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以來彭燕郊研究述評

      2014-03-25 05:19:09園,易
      關鍵詞:燕郊詩人詩歌

      黃 園,易 彬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新時期以來彭燕郊研究述評

      黃 園,易 彬

      (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目前學界對于彭燕郊的研究,多在詩人層面。文章擬從彭燕郊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出版情況,彭燕郊各時期詩歌總體研究、中西詩學研究、多維度的詩歌主題與意象研究等方面進行綜述,并敘及尚未充分展開的一些方面,以期能涉及中國現(xiàn)當代詩學的諸多問題,揭示出當代文藝發(fā)展的若干側(cè)面。

      彭燕郊;詩歌研究;文學活動;研究述評

      目前學界對于彭燕郊的認識,主要還是在詩人層面。彭燕郊1938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39年,年僅19歲的他得到了素未謀面的胡風的特別看重,其詩《戰(zhàn)斗的江南季節(jié)》(含《冬日》等四首)刊載于胡風主編的《七月》第4集第3期的頭條位置。日后,彭燕郊即被目為“七月派”的重要詩人??v觀其七十年(1938-2008)創(chuàng)作生涯,各個時段都有出色的作品,但總體說來,彭燕郊仍被認為是“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詩人”,一個具有“多種邊緣性”的詩人:“既處在地域、社會、權利格局的邊緣,也處在詩潮、流派、趣味的邊緣,甚至他使用的文體也是邊緣的?!盵1]對彭燕郊研究進行述評,不僅將涉及中國現(xiàn)當代詩學的諸多問題,也能揭示當代文藝發(fā)展的若干側(cè)面。

      一、彭燕郊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出版

      一個作家基礎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出版的程度,既能顯示實際研究進展,也能反映作家的知名度以及社會認可度。建國前,彭燕郊曾出版《春天——大地的誘惑》等詩集4種,①較早即確立了詩名。1950年代出版了《湖南歌謠選》(1954)和《文藝學習手記》(1955)。前者是其在湖南參加土改時搜集整理的地方歌謠,后者是當時“文藝學習”的體會,彭燕郊后來稱其為“表態(tài)性的”、“應景的東西”[2]。大致而言, 1940-1950年代,彭燕郊著述的出版量不算小,被“抗戰(zhàn)文藝史”這類文學史著提及,②獲得了詩歌名聲;同時,其與時代語境的復雜關聯(lián)、其對于民間文藝的愛好,都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

      新時期以來,彭燕郊著述的整理出版較為零散,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詩集僅有《彭燕郊詩選》(1984)、《當代湖南作家作品選·彭燕郊卷》(1997)兩種。其他單冊著作有散文詩集《高原行腳》(1984)和《夜行》(1998),詩論集《和亮亮談詩》(1991)、隨筆集《紙墨飄香》(2005)、潛在作品集《野史無文》(2006)。合集則有三卷四冊的《彭燕郊詩文集》(2006)。③此外,坊間還有多種自印的彭燕郊作品集,如《混沌初開》(1996)、《芭蕉葉上詩》(2004)、《彭燕郊詩文選》(2006)。前兩者是彭燕郊本人自印,顯示了他試圖藉此得到更多詩歌交流的藝術沖動。后者為知名詩歌民刊《詩歌與人》第13期,是彭燕郊獲得“詩歌與人獎”后,黃禮孩主編出版的專輯。

      不難看出,彭燕郊生前即有一個小小的出版熱潮。2008年逝世之后,整理出版的文獻也愈加豐富,先是“彭燕郊紀念文叢”出版,回憶文章首次結(jié)集出版(《那代人》,2009)。隨后則有講稿(《彭燕郊談中外詩歌》,2011)、書信(《梅志彭燕郊來往書信全編》,2012)、日記(《彭燕郊土改日記》,2013)、談話錄(《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談話錄》,2014)等多種樣式。因此,可將此視為彭燕郊文獻整理出版的一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

