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氣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南京北極閣曾是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
陳學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大氣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4)
北極閣;氣象人才;搖籃;1928—1937年
南京北極閣是前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創(chuàng)業(yè)原址。從1928年初氣象研究所籌備之日起,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氣象研究所遷離北極閣為止的不到10年期間,據我所知,先后在北極閣氣象研究所工作過的約為120人,其中業(yè)務技術人員有90%以上,事務管理人員約10人,所內的事務性工作多由業(yè)務技術人員兼做,分工明確、任務具體、相互協(xié)調、效率也高。在這120人中約有半數,在1936年底以前先后離開了該所,主要是該所為了輸送人才到全國其他的有關單位去開創(chuàng)或充實氣象工作所致。由氣象研究所開班培訓,畢業(yè)后派到其他部門如福建省氣象局、浙江水利局、江漢工程局等機構的人員以及有關單位送請該所代為培訓或在該所實習后回到原單位的人員皆未統(tǒng)計在這120人之內。當時我國專職的氣象人員不過幾百人,技術骨干更是寥寥可數。到1937年4月中國氣象學會的個人會員(普通會員)全國只有228人。因此南京北極閣在當時有中國氣象人才“搖籃”之稱??磥磉@個稱呼還是恰當的。現(xiàn)在將我依據有關資料所知道的在該所工作過的人員以及和該所有關但未曾在所任職的技術人員的名單分別列舉如下,錯漏之處勢難避免,敬請指正。
(一)1937年仍在氣象研究所及其當時直屬的11個測候所(氣象臺)的人員名單:竺可楨(藕舫,專任研究員兼所長)、呂炯(蘊明,專任研究員兼代理所長)、蔣丙然(右滄,通信研究員)、涂長望(專任研究員)、石延漢(專任副研究員)、古羅丁(Ivan Groodin,專任副研究員)。張寶坤(豹昆)、黃逢昌(仲辰)、鄭寬裕(子政)、朱文榮(國華)、金詠深(淵冰)、盧鋈(溫甫)、沈玠雙(次由)、胡振鐸(金如)、王廷璋,以上9人為測候員。程純樞(憶帆)、汪國瑗、幺振聲(枕生)、郭曉嵐,以上4人為助理員。錢逸云(圖書管理員)、宋兆珩(楚白,文牘員)。樊翰章(蜚君)、何元晉(清隱)、王毅,以上3人為報務員。范惠成、鄒祥倫、金廷秀(即池國英)、吳永庚、瞿邃理(雪如)、金加棣(子鏘)、許鑒明(秋水)、曾廣瓊、楊鑒初(亮齋)、薛鐵虎(御風)、陳學溶、徐勉釗、徐延煦、蔣瑞生(即蔣萃,留職停薪)、杜靖民、斯杰(庚壽)、馮天榮、高學文、顧俠(紹明)、尹世勛、景再清、張守謙、秦化行、王興基、孫孺范、蔡秉久、朱崗昆、肖望山、李恒如、王履新、謝鴻昌、何元成、陳登元,以上33人為測候生。陳俊玉、趙海、曾樹榮、陳五鳳(志倩)、胡鐵巖、朱翠芳,以上6人為統(tǒng)計生。梁實夫(繪圖員)。莊耄璋(敏求)、陳士毅(明光),以上2人為事務員。
1937年夏,蔣憲端(即蔣金濤)和薛繼勛兩人雖被氣象研究所任命為助理員,但未到所報到。
(二)1936年底以前先后已離開氣象研究所或其直屬臺、站的人員名單:胡煥庸(肖堂,兼任研究員)、許應期(專任研究員兼秘書)、諸葛麒(振公,專任編輯員)。全文晟(曦堂)、劉治華、黃應歡(廈千)、沈孝凰(鳴雍)、王學素、沈思玙(魯珍,兼職不兼薪)、陸鴻圖(展叔)、朱炳海(曉寰)、楊昌業(yè)、李良騏,以上10人為測候員。丁燦、周蔭堂、張懋德、吳持柔、章克生、廖能國、史鏡清、劉粹中、吳悟涯、殷來朝、周朝陽、徐寶箴、汪桐、趙樹聲(恕)、羅月全(素人)、畢夢痕、姜亞光、鄒新助、黃紹先、顧鈞禧(深君)、周桂林(政國)、徐守謙、孫毓華(西巖)、賀其華、朱啟奎、涂翔甲,以上26人為測候生。楊義久、丁友蘭、許志方、郭文秀、李祥璠(伯魯)、杜清寰、嚴道春、王庭芳、林兆型、全瓞生、余樹聲、焦寅(嘯谷)、吳其瑞(霄駛),以上13人為統(tǒng)計生。高常泰(琪珊,工程員)。章高煒(繪圖員)。柳定原、王伊曾、胡德懋、趙頤吉、宗光熾、陳光焱、章亮熙(定盦),以上7人為事務員。
(三)抗戰(zhàn)前在氣象研究所練習班學習期滿,但未在本所或本所所屬臺站任過職的學員:
朱立三、陳壽昌、李景昀、張季慎、紀駿、毛顯章、盧啟迪、周樸、張東昌、柴棟生、張明理、徐世訓,以上12人為第一屆氣象練習班的學員。
