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長城
?
沈從文浪漫主義思想論
章長城
(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人文社科與藝術系,福建廈門 361008)
20世紀30年代以后,如果說郭沫若漸漸接受了高爾基的政治學浪漫主義,并從此引導文壇主流的話,那么,沈從文則是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績庚續(xù)了盧梭的美學浪漫主義傳統(tǒng)。沈從文創(chuàng)作中的浪漫主義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以生命為信仰的自然神論;第二,鄉(xiāng)村邊緣視野對都市文明的批判;第三,“偶然”歷史觀對宿命論的反思。
浪漫主義;盧梭;生命;偶然;歷史觀
20世紀30年代以后,如果說郭沫若漸漸接受了高爾基的政治學浪漫主義,并從此引導文壇主流的話,那么,沈從文則是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績庚續(xù)了盧梭的美學浪漫主義傳統(tǒng)。對于這一點,沈從文自己是有相當明晰的使命意識和責任擔當?shù)摹?/p>
沈從文可以說與盧梭是聲氣相通的。雖然沈從文生前否認自己讀過盧梭的著作,但他們之間確實存在著美學思想上的緊密關聯(lián)。這一點俞兆平有過詳細的考證,并對沈從文的美學思想在整個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崇高地位做出了充分肯定。他說:“若從美學視野來看,他更重要的是以天然純樸的鄉(xiāng)土人情之美,以源自盧梭的‘自然人性’,作為現(xiàn)實人生與文明體制的參照譜系,作為理想中美與善的載體,從而逆向批判了現(xiàn)代文明,或由啟蒙理性主導的社會變革,所帶來的種種弊端與罪惡……”[1]
1942年,沈從文曾宣稱:“我還得在‘神’之解體的時代,重新給神作一種贊頌。在充滿古典莊嚴與雅致的詩歌失去光輝和意義時,來謹謹慎慎寫最后一首抒情詩?!盵2]294并表示,自己對一切無信仰,只信仰“生命”。這話說得很是悲壯,然而其中也有沈從文一貫的鄉(xiāng)下人的執(zhí)拗和淡定。其實,早在他20年代初闖北京時,和一位北京的親戚有過一段對話。那位親戚最后告誡他,“可是我得告訴你,既為信仰而來,千萬不要把信仰失去!因為除了它,你什么也沒有!”[2]301事實上,沈從文的鄉(xiāng)下人的執(zhí)著是有著他的信仰基礎的。這信仰簡單說來就是對生命的信仰。珍視生命,無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所有這個世界上的生靈都讓他感受到神性的存在。換句話說,他對生命的敬畏實際上升到了對神性的敬畏。而這種敬畏最早來源于他童年湘西邊地的生活。在無拘無束的大自然中生活,從小養(yǎng)成了他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生命的好奇與融洽相處的樂趣。據(jù)《從文自傳》介紹,他從小喜歡逃學,跑到大自然中尋找生命的樂趣,“逃避那些書本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3]108這種與自然親近之情即使在被家長罰跪在家中,他依然可以憑借想象徜徉其中,想到那些鱖魚、黃鸝、風箏等事物興奮莫名而把受處罰的痛苦忘掉。
當然,對生命的敬畏不僅僅來自于這種快樂體驗,也來自刻骨銘心的悲傷經(jīng)歷。那就是小時候乃至輟學后沈從文參加當?shù)赝林筷犓姷降脑S多次對無辜百姓的殺戮?!拔夷菚r已經(jīng)可以自由出門,一有機會就常常到城頭上去看對河殺頭。每當人已殺過趕不及看那一砍時,便與其他小孩比眼力,一二三四計數(shù)那一片死尸的數(shù)目。……那份頹喪那份對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遠忘不了。也影響到我一生對于濫用權力的特別厭惡。”[3]126也因此,他毫不掩飾“對于農(nóng)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4]224。這種溫愛當然也延伸到動物身上,在《鴨窠圍的夜》中,當他聽到半夜咩咩的小羊叫,想到他們即將成為人們新年祝福的犧牲時,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
