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唐宋七夕詩文看乞巧在隴南的流傳

      2014-03-28 19:56:31蒲向明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4年4期
      關鍵詞:乞巧織女隴南

      蒲向明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成縣 742500)

      從唐宋七夕詩文看乞巧在隴南的流傳

      蒲向明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成縣 742500)

      乞巧最早屬于北方風俗,且和遠古秦先民密切相關。豐富的唐宋七夕詩文,為我們考察乞巧在隴南的流傳提供了全新視角。和六朝七夕詩文相比,唐宋詩文反映隴南(隴右)乞巧的面不夠大,但唐人從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來,展示了自身的情感與思想。詩文的思想情感在士氣激揚的唐代,顯露了詩人對乞巧民俗的關注;而宋人沉著于堅持,將唐代七夕詩描述隴右(隴南)乞巧的理念和事件踵事增華,對今天隴南乞巧民俗流傳影響最為直接。在宋金對峙時期隴南(隴右)成為前線和要地,民俗活躍起來,乞巧隨之也發(fā)揚光大,以足夠的規(guī)模和獨到的品質(zhì),終于在今隴南西和、禮縣保留了下來,堪稱是個奇跡。

      隴南;唐宋;七夕詩文;乞巧;隴南

      有學者認為,乞巧與北方風俗和織女崇拜有關。“七月初七又叫女兒節(jié),北方風俗,這天晚上在屋外要擺上瓜果,向織女乞巧,希望織女把紡織的手藝傳給人間?!盵1]320這個觀點是很有見地的。它至少在三個方面表明與今隴南流傳的乞巧風俗有直接相關:第一是該風俗原出北方;第二是該風俗屬于遠古至今一個女兒節(jié),有一定的儀式儀軌;第三是向織女(巧娘娘)乞巧以傳女紅手藝。

      循此基點我們檢視發(fā)現(xiàn),有學者通過梳理《詩經(jīng)》、《楚辭》、《史記》等古文獻的文化脈絡,已經(jīng)把乞巧的緣起和秦早期傳說聯(lián)系在一起探討。趙逵夫先生撰《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等一系列文章①該組文章參見:趙逵夫《連接神話與現(xiàn)實的橋梁——論牛郎織女故事中烏鵲架橋情節(jié)的形成及其美學意義》(載《北京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趙逵夫《論牛郎織女故事的產(chǎn)生與主題》(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4期),趙逵夫《漢水與西、禮兩縣的乞巧風俗》(載《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趙逵夫《漢水、天漢、天水——織女傳說的形成》(載《民間文化(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2007年第8期)等。對此作了極其深刻的闡述,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織女的故事傳說是同秦民族的始祖女修有關的,乞巧風俗的源頭在今天水、隴南毗鄰連接的西漢水流域,輻射地域在晚清、民國時期的隴南(中心在天水)十四縣。我以為該研究解決了唐以前乞巧風俗在隴南發(fā)源和流行的主要問題。因之,我們有必要觀照唐宋七夕詩文所反映(包括間接反映)的乞巧風俗在隴南的流傳情況。

      豐富的唐宋七夕詩文,為我們考察乞巧在隴南的流傳提供了全新視角:唐宋詩文亦秉持乞巧為秦人風俗的觀點。唐陳鴻《長恨歌傳》說:“秋七月,牽??椗嘁娭?。秦人風俗:是夜張錦繡,陳飲食,樹瓜花,焚香于庭,號為乞巧。宮掖間尤尚之。”從此文字看,唐人就已經(jīng)認定了乞巧為秦人風俗之說,并且由秦民間傳至宮廷,并且風行起來以為時尚。白居易《長恨歌》詩云:“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泵枋龅氖翘泼骰蕰r期李楊戀情的文學母題,如何包涵關于七夕夜祈禱蒼天私語心話等更隱秘的乞巧風俗情結。北宋張君房輯纂的《麗情集》在宋代小說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述及乞巧風俗時說“三拜畢,樓針于月,衽線于裳”,特別相似于今天隴南西漢水流域乞巧風俗的有關環(huán)節(jié)。李商隱《七夕偶題》詩:“靈歸天上匹,巧遺世間人?;ü闱?,笙竽濫四鄰”,反映的就是民間普及乞巧風俗的盛況。

      唐末五代秦州長道縣人、時有“詩窖”美譽的王仁裕在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天寶”卷下有筆記文《蛛絲卜巧》:

