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翠英等
摘要: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 對萊蕪市范圍內栽培水生觀賞植物的園林應用現狀進行了調查,并記錄了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及生境特點。結果表明:萊蕪水生觀賞植物共計38科94種;從中篩選出了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市場開發(fā)前景的優(yōu)良植物資源。建議對濕地植物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
關鍵詞:水生觀賞植物;濕地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0.2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96-04
萊蕪市位于泰山東麓,境內河流有汶河和淄河兩大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流域面積近2 500 km2。萊蕪濕地主要包括沼澤、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水庫、池塘等各種自然和人工濕地。
萊蕪濕地處于淡水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多變,環(huán)境條件復雜,多樣的生境能容納更多的生物多樣性,造就了萊蕪濕地植物區(qū)系復雜,物種多樣性較高。但此前尚未有人對萊蕪水生觀賞植物進行過系統(tǒng)詳細的調查。因此,開展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研究,有選擇地擴大水生觀賞植物的種類,找到更多既能美化環(huán)境又能治理水體的水生植物,對于促進萊蕪市“園林城市”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調查研究方法
采取文獻資料查閱和野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查閱萊蕪水文資料、《山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等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收集有代表性的水生植被分布及開發(fā)的現狀資料,并對萊蕪水生植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
2萊蕪水生觀賞植物種類及其分布特點
萊蕪市濕地植物種類較多,包括沼生植物、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對水生植物資源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萊蕪市水生植物有38科近100種(包括種以下分類單元),在所調查的水生植物組成中,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Composiae)、十字花科(Liliaceae)、莎草科(Cyoeraceae)、唇形科(Labiatae)、禾本科(Gramineae)、柳葉菜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所包含的植物種類均達3種以上,占到全部濕地植物種數的30%以上,從這幾個科的組成上反映出萊蕪水生植物的特點。根據其綜合利用價值的大小,選出了具一定園林水體應用價值的植物,并按照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萊蕪市水生植物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
2.1 沉水型觀賞植物
3萊蕪水生植物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3.1應用種類少,品種單一
萊蕪水生植物資源豐富,但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種類少,尤其在新建的人工水景中,所用水生植物品種單調,且缺少搭配種植。大部分水生植物從外地引種栽培,目前只限于蓮、睡蓮、香蒲、蘆葦、梭魚草、黃菖蒲(水生鳶尾)等20多種,而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鄉(xiāng)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植物還未被引種或馴化。
3.2缺乏對水生植物生態(tài)習性的研究意識
大多數景觀設計師對水生植物了解不多,植物學知識貧乏,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驅使,不了解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投入大量資金從其他省市甚至國外引進新品種,導致新品種生長勢差甚至死亡,造成了資源浪費。部分水生植物無性繁殖能力或種子繁殖能力甚強,如果超過設計需要的范圍而不予控制,便會造成過度蔓延的狀況,直接破壞原先的景觀效果,更不利于植物景觀的長久維持;有的甚至通過侵占、擠壓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而擴張,形成單一優(yōu)勢種,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生態(tài)群落的不穩(wěn)定。
3.3缺少專業(yè)的水生植物生產基地
萊蕪市擁有大量的苗圃,但沒有水生植物的生產栽培基地。這直接導致水生植物用苗短缺,成為制約萊蕪當地水生植物利用的瓶頸。觀賞性水生植物的養(yǎng)殖和引進都有其自身的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引進觀賞性水生植物。
4萊蕪水生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途徑
4.1加強鄉(xiāng)土水生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與利用
鄉(xiāng)土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不僅在引種過程中成活率高,而且取材極其方便,營造出來的景觀具有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一些水生植物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當前重要的工作是開展?jié)竦刂参镔Y源調查,篩選有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加以保護并積極開發(fā)利用。
4.2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繁殖基地
為了營造高品位的景觀效果,提升景觀層次,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基地勢在必行?;夭粌H可以進行引種馴化,而且還可以培育更多的新品種植物,用來豐富設計素材庫。對珍稀瀕危植物,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擴大其生物種群,建立或恢復其適生生境,保護和發(fā)展珍稀瀕危生物資源。園林部門應協同植物分類專業(yè)人員應及時捕捉國內外新品種信息,按照適地的原則進行引進,重點引種馴化耐寒、耐水濕、管理粗放、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園林水生植物。對已引種成功的品種,如睡蓮、香蒲、蘆葦、千屈菜、黃菖蒲、水蔥等進行擴繁推廣,以此豐富水體景觀營造的素材庫。
4.3加強種質資源選育研究
總的看來,萊蕪市常見沉水型植物、漂浮型植物、浮葉型植物品種豐富,挺水型植物更有優(yōu)勢,常見濕生植物基本匯聚了華北地區(qū)的主要濕生植物品種,體現了萊蕪濕地植物資源的豐富現狀和區(qū)位優(yōu)勢。種質資源選育工作,應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特性,充分利用時間變化和垂直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生態(tài)位,建立物種豐富、結構合理、富于季相變化的濕地植物群落,以提高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改善脆弱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良性、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善倫,吳志芬,張偉. 山東植物區(qū)系地理[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
[2]李法曾. 山東植物精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峰祥,張福鑫,閻永亮,等.萊蕪香山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現狀與開發(fā)利用對策[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2:69-74.
