yǎng)老的實現(xiàn)形式就無章可循。相反,無論老年個體采用何種具體的精神養(yǎng)老實現(xiàn)形式,均無可避免地會遵循精神支持、精神滿足與精神訴求分類的原則。這使精神養(yǎng)老由此具有了初步的體系結構特征,而這恰恰是作為養(yǎng)老體系所不可或缺的內容,由此,這使得從體系層面系統(tǒng)地研究精神養(yǎng)老成為了可能。
其次,精神養(yǎng)老兼具層次性與非層次性的特征。“層次性”脫胎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基本內涵可以概括為:需求是分層次的,從低至高依次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其次,低層次需求的滿足,是追求高層次需求的動力。國內大多數(shù)涉及到老年人精神需求與滿足的研究,均在不同程度上對該學說予以了肯定。
從層次性角度來看,精神養(yǎng)老的具體實現(xiàn)形式有著鮮明的層級特征,例如看電視消磨時間,與參加社會活動以實現(xiàn)“老有所樂”,二者之間存在著突出的層次差異。而從非層次性的角度來看,對家庭生活并不美滿、子女尊老敬老意識淡漠的老人而言,他們同樣可以通過參加老年志愿者活動,為社會做出貢獻,并獲得心靈上的安慰。換而言之,在精神養(yǎng)老體系中,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不一定需要以低層次需求的滿足為基礎。不難發(fā)現(xiàn),老年人對自身精神需求狀況的主觀認知,對精神養(yǎng)老的體系構建能夠產生較為強烈的影響。因此,在今后開展以老年人精神需求與滿足為主題的研究時,應當盡量把研究的焦點集中于老年人自身,而不是過度拘泥于需求層次理論等方面的內容。
再次,精神養(yǎng)老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關注。發(fā)展老齡事業(yè),保障老年人的養(yǎng)老權益,促進老年群體與社會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精神養(yǎng)老概念的提出,不僅對當前養(yǎng)老內涵過于關注物質層面這一現(xiàn)象提出了質疑,同時還蘊含著老年關愛、老年人社會參與、老年人自我價值實現(xiàn)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在明確精神養(yǎng)老的概念內涵的同時,有必要充分重視這一概念的特殊含義,這一方面不僅響應了黨的相關領導政策,同時也為從理論層面上構建老年人綜合性的保障體系提供了政策依據;另一方面,關注精神養(yǎng)老也反映了我國老齡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就是要把精神養(yǎng)老體系的構建與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社會建設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促進精神養(yǎng)老的發(fā)展,充分保障老年人的生存權與發(fā)展權。
[1]Joseph A.Maxwell著.陳浪譯(2008).質性研究設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
[2]穆光宗(2004).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yǎng)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4.
[3]施鳴騫、周希喆(2013).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關懷服務需求研究——以上海市為例.調研世界,2.
[4]周紹斌(2007).從物質保障到精神保障——老年保障的新趨勢.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