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2歲半了,比起我自己2歲半時的樣子,還真是有很多的不同。爺爺奶奶的共識是現(xiàn)在的孩子聰明多了,別看年齡小,心眼兒卻不小,常常做些讓人想不到、猜不透的事。陪著孩子慢慢長大,她的調(diào)皮、天真、可愛,她的每一個小小進步,都讓做爸爸的我滿懷憧憬和幸福。
記得女兒剛會走路的時候,看她乖巧的樣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她趕緊學會“走路”,最好能一下子就跑起來。所以,看到她一步三晃、跌跌撞撞的時候,我總會不時去扶她一把,好讓她按照“正常的路線和步法”走。后來,通過學習育兒書籍和親子雜志,知道現(xiàn)在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早走路,給孩子買了很多“學步車”、“學步鞋”等,目的很明確,用最短的時間讓孩子學會走路,正所謂欲速則不達,家長這種“功利”行為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所以,我后來再也沒有干涉過女兒的“走路計劃”,耐心陪伴著她,讓她按照自己的速度長大。
隨著認知能力的不斷提高,女兒越來越活躍,無論見到什么總喜歡問:“這是什么?”,一副“十萬個為什么”的樣子,仔細想想這對于孩子來說可是一個大進步,她能很主動地去了解她所不懂的東西。所以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帶著孩子出去“回歸自然”,讓孩子盡量多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當孩子問我“這是什么”的時候,我也都很耐心地跟她解釋,使用標準的普通話,讓她聽清楚;有條件的話讓她靠近實物,近距離地看一下。對于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會求助于圖書館和網(wǎng)絡,之后再向她解釋。作為過來人,我的經(jīng)驗就是,做爸爸需要多換位思考,多去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動。
女兒現(xiàn)在2歲半了,比之前調(diào)皮了很多,似乎有點多動,學會了翻箱倒柜,學會了不理大人說的話,我說我的,她玩她的。為了改變孩子的這種習慣,我為她買了兒童益智類的玩具,如積木、兒童掛圖……當然,買這些東西并不是專門為了讓孩子學習,也不是為了轉(zhuǎn)移她的注意力,而是我會因此抽固定的時間和女兒相處、游戲,每天至少一次。“爸爸當老師”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孩子的記憶力很驚人,很多東西都是“過目不忘”的,時間長了,比我說得還快。再好的益智玩具都比不上和爸爸一起玩耍,一起游戲。
隨著親子教育的深入,女兒還養(yǎng)成很多好的生活習慣,如飯前不用大人提醒,自己主動接水洗手,有時候我們大人忘記了她都不會忘記。
總結(jié):
初為人父的我,沒有因為這個小生命的到來而措手不及,我清楚地知道養(yǎng)育孩子是個艱難的命題。這不僅是一朝一夕的付出,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實踐。所以才有了我陪寶貝樂此不疲的嬉戲,才有了她看不到爸爸總會詢問我的目光,才有了每個夕陽下女兒左手牽媽媽右手牽爸爸的幸福時刻!
寶寶:丁悅航(笑笑)
爸爸:丁新峰(從事財務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