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艾倫·梅克森斯·伍德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研究述評

      2014-03-20 08:34:59
      關鍵詞:伍德歷史唯物主義帝國主義

      馮 旺 舟

      (湖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艾倫·梅克森斯·伍德(1942-),加拿大約克大學榮休政治學教授,曾長期擔任國際重要左派雜志《新左派評論》編輯,主要著作有:《民主反對資本主義》、《階級的退卻》、《資本的帝國》、《政治理論與資本主義的形成》、《農民-公民與奴隸:雅典民主的基礎》、《資本主義的原始文化》等。作為英語國家杰出的左派馬克思主義者,伍德主要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內外學術界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研究包括諸多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當前的研究進行學理上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研究,凸顯其當代價值,更好地推進國內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本文論述的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包括了其政治哲學思想,是其政治哲學思想在歷史唯物主義領域的展開。

      一、國內伍德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主要從七個方面對伍德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進行了闡述。

      (一)對伍德重構歷史唯物主義路徑的研究

      唐正東指出,伍德從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構出發(f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本質論,關注如何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本質和歷史具體之間建立“中間環(huán)節(jié)”。在伍德看來,處于本質層面的生產關系結構只能對應于階級的構成,但這并不等于階級的形成,后者是由多重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的。伍德認為必須在處于“抽象”層面的生產關系結構與“具體”層面的階級的形成之間引入“經歷”這一中介范疇,才能對階級的形成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唐正東認為,從學理邏輯上來說,伍德這種以“經歷”為核心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理論要優(yōu)于西方左派大部分學者的分析,但伍德在拋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歷史目的論的同時將歷史發(fā)生學意義的歷史本質規(guī)律拋棄掉了,走向了缺失本質基礎的歷史過程論[1]。關鋒指出,伍德批判了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對唯物史觀的錯誤認識:其一,認為唯物史觀已經過時,已經不能解釋當代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其二,認為唯物史觀是根本錯誤的,從經濟層面不能衍生出階級利益和階級斗爭,政治并不從屬于經濟,物質條件和政治力量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伍德認為這是對唯物史觀的歪曲,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地位實質是歷史唯物主義原則的自然延伸[2]55-59。唐玲指出,其一,伍德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角度來重構歷史唯物主義,放棄馬克思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歷史辯證法的方法,而用“社會存在”來代替,沒有抓舉馬克思“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科學方法,喪失了馬克思的歷史現(xiàn)象學批判的內在張力,她只看到貌似具體且包羅萬象的“社會存在”;其二,伍德從“生產方式”維度來探討關系和過程,將經濟基礎的抽象建立在歷史的分析和社會的分析之上了,無法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現(xiàn)代性的布展[3]。朱華彬指出,伍德重新考察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及關系,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是堅持資本主義的歷史性和特殊性,而不是歷史的普遍性。他認為伍德的觀點不符合馬克思的觀點,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具有普遍性的,仍然是分析前資本主義社會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把金鑰匙[4]。

      (二)對伍德階級觀的研究

      尚慶飛從階級劃分的標準、階級與國家、階級與民主、階級與政治、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等五個角度進行了初步而有益的探討。他指出,伍德堅持馬克思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fā)展動力的觀點,堅持認為生產關系在階級劃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階級消亡的歷史使命。伍德認為需要重新定義“國家”這一概念,要將國家的定義由“階級統(tǒng)治”置換為“任何一種形式的公共權力”,而對未來國家的爭論不應該被還原為一個文本解讀的問題。伍德認為民主具有階級性,民主不是憑空產生的,美國的民主具有虛假性等。伍德批判了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者的反階級利益觀,他們認為階級與政治不具有相關性。伍德認為我們應該尋找把政治和階級連接起來的中介環(huán)節(jié),資本的剝削性質是客觀存在的,沒有人會認為被剝削會比不被剝削好[5]24-29。關鋒指出,伍德正確分析了在后現(xiàn)代話語語境中,階級在政治話語中的退場,階級政治成為新修正主義強烈加以反對的內容,伍德用“階級的退場”來概括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本質[2]55-59。付金柱指出,伍德認為現(xiàn)時代為階級斗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階級差別和階級剝削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政治體制和社會關系的系統(tǒng)性和總體性問題,因此階級斗爭仍然是推動階級解放以及其他社會解放的主要手段。……伍德在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的階級觀的同時,又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6]。張亮指出,“伍德是湯普森的支持者,伍德認為湯普森在工人階級形成問題上反對結構主義實質是基于現(xiàn)實無產階級政治實踐的考量,因為如果階級的形成也是一個無主體的過程,那么,……工人階級將不再是能動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從而淪為精英政治可有可無的附屬品”[7]。