      具體研究也與此態(tài)勢相符。第一部彭燕郊研究著作是一位非文學專業(yè)人士寫的《認識彭燕郊》(2002)。彭燕郊逝世前后,則有《堅貞的詩路歷程:彭燕郊評介集》(2007)、《彭燕郊評傳》(2008)、《默默者存——彭燕郊創(chuàng)作研討會實錄暨論文選》(附《懷念集》,2009)等著作。涉及到評傳、研究資料的歷史回顧、專題會議論文集、紀念文集等多個層面,顯示了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總體而言,基礎性文獻資料的整理與出版已呈現(xiàn)出多樣化態(tài)勢,顯示了新世紀、特別是逝世之后,彭燕郊研究工作已進入了一個相對受關注的階段。

      二、彭燕郊各時期詩歌總體研究

      彭燕郊以詩歌名世,詩歌始終是彭燕郊研究的重心之所在。大致而言,彭燕郊的詩歌寫作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建國前、建國后到文革結(jié)束、新時期以來。各時期詩歌特色不一,研究也是各有側(cè)重。大致而言,對于第一階段的研究多是在“七月派”的整體語境下展開的,第二階段與“潛在寫作”相關聯(lián),第三階段則從各種視角出發(fā),全面審視彭燕郊詩歌的“超越”與“變法”。

      (一)建國前的詩歌研究

      較早時候,彭燕郊詩歌基本上放在“七月派”的語境下展開。彭燕郊被認為是在詩歌中表現(xiàn)了胡風所謂中國人“精神奴役的創(chuàng)傷和生活欲求”這一深刻歷史命題的詩人。其詩歌充滿“主觀戰(zhàn)斗精神”,充滿“心靈能量的滲人”,具有高度的“心靈強度”和“心理張力”;充滿了“‘七月派’詩人正視現(xiàn)實人生、關注下層民眾的傳統(tǒng)”,無論“從題材、內(nèi)容、還是范圍方面,都體現(xiàn)出社會性、公共性與價值承擔”[3]。

      不過總體考察,在“七月派”研究中,彭燕郊并不居于主要位置。這與知名度有關,彭燕郊常年偏居湖南,知名度遜于“七月派”其他一些詩人。也跟其詩歌個性有關,不少學者注意到了彭燕郊建國前詩歌中的現(xiàn)代主義因子,鄭長天認為當時彭燕郊“間接地從魯迅和‘七月派’同人那里接受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影響,由此初具現(xiàn)代意識,創(chuàng)作也潛移默化地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主義的萌芽,從而形成了詩人自己所說的‘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美學特征?!盵4]劉長華則指出彭燕郊在桂林時期的一些作品“具有鮮明的現(xiàn)代主義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意味著詩人已經(jīng)在努力地超越著自己前期的相對樸素的現(xiàn)實主義,超越著審美維度相對單一的‘抗戰(zhàn)體’,給自己的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質(zhì)素,豐富了自己詩歌的藝術個性,詩人已經(jīng)上升到了與世界文學思潮對話的臺階之上,在其心路歷程中具有界碑性的意義?!盵5]

      (二)建國后到文革結(jié)束時期的詩歌研究

      相比于建國初期寫下的《最初的新中國的旗》、《高興大媽》等作品,學界更關注彭燕郊1955年受“胡風案”牽連被捕之后,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二十多年間,那些“用生命之血釀造的無比辛酸苦澀的流向干渴的心的熱淚灌溉出來的”[6],后來被稱之為“潛在寫作”的作品。陳思和將“潛在寫作”定義為“那些寫出來后沒有及時發(fā)表的作品,從作家的角度來定義,也就是指作家不是為了公開發(fā)表而進行的寫作活動”[7];認為他們同樣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嚴肅思考,是那個時代精神現(xiàn)象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有機組成。重視這種已經(jīng)存在的文學現(xiàn)象,才能真正展示時代精神的豐富性和多元性[8]。

      “潛在寫作”命題的提出得到了學界的積極響應,包括彭燕郊本人?!兑剐小放c《野史無文》這兩部作品集的出版,和陳思和教授直接相關,彭燕郊在《我應該怎樣想——一些原生態(tài)思想素材》、談話錄《我不能不探索》中,對“潛在寫作”均有較多自述,可以說,彭燕郊對于這一類寫作的認知乃是被“潛在寫作”這一概念所激活。研究者對此也較多關注。劉志榮認為彭燕郊此時的作品是這個“中國知識分子所遭遇到的最為酷烈的精神煉獄,做了非常具有心理深度的見證,尤其是《空白》,它的表現(xiàn)力絕不比沈從文的‘囈語狂言’差。”[9]容小明則指出彭燕郊此階段詩作“深化了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精神”,詩風也有較大轉(zhuǎn)變:“原先那個對生活滿懷熱望與信心,對陽光、春雷、風花雪月、草木山川等萬事萬物之美都非常敏于感受并富于審美情趣的詩人,竟然變成了習于抑郁的沉思與隱忍的獨白,用冷峻的幽默與慍怒的抗訴來與遭遇對話,對真理進行上天入地的追問的兀傲的狂狷?!盵10]

