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宣告死亡涉及的保險問題及其規(guī)制

      2014-03-25 06:18:30臧建建
      關鍵詞:人身保險保險法宣告

      臧建建

      “宣告死亡”,指公民下落不明達到法定期限,經(jīng)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宣告其死亡。宣告死亡是否屬于保險法上的死亡范圍,我國保險法和相關司法解釋并未給出明確規(guī)定。司法實務中關于宣告死亡在保險法上產(chǎn)生的問題的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一)宣告死亡是否屬于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目的保險合同之保險責任;(二)因宣告死亡判決而確定的死亡期間在保險期間之外,保險人是否仍應賠付;(三)被保險人失蹤后被宣告死亡之前,是否仍需繳納保費。除上述實務中的問題外,宣告死亡在保險法上亦存在因尋找宣告死亡之被保險人而產(chǎn)生的費用由誰承擔等問題。

      一、宣告死亡與保險責任

      在法律沒有明確表示的情況下,保險合同并未明確約定死亡是否包括“宣告死亡”的情形。一旦被保險人被宣告死亡,則有可能在宣告死亡是否屬于保險事故這一問題上產(chǎn)生法律糾紛。

      (一)宣告死亡的保險事故屬性

      保險制度系經(jīng)濟上之互助制度,被保險人因危險事故發(fā)生所產(chǎn)生的補償需要性,為當事人訂立保險契約之目的所在,亦為保險契約之首要考量。根據(jù)合理期待原則,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的目的在于獲得保險保障,減輕因為保險事故造成的損失或傷害。投保人投保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目的的人身保險,主要目的在于保障被保險人遺屬的基本生活需要。就這一點看來,宣告死亡和自然死亡對被保險人造成的影響別無二致。因此,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目的人身保險合同中,宣告死亡應當屬于保險責任范圍。桂裕先生曾表示:“危險有兩種形態(tài):(一)危險之實質,或云有形之危險;(二)危險之憂慮,或云無形之危險。前者指實際之損失,后者指損失之恐懼”[1]7。舉輕以明重,憂慮尚且屬于承保危險,宣告死亡所造成的被保險人永久消失當然應屬于承保危險。

      同時,在“陳亞潔訴人保金堂公司”一案中,由于宣告死亡判決所確定的死亡時間并不在保險期間內,法官通過保險條款的解釋規(guī)則來做出對受益人一方有利的判決。在宣告死亡案件中,保險條款的解釋應在遵循保險法規(guī)定的基礎上,結合合理期待原則予以解釋。具體而言,對于保險條款的文義解釋,應當分情況予以鑒別。當文義明確時,若文義與被保險人合理期待不抵觸,則依文義解釋;若文義與被保險人合理期待相抵觸,如可歸責于保險人,則依被保險人的合理期待解釋,如不可歸責于保險人,則依文義解釋。當文義不明確時,則應探求當事人的真意。如果當事人的真意一致,則依當事人的真意。如果當事人真意不一致,則應采取疑義有利于被保險人的原則,滿足被保險人的合理期待[2]210。在美國的Corgatelli v.Globe life&Accident Insurance Co一案中,法院的判決甚至認為,適用“合理期待原則”并不以保險單的用語有疑義為前提。即便關于爭點的用語十分清楚,若不符投保人的合理期待,亦應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判決[3]10。雖然合理期待原則并不為我國保險法所明確肯定,但在目前的司法實務中已有體現(xiàn)。上述“陳亞潔訴人保金堂公司案”中,法院即將“被保險人并不知道其所可能發(fā)生的保險風險不屬于保險人承保范圍,卻期待得到保險保障”作為判決的重要理由。