      (三)對伍德國家觀的研究

      尚慶飛認為伍德對國家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伍德指出,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做出詳細全面的探討,給后來的研究者帶來了混亂;其次,不能將國家定義成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否則就成了同義反復,應該將國家定義成任何一種形式的公共權力,文明的國家既是公共權力又是階級統(tǒng)治;最后,未來的國家不應該被當成一個文本解讀的問題,這方面馬克思作了過于樂觀的估計。資本主義是對“物”的管理,而社會主義則應該對運用公共權力的人進行有效的管理,以防止其變質[5]24-29。任志俊指出,傳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將國家定義成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廣義的國家并不是從階級劃分出來的,而是先有階級然后才產生了狹義上的國家,而伍德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實質上并不具有階級中立性,無產階級社會仍然需要某種代議形式,也存在某種公共權力。因此必須防止剝削和統(tǒng)治的出現(xiàn),使國家屈服于社會,并進行必要的監(jiān)督等[8]。

      (四)對伍德民主觀的研究

      關鋒認為伍德正確分析了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指出了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對民主的誤解。其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對民主抽象性和鼓勵性的誤解,對民主階級性的消解;二是誤認為民主不是推翻資本主義民主,而僅僅是資本主義民主的完成;三是堅持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通過選舉等和平運動使自由民主過渡到社會主義全民民主,否定變革生產關系、實行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重要性;四是將自由民主看成民主的全部,忽視資本主義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區(qū)別,使其成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幫兇[2]55-59。尚慶飛從伍德批判后馬克思主義的激進民主理論出發(fā),認可伍德對民主內涵的重新界定及民主與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的緊密聯(lián)系。首先伍德對民主作了歷史發(fā)生學的解釋,認為民主從其產生之日起就和社會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具有階級意味;其次伍德指出美國今天高度發(fā)達的民主其實是無意間發(fā)展起來的;最后伍德指出民主的思想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同階級斗爭與物質利益都有關系[5]24-29。付文忠指出,伍德正確批判了以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后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民主的一個組成部分”,“民主”的概念是多義的,并沒有確定的階級內涵,不存在資本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的區(qū)別,社會主義民主只是資本主義民主的簡單擴展,民主話語的意義是在霸權斗爭中建構的,民主斗爭是社會主義的新策略。拉克勞和墨菲把社會主義看成是民主革命的一個部分,其目的就是為了取消馬克思主義所承擔的歷史任務[9]127-167。

      (五)對伍德資本主義觀的研究

      首先,對資本主義歷史的誤認。關鋒指出,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反對工人階級及其階級斗爭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對人類總體歷史的誤認,他們在反對經濟決定主義的名義下否定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將生產方式決定論簡單地理解為狹義的和純粹的經濟決定論,忽視了歷史發(fā)展的社會關系維度;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們對資本主義歷史的誤認,他們認為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特別是工人階級的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工人階級已經無法承擔歷史變革主體的重任,其實資本主義的本質并沒有變化,仍然以資本的積累和利潤最大化為特征,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并沒有改變,工人階級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最大的階級,最具有革命的潛能和動力[2]55-59。其次,對資本帝國主義的分析。陳學明指出,伍德認為美國是當今典型的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操控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制來控制世界,資本帝國主義的發(fā)展動力仍然是對資本的不懈追求,并越來越依靠國家的力量來實現(xiàn)這個目標。資本帝國主義是在不斷擴展其經濟勢力中形成的,這種擴展借助于超經濟力量來維持。資本帝國主義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資本的國際化,確立自己的全球化優(yōu)勢。當今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而全球化的實質就是資本帝國主義妄圖實現(xiàn)自身的全球化霸權。在全球化過程中,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不僅沒有消除反而愈演愈烈[10-11]。陳人江指出,伍德分析了以美國為代表的新帝國主義的特征及發(fā)展方向。伍德認為美國資本帝國主義不可能回到舊的殖民帝國主義,它通過市場或資本的力量而不是軍事暴政來進行統(tǒng)治。資本主義存在著超越政治地理邊界與依賴政治軍事力量的矛盾,因此,伍德強調民族國家對資本帝國主義及其全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12]。錢厚誠認為,伍德旗幟鮮明地指認美國是迄今為止惟一的資本主義帝國,它與傳統(tǒng)帝國不同,屬于新的帝國。傳統(tǒng)帝國的統(tǒng)治模式是殖民主義,超經濟手段(軍事征服、政治統(tǒng)治)成為帝國統(tǒng)治的主導力量。新的帝國的統(tǒng)治模式是資本主義,純經濟手段(資本原則、市場機制)剝離于超經濟手段,成為美國資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主導力量。伍德還認為,由于資本的特性,美國在全球化背景下比以往更加需要民族國家,因此在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面都加強了對民族國家的控制,形成了一個等級制的全球國家體系。伍德還認為美國目前出現(xiàn)的“無限戰(zhàn)爭”戰(zhàn)略是為維護美國的霸權服務的[13]。鄒詩鵬指出,2006年國外對新自由主義及新帝國主義的分析批判偏重于政治-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維度。他特別提到,英國《歷史唯物主義》雜志2006年第4期專題討論了大衛(wèi)·哈維的《新帝國主義》,并將其同伍德的《資本的帝國》作了比較,區(qū)分了哈維的帝國概念與邁克爾·哈特(Michael Hardt)、安東尼奧·奈格里(Antonio Negri)的帝國概念。伍德等人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已帶來國家功能的強化,權力的領土邏輯已成為新帝國主義的支撐,并實際上左右了權力的資本主義邏輯,進而加劇國家沖突[14]。他進一步指出,當前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必然與對帝國主義的批判聯(lián)系起來,由此形成兩種批判模式:“新帝國主義”式的批判模式和“帝國”式的分析模式。前一種模式以哈維和伍德為代表。哈維主張一種全球性的資本主義,主張領土邏輯與權力邏輯并重,并強調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所闡發(fā)的全球市場體系及其殖民危機問題。伍德則強調宗主國對帝國主義體系的基礎性與主體性,強調資本邏輯,強調馬克思的經典政治經濟學批判[15]。西方左翼理論家有關空間問題的討論非?;钴S,他們對哈維的新帝國主義論展開了持續(xù)的爭論,雖然哈維基于空間及其領土邏輯的不平衡發(fā)展理論得到較大支持,但也受到以伍德為代表的主張資本邏輯先于領土邏輯的更傳統(tǒng)的左翼理論家的激烈批判[16]。最后,對于資本主義起源的認識。馮雷指出,伍德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對資本主義進行了考古性質的研究,并對現(xiàn)實資本主義作出了批判。在該書中,伍德討論了歷史上存在的幾種資本主義起源的解釋模式,特別對“商業(yè)化”解釋模式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性闡釋。伍德繼承了布倫納的“農業(yè)資本主義”學說,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7]。汪行福分析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比較了哈維和伍德在新帝國主義理論上的差別,對相關的爭論也進行了評析[18-19]。