      (三)新時期以來詩歌研究

      步入老年的彭燕郊被認為是“在詩歌藝術上的探索卻有新的進展,新的開拓”[11]。詩作《畫仙人掌》、《鋼琴演奏》、《東山魁夷》、《小澤征爾》、《罪淚》、《陳愛蓮》、《德彪西〈月光〉語譯》等,被認為是“衰年變法,無限超越”[12],無論是在思想的開闊、繁富和深入還是語言的變異、繁雜等方面都明顯超越于此前的詩作,尤其散文詩《混沌初開》。

      此階段彭燕郊的詩“將個體在社會和宇宙中關于生命和生存的本體性思考和終極性的追問,在繁復深邃的想象空間中被空前的張揚和凸現(xiàn)出來?!痹娙说脑娮鳂嫵闪艘粋€“異常寬闊”、“龐大而動人”的藝術世界,是“一朵充滿奇跡的火焰”,充滿“感染力”與“生命力”,具有著如海子所說的“一次性的詩歌行動”的意義,是“一束不滅的精神火焰”,“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薄昂槎苓_,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11]李振聲則認為彭燕郊此時的詩歌是“一氣呵成,通體圓潤的”,《陳愛蓮》、《小澤征爾》等詩充分展現(xiàn)了“詩的潛能,藝術的潛能,人性的潛能,精神和心靈的潛能”,而那“《混沌初開》式的混沌”呈現(xiàn)了“詩境的多種向度和眾多可能性”[13]。

      彭燕郊前后詩歌比較研究是較多出現(xiàn)的一重視角。鄭長天、周明俠認為彭燕郊后期詩歌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影響更加明顯,更加注重“思考”、“通感”、“散文化”[14]。但彭燕郊詩歌中所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又有所不同,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根”是悲觀的,主體精神是向“下”的,而彭燕郊詩歌則是在苦難中堅定的尋求“光”,尋求出路[15]。此外,鄭長天《思考的藝術:論彭燕郊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16]、王士強《富于張力的藝術探索——論彭燕郊的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3]、龔旭東《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戰(zhàn)栗——略談彭燕郊的散文詩》[17]、季水河《詩之思——論彭燕郊的詩學觀》[18]等都從不同角度展示了彭燕郊后期詩歌更趨成熟。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七月派”無法涵蓋彭燕郊漫長的創(chuàng)作生涯,流派研究思路無法實現(xiàn)對彭燕郊詩歌的全面覆蓋。對其詩歌中現(xiàn)代主義精神的討論已愈發(fā)普遍。彭燕郊本人所提出的“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主義”觀點[19]也得到了較多反響。典型觀點即如吳思敬先生所言:“放到20世紀中國詩歌的大背景下,彭燕郊確實是‘五四’以來的新詩現(xiàn)代化的著力實踐者,他的詩歌體現(xiàn)了他的現(xiàn)代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宗旨,充滿了一種自由的精神,充滿了對現(xiàn)代性的追求。”[20]

      三、彭燕郊與中西詩學研究

      彭燕郊是一位充滿探索精神的詩人,其寫作與中西詩學資源的關聯(lián)也得到了學界的較多關注。

      何云波等人認為,要對彭燕郊其人其詩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必須考慮彭燕郊與波德萊爾、葉賽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關系。他們不僅在“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對立”這一主題中有諸多相契之處,在精神層面,彭燕郊的追求也是與波德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脈相承的[19]。彭燕郊的“現(xiàn)代的現(xiàn)實主義”概念,即被認為是在這樣一種追求與實踐中獲得的,這一觀點“強調(diào)要不斷地往深處發(fā)掘,這種發(fā)掘一方面是要發(fā)現(xiàn)隱藏在現(xiàn)實背后更真實的東西,另一方面要進入人的內(nèi)心去探尋更本真的一面。波德萊爾的詩歌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便正好切合了他的追求。”[19]譚晉宇探討了彭燕郊與葉賽寧、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這三位俄羅斯文學大師的密切關系[21]。尹婷指明了屠格涅夫?qū)ε硌嘟荚姼璧恼Z言美以及詩歌需要思考這類觀念所產(chǎn)生的作用[22]。龍泉認為彭燕郊與比利時象征主義詩人凡爾哈倫在詩歌主題、意象、形式等方面存在著一種“應和”,但彭燕郊詩歌更有其獨特創(chuàng)造,“和而不同”[23]。

