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洪
(長江大學 文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從約公元前1027年熊繹立國到公元前223年負芻亡國的楚國八百年中共有四十二位君王。*熊繹立國之前的三位楚君、負芻亡國后的昌平君、項羽扶立的楚王熊心不算在本文的“楚國君王”范圍之內。從熊繹到熊咢這一階段的楚族酋長稱本名,從熊儀到公元前703年這一階段的楚族酋長稱“敖”,公元前704年熊通稱王后的楚國國君除熊囏、熊員稱“敖”外都稱王。[1](P404~406)從對楚國興衰存亡所起作用看,楚國八百年中的四十二個君王總體而言大致分為三種情況,有十二位君王推動楚國向前發(fā)展,使楚國先后成為南遷之地荊山的大國強國、漢東霸主、“春秋五霸”之一和“戰(zhàn)國七雄”之一,對楚國發(fā)展強盛作出很大或較大貢獻;有二十四位君王表現(xiàn)平庸,在位期間基本維持其前任或前幾任的現(xiàn)狀,楚國既沒更大發(fā)展,也沒更為衰落,他們對楚國既沒作出多大貢獻,也沒更嚴重地損害楚國;有六位楚王導致楚國被動挨打、衰落乃至于滅亡,損害甚至嚴重地損害了楚國。
楚國八百年四十二位君王中,熊繹、熊渠、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楚莊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十二位君王對楚國發(fā)展作出重大或較大貢獻,推動楚國向前發(fā)展,率領楚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先后成為楚族南遷的停留地——荊山一代的大國強國、比荊山范圍更大的漢東大國強國、“春秋五霸”之一和“戰(zhàn)國七雄”之一。這類楚國君王按照對楚國貢獻的大小又可分為貢獻重大和貢獻較大兩類。
這類楚國君王的共同特點就是自身素質高,能力強,尤其是軍事素質高,軍事能力強,勇敢,膽略過人,敢作敢為,有超常的政治見識和遠大理想,又能腳踏實地率領國人艱苦奮斗。他們對外積極進取,更多時候是親自帶兵出征,先后大力向西、向南、向東、向北征伐,擴大疆域,奪取當時戰(zhàn)略資源銅礦,尤其是北上中原爭霸,武功突出;對內決策正確,吏治清明,不同程度地使用人才,發(fā)展生產(chǎn),訓練軍隊,舉措得當,極大地推動了楚國向前發(fā)展,使楚國先后成為荊山一代的大國強國、漢東大國強國、“春秋五霸”之一和“戰(zhàn)國七雄”之一,對楚國作出了重大貢獻。這類楚國君王有熊渠、楚武王、楚成王和楚莊王等四位。其中,熊渠是春秋之前的楚君,楚武王、楚成王和楚莊王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君王。
經(jīng)過約一百四十年的發(fā)展與力量積蓄,楚族到熊渠為楚君時終于迎來大發(fā)展。熊渠抓住西周王朝衰弱之機大力發(fā)展,在得不到周王朝冊封時自稱“公”,后期甚至公開以天子自居,封三個兒子為王,當?shù)卮笮》絿柯浼娂姎w順,史稱“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史記·楚世家》)。然后熊渠向西攻打庸國,向南攻打長江中游一帶的越人,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向東一直攻到鄂,奪取該地豐富的銅礦資源,開出一條通往鄂東南和贛西北銅礦的路,成為楚族南遷的停留地——荊山當?shù)乇姸嗖柯湫械拇髧鴱妵?,達到楚國自南遷以后第一次強盛階段。因此,熊渠是第一個作出重大貢獻的楚國君王。
公元前740年熊通為楚君,并于公元前704年自稱王,為楚武王。熊通積極開拓進取,大膽創(chuàng)新,對內把楚部落酋長變?yōu)槌鴩?,確定新都,在中央設立令尹、莫敖等職官,采用分封制和縣制管理地方,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管理體制,制定政治和法律制度,完成楚族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的轉變;[2]組建車兵和“徒兵”,制造了新式武器——戟,楚國戰(zhàn)斗力進一步增強;任用了屈瑕、斗廉、斗伯比、蒍章、斗祁、屈重、觀丁父等一大批人才,對外依靠武力征伐和外交手段,取得軍事上、外交上一系列勝利,進一步增強了楚國實力;熊通自稱王,把楚君地位提升到和周天子齊平。所有這些使楚國由荊山霸主發(fā)展為更大范圍的漢東霸主,并為楚國北上中原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楚武王熊通是繼熊渠之后又一個作出重大貢獻的楚國君王。