      (六)對伍德批判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

      周凡在分析后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時指出,伍德指出了后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論特征,揭示了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解構,這種解構已經超出了“修正主義”的意義[20]。付文忠指出,伍德在《新社會主義》一書中指出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潮將政治去經濟化和去階級化,主張社會主義與階級和階級斗爭無關,工人階級與社會主義沒有必然聯(lián)系,馬克思是“技術決定論”者。他們還認為當今社會主義運動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已經從工人階級為主體的社會主義斗爭轉變?yōu)橐远嘣黧w為主的激進民主斗爭,民主斗爭取代了階級斗爭。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不是物質利益和階級斗爭,而是民主的沖動與多元化的民主斗爭。這些觀點都表現(xiàn)出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及其理論的謬誤[9]127-167。

      (七)對伍德思想的理論性質研究

      魯克儉等指出,羅伯特·布倫納(Robert Brenner)是分析馬克思主義學派“9月小組”的重要成員,他和伍德被英語世界學者看作是“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兩位旗手。伍德追隨布倫納,并對布倫納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思想作了許多闡發(fā)。伍德將“政治馬克思主義”這一術語當成布倫納與自己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的標識。所謂的“政治馬克思主義”其實是歷史唯物主義在政治哲學領域的運用而已[21]。汪行福指出,伍德和布倫納是“政治馬克思主義”的兩個創(chuàng)始人,歷史唯物主義把歷史作為理論分析的核心,強調社會主體和階級沖突在解釋歷史中的作用,反對非歷史的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分析模式,認為歷史唯物主義不能理解為社會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而是首先應該理解為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22]。

      二、國外伍德研究綜述

      國外對伍德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論題,即資本主義的起源及其文化、資本主義與民主的關系、資本帝國主義和西方政治思想史。分析梳理這些研究,有利于國內伍德思想研究的進一步開展。

      (一)對資本主義的起源及文化的研究

      美國新不倫瑞克大學達徹斯尼(Rieardo Duehesne)對伍德資本主義起源學說進行了批判,他依據(jù)最近幾十年來的歷史研究反駁了伍德的觀點,認為自由農自身在圈地運動、原始積累、推動資本主義興起方面起了關鍵作用,伍德關于一國產生資本主義的結論是站不住腳的。他還認為伍德在《資本主義起源》一書中充分暴露了其歐洲中心主義的思想,認為伍德簡單地將英國和其他地區(qū)之間的區(qū)別當成了封建制向資本主義轉變的原因,認為英國具有天生的優(yōu)越性,伍德盲目地繼承布倫納的資本主義的農業(yè)起源觀點,忽視對相關文獻的考察,是片面和非歷史性的[23]45-48,[24]。杜爾·都爾曼·馬維爾(Noel Dorman Mawer)也指出,伍德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特殊,是因為市場成為一種強制,決定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資本主義的轉變也是市場強制主導的結果。啟蒙不僅同資本主義密切相關,而且反映著非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資本主義并不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結果,而只是在一個特殊條件下產生的區(qū)域化現(xiàn)象[25]。丹尼斯·索隆(Dennis Soron)在對伍德的《資本主義起源》進行評論時指出,伍德堅持歷史原則,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觀點,批判地繼承了馬克思·韋伯(Marx Weber)、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等人的思想,參加了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爭論。伍德認為資本主義的產生以與早期社會模式斷裂和引進新的強制手段為條件,揭示了英格蘭農業(yè)資本主義產生的社會所有制關系,認為由于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無法控制私人資本,從根本上阻礙了民主政治的進程。伍德也認為資本主義的產生不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26]。埃德沃德·特瑞德(Edward Tverdek)在分析伍德關于封建制向資本主義過渡的問題時指出,伍德在《資本主義起源》中集中論述了其農業(yè)資本主義起源的理論,并提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不是內在于城市化或工業(yè)化的經濟模式,只有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關系中,生產和交易才能更加廣泛,資本主義經濟的衰落與商業(yè)化的解釋模式有著緊密的關系[27]。馬丁·維妮(Martin Wiener)在對《資本主義的原始文化》進行評論時指出,伍德對總體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概念、剝削和物質基礎、文化上層建筑等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重新思考了傳統(tǒng)的英格蘭文化[28]。

