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明
摘 要: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同時,激烈的競爭也時刻的伴隨著。高層建筑施工越來越多,要求也較多層建筑高出很多,即要求施工人員認真,又要求施工過程細致。文章通過對高屋建筑施工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影響施工質量的相關因素,與多層建筑施工比較,對其差異作一簡單的討論分析。
關鍵詞:高層建筑;施工特點;施工技術
1 前言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市場上的一些新型材料和先進技術也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對高層建筑的施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設計人員要認真執(zhí)行法律法規(guī),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出適合本工程的規(guī)章制度及操作程序,施工人員要達到一定的技術水平,并接受具體的安全培訓才能上崗。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施工項目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
2 高層建筑的施工特點
2.1 基礎打的深。
考慮到使用者的安全,一定要確保高層建筑的穩(wěn)定性,通常規(guī)定,高層建筑基礎的深度應至少為其總高度的1/12;需要注意的是樁基所埋深度應至少為其總高度的1/15(樁的長度不計算在內),下面還得有一層以上的地下室。所以,基礎在底下的深度要大于等于5米。部分超高層建筑的地基達到了20米?;A越深,施工的難度越大,越復雜,這就要求施工人員需要有更高的技術水平。
2.2 施工技術要求高
現(xiàn)澆技術被普遍的應用在鋼筋混凝土上,各種型號的鋼材應用在了高層建筑施工中,做好工業(yè)化模板、鋼筋連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在施工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F(xiàn)在的高層建筑施工,無論是在其外觀和使用上,還是在其的安全設施上,都要嚴格的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或者標準,例如:消防設施的配備、防水設施的制作都要比多層建筑要求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施工方要有好的資質,優(yōu)良的技術水平。
2.3 具有很長的周期
每棟多層住宅的平均施工工期約為10個月,高層建筑的施工周期約為2年。結構和裝飾的施工周期整個施工周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在這兩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的控制施工周期。由于高層結構各不相同,所以施工方法也是不同的。高層建筑施工中現(xiàn)澆混凝土是很重要的工序,如何確定模板體系是現(xiàn)澆混凝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選好模板體系,才能減少主體結構的施工工期,進而減少工程成本。
2.4 高層建筑工程量大,經(jīng)查閱相關資料,目前國內的高層建筑平均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工程量大,施工技術要求高,對施工單位資質要求嚴格、涉及的面比較廣。這就要求高層建筑施工要經(jīng)過縝密的設計,并做好精心的準備工作,監(jiān)督好施工過程,以達到預期的施工要求,可見,施工量如此之大。
3 高層建筑施工中的關鍵施工技術
3.1 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在空間設置上,通常都是小空間在上,大空間在下,并成軸線分布,雖然與機構力學的要求不一致,但這一技術一致被很多施工方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層建筑結構下部樓層受力大于上部,正常是越往上墻面和柱子越少,這就加大了軸間距。結合實際的情況,設計建筑結構要不同于常規(guī)方法,即上面的空間小于下面,也就是上面的墻面或者是柱子要有很大的剛度,下面的墻面或者是柱子的剛度可以適當?shù)男∫恍R脒_到這種結構,就應該在樓層設置轉換層。設置轉換層還要考慮外筒和內筒剛度以及自身的高度。設計好轉換層的高度,有利于提高高層建筑體的抗震能力,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施工單位在設計時要限制轉換層高度,以此來減小上下層的位移和內力突變。通過控制側向剛度比可以控制層間位移角及內力突變。對于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或筒體結構,可采取以下措施強化下部結構:加大筒體及落地墻厚度,提高混凝土強度,在房屋周邊增置部分剪力墻、壁式框架或樓梯間筒體,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墻開洞、開口、減小墻厚等。
3.2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檢查混凝土質量,首先要檢測其抗壓強度。此強度直接收水泥強度的影響,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時,高號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壓強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時,水泥標號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強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強度越低。水灰比不變時,通過增大混凝土和易性,來增大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顯而易見,水泥強度和水灰比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所以選好水泥標號和控制好水灰比這兩點至關重要。在保障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即盡量降低混凝土的標準差?;炷恋膹姸入m然有一定離散性,但通過科學管理可以使其達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標準差能反映施工單位的實際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標準差越小??梢哉f,混凝土質量控制實質上是標準差的控制。
3.3 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施工,由于其結構、建筑特點的要求,大多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在一起,大部分主樓被裙房包圍。要想將高層與裙房脫開,傳統(tǒng)的技術是設變形縫,但變形縫的設計又不美觀,容易出現(xiàn)雙梁、雙墻等現(xiàn)象,這樣平面布局的設計就有了困難,通過技術人員的不斷摸索與嘗試,便有了施工后澆帶法的施工技術,近些年來,隨著高層建筑的增多,這種技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改善。一般來說,在施工過程中,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有助于上部結構順利施工,但也有的工程是先作高層施工,再作低層施工,但無論哪一種施工方式,都需要按施工圖紙預留施工后澆帶,包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主體工程完工后,用微膨脹混凝土將預留部分進行澆筑,使其連接成一個整體。通過澆筑后,就可以降低一部分高層與低層間的差異沉降量,之后再補充施工后澆帶混凝土,二者的差異沉降量就更小,這樣差異沉降量對主體結構的影響就很小了。再有,需注意,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要在主體結構完工兩個月后澆筑混凝土,這時混凝土收縮量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后澆帶位置的選擇也有講究,不宜選擇在結構受力大的部位,而宜選擇在彎矩小,剪力也小的位置,如建筑梁、板的變形縫反彎點附近;也可選擇在梁、板的中部,雖然彎矩大,但剪力很小。在施工后澆帶位置,需注意即使混凝土是后澆工序進行的,但是鋼筋要完好、牢固、避免有斷裂。對于后澆處跨度小的,需一次性配足鋼筋;對于后澆處跨度大的,在后澆前,鋼筋可以按技術要求規(guī)定斷開,但是后澆混凝土前必須將其焊接完好。為保證建筑安全,后澆帶的配筋,也必須按規(guī)定的技術要求配置,即要求其強度必須大于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所產(chǎn)生的內力,這個數(shù)值可以通過差異沉降變形的數(shù)據(jù)反推得到,在配筋時再適當進行提高。后澆帶的寬度也有講究,不宜過寬或過窄,即便于施工,也要符合建筑結構構造的要求,一般以700~1000mm為宜。施工后澆帶的斷面以留直縫為宜,最重要的是保證混凝土澆筑后連接牢固,不會造成危險或事故。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因此,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業(yè)內人士的重視。文章通過對高屋建筑施工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影響施工質量的相關因素,與多層建筑施工比較,對其差異作一簡單的討論分析。希望我們的研究對專業(yè)人員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高層建筑施工技術[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