楚成王繼位之初即擴大楚國領土,楚國版圖達到千里(《史記·楚世家》)。然后,楚成王漸漸參與中原諸侯爭霸,先后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爭霸。楚成王與齊桓公主要通過攻鄭、簽訂召陵之盟、逼迫鄭國倒向楚國等事件爭霸,由開始時略占下風到后來逐漸追平到最后占據(jù)上風;與宋襄公爭霸,楚成王通過盂之盟、薄之盟、泓之戰(zhàn)而完勝宋襄公;與晉文公爭霸,初期和晉文公打成平手,但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楚國失敗,導致楚成王的爭霸晚節(jié)不保,名聲受損??偲湟簧?,楚成王是有實無名的霸主,對楚國作出了重大貢獻;也有失誤,對楚國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當然,貢獻遠遠大于損害,因而也屬于作出重大貢獻的楚王。
楚莊王繼位前期先后遭遇被師傅劫持、戎庸群蠻糜百濮等群起反叛楚國和若敖氏家族叛亂等稍有閃失就會身死甚至國滅的險惡事件的磨練;繼位之初即有遠大理想,想“一飛沖天、一鳴驚人”;自身具有很強的軍事能力和較強的治國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具有善于納諫、寬容、惠恤國人和撫慰士卒等諸多優(yōu)良品質。由于有以上諸多原因,楚莊王能夠在繼位之初就先后解決了周邊眾多土著小國不服和國內世家大族與王族的矛盾等隱患。之后,楚莊王就開始了爭霸活動,在孫叔敖等輔佐下逐漸稱霸中國,達到楚國春秋時期楚國發(fā)展的頂峰:楚莊王八年伐陸渾之戎,飲馬黃河、觀兵周疆,問鼎周使,名聲遠揚,千古流傳;從楚莊王十年到楚莊王十七年先后六次伐鄭,最后服鄭;楚莊王十六年滅陳復陳,霸名流播;楚莊王十七年晉楚邲之戰(zhàn)大勝晉國,立威定霸;楚莊王二十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伐宋,圍宋9個月,霸業(yè)達到頂峰。因此,楚莊王是楚國歷史上作出重大貢獻的楚王。更重要的是,楚莊王還得到了同時代諸侯國和后世的公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因而是楚國歷史上貢獻最大、地位最高的楚王。
這類楚國君王的共同特點就是自身素質包括軍事素質較高、能力包括軍事能力較強,但肯定不如作出巨大貢獻的楚君楚王;他們也能腳踏實地率領國人艱苦奮斗,但缺乏超常的政治見識和遠大理想,缺乏過人的膽略;也用一些人才輔佐他們,但人才數(shù)量不多,素質、能力有限。因此,這類楚國君王對楚國作出的貢獻總體上不如上述做出重大貢獻的楚王,只能算較大貢獻。這類楚國君王有熊繹、楚文王、楚穆王、楚昭王、楚惠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八位。其中,熊繹、楚文王是春秋之前的楚君楚王,楚穆王、楚昭王是春秋時期的楚王,楚惠王是跨越春秋和戰(zhàn)國兩個時期的楚王,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是戰(zhàn)國時期的楚王。