沈從文生命信仰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童年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帶來的切身屬己的生命感受,這一點在《從文自傳》中有大量的描述,如“我永遠不厭倦的是‘看’一切。宇宙萬匯在動作中,在靜止中,在我的印象里,我都能抓定它的最美麗與最調(diào)和的風度”。[3]179第二階段是通過在土著部隊服役對中國古典書籍的閱讀,受到道家思想的浸潤與熏陶。道家對山水與人生的一體交融讓沈從文深深著迷,他開始有意識地從大自然中尋覓自己的生命寄托。比如對于水,他承認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與水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水中他體驗到生命的自由性質(zhì),從而讓他張開了想象的翅膀,縱情翱翔在文學的自由空間里。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寫道:“望著湯湯的流水,我心中好像忽然徹悟了一點人生,同時又好象從這條河上,新得到了一點智慧。的的確確,這河水過去給我的是‘知識’,如今給我的卻是‘智慧’?!盵3]253在《從文自傳》中他寫道:“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梢哉f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盵3]109陳國恩認為,“沈從文推重童心的純真,珍視生命的價值,認為‘神即自然’,他的倫理觀和審美趣味上這種回歸自然,崇尚渾樸的傾向,就是他的創(chuàng)作浸透了道家藝術精神的重要表現(xiàn)?!盵5]28第三階段當他進入代表著俗世成功的都市后,他開始大量接觸西方文化經(jīng)典,其中西方的自然神論(即他自己多次提到的泛神論)再次填補了他遠離自然山水的缺憾。他在自傳中承認,“既多讀了些書,把感情弄柔和了許多,接近自然時感覺也稍稍不同了。”[3]216
綜觀沈從文的生命信仰,其實非常類似盧梭的自然神論。這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存在于普通人心靈中的對充滿神性的自然敬仰。正是憑藉這種信仰,沈從文頑強地抵抗著來自蒙昧野蠻和異化文明的雙重夾擊,不斷重構自己的人生夢想和民族的強盛藍圖。他進入都市文明后,依然保持著銳利的生命感覺,利用自己的生命信仰不斷地從“事事物物”中看出神性的身影,聆聽神性的呼喚。
大主教格魯塞斯特曾說:“我們講美的人、美的靈魂、美的馬、美的世界以及這樣那樣的美,卻忘記了在這樣那樣的美之中有著美本身。如有可能的話,你去看一看美本身。依此方式,你就會看到上帝,他并非由于其他的美而成為美的,而是存在于一切美的東西之中的真正的美?!盵6]28而沈從文也一直是在用一雙有“神”的眼睛看和有“神”的耳朵聽,更重要的是,“神”端居在他這個“鄉(xiāng)下人”心中。正如他在《潛淵》中所寫,“美固無所不在,凡屬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無不可見出其精巧處和完整處?!盵3]85對神性的認識其實便是人對主體自由的體認,它將抗拒來自世俗的一切與健康生命格格不入的“事事物物”。黑格爾說:“浪漫型藝術的真正內(nèi)容是絕對的內(nèi)心生活,相應的形式是精神的主體性,亦即主體對自己的獨立自由的認識?!彼裕驈奈亩啻翁岬阶约菏莻€鄉(xiāng)下人,這提法里固然有一點他面對復雜都市生活的策略,但更多的可能是對生命神性的皈依帶給他的淡定。
1942年,他在創(chuàng)作談《水云》中用“我怎么創(chuàng)造故事,故事怎么創(chuàng)造我”為副題詳細剖析了他的創(chuàng)作心路歷程。他說:“我要沉到底為止,這才像是生活,是生命。我需要的就是絕對的皈依,從皈依中見到神。”[2]286很明顯,外界神性的存在恰恰源自于觀察者內(nèi)在神性的投射,而觀察者內(nèi)在神性的獲得又是源自于對外界生命的理性沉思和頓悟。這樣自我與非我之間,便通過神性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夏志清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這樣評價沈從文的神性:“他創(chuàng)作的目標是與葉芝相仿的,他們都強調(diào),在唯物主義文化的籠罩下,人類得跟神和自然保持著一種協(xié)調(diào)和諧的關系。只有這樣才可以使我們保全做人的原始血性和驕傲,不流于貪婪與奸詐?!盵7]134確實,這種源自生命的信仰說到底,就是一份對生命的敬畏。有了這份敬畏,人類才不至于“流于貪婪與奸詐”。
如果說,自然神論的生命與生俱來的神性讓沈從文總是懷著對這個世界無可言說的愛戀和喜悅的話,那么,生命底色所裸露出來的生存的殘酷則讓他勇敢地承擔起了對這個世界的拯救并永懷悲憫之心。沈從文珍視生命的美好,但是他更清楚這個世界還充斥著對生命健康與倫理的戕害。