      帝(唐明皇)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于庭中,求恩于牽??椗且?,又各捉蜘蛛于小合(盒)中,至曉開視蛛網(wǎng)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2]122

      此記載雖在記述傳說唐代宮廷的乞巧、得巧風尚,也反映了當時宮廷和民間乞巧風俗的互動情況,歷史上由于隴南(含今天水一帶,約相當于隴右)對長安和朝廷的重要關系,也可間接感知此乞巧、得巧風俗流布于西漢水流域、隴南一帶之時況。該書《乞巧樓》篇記載了乞巧民俗之置辦高樓的盛況:

      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丈,上可以勝數(shù)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候,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士民之家皆效之。[2]131

      到底是民間效仿皇家,還是皇家得乞巧民俗于民間?王仁裕對此未加詳考。我以為二者互為影響,就形式而言,如修建“乞巧樓”、“陳瓜果酒炙”、“動清商之曲”,民間或許要效仿這種氣派和風度,但“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一定是來自民間的樸素乞巧形式。無論是宮娥還是民女,七夕是女兒們向織女乞巧的日子,她們都渴望有織女那樣一雙靈巧的手,這一點是共同的,是內(nèi)涵共質(zhì)的。

      至唐宋,乞巧作為乞求做針線紡織技藝傳授風俗,已由來已久。東晉葛洪筆記小說《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入俱習之”,漢高祖劉邦戚夫人的侍兒賈佩蘭,出宮后嫁扶風段儒為妻,說在“宮內(nèi)時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于闐樂,樂后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愛”。唐代徐堅撰《初學記》載:“漢文帝竇后少時禿頂,七月七日家人都去看織女,獨不準她去?!保ā豆沤駡D書集成·歲功典·七夕部》引)都說明乞巧風俗在漢

      代宮廷和民間是互為影響的,這個影響的覆蓋面肯定包含在天水郡、武都郡的范圍,即今隴南境內(nèi)。唐崔頤《七夕》詩云:“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是這種互動影響宏觀視角的文學表達,而唐代神童林杰六歲時的《即賦乞巧詩》:“七夕今宵看營霄,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百條”(《古今圖書集成·歲功典·七夕部》引),以一個孩童的視角描述民間的乞巧節(jié)如何盛況空前,隴南當然是不能排除在外的。我們可以把南北朝梁朝宗懔《荊楚歲時記》所載“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合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看成是乞巧風俗由北向南擴展的一種歷史事實或者是一種文化傳播的民俗學推進。實際上,從唐朝到明清,隴南民間尤其是西漢水流域的西、禮地區(qū)農(nóng)家婦女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進行著不同形式的乞巧活動,最能對抗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部分——乞巧民俗被保存甚至流傳了下來。

      和六朝七夕詩文相比,唐宋詩文反映隴南(隴右)乞巧的面不夠大,但唐人從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來,展示了自身的情感與思想。唐代詩文中,乞巧的民俗故事演化成了對現(xiàn)世人生的奇變。唐代馮翊《桂苑叢談·史遺》載采娘乞巧事:

      鄭代,肅宗時為潤州刺史。兄侃,嫂張氏,女年十六,名采娘,淑貞其儀,七夕夜陳香筵祈于織女。是夕,夢云輿雨蓋蔽空。駐車命采娘曰:“吾織女,祈何?!痹唬骸霸肛で啥??!蹦诉z一金針,長寸余,綴于紙上,置裙帶中,令:“三日勿語。汝當奇巧。不爾,化成男子?!苯?jīng)二日,以告其母,母異而視之,則空紙矣。其針跡猶在,張數(shù)女皆卒。至母娠,病而不言。張氏有恨言曰:“男女五人皆卒,復懷何為”將復服藥以損之,藥至將服,采娘昏奄之內(nèi),忽稱殺人。母驚而問之,曰:“某之身終當為男子,母之所懷是也。聞藥至情急,是以呼之?!蹦府愔?,乃不服藥。采娘尋卒。既葬,母悲念,乃收常所戲之物而匿之。未逾月,遂生一男子,人有動所匿之物,兒即啼哭。張氏哭,女孩兒即啼哭;罷,即愈。及能言,常戲弄之物,乃采娘后身也。因名曰“叔子”。后及位至柱史。[3]1255