熊繹對楚國作出的貢獻主要有三:第一,效仿祖先鬻熊的做法,保持和周王朝的聯(lián)系,并于約公元前1027年受周成王冊封立國,成為楚國八百年起點。熊繹受封立國本來應該是很大的貢獻,但由于熊繹受封不是楚國在熊繹領導下變得很強大而受封,或者熊繹自己有某種獨特的本領而受封,而是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的熊繹,故而只算較大貢獻。第二,受封立國后,熊繹和西周王朝一直保持聯(lián)系,參加周成王主持的岐山會盟,帶回了當時先進文明的理念。這是楚族作為外來流遷之族能在當?shù)乇姸嗤林鍑鴬A擊下站穩(wěn)腳跟并不斷發(fā)展壯大、開始崛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第三,立國后由于酋長沒有特權,仍要親自勞作。因此,熊繹經(jīng)常穿著破舊衣服、推著柴車率領族人上山砍柴。他和其后楚君的這種親自勞作的行為后來被概括為“篳路藍縷”,其精神成為激勵后世楚人不斷奮斗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楚文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有三:第一,把都城從丹陽遷到郢。楚文王于繼位當年就把都城從位于偏僻山區(qū)的丹陽遷到位于平原的郢都,對楚國的發(fā)展起了巨大推進作用。第二,實現(xiàn)楚國攻伐的戰(zhàn)略轉向。楚文王于繼位第二年就揮兵北上,借道鄧國討伐原西周王朝控制荊楚的申國,伐申得勝回國時順便討伐鄧國,標志楚國攻伐戰(zhàn)略由圖生存轉向爭霸。第三,楚文王先后滅掉息國、蔡國,設立息縣,滅掉鄧國、申國,設立申縣。
楚穆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如下:滅江,滅六和蓼;迫使鄭國與楚講和;公元前617年宋、鄭、陳等中原國家棄晉附楚;打敗麇軍;鎮(zhèn)壓群舒叛楚,楚國勢力進一步向江淮地區(qū)發(fā)展。
楚昭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就是使楚國逐漸恢復元氣。趕走吳國軍隊后,楚昭王親政,接受吳師郢亡的沉痛教訓,重用子西、子期、子閭等人,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fā)展生產(chǎn),使楚國得以迅速復蘇;先后滅頓、滅胡,大規(guī)模的報復蔡國,導致蔡昭侯被殺,公元前491年攻克夷虎,擊潰蠻氏。
楚惠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如下:白公之亂被平定后,滅陳為縣,楚軍大敗前來挑釁的巴軍,楚沈諸梁打敗東夷,楚國勢力已東及海。
楚悼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就是信任、重用吳起進行變法。楚悼王力圖擺脫三晉的威脅,因此當吳起來到楚國時,楚悼王立即任用并全力支持吳起進行變法,對內沉重打擊舊貴族、舊勢力,加速封建化過程;對外變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極大地增強了楚國實力,“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史記·吳起列傳》)公元前382年,楚悼王出兵救趙,直抵黃河兩岸,楚、趙大勝,楚國聲威大振,中原各國感到害怕。
楚宣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如下:奪取了魏國的睢水、濊水之間的地區(qū),在魏、齊、趙爭戰(zhàn)中楚國舉足輕重;楚攻占褒漢之地,楚國勢力伸入到巴蜀地區(qū)。
楚威王對楚國的貢獻主要如下:北破齊于徐州,又興兵大敗越,殺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這樣,楚國成為雄踞大江南北的大國,達到戰(zhàn)國時期楚國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但是,楚國戰(zhàn)國時期的強盛主要是吳起的功勞;更主要的是,此次楚國勢力最鼎盛時也沒有達到楚莊王最強盛時期的那種楚國一國獨大、獨強的程度,最好的情況也只是與秦、齊、趙等國并列為諸強。因此,楚悼王、楚宣王、楚威王等都只能算作有較大貢獻的楚王而不是有重大貢獻的楚王。
楚國八百年四十二個君王中有二十四個表現(xiàn)很平庸,政績平平,他們在位期間沒促進楚國的向前發(fā)展壯大,對楚國沒有作出多大貢獻;當然也沒損害楚國,有的則是在其前任的基礎上沒導致楚國向更壞的方向發(fā)展。這類楚國君王按照主要原因又可分為生平事跡無記載,在位時間短和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三種類型。
