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曦 岳利 袁犁
【摘要】地下通道作為一種常見的地下交通形式,在給城市經濟帶來發(fā)展、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地下建筑火災安全隱患。本文以綿陽市地下通道防火情況為例,意在通過實地調查,觀察能造成火災的一切征象,從“面子”進入“里子”,更深入的尋找“病征”,最終得出地下通道起火的原因及改進辦法。
【關鍵詞】地下通道;火災;消防;安全意識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道路交通工程建設持續(xù)不斷。而隨著城市人口的繼續(xù)增長,路面交通再發(fā)達好像也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地下通道登上舞臺。一方面,地下通道工程的建設城市發(fā)展程度、經濟實力、人們生活水平等的反應和表現;另一方面,在工程建設為城市的發(fā)展提供更大空間和機遇的同時,地下通道工程(包括地鐵和地下人行通道)的建設也給城市安全和消防工作帶來了突出的問題。
2. 問題現象
(1)地下商業(yè)場所都是以“人防工程”名義開挖或改建的!人防工程建設時,依照的是人防辦的《人民防空工程設計防火規(guī)范》來設計防火設施,消防部門所依照的則是《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這兩個規(guī)范由于設計的出發(fā)點不同,造成對防火設施的要求不一樣。于是在施工中,很多地下工程建筑商“就低不就高”,依照較低標準的人防規(guī)范建造或改商用。
(2)這個現象充分反映出中國地下通道防火建設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正在成為催生城市安全問題的爐灶,對城市發(fā)展、經濟建設造成嚴重威脅。
3. 問題原因
3.1通過實地調查,觀察可能引發(fā)火災的一切征象。該地下通道內部分割空間的材料為鋼化玻璃,它的特性是強度高,安全性能好,有均勻的內應力,破碎后呈網狀裂紋。地下通道中基本是服裝小店,衣服的材料大多是棉、麻、絲、毛及其它纖維制品和化學合成材料。這些大量堆積的有機可燃物質,一旦發(fā)生火災燃燒猛烈,蔓延迅速,形成立體燃燒,將造成地下通道大面積受災,損失慘重。
3.1.1用電設備。電路大多采用的是暗線布置,但是有些電線交錯裸露在外,墻角部分插座已經陳舊,都易造成火災。
3.1.2防火標志。通過查閱資料,筆者了解到地下通道是重點防火區(qū),需要設置禁煙、防火標志。但是觀察發(fā)現,在此地下通道中,只有在配電室前設置了防火標志,出入口設置了禁煙標志,但不易察覺。
3.2觀察通過從“面子”進入“里子”,更深入的尋找病征。
3.2.1衛(wèi)生條件。根據對不同時間段的人流進行觀察, 發(fā)現通道內有亂丟亂扔現象,保潔人員也未及時打掃,垃圾桶的數量設置較少,大多分布在出入口。
3.2.2用電負荷。此地下通道主要是服裝店,所以供電基本用于照明和一些低功率的電器,如電風扇,電腦,因此不會造成用電負荷大。
圖1消火栓被上了鎖圖2是否注意消防設施的擺設3.2.3消火栓和滅火器。
(1)此地下通道在各個出入口和某些通道配置了消火栓和手提式滅火器,共計十一處,根據相關資料,此地下通道屬于嚴重危險級防火場所,每具手提式滅火器的最大保護面積為10平方米,最大保護保護距離為15米,消火栓的最大保護距離為50米。由此可知,消火栓和手提式滅火器的配置都不符合規(guī)范。
(2)進一步筆者發(fā)現,消火栓被上了鎖(圖1),普通人沒法開啟,置于通道角落的滅火器箱不能很好發(fā)揮其自身的作用,常被行人當座椅。并有近一半的調查者表示未注意到消防設施的擺設地方(圖2)。
3.2.4防火卷簾。此地下通道中配置了八道垂直卷式防火防煙卷簾,并且有防火卷簾控制器,但是其中有在防火卷簾下堆放雜物的現象。
3.2.5疏散通道。此地下通道的出入口附近配置了應急燈。應急燈是在發(fā)生火災時正常照明電源切斷后,引導被困人員疏散或展開滅火救援行動而設置的。因此,合理選擇應急照明系統供電控制方式、接線方式,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直接影響到消防應急照明系統作用的發(fā)揮(見表1、圖3)。
表1數量1 寬度1 導向性1 路面質量9條1 1.8m/2.5m
(圖表3)1 較差1 入口處為地磚,其他為仿木地板圖3疏散通道的現狀表圖43.2.6消防報警系統。此地下通道內的防火卷簾附近設置了消防報警系統,該系統具有能在火災初期,將燃燒產生的煙霧、熱量、火焰等物理量,通過火災探測器變成電信號,傳輸到火災報警控制器,并同時顯示出火災發(fā)生的部位、時間等,使人們能夠及時發(fā)現火災,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撲滅初期火災,最大限度的減少因火災造成的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是人們同火災做斗爭的有力工具。
4. 總結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4.1穴不活——地下通道。關于消防安全知識,62%的受訪者了解部分消防安全知識,21%的受訪者懂得消防安全知識,另有17%的受訪者不具備消防安全知識(圖4)。通過對管理員的訪談,筆者了解到大約每半年會進行一次消防設施的檢查與維護,由此發(fā)現對消防設施的維護力度不夠。進一步通過問卷調查,筆者發(fā)現45%的受訪者認為消防設施應在每周進行一次檢查與維護,41%的受訪者認為檢查維護的周期應保持在每月一次,14%的受訪者認為應每年檢修一次(圖5)。面對突發(fā)火災,66%的受訪者選擇了使用滅火器進行滅火,32%的受訪者選擇利用消防栓進行滅火,2%的受訪者選擇了利用其他水源進行撲救(圖6)。
圖5圖6圖7簡明易懂的“消防疏散線路圖”4.2員工安全培訓。員工安全培訓一方面有利提高人員處理災難的能力,另一方面利于增強他的安全意識。中消防設施配置不合理;滅火器數量不足、消火栓上鎖后使其失去原有的消防效用;通道內店主在防火卷簾下放置座椅、雜物,給通道增添不少安全隱患。
4.2.1脈不通——地下通道內的導向性差,導致在發(fā)生意外事故后,行人不能及時有序地疏散;通道內地面鋪裝為易燃物,增大了著火幾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