趙福臨、林樹九、嚴振飛、宛敏渭、白俊賢、李永燮、游學澤,以上7人為第二屆氣象練習班的學員。
李健、顧金甫、姚善炯、嚴之永、戚啟勛、何明經、王之耀(即周善朋)、孫以誠、左效光、李成章,以上10人為第三屆氣象練習班招考的學員。
楊則久、歐陽楚豪、趙春吾、陳遵民、趙卓、杜登漢、刁欽奎、刁純益、顧慶云、斯之和、鐘侃、文君毅、佘彭年,以上13人為第三屆氣象練習班保送來的學員。
(四)抗戰(zhàn)前曾來北極閣氣象研究所實習過的但未任職過的氣象人員:高振華(交通部中國飛運公司,民國十九年度)、謝高望(湖南……省立第一農校,民國十九年暑假)、吳樹德(1931-02-15—)、陳秉仁(一得,云南,1931-04-20—08-17)、朱允明、李興西(以上2人,甘肅,1931-11-13—)、張雪蕉(武漢大學,民國二十年度)、韋逸農(武漢大學,民國二十年度)、田圃(綏遠職校教員,1933-01-05—02-28)、蕭強(祖忠,廣西航空處,1933-07-29—11-06)、趙錫鵬(北碚民生公司,1934-02-10—05-08)、秦化行(蘭州測候所,1934-03-01—)、廖國僑(廣西航空處,1934-03-04—08-06)、唐瑞青(廣西省政府,1934-04-08—08-03)、蔡宗吾(福建集美學校,1934-07-01—18)、刁德順(新疆省政府,1934-08-07—11-08)、李毅艇(西安測候所,1934-08-10—09-05)、劉約(西安測候所,1934-08-10—1935-03-06)、武克軒(內政部水文站,1934-09-01—11-30)、韋逸農(武漢大學,1934-10-14—12-25)、趙九章(清華大學助教,在竺所長關懷下寫《中國東部空氣團之分析》,1934-10-15—)、杜登漢、趙卓、文君毅(以上3人,西安測候所,1934-10-10—,后作為保送學員在第三屆氣象練習班繼續(xù)學習)、霍錫卿(涇陽西北農事試驗場場長,1934-11-20—23)、黃桂森(淮陰農業(yè)學校測候員,1934-12-06—)、蔣蔭松(烏江農場干事,1934-12-09—30)、李X暉(金陵大學,1934-12—)、王炳庭(防空學校,1935-06—)、李春田(廣西省政府,1935-06—07)、林孝濤、盧楨、邱朝光、方興亞、謝煥先(以上5人,福建省建設廳,1935-07—1936-03)、丑進頤(青海省政府,1935-09—)、萬國良(—1935-08-30)、呂笠漁(來所實習,1935-09-17—)、莊鳴山(軍政部應用化學所,1935-09-17—)、周夢麟(廣西,1936-03—)、萬寶康、王華文、孫月浦、王金章(以上4人,山東大學,1937-07-17—08-10)。
(五)徐近之曾應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先生之請于1931—1932年隨同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到察綏等地施放氣象風箏等工作,1934—1936年赴西藏籌建拉薩測候所等工作,但未列入氣象研究所職員錄。
(1985年2月初稿,2014年6月修訂稿)
(責任編輯:倪東鴻)
ThecradleofChinesemeteorologicaltalentswasatBeijige,Nanjingduring1928—1937
CHEN Xue-ro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NUIST,Nanjing 210044,China)
Beijige;meteorological talents;cradle;1928—1937
2014-06-08;改回日期2014-06-14
陳學溶,1916年3月出生,男,江蘇南京人,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氣象史.
10.13878/j.cnki.dqkxxb.20140608001.
1674-7097(2014)05-0671-02
P4-09
A
10.13878/j.cnki.dqkxxb.20140608001
陳學溶.2014.南京北極閣曾是中國氣象人才的“搖籃”[J].大氣科學學報,37(5):671-672.
Chen Xue-rong.2014.The cradle of Chinese meteorological talents was at Beijige,Nanjing during 1928—1937[J].Trans Atmos Sci,37(5):671-672.(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