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朝陽
(長春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淺析《詩經(jīng)》中“柳”的意象及流傳
馬朝陽
(長春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吉林 長春 130032)
《詩經(jīng)》作為我國第一部傳世的詩歌總集,在藝術(shù)性、思想表達、韻律美等方面對后世的文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詩經(jīng)中所描繪的意象也成為了后代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典范,如“鳥”的意象、“水”的意象、“樹木”的意象等等。本文試對《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柳”意象進行探析。
《詩經(jīng)》柳;意象;流傳
“柳,茂木也……楊柳,蒲柳也。”[1]關(guān)于“楊柳”,有三種說法,其一,“楊”即為“柳”,“楊柳”實指柳樹?!稇?zhàn)國策·西周策》記:“楚有養(yǎng)由基,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此乃“百步穿楊”的出處,說明古人也稱“柳”為“楊”。其二,“楊”通“揚”,“楊柳”即為上揚擺動之柳。楊柳依依,姿態(tài)優(yōu)美。其三,“楊柳”,今人一般理解為楊樹與柳樹兩種植物。《詩經(jīng)》中也有這種用法,如《陳風(fēng)·東門之楊》:“東門之楊,其葉牂牂?!睏钆c柳本為一科兩屬,故《說文》曰:“楊,蒲柳也?!庇郑骸傲?,小楊也?!倍巫ⅲ骸皸钪毲o小葉者曰柳?!钡皸盍痹凇对娊?jīng)》中合成一詞時,與今人的理解有別。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毛傳》:“楊柳,蒲柳也?!薄秱魇琛罚骸皸盍?,蒲柳,合二字為一木,若杞柳之為柜柳也?!睏盍纸写沽?、垂楊柳,落葉喬木,枝細下垂,婀娜多姿,故成就了“柳”之美好意向。在歷代文學(xué)作品中,對“柳”的描繪層出不窮,且意象多樣。在《詩經(jīng)》中,共有四篇詩歌描繪或涉及“柳”的意象,以下對重要意向作具體解析。
其一,《小雅·鹿鳴之什·采薇》末章: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jīng)》中有“一系列的戰(zhàn)爭詩,這些詩歌有對遭受敵人侵略表達憤恨的,或歌頌天子諸侯勇敢的,或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災(zāi)難,作品中流露出憎恨表情的。”[2]《小雅·鹿鳴之什·采薇》正是這類詩,表達了戍邊士卒返鄉(xiāng)途中悲苦的心聲,抒發(fā)了戰(zhàn)士們思念家鄉(xiāng)與保家衛(wèi)國的錯綜心理。其末章“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作為名句廣為流傳。戰(zhàn)爭雖已結(jié)束,但縈繞在心頭的痛苦仍久久不曾散去,霏霏雨雪的天氣太過凝重,使得回鄉(xiāng)的道路變得更加艱難,心情更加悲苦。前方的家鄉(xiāng)越來越近,近鄉(xiāng)情更切,戰(zhàn)士們面對眼前霏霏的雨雪,不禁想起了出征時還是宜人爛漫的春季,楊柳依依,一片新綠,親人為自己送行,殷殷切切,萬分不舍。想到這里,戰(zhàn)士們本就悲苦的心更生波瀾,焦躁不安。此四句寫景對比,寓情于景。朱熹在《詩集傳》中訓(xùn)釋道:“此章又設(shè)為役人預(yù)自道其歸時之事,以見其勤勞之甚也?!盵1]朱熹指出了“柳”與“雪”的意象對比,表明了戰(zhàn)士們出征與返鄉(xiāng)的時令,“柳”生命力強、柔美、嫩綠的特征代表了萬物復(fù)蘇、暖意融融、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春”;而“雪”是冬季特有的景物,代表著冬的到來,寒冷、肅殺。在楊柳依依、柔美盎然的春天出征,在雨雪霏霏、凄清寒冷的冬天返鄉(xiāng),歷時時間之長、所受辛勞之甚,是不言而喻的。在“柳”與“雪”的意象對比中,生命的盎然蓬勃與肅殺凋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營造了詩歌別具一格的審美意境。