      此故事帶有濃厚的傳奇荒誕色彩,但乞巧深意涉及生兒育女且男子勝過女子的文化內(nèi)涵,得到了世俗社會的認同。此種觀念在今隴南西漢水流域極其牢固,在這里,乞巧民俗滲透到了比民間故事更深厚的意義能指層面,令人深思。杜甫《牽牛織女》詩從反民俗的視角,善意地告誡待嫁女子,在娘家要加強修養(yǎng)、勤學女紅[4]128,可以給這個故事作為另一個折射面的注腳。

      隴南乞巧民俗中的女子對未來殷切的期望,是寄托于冥冥之中的天女。西、禮兩縣七夕乞巧特別重視祈求的真誠,這是乞巧活動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敦煌曲子詞中《五更轉·七夕相望》說明乞巧民俗中乞婚姻事象[5],表明了女子們希望在七夕時能得到織女的賜福,能夠愛情長久,將來有所依托。一些唐詩作品對此作了委婉的注解: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向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祖詠《七夕》)[6]1336

      這些作品表現(xiàn)了女子在乞巧時的殷殷之情,表達了不同的心理愿望,但都可歸結到祈求家庭生活幸福的層面上。這些,在我們對隴南乞巧民俗的展演活動中可以找到答案,而且通過觀察她們在乞巧民俗事象中的奔放、喧鬧中展示個性,同時也從她們祈求婚姻幸福的層面,看出她們拘謹?shù)男睦硪庾R。柳宗元《乞巧文》對此略有說明:

      此文借女隸之口說出,這種靈巧的具體表現(xiàn)是精于女紅,然而精于女紅也并不是最終目的。最終意義即在于女兒們最切身的利益——婚姻和家庭生活。作者通過對一系列形象信息的感受和加工,創(chuàng)設出了七夕乞巧的浪漫氛圍,呈現(xiàn)思維主體和思維客體的貫通和混勻效果[8]128,并將其流布于現(xiàn)實生活。隴南現(xiàn)存乞巧風俗,正是對唐代這種“情滯于心”乞巧文化的存儲和再現(xiàn)。

      宋記載乞巧習俗有文稱:

      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jié)。其日傍晚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富貴,皆著新衣。富貴之家,于高樓危樹,安排筵會,以賞節(jié)序。又于廣庭中設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頭列拜,乞巧于牛、女?;蛉⌒≈┲耄越疸y小盒盛之,次早觀其網(wǎng)絲圓正,名曰“得巧”。[9]122

      宋人這種無論富貴,都穿新衣的盛況,在今隴南幾乎是一樣的,只是“得巧”方式發(fā)生了變化。隴南西、禮縣的得巧已經(jīng)轉化為對生活的巧為、現(xiàn)世的巧思方面?!段骱推蚯筛琛返溃骸皳{杖一滾月兒圓,提起一口吹上天。提銀刀,切細面,一攢一攢像絲線?!笔琴澴u巧女的廚房做飯手藝;“大姐力猛虎生風,二姐高起龍翻身。三姐輕飄鷹點水,四姐長裙龍擺尾”是用夸張的描述表現(xiàn)姑娘們乞巧的歌舞水平?!氨澈蠊賯€個像兇犯,害了隴南十四縣;當年乞巧的全散了,眼淚流成長線了?!雹俦疚乃骱推蚯筛杈鲎在w子賢纂著《西和乞巧歌》(趙逵夫校訂)一書,該書由香港銀河出版社2010年出版,后引不再一一注明。反映了官民之間尖銳的矛盾和乞巧民俗流傳的種種艱難,這與唐宋文人筆下的一般描述有相承之處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詩文的思想情感在士氣激揚的唐代,顯露了詩人對乞巧民俗的關注;而宋人沉著于堅持,將唐代七夕詩描述隴右(隴南)乞巧的理念和事件踵事增華,對今天隴南乞巧民俗流傳影響直接。隴南乞巧民俗的流傳,沿襲唐宋就有的游戲娛樂功用,不論是祭拜儀式,還是“穿針引線”、“丟巧針”、“丟巧芽”等,其實都是一種游戲性質(zhì)的婦女自我確認形態(tài)[10]。這可以從以下唐人詩歌中窺見一斑: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蟬娟。銅壺漏報天將曉,惆帳佳期又一年。(羅隱《七夕》)

      七夕今霄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林杰《乞巧》)②此三首詩見《全唐詩》第812、1957、119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唐宋民間乞巧的婦女自我確認,社會性特征比較明顯,群姝同樂,家家乞巧,但閨閣之中的仕宦女子,似乎表現(xiàn)得要復雜很多,自我角色認同和心境、情緒關系密切。李清照《行香子》詞云: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云階月地,關鎖千重??v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jīng)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椗?,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11]39