      中國詩歌傳統(tǒng)——包括古典詩歌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新詩傳統(tǒng)對于彭燕郊的影響也引起了學者的注意。早年畢業(yè)于湘潭大學、對彭燕郊非常熟悉的曾思藝提醒讀者注意彭燕郊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熟稔,“自《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至現(xiàn)當代文學,他都能如數(shù)家珍?!盵24]歐陽薦楓認為,“彭燕郊的詩思始終是中國的。他的價值觀和悲憫情懷,以及他對理想藍圖的構建都來自民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彭燕郊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道家和儒家,同時還有彭燕郊植根58年之久的湖湘文化?!盵25]鄭長天、龍慧萍則闡述彭燕郊與五四新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彭燕郊“有一種向‘五四’新詩傳統(tǒng)回歸的詩學主張,并通過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實現(xiàn)了這一回歸?!盵26]

      中西詩學資源的“融合”問題也被談及。曾思藝以彭燕郊關注農(nóng)村和農(nóng)民命運的詩作為例認為,“中國古代詩歌向有關心民間疾苦、反映農(nóng)民問題的傳統(tǒng),杜甫、白居易是其代表,而對詩人初期創(chuàng)作影響頗大的艾青,也十分關注下層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的命運。而西方的凡爾哈倫、涅克拉索夫、葉賽寧也對詩人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凡爾哈倫善于以現(xiàn)實主義的精細觀察、象征主義的形象描繪,有力地表現(xiàn)農(nóng)民的苦難生活;涅克拉索夫被稱為‘革命的農(nóng)民民主主義者’,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關于農(nóng)民的詩;葉賽寧善于描繪農(nóng)村生活的畫面,既表現(xiàn)農(nóng)村與農(nóng)家生活的美,展示農(nóng)民美好的精神世界,又表現(xiàn)農(nóng)村的貧窮與落后、農(nóng)民的不幸與苦難。彭燕郊綜合接受了現(xiàn)實生活、中國古代詩歌傳統(tǒng)、艾青及西方詩人的影響,創(chuàng)作了不少反映農(nóng)村的不幸生活和農(nóng)民的苦難命運的作品,如《山國》《村莊被陰風虐待著》等。”[24]佘向軍認為彭燕郊詩歌“體現(xiàn)了一種尚力的悲劇文化精神”,“不僅是對西方現(xiàn)代主義的超越,而且也是對中國古代‘忍從型’悲劇的超越?!盵27]

      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前,一般讀者可能都是藉助《和亮亮談詩》(1991年)而察知彭燕郊詩學觀點的基本方面,即對于浪漫主義的批評以及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推崇。而根據(jù)彭燕郊當年在湘潭大學開設的《詩歌研究》課程講稿整理出版的《彭燕郊談中外詩歌》一書,顯示了彭燕郊在古今中外詩歌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這可說是一個新的契機,有助于學界更好地梳理彭燕郊寫作與中西詩學資源的關聯(lián)。

      四、多維度的詩歌主題與意象

      “美的引誘是無法抗拒的。”[28]彭燕郊對于詩之美的追求,可謂其寫作最基本的主題。在評述時,這方面有必要單獨列出。彭燕郊被認為是一位完美地闡釋著“生命的詩意”與“詩意的生命”[29]的詩人。他的詩被認為具有一種“幻視”的能力[30]。學界從不同角度,對此進行了多方闡發(fā)。