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訓(xùn)釋道:“至于在戍,非戰(zhàn)不可,敢定居乎?一月三戰(zhàn)必三捷耳。若其防守,尤加警戒,獫狁之難,非可忽也!今何幸而生還矣,且望鄉(xiāng)關(guān)未遠矣。于是乃從容回憶往時之風(fēng)光,楊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一轉(zhuǎn)眴而時序頓殊,故不覺觸景愴懷耳?!盵3]方玉潤的評點不僅交代了戰(zhàn)士們戍邊的艱苦與兇險,也道出了戰(zhàn)士們在返鄉(xiāng)途中的復(fù)雜心情。余冠英《詩經(jīng)選》:“依依,柳條柔弱隨風(fēng)不定之貌?!痹诖舜阂獍蝗坏拿篮眉竟?jié),親人們?yōu)樽约核蛣e,所以“依依”不舍,還有戀戀之意,如《韓詩外傳》二有“其民依依,其行遲遲”之句?!都崱び许崱罚骸傲?,聚也?!闭谴艘狻R虼?,“柳”的意象正是送別的象征?!皸盍酪馈北砻嫔鲜菍戨x別時的景色,實則暗喻了出征的時令,也映射了征夫與親人們彼此“依依”不舍的情懷。古人們早有折柳送別的習(xí)俗,“《三輔黃圖》說:‘灞橋在長安東……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柳’與‘留’諧音,折柳是留客的意思?!盵4]柳生命力頑強,折柳送別暗示著情誼不斷、綿綿相思,也寄語了離別之人與親人們再度相逢團聚的美好愿望?!傲钡囊庀笠渤蔀殡x別之人與親人間的精神橋梁,承載著征夫的依依不舍與親人們的殷殷期盼,是征夫遠在他鄉(xiāng)的心靈支柱與悲苦戍邊生活的慰藉。于是“柳”的意象自此開始成為離別的詩語,并被后世廣泛效仿。如《文選》中用“柳”之句:“綠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潘安仁《金谷集作詩》),即用“楊柳依依”之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謝靈運《登池上樓》)。陳復(fù)興先生評曰:此一聯(lián)“是歷來備受稱贊的名句,妙處在于出之‘自然’,不求工而自工。這才是藝術(shù)的極致”?!八チ谐脸?,凝露方泥泥”(謝玄暉《始出尚書省》)。李周翰注:“衰柳,自喻也。沉沉,茂盛也。泥泥,濡也。尚為君王所顧,猶為茂盛恩澤沾濡也”。
其二,《小雅·桑扈之什·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上帝甚蹈,無自暱焉。俾予靖之,后予極焉。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上帝甚蹈,無自瘵焉。俾予靖之,后予邁焉。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兇矜。
《毛詩序》:“《菀柳》,刺幽王也。暴虐無親而刑罰不中,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庇种祆洹对娂瘋鳌罚骸巴跽弑┡埃T侯不朝而作此詩。”[5]周振甫指出,《詩集傳》、《詩經(jīng)原始》等文獻中未言王者為誰?!睹娦颉匪f“刺幽王”,不知何據(jù)。也有觀點認為此詩為刺厲王,然所刺王者為誰已不可考,但其揭露統(tǒng)治者暴虐無度的主題是肯定的。值得一提的是,“菀柳”之“菀”有兩讀,“菀”有兩種解釋:“1、茂盛(讀若郁)。清陳奐撰《毛詩傳疏》:‘菀然之柳木,人可以休息之。興者,比喻王者之朝,諸侯愿往之?!?、枯槁(讀若淵)。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讀郁者為茂木,讀于阮反則訓(xùn)如萎葾之葾?!对姟飞w以枯柳之不可止息,興王朝之不可依倚也?!盵6]筆者認為,此詩中的菀柳,當為枯槁之柳。全詩分三章,以不敢欲朝、流放邊疆的臣子口吻,娓娓道來,層層遞進。第一章,先以“菀柳”起興,引出全文,道出了柳樹已枯槁,不能在它下面休息、乘涼了;緊接著在下文指出,君王變化無常,就如這枯槁的柳樹一樣,盛景不再,使人不敢親近。如何變化無常呢?君王使“我”謀國事,卻無端對“我”用刑罰。第二章用重復(fù)、排比的方法反復(fù)詠嘆,依然以枯槁的柳樹起興,層層遞進,感動讀者。第三章在前兩章感情積淀的基礎(chǔ)上循序漸進,以高飛的“鳥兒”作為起興意象,也以“鳥兒”自比。直上蒼穹的鳥兒也需要依附高天,“我”作為大王的臣子,卻不能輔佐大王謀政,流放邊疆,懷才不欲,何其悲憤!