這類楚君是楚武王以前的楚族酋長,共有十四位,他們分別是熊艾、熊黑旦 、熊勝、熊揚、熊摯、熊延、熊勇、熊嚴、熊霜、熊徇、熊咢、楚若敖熊儀、宵敖熊坎和蚡冒熊眴。由于那個時期楚族還處于原始社會,當時即便喜歡記錄歷史的北方諸國都還沒有開始記載他們的大事,也就沒有順便記載楚國大事的可能;不喜歡記載歷史的楚國就更不用說記載了。故到目前為止,文獻或出土文物基本上只或隱或顯地記載了他們的姓名及其在位時間,沒記他們的事跡。因此,這些楚君在位期間究竟干了些什么,對楚國是有貢獻還是有損害我們也就無從知曉。我們只能推測這些楚君的活動。這一時期楚國還沒有強大起來,還處于被動挨打的境地,故他們不會不努力奮斗;楚國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物質財富也不豐富,也沒什么好奢侈享樂的,故也不會象楚國強大富庶后的楚王那樣奢靡享樂。這種情況下,這些楚君應該會繼承前輩楚君的做法,兢兢業(yè)業(yè)地奮斗,為楚國積蓄力量。
中國封建社會由于生產(chǎn)力不發(fā)達,加上君王都實行終身制,故而能夠干出一番事業(yè)的君王一般都是在位時間很長,都是幾十年,至少十年。因此,在位時間短的君王除個別特殊情況外基本上不可能有所作為。這既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他諸侯國國君身上得到驗證,也可從秦以后中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皇帝身上得到驗證。楚國君王也是一樣。由于病死、政變被殺死、自殺、被“盜”所殺和不明原因死亡,導致在位少于十年(包括十年)的楚君楚王,除上述沒事跡記載的熊摯(不知什么原因在位僅一年)、熊霜(不知什么原因在位僅六年)、宵敖熊坎(不知什么原因在位僅六年)三位外,楚武王以后還有莊敖熊囏、郟敖熊員、熊比、楚聲王熊當、楚幽王熊悍、楚哀王熊猶等六位。
莊敖熊囏于公元前675年——公元前672年在位,由于大臣擁立其弟熊惲即后來的楚成王,在位四年即被殺。郟敖熊員于公元前544年——公元前541年在位,由于其叔叔熊圍即后來的楚靈王篡奪王位而被其叔叔用冠纓絞殺。熊比于公元前529年被擁立為楚王,只幾個月就被其弟熊居即后來的楚平王設計嚇得自殺。楚聲王熊當于公元前407年——公元前402年在位,為“盜”所殺,在位六年。楚幽王熊悍于公元前237年——公元前228年在位十年,病死。楚哀王熊猶于公元前228年繼位,不到一年就被其庶兄負芻發(fā)動政變而被殺。這六位楚君楚王和上述沒事跡記載熊摯、熊霜、宵敖熊坎都因在位時間短或太短而對楚國沒大多貢獻,也沒造成多大損害。
這類楚王包括楚康王、楚簡王、楚肅王和楚考烈王等四位。其中,楚康王是春秋時期的,楚簡王、楚肅王和楚考烈王是戰(zhàn)國時期的。總體上看,楚康王、楚簡王、楚肅王在位時也積極進取,但他們自己能力不強,也沒高遠理想和過人的膽識;大臣則為個人和家族利益而爭權奪利,不是全心全意輔佐他們;楚考烈王昏聵無能,醉生夢死,及時行樂,在位期間楚國已衰落到底谷,陷入相危險的境地,他也無力回天。因此,這四位楚王基本上維持前任或前幾任的狀況,沒對楚國作出貢獻,也沒對楚國造成更大的損害。
楚康王繼位后,王權開始削弱;公族與世族以及世家大族之間爭權奪利、相互傾軋激烈,造成一些世家大族被滅;一些世家大族逃往他國,為他國效勞,出現(xiàn)“楚才晉用”、“楚才吳用”的情況,為害楚國。這時楚國與老對手晉國主流是弭兵;楚國的勁敵是吳國。公元前559年楚康王派令尹子囊伐吳,楚軍大敗,子囊回來后不久死去。此后楚國再未貿然出擊吳國。公元前549年春,楚國訓練成水軍后出動水軍攻吳,無功而還;夏,楚康王親自領軍討伐叛楚的舒鳩也無功而還;秋,楚令尹子木率軍滅舒鳩;冬,吳王諸樊率軍伐楚,被楚射死。公元前547年,楚康王聯(lián)合秦軍伐吳,聞吳有備而還。由此可見,自楚共王以來,晉聯(lián)吳攻楚,使楚面臨晉、吳北、東夾擊,陷于困境。楚康王雖力圖攻吳,并取得一些勝利,但始終無法擺脫吳的嚴重威脅。
楚簡王在位二十四年,除了即位初憑借楚惠王的聲威滅莒、公元前413年伐魏外,別無建樹。