      孟澤認為,彭燕郊“對美和愛保持著一份敏感和沖動,唯美、本真、如夢如幻、生氣盎然,他把能夠設想到的美和愛的形態(tài)賦予了春天、土地、河流、村莊和曠野;彭燕郊對‘光’和‘水’的意象表現(xiàn)出非同尋常的敏感,并且有堪稱杰出的表達。這仍然源于他對美(美總是和光有關或者總是像明媚的光)的環(huán)繞和照徹、對愛(愛如同風情萬種的水))與溫柔的覆蓋、滲透、浸潤的不可遏止的渴望。”[31]尹文偈認為,愛到極致就是美,美到極致包含愛,“彭燕郊的詩,是愛與美的宗教。”“愛”是他作品情感的底色,“美”是他畢生的追求。他的詩中充滿了自然美、色彩美、音樂美、散文美[32]。陳太勝認為,“音樂成了詩表現(xiàn)的對象與主題”、“音樂似乎是有些神秘地成了詩的語言最基本的存在形態(tài)”[33]。林文興認為彭燕郊詩歌是“以詩釋樂”,包括音樂意境的語譯解碼(詩中音畫、音樂境界的語譯);音樂行為的詩性轉(zhuǎn)化(鋼琴演奏行為、音樂指揮行為);音樂形式的詩意建構(音樂節(jié)奏與詩歌情緒節(jié)奏、音樂旋律與詩歌意象節(jié)奏)[34]。劉揚烈認為,彭燕郊就是“詩寫音樂,寫繪畫,寫舞蹈”[11];譚琰則認為彭燕郊詩歌充滿了“繪畫美”,進而演化成一種“思考的美”[35]。也有學者注意到了其中的“變奏”,易彬指出,彭燕郊詩歌的創(chuàng)作主題就是“沉重”潛壓與“唯美”訴求的合奏[36]。劉長華從國難、家難、人難三方面表明——苦難,才是彭燕郊詩歌的主旋律[37]。趙紅認為,“彭燕郊一直都堅持著以大地為底色、以旅途為變奏、在‘回歸’與‘流浪’的復調(diào)中尋找精神家園的詩歌吟唱。”[38]

      彭燕郊詩歌中的意象也得到了較多關注。彭燕郊的詩被認為是頗受艾青影響,擁有深厚的“大地”情結(jié),都是“土地詩篇”[25]。劉長華認為,“母愛、大地、家園、祖國、孩子、赤子等意象貫穿在彭燕郊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之中?!盵39]馬丹獨辟蹊徑地賦予了彭燕郊詩歌意象以色彩,指出“其詩歌顏色意象群如‘紅色’、‘黑色’、‘綠色’以及‘無色’并且這些意象的遞擅在其早、中、晚期的詩歌寫作中產(chǎn)生一一對應關系?!盵40]

      此外,細讀與鑒賞類文字也多有出現(xiàn),其中頻率最多的是《三國》、《冬日》、《安寧婆婆家》、《小牛犢》、《陳愛蓮》、《鋼琴演奏》、長詩《混沌初開》等,這反映出彭燕郊詩歌藝術成就得到了多維度的審美評價。尤其是被稱為“詩歌藝術的集大成之作”、“散文詩巨著”、“現(xiàn)代中國的精神史詩”的晚年大作《混沌初開》,“主題意向指向至深、至遠、至美的‘全光之境’,詩人對于人類精神形式的把握顯示出一種深刻的洞見和深沉的悲憫。”同時,“有著一整套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和由這些符號形成的象征結(jié)構,使長詩形成一種多向度的、呈輻射性的詩意展開方式,從中不僅可以有效地切入這部長詩的整體意蘊,而且可以把握到詩人在藝術探索上的基本理念和極為敏銳的先鋒性意向?!盵41]“詩中使用了大量的諸如混沌、元氣、道、神、符咒、顯靈、非我、第二我、圣歌、來世等等意象和宗教話語,建立了他獨特的詩體宗教神話系統(tǒng),而且演繹得氣勢恢宏、神秘詭譎、瞬息幻化、高妙莫測,這在中國詩歌史上是很少見的,在世界詩歌史上也是無可替代的?!盵42]因此,《混沌初開》是在“探討人的本真生命形式,實現(xiàn)自身的凈化升華和超越,最終達成對生命的終極關懷,人類心靈的撫慰追問和安頓,他把我們的靈魂安頓在全光的混沌里?!盵43]它是彭燕郊詩歌的頂峰之作,是彭燕郊詩歌晚年“衰年變法,無限超越”的最好見證。