詩歌的諷諫暴君主題得到了質(zhì)的升華,發(fā)人肺腑,震撼人心。在《小雅·桑扈之什·菀柳》中,詩人多次運用“興”的手法來引起下文,這在《詩經(jīng)》中是常見的?!对娊?jīng)》之“興”通??煞譃槿悾旱谝?,朱熹言:“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此類興詞主要有發(fā)端起情和定韻的作用,興詞與內(nèi)容往往無必然關(guān)聯(lián)。第二,鐘嶸言:“興,文已盡而意有余”。此類興詞對正文而言,有交待背景、渲染氣氛、烘托形象的作用。興詞能夠起到“文已盡而意有余”的藝術(shù)效果。第三,毛亨、鄭玄言“托物起興”、“興寓美刺”。此類興有一定的比喻作用,起興的形象跟下文所詠之辭之間在意義上有某種相似的特征,往往具有一定的隱喻、象征作用。筆者認為《小雅·桑扈之什·菀柳》為第三種“興”,即比而興。既然是刺暴君,為何先以“柳”的意象起興呢?且所述不能在柳樹下乘涼的情況與臣子不能與君主親近的情況如出一轍。所以有理由相信,作為“先言他物”的“柳”意象與其引起的“所詠之辭”暴君是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的。“柳”為柔木,枝條下垂,隨風(fēng)擺動。樹下的闊地正是供人們乘涼、休息的好去處,好比賢德的君王為臣子們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讓賢臣有所依靠??稍娭械摹傲笨蓍率捤?,讓人望而卻步,好比統(tǒng)治者荒淫無度、不思政事,而把賢德之臣遠遠放逐,使得國家一片枯槁。這枯槁之“柳”,又有哪位賢臣敢于靠近呢?這種寫法是帶有隱喻色彩的。所謂隱喻,是將兩者進行隱藏比較的修辭手段。隱喻是在彼類事物的暗示下感知、體驗、想象、理解,以談?wù)摯祟愂挛锏男睦硇袨?、語言行為、文化行為等。全詩因“柳”的隱喻而被渲染了氣氛,增強了美感,升華了主題。
其三,《小雅·小旻之什·小弁》:
菀彼柳斯,鳴蜩嘒嘒。有漼者淵,萑葦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屆。心之憂矣,不遑假寐。
《小弁》的主題一直頗受爭議。學(xué)術(shù)界主要有兩種觀點:(1)《小弁》為放子逐臣之詩。余冠英《詩經(jīng)選》:“這是被父放逐,抒寫憂憤之作。舊說或以為幽王放逐太子宜臼,宜臼的師傅作此詩;或以為宣王時尹吉甫惑于后妻,放逐前妻之子伯奇,伯奇作此詩?!盵7](2)《小弁》為棄婦之詩。以聞一多先生為最早:“《小弁》篇本妻不見答之詩?!睙o論《小弁》主題的本事為何,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放子逐臣與君主、父親,還是棄婦與丈夫,這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哀怨的情感都是可通的。屈原就在《離騷》中以美人自比:“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以此宣泄對楚王不重用自己的悲憤之情。所以,無論是哪種主題,《小弁》悲憤哀怨的感情基調(diào)是毋庸置疑的。全詩多處起興,引出主題?!拜冶肆?,鳴蜩嘒嘒”,以茂盛的柳樹和動人的鳴蟬來起興,引出下文“心之憂矣,不遑假寐”的哀愁。如果這是放子逐臣之詩,那茂盛的柳樹就好比君主、父親,動人的鳴蟬就好比那放子逐臣,多么想依附于君王、父親的懷抱??!如果這是棄婦之詩,那茂盛的柳樹就好比婦人威壯的夫君,動人的鳴蟬就好比哀怨的棄婦,離開了夫君的庇佑,叫聲凄切,讓人憐惜。可謂比興并重、情景交融,讓讀者仿佛也身臨其境,達到了情感的高度共鳴。
其四,《國風(fē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末章: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筆者認為,此詩取“柳”本意。柳條柔韌,適宜編樊圃,是為本義。此處不作詳細論述。
(一)祭祀意象
古人是信神的,對神靈充滿了畏懼與崇拜。凡有大事,必先祭祀以祈福。祭祀神靈與先祖已經(jīng)成為了我國古人約定俗成的生活、文化特征。《詩經(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描繪祭祀的詩歌,如《采蘋》、《清廟》等。古人崇尚神靈,萬事萬物都被賦予了靈性,植物當然也不例外。