      (二)保險條款能否約定排除宣告死亡的適用

      任何保險契約,必須盡可能的述明保險災害之種類[4]284。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中能否明確排除宣告死亡的適用,值得探討。《保險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中的下列條款無效:(一)免除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義務或者加重投保人、被保險人責任的;(二)排除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的?!北kU人因被保險人被宣告死亡而給付保險金是否屬于保險人“依法”應承擔的責任,以及是否屬于受益人“依法”應當享有的權利,是該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國《民法通則》未明確規(guī)定宣告死亡的具體效力。學界通說認為,宣告死亡應發(fā)生與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效力?!侗kU法》第二條規(guī)定人身保險為“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yè)保險行為”。作為民法的特別法,保險法未作出特別規(guī)定的,應當適用上位法的規(guī)定。因此應當認為該條規(guī)定中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如此而言,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人因被保險人“死亡”而向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屬于法定義務,保險人不得采用保險條款限縮法律對受益人權利的規(guī)定,將宣告死亡排除在《保險法》的“死亡”范圍之外。保險人采用約定的方式排除該義務的,應當屬于《保險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的情形,認定為無效。

      二、宣告中的死亡日期的確定

      目前因宣告死亡造成的保險案件糾紛多與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日期有關。因為宣告死亡造成的被保險人失蹤之日與保險事故發(fā)生日不同,而產(chǎn)生了關于應否理賠和失蹤期間是否仍需繳納保險費等糾紛。因而,確定宣告死亡中合理的死亡推定日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法律對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日期的確定

      我國 《民法通則》僅對宣告死亡的條件作出規(guī)定,并未對宣告死亡的推定死亡日期作出明確規(guī)定。最高人民法院1985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guī)定以“法院判決中確定的失蹤人的死亡日期”為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日;根據(jù)其1990年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三十六條的規(guī)定“被宣告死亡的人,判決宣告之日為其死亡的日期”。上述兩司法解釋等級相同,且都為現(xiàn)行有效。我國著名民法學家梁慧星先生認為:“依據(jù)法律解釋原則,當最高法院就同一事項有不同解釋時,應以時間在后的解釋為準,即應當以死亡宣告判決宣告之日,為死亡日期”。故一般認為在目前司法實踐中,法院均以判決宣告日作為被宣告死亡人的死亡日期,上述列舉案件即為例證。針對目前我國法律對宣告死亡日期規(guī)定的現(xiàn)狀,有學者認為,法院之宣告失蹤人死亡的判決必須確定失蹤人死亡的具體時間,而我國民法通則未予強行規(guī)定,同時,有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法院作出死亡宣告之日為失蹤人死亡的時間,此種作法應予修正[5]95。

      (二)以判決宣告日作為被保險人死亡日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以死亡作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中,將判決宣告日作為被保險人死亡發(fā)生日的缺陷主要在于以下三點:其一,對于保險合同約定對宣告死亡承擔保險責任的短期保險,被保險人失蹤的事實發(fā)生在保險期間內,但宣告死亡判決卻可能在保險期間之外,造成了保險人雖對保險事故承保,但事實上卻不需要承擔保險責任的情況。其二,對于生存死亡兩合保險,若被保險人在保險期屆滿前失蹤,卻在保險期屆滿后被宣告死亡,則造成了受益人既無法在保險期間屆滿時證明被保險人仍然生存而獲得生存保險金,亦無法證明被保險人于保險期間屆滿時已經(jīng)死亡以獲得死亡保險賠償金,由此陷入“兩全”保險卻無法獲得理賠的尷尬境地[6]。其三,對于長期壽險而言,被保險人被宣告死亡之前在法律上處于生存狀態(tài),投保人仍有繳納保險費的義務,因而有可能出現(xiàn)被保險人實際已經(jīng)不在人世而投保人仍需為其繳納保險費的情形。

      (三)宣告死亡中死亡日期確定的重構

      通觀各國(地區(qū))民事立法中對宣告死亡后死亡推定時間的規(guī)定,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其一,以失蹤人的失蹤日或意外事故遭遇日為死亡日期,該立法以瑞士、土耳其為代表;其二,以判決宣告日為死亡日期,代表國家為我國和奧地利;其三,以法定期滿日為死亡日期,以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為代表;其四,以法官認定日為死亡日期,代表國家為法國[7]57。

