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學刊》雜志社,遼寧 沈陽 110031)
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繼2007年發(fā)布《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專題篇揭示《澳門博彩語言》之后,2010年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2009)》的專題篇再次關注到中國現實語言生活中使用的民間隱語行話的狀況。《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 (2009)》的專題篇《社會生活中的民間隱語》研究顯示: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隱語行話在眾多社會群體的語言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躍,是構成其日常生活的一種言語習俗。討論、探析現實社會語言生活中的隱語行話的流行群體、層面和真實的使用狀況,是了解社會各階層的民情,尤其是考察語言國情、制定語言政策和規(guī)范社會用語的重要方面之一。
隱語行話,又稱“秘密語”“隱語”“行話”“市語”“切口”“春點”“錦語”“市語”“雜話”或“黑話”等,是某些社會集團或群體出于維護內部利益、協調內部人際關系的需要,而創(chuàng)制、使用的一種用于內部言語或非言語交際的,以遁辭隱義或譎譬指事為特征的封閉性、半封閉性符號體系,是一種特定的民俗語言現象。每當涉及隱語行話時,人們往往首先把它同匪盜、娼、賭、販毒、走私等犯罪活動聯系起來,未免失之武斷,以偏概全。事實上,除了黑社會群體外,許多社會群體都存在使用隱語行話的習俗慣制。由于宗教、禁忌乃至游藝的需要而使用隱語行話,自古就是許多民族所共有的民俗,只不過其語言及表現的形式各有不同罷了。單純從語言學和犯罪學的觀點來認識民間隱語行話現象,未免過于狹隘,難以全面而準確地把握其本質及生成、流變機制,尤其是忽略了這種語言現象與社會生活的關系。同時,把這種民俗語言現象通稱為“黑話”,既不科學也不符合語言事實。[1]就此,有學者指出:“根據現有資料記載,人類語言中的主要大語種,都明顯地存在著他們自己的隱語。如果從人類社會實際的言語交際著眼,可以這樣說,任何民族語言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具有本民族歷史文化特色的隱語,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傳承、創(chuàng)造、使用隱語的文化現象?!保?]
二十多年前,首屆中國民間秘密語行話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于1990年9月17日至23日在遼寧千山“蓮花山寨”舉行。時隔二十多年,由遼寧社會科學院和中國刑警學院合辦的中國民俗語言與隱語行話研究所、中國民俗語言學會、遼寧省民俗學會、《文化學刊》雜志社主辦,由《文化學刊》雜志社承辦的“中國現實語言生活中的隱語行話研究學術研討會”于2013年9月23日至25日在遼寧沈陽舉行。來自北京、天津、山東、遼寧和臺灣等地的二十余位代表出席了會議,并提交了二十余篇學術論文和摘要。本次會議主要探討作為一種語言文化現象的隱語行話在現實社會語言生活中使用的實際狀況,以及關于隱語行話的語言問題,會議還關注如何掌握和認識現實社會語言生活中使用隱語行話的真實情況的路徑、方法等技術層面的學術問題,并對隱語行話是語言問題達成一致共識。
民間隱語行話作為民俗語言的形式之一,亦稱“民間秘密語”,幾乎是各種語言都存在的一種特殊的語言文化現象。不同時代、不同群體的民間秘密語,不免印有時代與群體的文化痕跡乃至政治和經濟的烙印。民間秘密語是相對地域方言而言的又一語言變體,即社會方言之一。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隱語行話在眾多社會群體的語言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躍,是構成其日常生活的一種言語習俗。
天津師范大學譚汝為教授就天津方言的民俗文化特質與民間隱語行話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指出:相當數量的天津方言語匯源于隱語行話,是江湖文化在天津方言中的典型反映,是江湖文化與碼頭文化的合流。天津方言中的隱語行話主要的來源于梨園、青樓、江湖諸行和犯罪集團。對隱語行話詞義的演變進行了分析,最后指出:隱語行話豐富了方言語匯,隱語行話盛行與天津城市文化及方言特點互為表里,加強對隱語行話的研究,也是方言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中國刑警學院原院長、中國刑警學院隱語行話研究所原所長金玉學教授從事隱語行話與偵查、審訊等方面研究多年,從隱語行話在公安民警辦案的重要性方面指出犯罪隱語,是指犯罪分子以隱蔽為目的,在犯罪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相互交流過程中所使用的特殊的具有隱諱性的語言。熟知犯罪團伙之間特有的隱語對發(fā)現犯罪線索常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使偵查人員隨時隨地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可以廣泛而及時地得到犯罪情報線索。這樣,能夠有效地節(jié)省偵查成本,大大提高偵查效率。