楚肅王繼位初期楚國七十余家宗親權貴因射殺吳起時兵器觸到楚悼王尸體而遭到誅戮,楚國政壇一時空虛。因此,楚肅王對外妥協(xié)退讓。公元前377年,蜀伐楚,楚被迫筑扦關防御。公元前375年,魏攻楚,韓國乘機攻滅楚的屬國鄭國。鄭自春秋以來一直是楚國北上爭霸的中間地帶,對楚國來說,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楚肅王無能為力。公元前371年魏又攻楚,魏國勢力伸入到楚國方城北,楚肅王仍未反擊。由此可見楚肅王的軟弱。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繼位,以黃歇為相,封黃歇為春申君??剂彝跻驘o能、只顧大肆享樂而不理朝政,就逐漸被春申君黃歇架空,大權落到黃歇手中,長達二十五年。楚考烈王既被架空,就更加不問國事,不思進取,故直到死也無所作為。
這類楚王的決策和行為導致楚國停滯不前、被動挨打、衰弱乃至于滅亡。他們是楚共王、楚靈王、楚平王、楚懷王、楚頃襄王、負芻等六位。其中楚共王、楚靈王、楚平王對楚國由楚莊王時的春秋霸主國逐漸跌落到公元前506年吳師入郢、差點亡國的低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極大地損害了楚國;楚懷王、楚頃襄王對楚國由戰(zhàn)國時期的楚宣王、楚威王鼎盛時期垂直衰落到低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更大地損害了楚國;負芻是亡國之君,怎么也要負責任。
春秋時期對楚國造成巨大損害的楚王主要有楚共王、楚靈王、楚平王。
楚共王二十歲繼位就親政,不成熟,志大才疏偏偏又什么都管,加上王族和世家大族的矛盾,導致公元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中楚國失敗,中原的原楚屬國紛紛倒向晉國,楚國失去霸主地位,由楚莊王時期的霸主國跌落為一般國家,極大地損害了楚國。
楚靈王靠政變上臺,復霸心切,對外頻頻用兵,或者不得人心,或者無功而返,或者失??;對內大肆殺戮,又長時間修建耗資極大的章華臺,最后導致政變,餓死山林。楚靈王的行為也極大地損害了楚國。
楚平王也是靠政變上臺,對內大肆殺戮,對外則務求自保,完全喪失霸主威勢;尤其是楚平王貪念女色,自娶兒媳,又寵信佞臣費無極,殺害無辜忠直之臣伍奢及其大兒子伍尚,逼迫伍奢次子伍員(伍子胥)出逃,導致伍子胥為了報仇而于公元前506年引導吳師入郢,差點滅亡楚國,更極大地損害了楚國。
戰(zhàn)國時期對楚國造成更大損害的是楚懷王、頃襄王。楚懷王在位期間,一方面權利高度集中到他一人手中,另外一方面他又昏聵無能,寵信靳尚、子蘭和妃子鄭袖,不聽忠直、智慧之言,對楚國造成了最大的損害。在楚懷王繼位之初,王族宗室、較有治國才能的屈原針對楚國弊端進行改革,觸動守舊勢力和秦國利益,靳尚、子蘭、鄭袖和秦國等就聯(lián)合起來讒害屈原。楚懷王聽信讒言,棄用屈原,楚國又回復到一潭死水的狀態(tài)。公元前316年,秦國攻取巴蜀,對楚國形成戰(zhàn)略包圍之勢,楚懷王認識不到其危害,沒有采取任何應對措施。公元前313年,秦相張儀以商於六百里地“詐楚”,楚懷王昏聵,又不聽陳軫明智之言,上當受騙。發(fā)覺受張儀欺騙后,楚懷王大怒,在未做好充分備戰(zhàn)情況下倉促舉兵攻打秦國,結果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陽、藍田兩大戰(zhàn)役,楚國皆敗,損兵折將,“亡地漢中”,國勢垂直下降。公元前311年,秦又攻取了楚國的召陵,楚國無力還擊。公元前301年,秦、韓、魏、齊共同攻楚,楚國戰(zhàn)敗,韓、魏攻取楚國宛、葉以北地區(qū)。公元前300年,秦國攻取楚國襄城,楚國無還手之力,更加衰弱。公元前299年,秦國攻占楚國八座城邑,楚國沒有還擊;同一年,楚懷王聽信子蘭之言而不聽昭雎警告之言去武關,結果被秦昭襄王扣留在秦國,中間雖曾乘機逃出秦國,但又被抓了回去,直到公元前296年客死秦國??傊?,楚懷王在位期間判斷失誤,舉措失當,不僅他本人客死秦國,更導致楚國垂直衰落為弱國。此后楚國再也沒能振作,直至滅亡。因此,楚懷王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由大國強國垂直衰落為弱國的直接責任人,是四十二個楚國君王中對楚國損害最大的楚王。