      宣告死亡的日期確定應以穩(wěn)定為要,不能存在較大的人為可操作漏洞,上述第二種和第四種立法均存在人為操作宣告死亡日期的可能。而運用第一種立法表面上可以較好的解決被保險人權益維護的問題,但卻使保險人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宣告死亡確定的死亡日期具有重要的界限作用。在宣告死亡確定的死亡日期之前,被保險人在法律上處于生存狀態(tài);在宣告死亡確定的死亡日期之后,被保險人則處在死亡狀態(tài)。因此,若以失蹤人的失蹤日或意外事故遭遇日為死亡日期,則失蹤日或意外事故發(fā)生日之后被保險人即處于死亡狀態(tài),此時投保人則沒有繳納保費的義務,保險人卻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給付保險金。因而被保險人失蹤產(chǎn)生的保險利益完全由保險人承擔,有失公平。而第三種立法情形中關于宣告死亡日期確定的規(guī)定較為合理(1)。如此,對于意外事故或戰(zhàn)爭而被宣告死亡,采用宣告死亡判決日作為保險事故發(fā)生日的弊端將不復存在。對于一般原因被宣告死亡,雖然不能解決上述宣告死亡判決日的弊端,但卻能較好地平衡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防范道德風險。至于事實免責的問題,則應當由保險人承擔明確提示義務。

      三、宣告死亡判決前保險合同的履行

      在宣告死亡情形中死亡日期之后,無論被保險人的實際生存狀態(tài)如何,在法律上均推定為死亡,其所有民事法律關系消滅。相應地,在宣告死亡情形中死亡日期之前,無論被保險人實際生存狀態(tài)如何,在法律上均推定為生存。雖然被保險人處于失蹤狀態(tài),但以被保險人為中心的民事法律關系并不因此消滅。

      (一)投保人的保費繳納義務

      在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中,在法院作出宣告死亡判決之前,因被保險人在法律上仍處于生存狀態(tài),因此被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法律關系中的法律地位并不因其失蹤而有所改變。如壽險合同約定分期繳納保險費,則投保人承擔繳納人壽保險的保險費的義務。在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被保險人失蹤的情況下,投保人需按照約定交納保險費。在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為同一人,被保險人失蹤的情況下,如果受益人愿意繼續(xù)交納保險費的,保險人不得拒絕;如未指定受益人或受益人不愿交納保險費,則可在受益人申請給付保險金時,由保險人在保險賠償金中將所欠保費及其利息予以扣除。具體可借鑒美國法院的做法,如果保單在被保險人的推定死亡日期有效,那么保險人就可以向合適的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如果在法院判決以前,保單因不繳費而失效,那么保險人將沒有給付保險金的義務[8]。

      (二)保險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

      總體而言,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并未因被保險人處于失蹤狀態(tài)這一事實而有所增減。被保險人失蹤后,保險人不得以被保險人失蹤導致保險標的消失而主張解除合同。保險合同可以約定,被保險人失蹤后,受益人應及時通知保險人,便于保險人了解情況和幫助尋找。但在投保人(或受益人)按時繳納保費的情形下,保險人不得主張解除合同。保險標的危險顯著增加的,保險人可以主張增加保費或者解除合同,這一條文不應適用于該情形。具體而言,在被法院作出宣告死亡判決之前,被保險人仍然處于法律上的生存狀態(tài),其一切法律關系仍應當按照被保險人生存予以處理。在投保人(或者受益人)因逾期并未繳納保費,經(jīng)過寬限期亦未繳納時,保險人可以根據(jù)《保險法》第三十六條的規(guī)定依法解除保險合同。在保險人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解除保險合同后,若后來發(fā)現(xiàn)被保險人確實于保險期間內死亡,則保險人仍應當承擔相應的保險責任,應無異議[9]176-179。