      五、有待深入研究的幾大板塊

      總的說來,學界多關注彭燕郊的詩歌與詩人身份,其他活動與身份則關注較少。這里略作展開。

      (一)對作為“文藝組織者”的彭燕郊的研究偏少

      梅志曾稱彭燕郊為“文藝組織者”[44]。早在1940年代,彭燕郊就從事過文藝組織工作,如參與籌辦過各種刊物,編輯刊物,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桂林分會任職,等等。建國前,彭燕郊出席了第一屆文代會。會后,進入《光明日報》從事編輯工作。但梅志所指認的“文藝組織者”身份,是基于彭燕郊新時期以來所從事的“文藝組織活動”,即花費相當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從事外國文學的譯介工作,籌劃或主持的外國文學翻譯叢書(刊)有“詩苑譯林”、“散文譯叢”、《國際詩壇》、《現(xiàn)代世界詩壇》、《現(xiàn)代散文詩譯叢》、《犀牛叢書》等等。

      彭燕郊的文藝組織工作,得到了編輯出版界人士的熱烈認可。彭燕郊逝世之后,湖南本土的《芙蓉》雜志2008年第6期推出紀念專號,其中楊德豫的《彭燕郊教授與〈詩苑譯林〉》、李冰封的《悼念一代詩人彭燕郊》、林賢治的《詩人的工作》、黎維新的《一個出版人對彭燕郊先生的懷念》等文章,都對彭燕郊的此類行為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林賢治將彭燕郊的工作稱為“詩人的工作”,稱其是詩人當中“少有的一位醉心于出版者”,將“出版”行為與“詩人”使命并置,所著眼的正是彭燕郊出版行為的特殊性。劉長華在《彭燕郊評傳》第七章“無境超越”中對彭燕郊一生從事的各種文學活動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45]。易彬指出“彭燕郊的重要性,在于其漫長的寫作歷程,特別是堪稱典范的晚年寫作;也在于其所參與的多種詩學活動,特別是主編‘詩苑譯林’等大型譯詩叢書(刊)?!盵46]不過與外國文學譯介的豐碩成果相比,對彭燕郊此類行為的研究,總體上是偏少的。

      (二)彭燕郊與民間文藝的關聯(lián)也往往被忽略

      終其一生,彭燕郊都對民間文學懷有很強的興趣。彭燕郊在第一次文代會后,曾和鐘敬文一起編《光明日報》副刊《民間文藝》;1950年到湖南大學之后,曾隨校到益陽、溆浦等地參加土改,搜集了大量的民間文藝資料;新時期之后,作為“民間文學”代表參加第四次湖南省文代會和全國文代會。彭燕郊從事的工作還包括業(yè)務管理、刊物編輯、理論探討、人才培養(yǎng)等多個方面:曾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南分會副主席,參與編輯由該會主編的《楚風》多年;撰寫《諺語和哲學》、《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理解和期待》等長篇論文;在湘潭大學中文系成立民間文學教研室,開設“民間文學課程”,培養(yǎng)民間文學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凡此,均可見出彭燕郊在民間文藝方面工作的廣度。但由于種種原因,彭燕郊長期搜集的民間文藝資料最終只是堆積在書房的角落里,無緣得到進一步整理。據(jù)老友黎維新的回憶:2008年春節(jié)期間,彭燕郊曾向他表示,多年收集的民間文學資料“放在那里未及整理,真太可惜了”。

      總體來看,學界對彭燕郊與民間文藝的研究非常之零散。彭燕郊當年指導的民間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袁鐵堅詳細地敘及了彭燕郊數(shù)十年間對于民間文學執(zhí)著的愛,這種執(zhí)著使他在詩歌追求上產(chǎn)生了一種無窮的動力,使其詩歌具有平和、純樸、清新、純真的美學風格[47]。李振聲談到了以《南國淺春譜》為代表的“農(nóng)事詩”有著獨特的魅力;劉長華提到了彭燕郊詩歌與民間語言的關系;易彬指明了彭燕郊詩歌對“民間文學因素的廣泛吸納”;但更為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還有待他日。

      總的說來,彭燕郊首先是一位詩人,他所留下的“詩歌遺產(chǎn)與歷史記憶”[48]值得更為深入的探究。同時,他又兼具文藝組織者、民間文藝工作者等多種身份,藉此所展開的一系列活動“大大地拓展了彭燕郊的文化身份,凸現(xiàn)了他在1980年代以來的文化語境的作用”[49],這類研究觸及到當代文藝發(fā)展的諸多問題,無疑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注釋]

      ① 即《春天——大地的誘惑》(長詩),詩創(chuàng)作社,1942年;《戰(zhàn)斗的江南季節(jié)》,水平書店,1943年;《媽媽,我,和我唱的歌——獻給同輩伙伴們的母親》(長詩),萌芽社,1943年;《第一次愛》,山水出版社,1946年.

