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超,張倩,李健寧,李超
(1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口腔修復科,山東 青島 266003; 2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yī)院口腔修復種植科)
口腔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OHRQoL)的監(jiān)測及評估可以客觀反映口腔疾病對病人身心健康的影響,為口腔疾病防治效果的評價及不同治療方法的比較提供客觀依據(jù)[1]。牙列缺損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它不僅影響病人的咀嚼、發(fā)音和美觀,也使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2]。雖然,牙列缺損的可摘局部義齒(RDP)和固定義齒(FDP)修復在世界范圍內(nèi)應(yīng)用最多,但其對OHRQoL影響方面的研究卻不多[3]。因此,本研究應(yīng)用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OHIP-14)中文版[4]調(diào)查牙列缺損病人治療前后OHRQoL的變化,以期為牙列缺損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和治療效果的評估提供理論依據(jù)?,F(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2013年1—11月,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來我科就診并進行傳統(tǒng)修復的牙列缺損病人95例。納入標準:牙列缺損病人,符合RDP或FDP修復的適應(yīng)證;無影響口腔狀況的系統(tǒng)性疾??;無認知及精神障礙并能夠進行正常交流;同意參加本研究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其中75例行RDP修復,20例行FDP修復。兩組性別、年齡、修復牙齒數(shù)目及修復后牙咬合對數(shù)(POPs)見表1。
表1 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1臨床檢查 由同一名修復醫(yī)師在診室治療椅上利用一次性口鏡、探針和鑷子記錄病人的牙列狀況,包括缺牙的數(shù)目和部位、POPs、余留牙的情況及所選擇的修復類型。
1.2.2問卷調(diào)查 治療前由修復醫(yī)師向病人發(fā)放問卷A,要求病人獨立完成問卷,并當場收回。問卷A包括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年齡、性別、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經(jīng)濟狀況等)和OHIP-14中文版。修復治療完成6周后,醫(yī)師電話回訪病人并完成問卷B。問卷B包括OHIP-14中文版和病人對修復治療滿意度。
OHIP-14中文版涉及功能限制、生理疼痛、心理不適、生理障礙、心理障礙、社交障礙和殘障等7個領(lǐng)域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5個層次并有相應(yīng)的計分:無為0分,很少為1分,有時為2分,多數(shù)為3分,經(jīng)常為4分。量表總分0~56分,分數(shù)越高OHRQoL越差[4]。當一個條目的答案分數(shù)是3或4的時候,則該條目會對受試者造成生活質(zhì)量上的負面影響。如果負面影響的次數(shù)或比例越大,那么病人OHRQoL就越差[5]。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對修復前后的量表得分進行配對Wilcoxon符號秩和檢驗,對修復前后的負面影響經(jīng)歷情況進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RDP組病人治療前的OHIP-14量表總分中位數(shù)為10.00,治療后為5.00;FDP組病人治療前的OHIP-14量表總分中位數(shù)為9.50,治療后為0.50。兩組病人義齒修復后OHIP-14總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5.165、3.826,P<0.01)。修復前,RDP和FDP組病人在生理疼痛領(lǐng)域得分最高,分別為4.00和3.50。RDP組病人除功能限制領(lǐng)域、FDP組病人除社交障礙領(lǐng)域外,其他領(lǐng)域修復前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070~5.093,P<0.05)。見表2。
修復前經(jīng)常給牙列缺損病人帶來負面影響的依次為“吃東西不舒服”、“在他人面前不自在”、“不滿意自己的飲食”、“味覺變差”、“影響發(fā)音”、“在他人面前尷尬”及“不滿意日常生活”。RDP組病人以上條目修復前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313~26.552,P<0.05);FDP組病人僅“吃東西不舒服”和“在他人面前不自在”兩個條目修復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902、9.176,P<0.05)。見表3。
表2 牙列缺損病人修復治療前后OHIP-14量表得分情況比較[M(Q25,Q75)]
表3 牙列缺損病人修復前后負面影響經(jīng)歷比較(例(χ/%))
隨著當代醫(yī)學模式和健康觀轉(zhuǎn)變,牙科保健最終目標不僅要求沒有齲病、牙周病或者口腔腫瘤等疾病,還要求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活動的健康完好[6]。所以,在口腔診療時不僅要關(guān)心臨床指標,還要注重病人的主觀感受[7]。目前,用來檢測OHRQoL的量表較多,針對的人群也不同。OHIP-14反映了口腔疾病及防治對病人身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活動等方面綜合的影響[8]。OHIP-14由SLADE根據(jù)OHIP-49[9]精簡而成,具有與OHIP-49相同的測量維度、應(yīng)答方式和計分方法,并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精確度。辛蔚妮等[4]在2006年對OHIP-14進行翻譯、回譯、文化調(diào)適和改造建立OHIP-14中文版。經(jīng)驗證,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心理測量學性質(zhì),這為其在中國人群中的進一步推廣應(yīng)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牙列缺損影響病人的咀嚼、發(fā)音和美觀,使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牙列缺損修復前,兩組病人在生理疼痛領(lǐng)域的得分最高,提示病人在此領(lǐng)域的生活質(zhì)量較低。同時,“吃東西不舒服”是最常出現(xiàn)的負面影響,說明咀嚼進食問題是病人就診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與國內(nèi)其他學者的研究結(jié)果相同[10-11]。其次最常出現(xiàn)的負面影響為“在他人面前不自在”和“不滿意自己的飲食”。這要求醫(yī)生在臨床上首先解決病人的咀嚼和美觀問題。