從自然人性與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中,沈從文揭示出現(xiàn)代文明的負面效應,進而呼喚一種健康的人性形式。1934年,他在《邊城》題記中寫道:“我要表現(xiàn)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份的說明?!盵4]231在他看來,這種健康的人性主要還是保留在邊遠鄉(xiāng)村,而在都市正在一步步淪喪。為此,他屢屢聲明自己鄉(xiāng)下人的立場:“你這個對政治無信仰對生命極關心的鄉(xiāng)下人,來到城市中‘用人教育我’,所得經(jīng)驗已經(jīng)差不多了。你比十年前穩(wěn)定得多也進步得多了?!盵3]294
沈從文這種鄉(xiāng)下人的立場,一部分緣于掩飾他面對都市的自卑,更大一部分則是緣于一種審美的自信。在他看來,都市的倫理道德培養(yǎng)的是閹寺型的人格,像腌制過的雪里蕻,雖然鮮艷卻全無生氣。而湘西鄉(xiāng)下人反而展示出生命的較為本真的狀態(tài)。他很懷念的是那些好勇斗狠而又豁達大度的鄉(xiāng)下人。這類善于毆斗的人物,有軍營中人,有哥老會中老幺,有好打抱不平的閑漢。他坦言自己常常是完全處于“一個藝術鑒賞家的地位”,理會的“只是一種生命的形式”,以及“一種自然道德的形式”。[3]285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他不看重善,只是他對“向善”有著迥異于常人的理解,“我指的是讀者能從作品中接觸了另外一種人生,從這種人生景象中有所啟示,對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層的理解?!盵4]118在這里,“向善”轉化為對人生“有所啟示”,對生命“能做更深一層的理解”。實際上,善依然指向生命本身的飽滿。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其實也正是浪漫主義思潮的題中應有之義。康德曾經(jīng)說過:“人的存在,在其自身,就是含有最高目的的,而這個最高目的,在他能做到的范圍內(nèi),是他把整個自然使之從屬的,至少是在違反這個最高目的時,他是必不可認為他是從屬于自然的任何勢力的。人就是創(chuàng)造的最高目的?!盵8]134
沈從文從生命本身的飽滿健全來對都市與鄉(xiāng)下進行情感取舍,但他更清楚“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可阻擋地向鄉(xiāng)下邊遠之地蔓延的事實。這帶給他情感上的焦慮和不安。事實上,《邊城》、《長河》都是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物。這是一種回首眺望的姿勢,也是西方浪漫主義者慣有的對現(xiàn)代性負面傾向的婉拒的姿勢。正如勃蘭兌斯所說的:“無限的憧憬!讓我們記住這個詞兒,因為它正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基礎?!仁菍h方的向往,后是對故鄉(xiāng)的眷戀?!盵9]229
他在《<長河>題記》里清楚表達了這種現(xiàn)代性的焦慮。在他看來,事事物物表面上都有了極大進步,但仔細看就見出“變化中墮落趨勢”,即“農(nóng)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yǎng)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懊孕拧北淮輾В傲x利取舍是非辨別”也被摧毀。他把這些都算到現(xiàn)代文明頭上——“‘現(xiàn)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憑著一個作家敏銳的感覺和不泯的良知,他感受到也認識到社會進步之中所包含的巨大危險,那就是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已經(jīng)養(yǎng)成,并在向邊遠農(nóng)村蔓延。為此,他只有用一支筆來謹謹慎慎地為中國社會寫下最后的挽歌,保留最后一抹浪漫主義的晚霞。
審視沈從文的浪漫主義不能不提到他的歷史觀。對于啟蒙現(xiàn)代性來說,進步、樂觀是其歷史觀的總體基調(diào)。而沈從文的歷史觀則恰恰充滿對歷史進步的質(zhì)疑和憂慮。偶然、美麗、哀愁等詞匯綴滿他頻頻回望的人生路上。