      當民間萬家乞巧,人神同樂之際,詞中抒情主人公感受的是“人間天上愁濃”,“乞巧”興致全無不說,就是她所處的環(huán)境,也幽清得有些凄涼,兩者形成強烈反差。再如朱淑真《七夕》詩:

      拜月亭前梧葉稀,穿針樓上覺秋遲。天孫正好貪歡笑,哪得功夫賜巧絲。[12]93

      當民間萬家乞巧,眾女祭拜之時,作者渲染織女(巧娘)忙于“貪歡笑”而忘記給凡間女兒們“賜巧”,一掃牛女悲歡離合,以冷語嘲天孫,戲謔世人,雖嬌嗔不失溫婉,但冷清氛圍還是漫于紙背。朱淑真《鵲橋仙》詞:

      巧云妝晚,西風罷暑,小雨翻空月墜。牽??椗畮捉?jīng)秋,尚多少離腸恨淚。微涼入袂,幽歡生座,天上人間滿意。何如暮暮與朝朝,更改卻,年年歲歲。[12]285

      相較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她在嘆惋牛女離多聚少之際,也在品味著自身的情感糾結,煉句未用婉語媚語,卻在真率直接中倡言朝暮相守,少有分離,并不贊同秦觀所指。

      隴南乞巧把民間這一種女兒角色的自我認同繼承了下來?!段骱推蚯筛琛酚羞@樣的內(nèi)容:

      豆芽芽,麥芽芽,把愿許給巧娘娘。根根豆芽根根線,大紅綢子纏一轉。金芽芽,銀芽芽,今兒個獻給巧娘娘。今兒個桌上獻一獻,黑了掐著想心愿?!煌霙鏊蠹液龋ǖ慕z線各扽各。提上籠子才下坡,迎面碰著個學生哥?!?/p>

      這些“巧”俗歌語,表現(xiàn)了乞巧女兒們對自身的角色認同和確指,由此可以窺見以唐宋時期為代表的農(nóng)耕社會通過不斷認同身份和角色,使男女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而各安其位,以便維持男耕女織的正常社會生產(chǎn)秩序,隴南西和、禮縣長期處于黃土文明之農(nóng)耕文化的浸淫之中(至今許多村戶大門門樓的楣額還是“第”、“讀”、“耕”的三字箴言),傳統(tǒng)耕讀思想還較深入人心。從上述歌詞可以看出,隴南乞巧民俗文化是女兒們在乞巧活動中反復認同自己身份和角色的同時,把自己內(nèi)塑(內(nèi)化)成文化的人,——適應農(nóng)耕文明社會的文化人。需要我們明確的是,唐宋沿至元代士大夫階層脫離了農(nóng)耕文化的主旨,反而貶抑“乞巧”的這種男耕女織分工的女性角色認同,如梅堯臣《乞巧賦》、楊維禎《乞巧賦》等,明顯就是貶巧揚拙的載道之文?!拔釋W圣人之仁義,尚恐沒而無知,肯乞世間之輕巧,以淚吾道而奪吾之所持”。[13]

      所以,隴南西和禮縣保留的厚重農(nóng)耕文化是乞巧民俗事相得以自唐宋以來留存的精神基礎,而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婦女解放和她們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達到男女平等,當代工商業(yè)文明對農(nóng)耕文化的沖擊和漸次湮沒,還有社會分工和男女社會角色的多樣化,那種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明下的女性單一織作角色已無可挽回地失落,在這個意義上,真正的乞巧民俗已經(jīng)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土壤,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保存的“乞巧”只是以文化民俗的“標本”或“化石”形式幸存了下來,這里顯現(xiàn)了歷史規(guī)律的必然和不可挽回的無奈。

      對于隴南西和、禮縣農(nóng)村的婦女來說,她們在乞巧活動期間的朦朧星月,從針線、日影、清水等瑣細的事象中,還似乎可以直接感受到對未來吉祥的向往,對幸福與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天她們從乞巧活動的民俗事象來評判巧拙,預測未來,已經(jīng)沒有對過去那種凄苦生活的傾訴和交流,代之而來就是在嬉戲娛樂之中,釋放憧憬生活的心理能量,獲得對新時代環(huán)境的內(nèi)心認知,實際上這種流傳已經(jīng)發(fā)生著方向性的改變,只不過是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不去關注這一點罷了。