本文結(jié)果顯示,兩種修復方式修復前后得分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兩種修復方式在短期內(nèi)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病人缺牙帶來的困擾,能夠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SZENTPETERY等[5]的研究也表明,兩種修復方式在使用1個月后均可減小病人所經(jīng)歷的負面影響數(shù)。然而,JOHN等[12]研究認為,RDP可因異物感等降低病人的OHRQoL。有研究認為,僅涉及磨牙的RDP并未提高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或者只有修復區(qū)域包括前牙時才起改善作用[13-14]。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與所選擇的研究對象有關(guān),本研究所選取的對象為所有類型的牙列缺損病人,而上述研究選取的對象僅為短牙弓病人;再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地域差異也可能造成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的主觀評價不同。MERICSKE-STERN[15]則認為對RDP的研究還不足,目前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表明這種修復方式可以改善病人的咀嚼、美觀及生活質(zhì)量。所以,有關(guān)這方面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文在經(jīng)歷負面影響的統(tǒng)計中,RDP組有7個條目修復前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FDP組僅有2個。表明與FDP相比,RDP修復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改善領(lǐng)域較廣。這可能由于RDP組缺牙數(shù)目比FDP組多,病人經(jīng)歷的負面影響大,所以病人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空間相對較大,國外的某些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16-17]。本研究中,對RDP修復病人而言,修復后最常出現(xiàn)的負面影響仍是“吃東西不舒服”,其次為“明顯疼痛”和“味覺變差”,修復前后“明顯疼痛”無明顯改善。這提示醫(yī)生雖然RDP可以減少病人所經(jīng)歷負面影響,但由于RDP本身的一些特點可能仍會帶來某些不適。因此,醫(yī)生在修復之前必須進行良好的醫(yī)患溝通,進行治療前的心理疏導,提高其義齒修復的成功率和滿意度[18]。
綜上所述,傳統(tǒng)的RDP和FDP修復均可提高病人的OHRQoL。至于不同牙列缺損類型和缺牙數(shù)目對OHRQoL的影響,還需進一步的分析。醫(yī)生應(yīng)根據(jù)病人的口腔條件并結(jié)合兩種修復方式的優(yōu)缺點和適應(yīng)證等為病人推薦最優(yōu)的修復方式。
[參考文獻]
[1] 王阿丹,凌均棨. 口腔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 2003,30(6):487-489.
[2] 景倩,張倩,李婷婷,等. 青島市中老年人牙齒齲失補及修復狀況的調(diào)查[J].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學報, 2013,49(4):354-356.
[3] MONTERO J, CASTILLO-OYAGUE R, LYNCH C D, et al. Self-perceived changes in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fter receiving different types of conventional prosthetic treatments: a cohort follow-up study[J]. J Dent, 2013,41(6):493-503.
[4] 辛蔚妮,凌均棨. 口腔健康影響程度量表的驗證研究[J]. 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6,41(4):242-245.
[5] SZENTPETERY A G, JOHN M T, SLADE G D, et al. Problems reported by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osthodontic treatment[J]. Int J Prosthodont, 2005,18(2):124-131.
[6] MEHTA A, KAUR G.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the concept, its assessment and relevance in dent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J]. Indian Journal of Dentistry, 2011,2(2):26-29.
[7] LOCKER D. Or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J]. Or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Dentistry, 2003,2:247-253.
[8] SLADE G D. Deriv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hort-form 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1997,25(4):284-290.
[9] SLADE G D, SPENCER A J.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J]. Community Dent Health, 1994,11(1):3-11.
[10] 陳清. 可摘局部義齒修復與口腔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相關(guān)性的研究[D]. 青島:青島大學, 2012.
[11] 張曉聰,陳卓凡,黃寶鑫,等. 牙列缺損種植義齒修復的口腔健康相關(guān)生活質(zhì)量研究[J]. 中華口腔醫(yī)學研究雜志, 2009,3(6):36-40.
[12] JOHN M T, KOEPSELL T D, HUJOEL P, et al. Demographic factors, denture status and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 2004,32(2):125-132.
[13] WOLFART S, MULLER F, GERSS J, et al. The randomized shortened dental arch study: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J]. Clin Oral Investig, 2014,18(2):525-533.
[14] ARMELLINI D B, HEYDECKE G, WITTER D J, et al. Effect of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 on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subjects with shortened dental arches: a 2-center cross-sectional study[J]. Int J Prosthodont, 2009,21(6):524-530.
[15] MERICSKE-STERN R. 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J]. Int J Prosthodont, 2008,22(5):508-511.
[16] OZHAYAT E B, GOTFREDSEN K. Effect of treatment with fixed and removable dental prostheses. An 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tudy[J]. J Oral Rehabil, 2012,39(1):28-36.
[17] JOHN M T, REISSMANN D R, SZENTPETERY A, et al. An approach to defin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rosthodontics[J]. J Prosthodont, 2009,18(5):455-460.
[18] 陳清,張倩,許家森. 病人對膠連和鑄造可摘局部義齒滿意度的比較[J]. 齊魯醫(yī)學雜志, 2012,27(5):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