      ② 藍海(田仲濟)稱“彭燕郊寫了戰(zhàn)斗的江南季節(jié),他和孫鈿都有纖細的美”,參見:藍海.中國抗戰(zhàn)文藝史[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 1947:141.

      ③分別為花城出版社,1984年;三聯(lián)書店,1991年;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岳麓書社,2005年;《野史無文》,武漢出版社,2006年;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

      [1]王光明,李文鋼,趙飛,等.彭燕郊——一個未被充分認識的詩人[J].揚子江詩刊,2012(5):57-63.

      [2]彭燕郊,口述.易彬,整理.我不能不探索:彭燕郊晚年談話錄[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156.

      [3]王士強.富于張力的藝術探索——論彭燕郊的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J].2008(2):84-86.

      [4]鄭長天.彭燕郊早期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代主義影響[J].云夢學刊,2002 (3):79-81.

      [5]劉長華.論彭燕郊桂林前期詩歌中的現(xiàn)代主義[J].中國文學研究,2007(4):86-90.

      [6]彭燕郊.我應該怎樣想——一些原生態(tài)思想素材[A]//野史無文[M].湖北:武漢出版社,2006:109-118.

      [7]陳思和.試論當代文學史(1949-1976)的“潛在寫作”[J].文學評論,1999(6):104-113.

      [8]陳思和:潛在寫作[J].當代作家評論,2000(1):122.

      [9]劉志榮.潛在寫作1949-1976[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173.

      [10]容小明.論彭燕郊“潛在寫作”期詩歌的思想藝術特色[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4):90-92.

      [11]劉揚烈.讓生活充滿美和愛——論彭燕郊新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J].當代文壇,1991(1):34-36,27.

      [12]龔旭東.一朵充滿奇跡的火焰——彭燕郊綜論[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4(5):80-87.

      [13]李振聲.誰愿意向美告別?——懷念彭燕郊先生[J].揚子江評論,2009(4):4-10.

      [14]鄭長天,周明俠.彭燕郊后期詩歌理論與創(chuàng)作中的現(xiàn)代主義影響[J].廣東社會科學,2002(2):138-142.

      [15]佘向軍.跌落在湛藍海盆里的沉重[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59-61.

      [16]鄭長天.思考的藝術:論彭燕郊后期詩歌創(chuàng)作[A]//趙樹勤,編.堅貞的詩路歷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165-171.

      [17]龔旭東.他創(chuàng)造了新的戰(zhàn)栗——略談彭燕郊的散文詩[J].詩探索,2000(3-4):214-218.

      [18]季水河.詩之思——論彭燕郊的詩學觀[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62-65.

      [19]何云波,金銀花,黃婉強,等.彭燕郊與外國文學筆談[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3):59-66.

      [20]吳思敬.風前大樹:彭燕郊詩歌論[J].文學評論,2008(5):143 -148.

      [21]譚晉宇.彭燕郊詩歌創(chuàng)作與俄羅斯文學[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22]尹婷.論屠格涅夫?qū)ε硌嘟忌⑽脑姷挠绊慬D].長沙:中南大學,2012.

      [23]龍泉.遠方的應和——凡爾哈倫對彭燕郊詩歌的影響[D].長沙:中南大學,2008.

      [24]曾思藝.從現(xiàn)實關懷到終極關懷——中西融合的彭燕郊詩歌[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56-58.

      [25]歐陽薦楓.論彭燕郊詩歌的抒情模式及其文化成因[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26]鄭長天,龍慧萍.回歸五四:彭燕郊的詩歌歷程[J].湘潭大學學報,2008(5):116-121.

      [27]佘向軍.跌落在湛藍海盆里的沉重[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59-61.