      (二)對資本主義與民主關系的研究

      丹尼斯·索隆(Dennis Soron)指出,伍德認為資本主義在英格蘭農業(yè)資本主義的產生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社會財產關系,而資本主義的社會財產關系從根本上阻礙了民主政治進程[23]45-48。哈澤爾·沃特爾斯(Hazel Waters)認為伍德揭示了民主在古代和現(xiàn)代之間的差異,雅典民主制是對當前資本主義民主一定程度的回應。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國家主要是直接對剩余價值進行剝奪,而且所謂的民主只是一種形式民主。他認為伍德揭示了前資本主義時期超經濟強制的影響,對自由主義和民主的區(qū)分具有建設性[29]?!睹吭略u論》和《新社會主義》雜志曾經對伍德作了一個訪談,訪談的焦點——資本主義與民主:是敵是友?伍德指出,資本主義并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資本主義已經創(chuàng)造了新的階級權力,這種階級權力不依賴于任何直接的政治、軍事和法律強制力,經濟強制就足夠了。當我們促使民主擴展到現(xiàn)在還沒有到達的領域之時,資本主義就會終結,因為資本主義體系阻礙民主的實現(xiàn),同民主是不相容的。在現(xiàn)代世界,民主已經同社會主義同一化,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才能實現(xiàn)人性的復歸和完善。伍德堅持運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她對社會主義深信不疑[30-31]。

      (三)對資本帝國主義的研究

      國外學者集中對伍德《資本的帝國》一書的考察,體現(xiàn)在2007年國際《歷史唯物主義》雜志第3期推出的一個該書討論專題。大衛(wèi)·哈維不同意伍德所堅持的國家持續(xù)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國家為全球資本積累提供必不可少條件的觀點。他認為伍德對資本帝國主義的界定存在模糊性,戰(zhàn)爭、軍事強制等永遠都是帝國主義實踐的核心,這正是伍德自認為揭示帝國主義新特點的地方,而伍德對戰(zhàn)爭與帝國主義資本及二者之間的關系解釋得不清楚[32]。威廉·羅賓遜(W.I.Robinson)在《全球資本主義現(xiàn)實分析的缺陷:對艾倫·伍德〈資本的帝國〉的批判》一文中認為,世界資本主義跨國壟斷不能被理解為民族國家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伍德的《資本的帝國》一書只是過時的民族國家中心論的復辟,現(xiàn)階段應該關注世界資本主義的全球化趨勢,特別是跨國資本、全球化資本積累以及跨國組織[33]。鮑爾·布萊克利奇(Paul Blackledge)介紹了《資本的帝國》研討會的情況。首先,比爾·羅賓遜(Bill Robinson)贊成伍德關于資本主義的狹義理解,但同時認為伍德對全球資本主義進程的認識還不充分,把日益增長的500家頂級跨國財團都算在美國名下的做法是錯誤的。在比爾·羅賓遜看來,正是因為這個錯誤導致伍德誤解了他關于資本將繼續(xù)依賴現(xiàn)有的民族國家而不是日益擴大的跨國資本的理論。他認為伍德關于經濟與政治權力分離的概念是外在于現(xiàn)實資本主義的,伍德誤解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性改變。其次,哈維認為伍德缺乏對新帝國主義的解釋,伍德對新帝國主義的理解仍然是舊帝國主義的理論視域。最后,盡管所有入會者都對伍德關于民主國家對新帝國主義具有前提性地位的主張表示歡迎,但都認為伍德在資本和民族國家之間的互動關系上研究得還不夠[34]。鮑勃·薩特克利夫(Bob Sutcliffe)指出,哈維和伍德對帝國主義問題的復興有著重要的作用,與哈維相比,伍德更加關注的是資本主義規(guī)則實踐的領域。哈維夸大了當代資本主義過度積累危機的嚴重性;伍德指出帝國主義產生于資本主義普遍化的時代,說明傳統(tǒng)帝國主義理論和新帝國主義理論之間的連續(xù)性,揭示這個世界同列寧時代的世界最大的不同就是資本主義的邏輯已經滲透進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強調民族國家在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中的作用。他還指出,哈維和伍德都有一種“經驗恐懼癥”,他們都以對方的結論為前提,因此無法真正揭示資本帝國主義的實質[35]。卡夫·安克馬(Kofi Ankomah)指出,伍德認為這個世界被資本的帝國塑造,而不是新殖民主義或全球化。資本帝國主義受積累、商品化、利潤最大化和競爭的邏輯支配,資本主義的強制受市場規(guī)則的驅動,資本主義的經濟霸權不依賴于政治統(tǒng)治,資本的帝國為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的強制及其驅動力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角度[36]。大衛(wèi)·麥克納里(David McNally)指出,伍德在其《資本的帝國》中對帝國主義進行軍事干涉的問題做出了最有力、最引人思考的回答。通過深入的歷史分析,伍德認為人們今天所見到的非殖民的帝國主義很可能是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形式。她認為今天的帝國主義不再去控制全球的某個地區(qū),而是控制全球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積累。麥克納里認為伍德的分析具有說服力,抓住了帝國主義主要依賴財產和市場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領土控制[37]。