[4]文燕冬,王海洋,張建林.重慶地區(qū)水生觀賞植物資源多樣性及其利用初探[J]. 西南園藝,2005,3:18-21.
[5]張佳平,丁彥芬. 中國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評價及園林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12:18-23.endprint
摘要: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 對萊蕪市范圍內栽培水生觀賞植物的園林應用現狀進行了調查,并記錄了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及生境特點。結果表明:萊蕪水生觀賞植物共計38科94種;從中篩選出了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市場開發(fā)前景的優(yōu)良植物資源。建議對濕地植物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
關鍵詞:水生觀賞植物;濕地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0.2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96-04
萊蕪市位于泰山東麓,境內河流有汶河和淄河兩大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流域面積近2 500 km2。萊蕪濕地主要包括沼澤、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水庫、池塘等各種自然和人工濕地。
萊蕪濕地處于淡水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多變,環(huán)境條件復雜,多樣的生境能容納更多的生物多樣性,造就了萊蕪濕地植物區(qū)系復雜,物種多樣性較高。但此前尚未有人對萊蕪水生觀賞植物進行過系統(tǒng)詳細的調查。因此,開展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研究,有選擇地擴大水生觀賞植物的種類,找到更多既能美化環(huán)境又能治理水體的水生植物,對于促進萊蕪市“園林城市”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調查研究方法
采取文獻資料查閱和野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查閱萊蕪水文資料、《山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等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收集有代表性的水生植被分布及開發(fā)的現狀資料,并對萊蕪水生植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
2萊蕪水生觀賞植物種類及其分布特點
萊蕪市濕地植物種類較多,包括沼生植物、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對水生植物資源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萊蕪市水生植物有38科近100種(包括種以下分類單元),在所調查的水生植物組成中,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Composiae)、十字花科(Liliaceae)、莎草科(Cyoeraceae)、唇形科(Labiatae)、禾本科(Gramineae)、柳葉菜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所包含的植物種類均達3種以上,占到全部濕地植物種數的30%以上,從這幾個科的組成上反映出萊蕪水生植物的特點。根據其綜合利用價值的大小,選出了具一定園林水體應用價值的植物,并按照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萊蕪市水生植物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
2.1 沉水型觀賞植物
3萊蕪水生植物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3.1應用種類少,品種單一
萊蕪水生植物資源豐富,但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種類少,尤其在新建的人工水景中,所用水生植物品種單調,且缺少搭配種植。大部分水生植物從外地引種栽培,目前只限于蓮、睡蓮、香蒲、蘆葦、梭魚草、黃菖蒲(水生鳶尾)等20多種,而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鄉(xiāng)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植物還未被引種或馴化。
3.2缺乏對水生植物生態(tài)習性的研究意識
大多數景觀設計師對水生植物了解不多,植物學知識貧乏,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驅使,不了解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投入大量資金從其他省市甚至國外引進新品種,導致新品種生長勢差甚至死亡,造成了資源浪費。部分水生植物無性繁殖能力或種子繁殖能力甚強,如果超過設計需要的范圍而不予控制,便會造成過度蔓延的狀況,直接破壞原先的景觀效果,更不利于植物景觀的長久維持;有的甚至通過侵占、擠壓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而擴張,形成單一優(yōu)勢種,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生態(tài)群落的不穩(wěn)定。
3.3缺少專業(yè)的水生植物生產基地
萊蕪市擁有大量的苗圃,但沒有水生植物的生產栽培基地。這直接導致水生植物用苗短缺,成為制約萊蕪當地水生植物利用的瓶頸。觀賞性水生植物的養(yǎng)殖和引進都有其自身的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引進觀賞性水生植物。