      [28]彭燕郊.和亮亮談詩[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7.

      [29]龔旭東.詩意的生命與生命的詩意——彭燕郊印象[J].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6(6):61-63.

      [30]陳太勝.幻視的能力:彭燕郊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J].詩探索,2008 (1):36-44.

      [31]孟澤.彭燕郊創(chuàng)作論綱[J].湘潭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4): 50-52.

      [32]尹文偈.愛與美的宗教——論彭燕郊的詩歌創(chuàng)作[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8.

      [33]陳太勝.詩與音樂—彭燕郊晚期詩作解讀之一[J].文化與詩學,2012(1):216-237.

      [34]林文興.以詩釋樂——彭燕郊“音樂詩”的闡析[D].湘潭:湘潭大學,2011.

      [35]譚琰.思考的畫卷——彭燕郊與繪畫藝術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1.

      [36]易彬,陳璐.“沉重”的潛壓與“唯美”的訴求[J].漢江大學學報, 2011(3):23-27.

      [37]劉長華.苦難—論彭燕郊行吟的主旋律[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4 (5):92-96.

      [38]趙紅.彭燕郊:大地·旅途·精神家園[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2010(4):65-72.

      [39]劉長華.彭燕郊詩歌綜論[J].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3(10):74-80.

      [40]馬丹.歷史匯流中的現(xiàn)代抉擇—論彭燕郊詩歌的意象世界[D].長沙:中南大學,2007.

      [41]吳投文.論《混沌初開》的象征結(jié)構[J].中南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277-281.

      [42]李青松.宇宙的全息之光[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2(2):22-24.

      [43]容小明.人間混沌兩重天——論彭燕郊《混沌初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6):87-91.

      [44]北京魯迅博物館,編.梅志彭燕郊來往書信全編[M].張曉風,龔旭東,整理輯注.鄭州:海燕出版社,2012:82.

      [45]劉長華.彭燕郊評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238-248.

      [46]易彬.彭燕郊研究論綱[J].南京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3): 9-14.

      [47]袁鐵堅.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彭燕郊與民間文學[A]//趙樹勤,編.堅貞的詩路歷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7:217-224.

      [48]陳璐,易彬.詩歌遺產(chǎn)與歷史記憶——關于《彭燕郊紀念文叢》[J].現(xiàn)代中國文化與文學,2012(1):356-359.

      [49]易彬,黃園.歷史的要求與個人的訴求[J].文化與詩學,2013 (2):219-230.

      Review of Researches on Peng Yanjiao since the New Era

      HUANG Yuan,YI Bin
      (School of Humanity and Law,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Current academia mostly focus on the studies of Peng Yanjiao in the dimension of the poet.With an account of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literature resources and publications,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offer a review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general studies of Peng's poetry in various stages,researches of Western and Chinese poetics,multi-dimensional poetic themes and imagery with a description of some areas of studies yet to be fully developed.It is hoped to involve i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various issu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poetics and reveal the profile of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art.

      Peng Yanjiao;poetic studies;literary activities;research review

      I207.25

      A

      1672-934X(2014)06-0082-07

      2014-09-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09YBA007);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2YBA014);201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彭燕郊與中國當代文藝發(fā)展之研究”;2012年長沙理工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階段性成果

      黃 園(1988-),女,湖北鐘祥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易 彬(1976-),男,湖南長沙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獻學、新詩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歡
      燕郊詩人詩歌
      詩歌不除外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燕郊分行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曬娃還要看詩人
      我理解的好詩人
      中華詩詞(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詩人貓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燕郊:急劇膨脹的大城小鎮(zhèn)
      調(diào)控之后,再探燕郊
      恩施市| 博白县| 女性| 盐源县| 前郭尔| 叙永县| 琼结县| 丹棱县| 景德镇市| 栾城县| 阿合奇县| 东兰县| 元朗区| 临泽县| 宁阳县| 历史| 安丘市| 阜新| 高青县| 运城市| 阳江市| 沂源县| 新昌县| 邛崃市| 竹北市| 寿宁县| 曲水县| 五家渠市| 大宁县| 炉霍县| 手游| 江华| 滁州市| 平远县| 千阳县| 合水县| 铜川市| 锦屏县| 天门市| 扶绥县| 黔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