在《水云》中,沈從文多次談到“偶然”:“我們生活中到處是‘偶然’,生命中還有比理性更具勢力的‘情感’。一個人的一生可說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來。你雖不迷信命運,新的偶然和情感,可將形成你明天的命運,決定他后天的命運?!盵2]267形形色色的歷史決定論者,堅決否定偶然性對歷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從而壓制了人內(nèi)心自由的無限豐富性和彈性,變成了某一種外部力量的崇拜者。這也從根本上斬斷了他們通往浪漫主義的浪漫之緣。而沈從文,在此張揚了情感和偶然在生命中的作用。
《邊城》就是這樣一部充滿偶然的溫馨而又悲涼的作品。翠翠,一個徜徉在自然山水中長大的小獸物,她對二佬儺送的感情,類似筍尖在春夜細雨中催動萌發(fā),而二佬對她也是非常傾心。他們之間的感情幾乎沒有什么無法逾越的障礙。二佬和大佬的矛盾通過兄弟倆正大光明的競爭可以解決,和父親關于碾子與渡船的矛盾也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階級矛盾。況且翠翠爺爺對二佬也是十分中意??墒?,小說最后還是落了一個很無奈的結局。為什么?細究起來,可以說都是生命中的很多偶然因素。首先,大佬落水而亡就是一個最大的意外和偶然。當然這種事情在當?shù)厝说纳钪衅鋵嵱质窍喈斊毡榈模驗樽鳛橐粋€水手溺水而亡也是常有之事。其次,團總派來說媒的人在過渡時故意說儺送同意了要碾子,雖然對翠翠的爺爺是個心結,但也并非不可解開的,只要假以時間就自然開釋了。第三個偶然,當儺送在天保死了之后,一次過渡,翠翠由于害羞,爺爺想給翠翠創(chuàng)造機會,所以爺孫倆都沒有及時趕去為儺送開船,增加了儺送對翠翠爺爺?shù)牟粷M。第四個偶然,爺爺想去為翠翠的婚姻問個明白,順順正在打牌,并沒怎么顧得來招呼他,這讓一輩子為人坦誠的爺爺極為郁悶,回去之后就在一夜雷雨中逝去……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偶然,生活中就是這些無數(shù)的偶然在隨時改變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直到最后,儺送是否回來,恐怕還是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換言之,有許多的偶然。
沈從文在《水云》中這樣解釋創(chuàng)作《邊城》的動機:“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始終難免產(chǎn)生悲劇?!@一來,我的過去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xiāng)下人對于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與彌補?!盵2]280
其實,這些偶然都是無數(shù)人的自由意志的產(chǎn)物,這無數(shù)的偶然共同形塑著歷史的概貌。沈從文對偶然的尊重,實質(zhì)上就是對生命自由意志的尊重。而過于理性化的決定論式的歷史觀,則是對人的主體意志的蔑視。這里,我們依然看到沈從文對生命本體的不可預測的豐富性驚嘆。他在翠翠的身上其實寄托了他“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xiāng)下人對于愛情的憧憬”,這是一種過往生命情感的釋放。即使他剛剛收獲了與張兆和的美好愛情,也并不能自然中和,所以他再次選擇了駕輕就熟的文字。這種情感既溫暖又悲涼,他概括為,“美麗總是愁人的。我或者很快樂,卻用的是發(fā)愁字樣。”[2]175
沈從文在情感方面是非常坦誠的,他在《水云》中訴說了這種不可能有結果但依然讓他以神圣視之的美麗的“偶然”。這三個以“偶然”字樣出現(xiàn)的美麗女子,意味著三段美麗的感情過往。
如果說,對偶然的重視更多源于他對個體生命自由意志的尊崇的話,那么對民族活力的思考則表現(xiàn)出他對民族自由的追求和向往。我們知道,德國浪漫主義者大都由個體自由走向了民族自由,費希特更是以他的《告德意志國民書》喚起德意志民族的民族意識。沈從文的個體自由追求并沒有讓他罔顧民族衰亡的現(xiàn)實,相反,他總是在對個體生命力的贊美中聯(lián)系到民族的自由和新生,從而展示出一個浪漫主義者心靈境界的豐富與博大。在《鴨窠圍的夜》中,他在半夜看到當?shù)厝斯爬系牟遏~方式時,既感動又憂慮,他想到的是這個民族如何更新活力迎接那必然到來的歷史挑戰(zhàn)。
除了作品,沈從文也用理論來表達他的民族自由的訴求。從根本上說,民族自由是個體自由的保障,而個體自由又是民族自由的目的。1934年元旦,沈從文在《大公報》上發(fā)表致詞中寫道:“在這樣情形下,我們實在需要這些作家!一個具有獨立思想的作家,能夠追究這個民族一切癥結的所在,并弄明白了這個民族人生觀上的虛浮,懦弱,迷信,懶惰,由于歷史所發(fā)生的壞影響,我們已經(jīng)受了什么報應,若此后再糊涂愚昧下去,又必然還有什么悲慘場面;他又能理解在文學方面,為這個民族自存努力上,能夠盡些什么力,且應當如何去盡力。”[4]28事實上,沈從文對民族前途的關心并不比任何一個左翼文學人士少,只不過,他從不會為了民族自由而放棄個體自由[10]。他把個體自由視為通往民族自由的路徑和最終歸宿。