      (四)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

      西方學界主要關注伍德的三本著作:《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古代政治理論:社會背景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從公民到上議院:從古代到中世紀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社會歷史》、《農民-公民與奴隸:雅典民主的基礎》。霍金斯(W.E.Higgins)指出,艾倫·伍德和尼爾·伍德共同撰寫的《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古代政治理論:社會背景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書對我們理解蘇格拉底時期的社會和歷史背景有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貴族政體與民主政體之間關系的考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他指出伍德對“貴族”一詞的使用還不準確,對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之間關系的論述還有待深入等[38]。安德烈·拉斯(Andrew Nash)在考察西方政治思想史時指出,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傳統(tǒng)解釋具有明顯的問題,因此需要對這一問題進行全新的論述,而伍德的《階級意識形態(tài)與古代政治理論:社會背景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一書恰好提供了一個新的解讀模式。他認為伍德對政治思想史的重新解讀使政治思想史體系化成為可能,使我們重新認識資本主義不是自由和人類勞動合理化的結果,能使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們自身是歷史的一部分,為理解政治思想史提供了一個新的重要歷史背景。雖然伍德沒有揭示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全貌,但能讓我們掌握基本的理論線索[39]。維斯特(C.M.A.West)指出,伍德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論述讓人感覺沮喪,因為她按照傳統(tǒng)的套路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等先哲,但是伍德并不是簡單地追根溯源,而是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進行闡述。伍德對學術界的挑戰(zhàn)是依靠嚴格的實踐原則,將政治學從政治思想史中抽象出來,并給人帶來深刻的反省[40]??_林·弗若斯(Caroline Humfress)認為伍德在該書中闡明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一些空白和矛盾之處,關注政治理論與實踐的聯(lián)系。她指出,雖然伍德的方法不會得到所有人的認同,但是伍德的結論是新穎的和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別是伍德對羅馬私有制文化的解讀具有重要的啟示,有助于理解中世紀晚期思想家的政治思想[41]。米歇爾·詹姆遜(Michael.H.Jameson)認為伍德《農民-公民與奴隸:雅典民主的基礎》一書的中心主題是雅典民主的獨特特征,該書沒有揭示雅典公民是如何勞動的,但該書有助于我們理解“無所事事的暴民”的神秘性[42]。羅伯特·崔斯特瑞姆(Robert.J.Tristram)認為該書沒有揭示雅典奴隸的地位,而是揭示了追求自由、獨立的勞動是雅典社會、政治和文化的鮮明特點。伍德無法揭示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雅典奴隸的增長程度,自由的農民可能成為奴隸制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條件[43]。

      三、伍德研究的成果、存在問題及其走向

      我國學術界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關注始于本世紀初。作為西方左派馬克思主義學者的重要代表,伍德在我國國內并不怎么“知名”,其著作絕大部分沒有被翻譯成中文,給人們了解伍德及其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帶來巨大困難。但這并不表示伍德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就沒有價值,伍德作為左派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相繼擔任國際上重要左派雜志的編輯,深刻地理解當前學術界的發(fā)展動態(tài),同布倫納、福斯特等人一起捍衛(wèi)馬克思主義,同各種西方右翼分子作斗爭,對各種歪曲和詆毀馬克思主義的論調進行了激烈而有效的批判。這對捍衛(wèi)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伍德研究的成果

      從宏觀方面來看,其一,從對伍德單一文本研究逐漸轉向專題性研究。其二,從對伍德思想抽象孤立的研究逐漸轉向歷史發(fā)生學的研究。自從伍德及其思想被引進國內以來,很長時間內停留在對單一文本的解讀,孤立片面地考察伍德的思想,文本參照系嚴重缺失,更談不上對伍德核心思想的梳理。不過,隨著伍德研究的逐漸深入,這種趨勢有所改觀,比如近來對伍德工人階級主體意識的考察、對伍德民主理論的考察等。學術界對伍德思想的研究也逐漸具有歷史意識和現(xiàn)實關懷。