4萊蕪水生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途徑
4.1加強鄉(xiāng)土水生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與利用
鄉(xiāng)土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不僅在引種過程中成活率高,而且取材極其方便,營造出來的景觀具有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一些水生植物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當前重要的工作是開展?jié)竦刂参镔Y源調查,篩選有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加以保護并積極開發(fā)利用。
4.2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繁殖基地
為了營造高品位的景觀效果,提升景觀層次,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基地勢在必行?;夭粌H可以進行引種馴化,而且還可以培育更多的新品種植物,用來豐富設計素材庫。對珍稀瀕危植物,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擴大其生物種群,建立或恢復其適生生境,保護和發(fā)展珍稀瀕危生物資源。園林部門應協同植物分類專業(yè)人員應及時捕捉國內外新品種信息,按照適地的原則進行引進,重點引種馴化耐寒、耐水濕、管理粗放、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園林水生植物。對已引種成功的品種,如睡蓮、香蒲、蘆葦、千屈菜、黃菖蒲、水蔥等進行擴繁推廣,以此豐富水體景觀營造的素材庫。
4.3加強種質資源選育研究
總的看來,萊蕪市常見沉水型植物、漂浮型植物、浮葉型植物品種豐富,挺水型植物更有優(yōu)勢,常見濕生植物基本匯聚了華北地區(qū)的主要濕生植物品種,體現了萊蕪濕地植物資源的豐富現狀和區(qū)位優(yōu)勢。種質資源選育工作,應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特性,充分利用時間變化和垂直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生態(tài)位,建立物種豐富、結構合理、富于季相變化的濕地植物群落,以提高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改善脆弱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良性、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善倫,吳志芬,張偉. 山東植物區(qū)系地理[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
[2]李法曾. 山東植物精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峰祥,張福鑫,閻永亮,等.萊蕪香山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現狀與開發(fā)利用對策[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2:69-74.
[4]文燕冬,王海洋,張建林.重慶地區(qū)水生觀賞植物資源多樣性及其利用初探[J]. 西南園藝,2005,3:18-21.
[5]張佳平,丁彥芬. 中國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評價及園林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12:18-23.endprint
摘要: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 對萊蕪市范圍內栽培水生觀賞植物的園林應用現狀進行了調查,并記錄了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及生境特點。結果表明:萊蕪水生觀賞植物共計38科94種;從中篩選出了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市場開發(fā)前景的優(yōu)良植物資源。建議對濕地植物資源進行合理保護和開發(fā)利用。
關鍵詞:水生觀賞植物;濕地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利用
中圖分類號:S680.24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096-04
萊蕪市位于泰山東麓,境內河流有汶河和淄河兩大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條支流,流域面積近2 500 km2。萊蕪濕地主要包括沼澤、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水庫、池塘等各種自然和人工濕地。
萊蕪濕地處于淡水流域,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多變,環(huán)境條件復雜,多樣的生境能容納更多的生物多樣性,造就了萊蕪濕地植物區(qū)系復雜,物種多樣性較高。但此前尚未有人對萊蕪水生觀賞植物進行過系統(tǒng)詳細的調查。因此,開展水生觀賞植物資源的研究,有選擇地擴大水生觀賞植物的種類,找到更多既能美化環(huán)境又能治理水體的水生植物,對于促進萊蕪市“園林城市”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調查研究方法
采取文獻資料查閱和野外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查閱萊蕪水文資料、《山東植物志》、《中國植物志》等有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收集有代表性的水生植被分布及開發(fā)的現狀資料,并對萊蕪水生植物進行詳細調查研究。
2萊蕪水生觀賞植物種類及其分布特點