面對諸神退場,個人與民族共衰的現(xiàn)實,沈從文并沒有氣餒,他憑著一種鄉(xiāng)下人的生命執(zhí)著和審美自信依然表示,“在‘神’之解體的時代,重新給神作一種贊頌。在充滿古典莊嚴與雅致的詩歌失去光輝和意義時,來謹謹慎慎寫最后一首抒情詩?!盵2]294這本身就是一個生命意志崇拜者的勝利,更體現(xiàn)出一個中國式浪漫主義者的悲壯使命感。
浪漫主義思想史家馬丁?亨克爾曾經(jīng)說過:“浪漫派那一代人實在無法忍受不斷加劇的整個世界對神的褻瀆,無法忍受越來越多的機械式的說明,無法忍受生活的詩的喪失?!?,我們可以把浪漫主義概括為‘現(xiàn)代性(modernity)的第一次自我批判’。”[11]6沈從文,在通往自由主義的道路上,在對瀆神的不斷反抗上,的確配得上他所自詡的“最后一個浪漫派”。
[1]俞兆平.盧梭美學視點中的沈從文[J].學術月刊,2001(1).
[2]沈從文.水云[M]//沈從文文集:第10卷.廣州:花城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1984.
[3]沈從文.從文自傳[M]//沈從文文集:第9卷.廣州:花城出版社,三聯(lián)書店香港分店,1984.
[4]沈從文.《邊城》題記[M]//沈從文選集:第5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5]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世紀中國文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6]塔塔科維茲.中世紀美學[M].褚朔維,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7]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8]康德.判斷力批判:下[M].韋卓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9][德]勃蘭兌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二分冊[M].劉半九,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10]胡燦.生命哲學的詩意闡釋——沈從文《邊城》解讀[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1]劉小楓.詩化哲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責任編輯:鄭宗榮)
On Shen Congwen’s Romantic Thoughts
ZAHNG Changcheng
After the 1930s, Guo Moruo gradually accepted the Golgi’s political romanticism and led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world, while Shen Congwen, with his own literal creation, resumed Rousseau’s aesthetic romanticism.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Shen Congwen’s romanticism thoughts: first, he has faith in Deism on his life; second, he criticizes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ural edge; third, he makes reflection on fatalism from the angle of “the historical accidentalism”.
Romanticism; Rousseau; life; accident; view of history
2014-01-12
章長城(1970-),男,江西上饒人,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
I206.6
A
1009-8135(2014)02-006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