“寒食插柳”成為寒食節(jié)特定的習(xí)俗,柳也成為了寒食節(jié)象征之物。寒食節(jié)原為懷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后也流傳為祭祖之情。南北朝《荊楚歲時記》載有“江淮間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門”之習(xí)俗,民俗作為文化底蘊,入詩更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如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fēng)御柳斜。”再如宋之問的《途中寒食》:“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蓱z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薄傲鄙︻B強,預(yù)示美好之意蘊,寄語了古人對家族長長久久、興盛繁榮的美好愿望。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柳與寒食已融為一體,代表著詩人拜掃祭祖之情。
(二)精神意象
其一,“柳”所代表的美好意象。在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對“柳”的描繪常常與美好的景物、安適的心情相關(guān)聯(lián)。如韋應(yīng)物《東郊》:“楊柳散和風(fēng),青山澹吾慮?!焙挽愕拇猴L(fēng)蕩漾著柔美的楊柳,青翠的遠山澄凈了詩人的思慮。正是這份美好與恬淡,才驅(qū)散了詩人的愁怨,蕩滌了詩人的心靈。再如溫庭筠的《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波光粼粼的江水倒映著夕陽的余暉,彎曲綿延的島岸承接著蒼茫的翠微山。眼前的人馬已乘小舟遠去,人們在柳樹邊歇息等待小舟歸來。這些對美好意象的描繪、恬淡心情的暗示正是承傳于《詩經(jīng)》“楊柳依依”的意象的。
其二,“柳”是“春天”以及蓬勃生命力的象征。很多對“春”的描寫,都以“柳”的發(fā)芽、青綠為主要特征。如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痹娙瞬粌H在詩歌中吟出了“柳” 婀娜多姿的體態(tài)、惟妙惟肖的柔美,還道出了“柳迎春”的時令氣息,表現(xiàn)了詠嘆綠意融融、清新脫俗的“柳”之柔美,實則歌頌這生機勃勃、萬象更新的春?!傲钡囊庀蟀雅畈蛏系囊饽钆c詩歌的美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其三,以折柳表送別習(xí)俗。如梁元帝蕭繹《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fù)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xiāng)?!痹偃缋畎椎摹洞阂孤宄锹劦选罚骸罢l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以“柳”意象來表達送別與不舍之情,也是承傳于《詩經(jīng)》的。隨風(fēng)擺動的楊柳好似親人、友人以及離別之人不舍的情思,于是古人折柳送別,以表不舍的情思和對重逢的美好期盼。
其四,指哀怨的古曲《折楊柳》。古曲《折楊柳》曲調(diào)悲惋凄切,所賦之詩詞也常常與離別、思鄉(xiāng)相關(guān),成為文人們常用的意象,以此表達自己哀怨的愁苦與殷殷的相思。如李頎的《聽安萬善吹觱篥》:“變調(diào)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p>
其五,“五柳”意象所代表的隱逸、淡泊色彩。其典出于耳熟能詳?shù)奶諟Y明的《五柳先生傳》:“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陶淵明因此五柳樹自號“五柳先生”,“柳”也因此被蒙上了隱逸、淡泊的色彩,“五柳”的典故也在后世廣為傳頌。如王維《老將行》、《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很多詩歌都以“五柳”為典故,來表達自身淡泊名利、歸隱山林之意。再如錢鐘書先生在《容安室休沐雜詠》里說:“裊裊鵝黃已可攀,梢頭月上足盤桓。垂楊合是君家樹,并作先生五柳看?!卞X先生自注:“入往時(筆者按:指1952年10月從清華大學(xué)搬入新北大的中關(guān)園),絳于門前種柳五株,已成陰矣?!盵8]