萊蕪市濕地植物種類較多,包括沼生植物、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對水生植物資源的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萊蕪市水生植物有38科近100種(包括種以下分類單元),在所調查的水生植物組成中,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Composiae)、十字花科(Liliaceae)、莎草科(Cyoeraceae)、唇形科(Labiatae)、禾本科(Gramineae)、柳葉菜科(Rosaceae)、豆科(Leguminosae)所包含的植物種類均達3種以上,占到全部濕地植物種數的30%以上,從這幾個科的組成上反映出萊蕪水生植物的特點。根據其綜合利用價值的大小,選出了具一定園林水體應用價值的植物,并按照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萊蕪市水生植物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
2.1 沉水型觀賞植物
3萊蕪水生植物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3.1應用種類少,品種單一
萊蕪水生植物資源豐富,但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種類少,尤其在新建的人工水景中,所用水生植物品種單調,且缺少搭配種植。大部分水生植物從外地引種栽培,目前只限于蓮、睡蓮、香蒲、蘆葦、梭魚草、黃菖蒲(水生鳶尾)等20多種,而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鄉(xiāng)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菖蒲、燈芯草、水鱉、水蔥、荇菜、槐葉萍、蘋、滿江紅、黑三棱等植物還未被引種或馴化。
3.2缺乏對水生植物生態(tài)習性的研究意識
大多數景觀設計師對水生植物了解不多,植物學知識貧乏,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驅使,不了解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投入大量資金從其他省市甚至國外引進新品種,導致新品種生長勢差甚至死亡,造成了資源浪費。部分水生植物無性繁殖能力或種子繁殖能力甚強,如果超過設計需要的范圍而不予控制,便會造成過度蔓延的狀況,直接破壞原先的景觀效果,更不利于植物景觀的長久維持;有的甚至通過侵占、擠壓其它植物的生長空間而擴張,形成單一優(yōu)勢種,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造成生態(tài)群落的不穩(wěn)定。
3.3缺少專業(yè)的水生植物生產基地
萊蕪市擁有大量的苗圃,但沒有水生植物的生產栽培基地。這直接導致水生植物用苗短缺,成為制約萊蕪當地水生植物利用的瓶頸。觀賞性水生植物的養(yǎng)殖和引進都有其自身的要求,要根據具體情況引進觀賞性水生植物。
4萊蕪水生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途徑
4.1加強鄉(xiāng)土水生植物資源調查、開發(fā)與利用
鄉(xiāng)土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不僅在引種過程中成活率高,而且取材極其方便,營造出來的景觀具有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由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一些水生植物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當前重要的工作是開展?jié)竦刂参镔Y源調查,篩選有觀賞價值的水生植物,加以保護并積極開發(fā)利用。
4.2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繁殖基地
為了營造高品位的景觀效果,提升景觀層次,建立專門的水生植物基地勢在必行。基地不僅可以進行引種馴化,而且還可以培育更多的新品種植物,用來豐富設計素材庫。對珍稀瀕危植物,以就地保護為主、遷地保護為輔,擴大其生物種群,建立或恢復其適生生境,保護和發(fā)展珍稀瀕危生物資源。園林部門應協同植物分類專業(yè)人員應及時捕捉國內外新品種信息,按照適地的原則進行引進,重點引種馴化耐寒、耐水濕、管理粗放、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園林水生植物。對已引種成功的品種,如睡蓮、香蒲、蘆葦、千屈菜、黃菖蒲、水蔥等進行擴繁推廣,以此豐富水體景觀營造的素材庫。
4.3加強種質資源選育研究
總的看來,萊蕪市常見沉水型植物、漂浮型植物、浮葉型植物品種豐富,挺水型植物更有優(yōu)勢,常見濕生植物基本匯聚了華北地區(qū)的主要濕生植物品種,體現了萊蕪濕地植物資源的豐富現狀和區(qū)位優(yōu)勢。種質資源選育工作,應根據不同水生植物的生態(tài)特性,充分利用時間變化和垂直空間和時間變化的生態(tài)位,建立物種豐富、結構合理、富于季相變化的濕地植物群落,以提高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改善脆弱的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實現良性、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善倫,吳志芬,張偉. 山東植物區(qū)系地理[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
[2]李法曾. 山東植物精要[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王峰祥,張福鑫,閻永亮,等.萊蕪香山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現狀與開發(fā)利用對策[J].山東農業(yè)科學,2009,2:69-74.
[4]文燕冬,王海洋,張建林.重慶地區(qū)水生觀賞植物資源多樣性及其利用初探[J]. 西南園藝,2005,3:18-21.
[5]張佳平,丁彥芬. 中國野生觀賞植物資源調查評價及園林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2,12:18-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