中國刑警學院文件檢驗技術系王虹教授從刑偵技術的角度深刻論述了隱語行話在刑事偵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各類刑事、經濟、民事等案件中常會出現一些口頭或書面的言語材料線索或證據,其中包含著眾多的語言學問題。充分利用方言學、語言文字規(guī)范、社會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語言風格學、語料庫語言學、現代語音學等語言學理論和方法,對這些言語材料進行分析和鑒定,可以為偵查破案和司法實踐服務。
西南科技大學郝志倫教授從隱語行話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對隱語行話的作用進行了深刻論述,指出,漢語隱語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具有闡發(fā)主旨、突出主題,塑造人物、烘托環(huán)境,避免粗鄙、增強婉約以及反映現實、諷刺世情等審美文化功能。
從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近幾年發(fā)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專題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隱語行話在眾多社會群體的語言生活中仍然十分活躍,是其日常生活的一種言語習俗,對這些隱語行話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社會各階層的民情,尤其是考察語言國情、制定語言政策和規(guī)范社會用語。
臺灣世新大學傳播博士學程博士研究生侯剛本先生小時候曾學習過京劇,現在從事社會語言學相關方向研究,他發(fā)現現實語言生活中很多人喜歡說一些梨園話,于是他對京劇行話和日常語言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分析了戲班子行話是如何成為日常語言的。戲班子行話,又稱梨園話,它原是梨園行術語,而后透過戲伶出科跨界從事其他藝能產業(yè),將此梨園話帶入演藝圈,藉由各類傳播媒介的傳散效果,使其成為少數特定職業(yè)術語,轉化為日常生活用語罕見社會語言現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于琴通過對大量文字資料的搜集和田野調查對當代語言生活中的反切秘密語現狀及其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析。反切秘密語是運用反切原理,按照一定規(guī)律改變原字字音和音節(jié)而產生的秘密語形式,又稱為切口、切語等。反切秘密語自漢代已有之,一直流傳至今。它作為一種共同語言的語言變體為人民群眾所共同使用。直到21世紀的今天,反切語依然活躍在我們當今的語言生活中,國家、社會都對其顯示出強烈的關注。從社會媒體報道和學術關注兩個渠道來梳理對反切語秘密語這一語言現象關注和研究情況,呼吁更多的學者關注研究反切秘密語這一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網絡語言迅速席卷了現實語言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普通群眾還是政府門戶都可見到網絡語言的痕跡,而且很多網絡語言本身就是隱語行話。沈陽師范大學副教授夏歷博士通過對網絡語言與隱語行話的研究,指出網絡中不斷涌現新詞語,這些網絡新詞語有的本身就是隱語行話,來自特定的領域,如微博、論壇、動漫、網游等,有的帶有隱語行話的性質。
隱語行話,是以自然語言為母體,是某些社會集團或群體出于維護內部利益、協調內部人際關系的需要,而創(chuàng)制的一種用于內部交際的,以遁辭隱義、譎譬指事為特征的封閉性或半封閉性的符號體系。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語言”,盡管有的能夠大體替代話語,如漢語的反切秘密語,卻不能完整而準確地表現所被替代話語的全部或完整的語言要素及其豐富的固有內涵。因而,它不是獨立的語言,是因社會的人為因素而派生的語言的社會變體,是用以部分替代相應概念語義符號的特定符號集合。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邵燕梅副教授以現代漢語語料為文本,對漢語隱語基本造詞手段與造詞法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她在分析中指出,隱語的創(chuàng)造建立在已有知識概念的基礎之上,隱語造詞體現了“語出有源”“語出有因”的創(chuàng)造理念。漢語基本隱語主要有擬聲、語音、文字、語義、截取、修辭、聯想、文化等八種造詞手段。運用八種造詞手段,漢語基本隱語造詞共有四法:聲音造詞法、文字造詞法、截取造詞法和意義造詞法。
盡管“使用隱語行話是現實社會語言生活的需要和語言事實”,卻也實實在在是社會語言生活中的一個語言問題。之所以說隱語行話是“一個語言問題”,一方面在于它包含著對這種語言現象的誤讀,更在于它是一種需要搶救和保護的語言文化遺產,需要給予科學的認識和面對。使用隱語行話的社會群體,主要是生存條件比較惡劣或說是社會非主流層面,這一群體的瀕危直接導致隱語行話的頻危,因此我們對于隱語應予積極的搶救和保護。對隱語行話的研究,我們需要對其區(qū)分良莠,辨風正俗,科學認識隱語行話的性質和文化價值。在此基礎上,我們應注意正確引導,以語言文字法為依據,規(guī)范隱語行話的使用,維護祖國語言的健康發(fā)展。
研討會的召開,對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隱語行話研究提出了具有開拓性和現實性的寶貴意見,對隱語行話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