楚頃襄王繼位后,國際上出現(xiàn)更加復雜的大國兼并狂潮,秦國統(tǒng)一趨勢更加明顯,對楚國的打擊力度更大。公元前298年秦兵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等十六城。公元前284年,燕、秦、韓、魏、趙五國攻占了齊都臨淄,楚國放棄原來與秦等聯(lián)合攻齊的策略,轉而派淖齒率兵救齊。淖齒到齊后卻擅自行動,反而殺了齊湣王,楚國失去了一個犄角。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遣使于諸侯,復為縱,欲以伐秦”。秦獲知后,先下手為強,立即對楚國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進攻。公元前280年,秦司馬錯大舉攻楚,占領了楚國的黔中郡后,進攻楚國北境的鄧城,楚國被迫割上庸及漢水以北地。同年,楚國為了擺脫秦從巴蜀方面的威脅,舉兵沿江而上,攻舊巴國,占領了枳。秦因此而更加瘋狂地報復楚國。公元前279年,秦分兵兩路攻楚,一路由白起率軍攻陷鄧城后,向鄢進逼;另一路向楚國的巫郡及江南地進軍。楚國為了保衛(wèi)鄢、郢,調動主力部隊與秦軍在鄢決戰(zhàn)。白起攻城不下,引鄢水灌城,鄢城淪陷,數(shù)十萬人被溺死,楚軍主力受創(chuàng),危在旦夕。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都郢,楚頃襄王君臣逃跑到陳,以陳城為都城。秦將白起又西燒夷陵,楚頃襄王兵散,遂不復再戰(zhàn),東北保于陳城。白起接著東攻至競陵、安陸等地,南攻至洞庭湖一帶,設置南郡。從此楚國本土喪失殆盡。總之,在國際形勢日益對楚國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在楚懷王的失誤已導致楚國垂直衰落為弱國的關鍵時期,如果楚頃襄王繼位開始能夠振作起來,楚國的結局未為可知??上?,楚頃襄王不是那種可以力挽狂瀾的人,而是一個奢侈腐朽、卑弱無能之君。在與秦交手受挫后,旋即放棄戰(zhàn)斗,被動挨打,楚國也就進一步衰弱下去了,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直到公元前223年被秦滅亡。
公元前228年楚哀王繼位。不到一個月,楚哀王庶兄負芻殺哀王而自立。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六十萬大軍攻楚,楚國亦傾全國兵力抵抗,兩軍相持達一年左右后,楚軍主動撤退,王翦乘機出擊,大敗楚軍于蘄南。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攻入楚都壽春,虜楚王負芻,楚亡。在國家大難當頭之時,負芻還在殘殺其弟;而且最后楚國是亡在他手上的。因此,負芻應該對楚國滅亡負有責任,是最后一個對楚國造成損害的楚王。
以上從對楚國興衰存亡的角度對楚國八百多年中的四十二位君王的概況進行了論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楚國歷史上的三起三落都與楚國君王息息相關。而楚國作為戰(zhàn)國后期唯一能和秦國抗衡的國家,不僅未能統(tǒng)一中國,相反自身難保,最后滅亡。其教訓是深刻的,其原因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以便作為在當今國家競爭更加激烈的情況下,中國如何保持大國強國、并永遠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魏昌.楚國史[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2.
[2]劉玉堂.論楚國家的形成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的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J].江漢考古,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