      從微觀層面來看,其一,注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形態(tài)研究,特別是對美國資本帝國主義的研究,加深了我們在全球化時代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學術界正確揭示了資本帝國主義是帝國主義的最新形態(tài),資本帝國主義仍然在資本邏輯的操控下遵循著以經濟與軍事擴張為特點的叢林法則。資本帝國主義通過操縱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制來控制世界,并且越來越靠民族國家的力量來實現(xiàn)這種追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帝國主義實施霸權主義,向全球投放軍事和經濟實力,導致世界的“無限戰(zhàn)爭”,嚴重影響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其二,闡述了伍德的農業(yè)資本主義起源論,并對資本主義起源的幾種解讀模式進行了梳理,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產生是由于社會財產關系的轉變,并不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不具有普遍性,而是在一個特殊的條件下產生于英國,是一個局部現(xiàn)象,具有特殊性。其三,正確揭示資本主義是一個政治領域(權力)與經濟領域(權力)相分離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分離是相對的,有利于資本主義實施霸權統(tǒng)治。其四,指出資本主義的民主只是形式民主,認為資本主義的民主同階級斗爭和物質利益有著緊密的關系,強調資本主義的社會財產關系從根本上阻礙了民主政治進程。其五,正確指出伍德堅持馬克思的階級政治學說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堅持工人階級的革命地位,要工人階級抓住機遇進行全球性的階級斗爭,也指出伍德的“經歷”中介并沒有真正解決工人階級形成的問題。其六,一般認可伍德對后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認為伍德正確揭示了后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早已批判過的新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思潮在當代的翻版和極端化。后馬克思主義已經背離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走上了一條用權力斗爭代替階級斗爭的不歸路。其七,從考察伍德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概念的重建入手,揭示伍德圍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堅持歷史發(fā)生學的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重建,伍德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特殊性而忽視其普遍性。其八,通過分析伍德的階級理論揭示階級同民主、國家、政治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了對工人階級主體性和革命性的認識。其九,認為伍德正確揭示了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假性,資本主義的政治民主與經濟民主脫節(jié),政治民主的實現(xiàn)要依賴經濟民主,只有實現(xiàn)真正的經濟民主才能實現(xiàn)政治民主。

      (二)伍德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理論研究的角度看,雖然學術界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對很多關鍵問題還沒有進行認真梳理。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伍德思想的總體把握。伍德的思想包括很多方面,既包括資本主義起源理論、階級理論,又包括國家理論、民主理論等。這些方面在伍德總體思想中占據(jù)何種地位、它們之間又有何種聯(lián)系,等等,都缺乏較為清晰的闡述。學術界既沒有揭示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思想源流和主要內容,也沒有分析其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中的地位。學術界揭示了伍德階級觀的總體邏輯,并對伍德的階級觀作出了有益的評價,但卻忽視了伍德階級觀中的文化和空間層面,對伍德階級觀的把握還有待深入。二是孤立的文本解讀。雖然許多學者開始對伍德的思想進行專題性研究,但總的來看仍然依靠一兩本著作來進行考察和分析,特別是只關注已經翻譯成中文的著作,而對伍德早中期還沒有被翻譯的著作卻基本上沒有研究。這就無法對伍德的具體問題做出正確的分析,也無法完整準確地理解伍德的思想。對伍德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對伍德文本的復述,沒有將其與馬克思以及其他學者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研究。三是理論視域狹窄。伍德作為西方具有重要影響的左派學者,必然會與其他學者進行論戰(zhàn),通過論戰(zhàn)可以更好地闡述其思想,但是學術界很少去梳理其他學者對伍德的評價,沒有參考其他學者的看法,這無疑阻礙了我們對伍德思想的進一步認識。伍德同其丈夫尼爾·伍德(Neal Wood)以及其他學者共同創(chuàng)作和編輯了大量的著作,這些著作是我們了解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重要的理論參考物。伍德通過這些著作基本上奠定了從歷史唯物主義維度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基礎,我們也能夠從中對其他學者的思想進行深入的了解。從具體理論研究的角度看,主要表現(xiàn)在:其一,對伍德國家觀的研究只是從其定義上進行了分析,而沒有深入到伍德關于國家與公民社會的關系層面,也沒有具體揭示國家的特點和未來發(fā)展趨勢。對伍德民主觀的研究只是抽象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民主的虛假性,沒有揭示伍德民主觀的主要內容并作出科學的評價。其二,對伍德的資本帝國主義理論的研究是學術界取得成果最多的部分,學術界揭示了資本帝國主義的矛盾和邏輯,但還需要加強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方法比較研究伍德、哈維、奈格里等人的帝國主義理論,彰顯伍德的新帝國主義理論在解釋當代全球化中的價值。其三,學術界對伍德的農業(yè)資本主義起源理論進行了一定的評介,還需要彰顯其在伍德資本主義批判理論中的地位和意義,也需要將其與布倫納、馬克斯·韋伯、沃勒斯坦等人的資本主義起源理論進行對比研究,進一步豐富歷史唯物主義的資本主義觀。其四,學術界初步揭示了伍德的民主觀,還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民主的論述出發(fā)揭示伍德重建社會主義的理論訴求,進一步彰顯伍德的民主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理論意義。其五,學術界對伍德關于工人階級的理論有所闡發(fā),但還需要進一步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理論出發(fā)揭示伍德工人階級的形成理論以及非物質勞動形態(tài)下勞動與資本矛盾的演變及其對跨國階級斗爭的影響。其六,伍德的全球化理論與現(xiàn)代性理論緊密聯(lián)系,共同構成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于更好地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金融危機和發(fā)展趨勢有著重要意義,學術界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生產理論出發(fā)揭示權力邏輯推動跨國生產、階級與國家關系演變的意義,尋找超越資本主義的現(xiàn)代性之路。其七,學術界對伍德關于后馬克思主義批判的理論進行了有效的闡發(fā),但還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和后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論問題出發(fā)凸顯伍德批判的價值。可見,伍德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在國內外學術界存在著某種“遮蔽”,因此,學術界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研究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三)伍德研究的基本走向