(三)人物意象
其一,以“柳葉、柳條”來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如白居易《長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贝藶槊饔?,直言“柳如眉”,讓讀者立刻對眉毛的形狀了然于心。再如敦煌詞《南歌子》:“翠柳眉間綠,桃花臉上紅”。此為暗喻,不僅道出了眉毛的形狀,還描繪出了眉毛如翠柳葉般之美。李清照《蝶戀花》:“暖雨睛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是以柳葉來比喻女子的眼睛。再如杜甫的《絕句漫興九首·其九》:“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則是以柳條隨風(fēng)輕擺來比喻女子柔弱的腰肢。以柳來比喻女子的眉毛、眼睛、腰肢,真可謂惟妙惟肖,美不勝收。
以“柳”柔美的特質(zhì)來做美人意象。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fēng)拂柳?!傲睘槿崮荆鴹l纖細,隨風(fēng)搖曳,姿態(tài)婀娜,用以做美人意象再合適不過。如秦觀《滿江紅》:“翠綰垂螺雙髻小,柳柔花媚嬌無力。”
其二,以“柳”意象喻小人形象。柳條輕盈,不似松枝那般硬朗,好比意志不堅定的世人形象,柳條依靠風(fēng)而起勢,好比小人依附權(quán)貴而猖狂無度。如曾鞏《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fēng)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p>
(四)生活意象
以“柳絮”漫天紛飛的特質(zhì)來做雪的意象。如黃庭堅《踏莎行》:“堆積瓊花,鋪陳柳絮,曉來已沒行人路?!贝藶橛昧醢涤餮┲w舞,讀者眼前仿佛已彌漫著這漫天飛舞的大雪,雪之形態(tài)與盛大不言而喻。
在詩文中出現(xiàn)的“柳”的意象數(shù)不勝數(shù),《詩經(jīng)》的《小雅·鹿鳴之什·采薇》以“柳”的意象來表達時令、美好的景色、安適的心情、離別的不舍;《小雅·桑扈之什·菀柳》以“柳”的意象來隱喻統(tǒng)治者的無度。正如康德所言,審美意象即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種形象呈現(xiàn)。“柳”的意象賦予了文人與讀者不斷的創(chuàng)造與聯(lián)想,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升華了作品所表達的深層含義,從而達到言志、言情的審美效果。
[1]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139,223.
[2]李顏壘.最美不過詩經(jīng)[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10:169.
[3]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341,459.
[4]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
[5]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227.
[6]向熹.詩經(jīng)詞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472,473.
[7]余冠英.詩經(jīng)選[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189.
[8]錢鐘書.槐聚詩存[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115.
2014-02-13
馬朝陽(1989- ),女,吉林農(nóng)安人,長春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I206.2
A
2095-7602(2014)04-00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