      (三)尋找被保險人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

      《保險法》第五十七條規(guī)定:“保險事故發(fā)生后,被保險人為防止或者減少保險標的的損失所支付的必要的、合理的費用,由保險人承擔”。該條文規(guī)定在財產(chǎn)保險合同一節(jié)中,其對于人身保險有無使用的余地,值得探討。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目的的人身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失蹤后,其近親屬尋找被保險人下落是一種必然行為,由此會產(chǎn)生相應費用。從保險法理論上而言,如被保險人親友并未尋找被保險人,至于達到法定期間而被保險人宣告為死亡,保險事故發(fā)生,此時保險人應當承擔給付保險金的義務。因此,被保險人家屬尋找被保險人的行為可以看為阻止保險事故發(fā)生的行為,實際上可以減少保險人的損失,因而應該由保險人承擔尋找失蹤被保險人的相關費用。但為防止保險人由此承擔過重的義務,限縮不必要的費用支出,該費用應當以保險金額為限。

      四、宣告死亡判決后保險合同關系的終止

      被保險人被宣告死亡后,受益人可以憑法院的宣告死亡判決向保險人申請領取保險賠償金。此時應當注意對于受益人利益的保護以及道德風險的防范。

      (一)宣告死亡申請順序對受益人利益的影響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了申請下落不明人宣告死亡的順序,由此產(chǎn)生了受益人申請宣告死亡順位在后并不同意申請宣告死亡時,其在前順位的人申請宣告死亡,受益人的受益權是否受到影響的問題。法院的宣告死亡判決是對被宣告死亡人死亡事實的擬制,其效力不受受益人主觀對被宣告死亡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看法的影響。因而,只要法院作出宣告死亡判決,受益人即產(chǎn)生了申請保險賠償金的權利。同時,受益人的受益權是受益人基于保險合同的權利,不受其是否同意宣告死亡的影響。同一申請宣告死亡順位的受益人有數(shù)人,有人不主張申請被保險人宣告死亡的,在其他受益人申請宣告死亡并由法院作出宣告判決后,在進行保險賠償金給付時仍應按其所占份額給付。然而,受益人有先后順序的,第一順位的受益人不主張申請宣告死亡的,其他順位的受益人在第一順位受益人生存期間,不具有確定的利益,因而不得自行以保險合同受益人身份申請被保險人宣告死亡。

      (二)受益人先于被保險人死亡的處理

      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中,若受益人在被保險人失蹤之后,被宣告死亡之前死亡,保險賠償金作為何者遺產(chǎn)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確定。上已述及,被保險人被宣告死亡之前,無論其實際處于生存還是死亡狀態(tài),在法律上均推定為生存,則此事并不發(fā)生受益人請求保險賠償金的問題。如受益人在被保險人宣告死亡之前死亡,其受益份額消滅,由其他受益人享有。無其他受益人的,按照《保險法》第三十七條的規(guī)定作為被保險人的遺產(chǎn)處理。

      若在被保險人宣告死亡案件中,投保人與被保險人并非同一人,受益人在被保險人宣告死亡之前死亡的,則投保人是否有獨自另行指定受益人的權利。根據(jù)《保險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人身保險的受益人由被保險人或者投保人指定”,“投保人指定受益人時須經(jīng)被保險人同意”。若根據(jù)保險法并沒有明確被保險人處于客觀不能狀態(tài)時如何處理的問題,亦即沒有明確被保險人處于失蹤狀態(tài)無法行使同意權時投保人能否單獨指定受益人。若嚴格按照《保險法》的規(guī)定解釋,此時只能將保險賠償金作為遺產(chǎn)由繼承人繼承,投保人不得另行指定受益人。只是作為對該情形的緩解,投保人可以根據(jù)《保險法》第十五條解除保險合同,獲得相應的保單現(xiàn)金價值。