      從學術界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未來對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研究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伍德早期政治哲學思想的研究。伍德早期政治哲學思想主要集中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心靈與政治:走向自由和社會主義的個人主義之路》(1972)一書中,該書從認識論、心理學、人類學和政治學四個維度分別探討了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者、個人與社會、個體與政治的相互關系,奠定了伍德政治哲學思想的基礎,也是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奠基之作。第二,伍德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研究。伍德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是其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主體部分,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的原始文化》(1992)、《民主反對資本主義:重建歷史唯物主義》(1995)、《叛亂的號角:政治理論與資本主義的興起(1509-1688)》(1997)、《資本主義的起源》(1999)、《資本的帝國》(2003)等著作中,學術界的研究應該在深入解讀這些文本的基礎上探討資本主義的起源、資本主義的原始文化、資本帝國主義以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史觀,注重從比較視閾中凸顯伍德資本主義批判理論的價值,從總體上揭示伍德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伍德對資本主義起源的研究。比較伍德與布倫納、馬克斯·韋伯等人的資本主義起源理論,從理論背景、理論實質和理論訴求等方面凸顯伍德在解釋資本主義起源問題上的獨特視角和理論建樹。其二,伍德對資本帝國主義的研究。比較伍德與大衛(wèi)·哈維、哈特和奈格里(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的帝國主義理論,揭示伍德在帝國形態(tài)、資本帝國主義矛盾、非物質勞動及權力邏輯的流變及其影響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發(fā)掘這些理論的當代價值。其三,伍德對出離資本主義的研究。通過比較伍德與高茲(André Gorz)、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探討出離資本主義之路,揭示伍德關于“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一方面不斷擴大其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又加速其解體過程”的結論。其四,伍德對重建社會主義的研究。比較伍德與后馬克思主義的重建社會主義策略,揭示伍德從現(xiàn)代性和民主雙重角度超越資本主義,重建工人階級的革命主體地位和社會主義的理想。其五,伍德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史觀研究。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伍德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史觀進行總體性研究,既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又試圖為拓展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和歷史地位的認識提供新的路徑和視角。第三,伍德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理論的研究。伍德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理論是其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在《階級意識形態(tài)和古代政治思想理論:社會背景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1978)、《農民-公民與奴隸:雅典民主的基礎》(1997)、《從公民到上議院:從古代到中世紀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社會歷史》(2008)、《自由與財產:從文藝復興到啟蒙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社會歷史》(2012)等著作中。第四,伍德的總體性思想研究。學術界目前對伍德的早中期著作進行了有效的梳理,但是對其最新的著作缺乏研究,需要進一步全面把握伍德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政治哲學思想),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伍德總體思想體系,彰顯伍德思想的當代價值和中國意義。這個方面主要是對拉里·帕瑞金(Larry Patriquin)編輯的《艾倫·梅克森斯·伍德讀本》(2012)一書進行深入的解讀,從新的角度全面揭示伍德的思想體系,并對重要的理論問題,比如國家、社會、全球化、現(xiàn)代性、啟蒙、自由、民主、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等做出新的解讀和深化。

      總之,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要深入解讀伍德的文本,在揭示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形成的理論背景和理論訴求的基礎上從總體上揭示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理論體系,彰顯伍德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的當代價值和中國意義,進一步推動歷史唯物主義的發(fā)展。

      [1] 唐正東.在科學抽象與具體歷史之間:方法論的視角[J].東岳論叢,2008(3):142-147.

      [2] 關鋒.階級的退場、歷史的誤認與民主的誤解[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9(6).

      [3] 唐玲.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隱喻及其理論效應[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文理綜合版,2008(11):1-5.

      [4] 朱華彬.對歷史唯物主義普遍性的再思考[J].理論界,2010(11):118-119.

      [5] 尚慶飛.艾倫·伍德的階級觀:闡釋與評價[J].南京社會科學,2008(6).

      [6] 付金柱.呼喚馬克思主義階級觀的回歸[J].新視野,2012(2):94-98.

      [7] 張亮.階級、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愛德華·P·湯普森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56.

      [8] 任志俊.加拿大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及其啟示[D].重慶:西南大學,2010.

      [9] 付文忠.新社會運動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10] 陳學明,朱南松.為什么有些人總看不到當今資本主義的矛盾與危機[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6):17-24.

      [11] 陳學明.西方人士眼中的當代資本主義制度(下)[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10):9-13.

