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劉玉 ,范兆陽
(南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骨一科,河南 南陽 473000)
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早期診斷依據是:a)患肢受壓等病史,普通腫脹,并有劇烈疼痛;b)筋膜間隙觸之張力增高,明顯壓痛;c)肌肉活動障礙,小腿表現為足趾背伸及跖屈障礙;d)筋膜間隙內肌肉有被動牽拉疼痛,在小腿脛前間隙,被動牽拉足趾跖屈引起疼痛,而在脛后間隙則被動牽拉足趾背伸引起疼痛;e)通過間隙的神經干的功能障礙,感覺障礙早于運動障礙。具備上述b)、c)、d)三項即可確定診斷。
經詢問病史、觀察患者臨床表現、查體、實驗室檢查、超聲學檢查、筋膜間隙內壓力測定等相關檢查確定診斷。合并有顱腦損傷及神經血管損傷的患者不在納入范圍。
1.2 治療方法 以上28 例患者中行急診切開減壓手術13 例,延遲切開減壓手術15 例,其中5 例為行骨折內固定的同時進行筋膜間室減壓,10 例單純行筋膜間室減壓,后期待腫脹消退后根據情況行骨折固定。
骨筋膜室綜合征系肢體創(chuàng)傷后發(fā)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間隙內的進行性病變,即由于間隙內容物的增加,壓力增高,致間隙內容物主要是肌肉與神經干發(fā)生進行性缺血性壞死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的綜合征,其中發(fā)生在小腿部的骨筋膜室綜合征最為常見。
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常見原因有脛腓骨骨折、小腿擠壓傷、小腿血管損傷、腘窩部創(chuàng)傷等。尤其是伴有軟組織明顯挫傷的閉合性損傷病例,發(fā)生筋膜間隙綜合征的機率較大[3]。本研究的資料中的28 例患者分析原因基本為脛腓骨骨折、擠壓傷所致,與文獻報道的情況基本一致。
骨筋膜室綜合征基本的病理生理過程為,組織損傷后,發(fā)生血腫、反應性水腫,使筋膜間隙內壓力增高,壓迫血管,使血液循環(huán)功能障礙,動脈血液灌流減少,造成小腿骨筋膜室內部肌肉組織、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形成筋膜間隙綜合征。嚴重的患者會出現組織壞死、肌肉痙攣、急性腎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對此類患者早期的診斷和合理的治療十分重要。
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主要的臨床表現:a)疼痛,患者早期有劇烈的持續(xù)性疼痛,程度多較重,疼痛程度超過創(chuàng)傷所引起的程度,后期由于神經功能障礙,會出現痛覺遲鈍;b)腫脹,由于組織水腫-血液循環(huán)功能障礙-組織水腫的惡性循環(huán),小腿常明顯腫脹、僵硬,皮膚可以出現水皰;c)皮膚感覺異常,患者多有小腿及足部皮膚感覺消失、麻木、感覺過敏等,與神經分布一致;d)血液循環(huán)異常,患側小腿和足部皮膚溫度異常,早期較高,隨病情加重,血液循環(huán)障礙,患側皮膚蒼白,溫度明顯降低,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根據以上的臨床表現可以對小腿的腫脹所引起病理變化有所估計,結合患者的體格特征對疾病的進一步認識,根據患者的不同病變時期采取恰當的治療措施。
對于骨筋膜室綜合征的治療,需要各種治療方法相結合,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早期的骨筋膜室綜合征,可以使用靜脈滴注20%甘露醇、速尿等脫水和利尿藥物,減輕組織水腫,以改善微循環(huán)及減輕水腫,并嚴密觀察,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若病情進一步加重,應及時實施小腿骨筋膜室切開減壓術,根據病變的特點,可以選擇內側、外側及雙側切開減壓。在小腿骨筋膜室切開減壓術中,手術切開要足夠大,深部筋膜切開要充分,術后使用負壓吸引裝置可有效的降低筋膜室內壓力,如手術方法正確,減壓徹底,術后處理恰當,則患者將順利恢復。手術切開時機較早,切開后肌肉顏色很快恢復血運者,應用大量無菌眼紗布覆蓋,加強局部換藥,期待張力明顯減小后行二期縫合。
參考文獻:
[1]Pearse MF,Harry L,Nanchahal J.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 of the leg[J].BMJ,2002,325(7364):557-558.
[2]Tiwari A,Haq AI,Myint F,etal.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J].Br J Surg,2002,89(4):397-412.
[3]李強.肌肉骨骼系統(tǒng)手術圖譜[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324-326.
[4]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2:431-439 .
[5]Gourgiotis S,Villias C,Germanos S,etal.Acute limb conpartment syndrome:a review[J].J Surg Educ,2007,64(3):17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