      總之,唐宋詩文反映隴右(隴南)乞巧的面不夠大,但唐人從六朝的代意模式中走出來,展示了自身的情感與思想;宋人沉著于堅持,在唐代七夕詩描述隴右(隴南)乞巧的基礎上,踵事增華①可以借助現(xiàn)有資料和尚未發(fā)現(xiàn)的信息,做一些后續(xù)工作,通過研究擴大影響力。,加之宋金對峙時期隴南(隴右)成為前線和要地,民俗活躍起來,乞巧也因之發(fā)揚光大,以足夠的規(guī)模和獨到的品質(zhì),終于在今天隴南的西和、禮縣文化孑遺般地保留了下來,堪稱一個奇跡,“隴南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nóng)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14]330,有待于我們繼續(xù)探索其中的奧秘。

      [1]羅文筠.中國文化概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蒲向明.追尋“詩窖”遺珍——王仁裕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3][元]陶宗儀.說郛(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三)[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

      [5]聶濟冬.中后唐時七夕乞巧心理之社會考[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3(3):60-63.

      [6][清]彭定求.全唐詩(第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0.

      [7][清]彭定求.全唐詩(第十四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0.

      [8]方川,王懷義.民俗思維[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9][宋]吳自牧.夢梁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10]蔣秀英.細說中國古代的婦女節(jié)——七夕乞巧民俗事象論[J].北方論叢,1999(5):75-80.

      [11]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M].濟南:齊魯書社,1981.

      [12][宋]朱淑真.朱淑真集[M].張璋,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3][宋]梅堯臣.宛陵文集(卷六十)[M].四部叢刊本,民國商務印書館印.

      [14]張益琴.隴南民間音樂的地域文化特色[C]//蒲向明.唐代文學與隴南文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鄭宗榮)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Qiqiao Popular in Longnan Seen from Qixi Poem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PU Xiangm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Longnan Normal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742500 China)

      Qixi is orig inally a cu stom in north China, and has a close relation to the Qin’s ancestors. The profuse July-7th Qiqiao poem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offer a good angle to observe the popularization of Qiqiao in Longnan. Compared with the Qixi poems in Six Dynasties, the Qixi poems in Tang Dynasty were less deeply reflecting the Qiqiao customs in Longnan. But the poets in Tang Dynasty could break free from the Daiyi model popular in Six Dynasties and give full expression to their own emotion and thoughts. The passionate poems showed their concern to this custom. But the poets in Song Dynasty, known as their perseverance to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Qiqiao, had the most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is custom. In the warring period of Song and Ji n dynasties, Long man saw Qiqiao more actively sp reading to be miraculously rooted in Xihe in Longnan and Lixian.

      Longna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Chinese July-7th poems or prose; Qiqiao; Longnan

      I206.2

      A

      1009-8135(2014)04-0099-05

      2014-04-27

      蒲向明(1963-),男,甘肅天水人,隴南師專文史學院教授,甘肅省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甘肅省古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和隴南文化。

      猜你喜歡
      乞巧織女隴南
      八月來臨話七夕
      北京紀事(2022年8期)2022-05-30 18:08:38
      《乞巧》
      學苑教育(2022年26期)2022-03-02 00:59:04
      隴南茴香籽中揮發(fā)油化學成分的測定
      云南化工(2021年11期)2022-01-12 06:06:22
      潭山乞巧
      青青之島 悠悠隴南
      金橋(2020年12期)2020-04-13 05:50:56
      乞巧七夕
      隴南記憶
      中國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吟織女圖
      劍南文學(2016年11期)2016-11-21 06:57:32
      圓夢隴南
      牛郎和織女
      好孩子畫報(2015年8期)2015-05-30 10:48:04
      搜索| 阿拉善右旗| 两当县| 林周县| 社旗县| 洮南市| 许昌县| 沐川县| 循化| 兴仁县| 海原县| 广灵县| 西乌珠穆沁旗| 靖江市| 淳化县| 哈密市| 台北市| 泾源县| 叙永县| 北海市| 习水县| 遂溪县| 溆浦县| 孝感市| 汝南县| 寻乌县| 牙克石市| 罗源县| 迁安市| 习水县| 旅游| 中山市| 东海县| 商南县| 孟津县| 朝阳市| 台南县| 平阴县| 庆城县| 将乐县|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