      [12] 陳人江.新帝國主義的特征及可能的反抗方向[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3):59-62.

      [13] 錢厚誠.資本主義帝國——埃倫·M·伍德對美國的解讀[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39-43.

      [14]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45.

      [15]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8[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47,478-480.

      [16]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22.

      [17] 馮雷.評艾倫·伍德的“資本主義的起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5(4):54-58.

      [18] 汪行福.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趨勢[J].學術月刊,2007(11):28-32.

      [19] 汪行福.英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新探索[J].學術月刊,2008(9):22-25.

      [20] 周凡.回答一個問題:何謂后馬克思主義[J].江蘇社會科學,2005(1):72-76.

      [21] 魯克儉,鄭吉偉.布倫納的歷史唯物主義思想評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2):25-31.

      [22] 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8.

      [23] 理卡多·達徹斯尼.評艾倫·伍德“資本主義的起源”:上[J].馬千里,編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4).

      [24] 理卡多·達徹斯尼.評艾倫·伍德“資本主義的起源”:下[J].馬千里,編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5):46-47.

      [25] Noel Dorman Mawer.Book reviews:Ellen Meiksins Wood, the origin of capitalism[J]. Labor Studies Journal,2001,26(2):76.

      [26] Dennis Soron.Book review:Ellen Meiksins Wood,the origin of capitalism[J]. Critical Sociology,2000,26(1-2):171-175.

      [27] Edward Tverdek.Ellen Meiksins Wood on the transition to capitalism[J]. Science and Society,2002,66(3):401.

      [28] Martin Wiener.Book review:Ellen Meiksins Wood,the pristine culture of capitalism[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3,98(1):157.

      [29] Hazel Waters.Book reviews:Ellen Meiksins Wood,peasant-citizen and slave: the foundations of Athenian democracy[J]. Race and Class,1989,31(2):97-99.

      [30] Christopher Phelps.An interview with Ellen Meik-sins Wood[J]. Monthly Review,1999(5):74-92.

      [31] Interview with Ellen Meiksins Wood:democracy and capitalism: Friends or Foes? [J].New Socialist Magazine,1996(1-2).

      [32] 大衛(wèi)·哈維.“新帝國主義之新”新在何處?[M]//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與國外思潮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報告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9-432.

      [33] William I Robinson.The pitfalls of realist analysis of global capitalism:a critique of Ellen Meiksins Wood’s empire of capital[J]. 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7,15(3):71-93.

      [34] Paul Blackledge.Symposium on Ellen Meiksins Wood’s empire of capital:editorial introduction[J].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7,14(3):45-55.

      [35] Bob Sutcliffe.Imperialism old and new:a comment on David Harvey’s the new imperialism and Ellen Meiksins Wood’s empire of capital[J].Historical Materialism,2007,14(3):59-78.

      [36] Kofi Ankomah.Book review:empire of capital[J]. The Human Nature Review,2003(3):376-378.

      [37] 王音.戰(zhàn)后帝國主義的新特征[M].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6).

      [38] W. E. Higgins.Book review: Ellen Meiksins Wood and Neal Wood,class ideology and ancient political theory: Socrates, Plato, and Aristotle in social conte[J].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81,86(5):1 071.

      [39] Andrew Nash.Ellen Meiksins Wood’s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J].Theoria,1998,45(91):34-44.

      [40] C M A West.Book review: Ellen Meiksins Wood,citizens to lords:a social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antiquity to the Middle Ages[J]. HER,2009(509):914-916.

      [41] Caroline Humfress.Ancient crucibles of civic ideals[J].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1(29):1-2.

      [42] Michael H Jameson.Book Review: Ellen Meiksins Wood,peasant-citizen and slave:the foundations of Athenian democracy[J].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990,95(5):1 504-1 505.

      [43] Robert J Tristram.Book review: Ellen Meiksins Wood,peasant-citizen and slave:the foundations of Athenian democracy[J]. Political Science,1989,41(2):122-123.

      猜你喜歡
      伍德歷史唯物主義帝國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tǒng)一——以《資本論》第一卷為例
      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西方重構模式解析
      基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馬克思正義觀再思考
      打瞌睡的房子
      學生天地(2019年18期)2019-08-03 06:24:00
      打瞌睡的房子
      托馬斯·曼《死于威尼斯》中的帝國主義寓言
      澡缸里的國王
      伍德時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23
      帝國主義教唆國民黨軍發(fā)動第四次“圍剿”
      黨史文苑(2016年21期)2016-12-01 10:50:26
      大新县| 自治县| 恩施市| 红桥区| 台中县| 扎鲁特旗| 章丘市| 大荔县| 丰台区| 安远县| 岳普湖县| 临沭县| 商丘市| 抚宁县| 高碑店市| 桐柏县| 灌南县| 富裕县| 鄂伦春自治旗| 湖北省| 宾阳县| 凌云县| 海口市| 明水县| 望城县| 新郑市| 沈丘县| 海晏县| 凤阳县| 德昌县| 富裕县| 上思县| 离岛区| 资源县| 沙田区| 兰溪市| 卢龙县| 客服| 仪征市| 涿鹿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