      (三)道德風險的防范

      在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目的人身保險合同中,保險事故的發(fā)生以法院根據(jù)被保險人失蹤達一定期間作出判決而產(chǎn)生,因宣告死亡而取得保險金風險較大。司法實踐上,曾出現(xiàn)過被保險人借游泳溺水假裝失蹤、在船上失足落水失蹤、假裝失足跌落懸崖、甚至假死埋葬等伎倆騙保的行為[10]102-105。因此應加強對因宣告死亡而受領保險金的合同的道德風險防范。首先,保險人應加強保險條款的設計,在保險合同中明確對因為宣告死亡導致的保險事故的情形是否屬于保險事故、何時為事故發(fā)生日、在被保險人失蹤情形下投保人的繳費義務等作出明確規(guī)定,并在訂立保險合同時向投保人盡到明確說明義務。其次,在核賠時應當加強對被保險人失蹤原因的調查,對因為特殊原因離家出走的被保險人應當慎重理賠,如被保險人因為犯罪畏罪潛逃、為躲避長期遭受的家庭暴力而離家出走、為逃避背負的巨額債務而隱匿蹤跡等。最后,對于被保險人多次購買人壽保險并且保險金額總和巨大的,尤其要注意被保險人騙保的可能[11]74。在理賠時應當對被保險人購買保險總量進行調查,防止被保險人進行保險詐騙。

      五、結語

      由于保險法自身的制度設計特點,宣告死亡制度與保險法的銜接仍存在法律適用不確定的領域。宣告死亡與自然死亡有同樣的法律效果,應當成為以死亡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人身保險合同的保險事故?,F(xiàn)行立法對宣告死亡日期的確定在保險法實務引起較多糾紛,其中保險條款的不完善和保險人未盡到明確說明義務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申請宣告死亡順序限制等宣告死亡制度缺陷也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注釋:

      (1)著名民法學家梁慧星先生在 《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中提出: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的,死亡時間為意外事故結束之日;戰(zhàn)爭期間下落不明的,死亡時間為戰(zhàn)爭結束之日,除此之外的情形,則以法定期間屆滿之日為死亡之日。

      [1]桂裕.保險法[M].臺灣:三民書局,1992.

      [2]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之“疑義”認定與解釋[J].月旦法學雜志,2012(11).

      [3]劉宗榮.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5]尹田.論宣告失蹤與宣告死亡[J].法學研究,2001(6).

      [6]李建亭.被保險人宣告死亡相關法律問題研究[J].保險研究,2008(2).

      [7]段宏磊.宣告死亡制度的保險法學思考[J].中國保險,2014(2).

      [8]偶見.失蹤后未付保費也應獲賠償[N].中國保險報,2008-10-13(005).

      [9]沙銀華.日本經(jīng)典保險判例評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0]李虹,廖中新.保險欺詐與陷阱案例匯編[G].成都:西南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7.

      [11]王伊琳,李西臣.宣告死亡與人壽保險的相關問題研究[J].保險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5).

      猜你喜歡
      人身保險保險法宣告
      從一件無效宣告請求案談專利申請過程中的幾點啟示和建議
      雪季
      上海市保險業(yè)務情況綜合表(2019)
      利他保險合同解除中的介入權研究——檢討《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17條之但書條款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40:02
      “投保欺詐”的法律規(guī)制——《保險法》第16條第3款的解讀
      仲裁研究(2019年1期)2019-09-25 07:40:52
      自殺免責期間規(guī)范之檢視——我國《保險法》第44條之反思與重構
      仲裁研究(2019年3期)2019-07-24 07:38:56
      未成年人死亡保險制度再探討——以《保險法司法解釋三》第6條為重點
      簡析我國人身保險的利益問題
      上海市保險業(yè)務情況綜合表(2013)
      創(chuàng)造是一種積累
      巴青县| 周宁县| 呼伦贝尔市| 秀山| 桦南县| 柏乡县| 卢氏县| 岳普湖县| 札达县| 长治市| 灌云县| 马龙县| 平山县| 岱山县| 临颍县| 项城市| 清丰县| 威远县| 会泽县| 鹤山市| 筠连县| 衡阳市| 英山县| 绥阳县| 临泽县| 阿克| 清水县| 长海县| 隆林| 岗巴县| 泸州市| 巢湖市| 伊金霍洛旗| 通州市| 延庆县| 阿拉善左旗| 清河县| 富顺县| 尖扎县| 武功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