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梅
江西歷史悠久,其建置始于西漢初,在世世代代的生產實踐與社會實踐中,江西人民創(chuàng)造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江西民歌。它作為與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結合最緊密、最能反映出當?shù)氐纳鐣L貌、民俗民風的一種藝術形式,反映了江西人民各個時期、各個區(qū)域的社會生活狀況,展示了江西地區(qū)的地理人文、風俗民情。
將江西民歌的本體形態(tài)與江西的民俗事象聯(lián)系起來進行研究,無疑將進一步幫助我們理解和認識江西民歌中所具有的民俗文化特征,從而使我們對江西民歌的全面了解和認識得到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要從民俗方面對江西民歌做一解讀,我們必須首先對“民俗”這一概念作出界定。從民俗學這一學科誕生以來,中外民俗學家們對民俗這一概念就有其不同的解釋與認識。
我們在前人對民俗的基本體認和民俗學研究范圍的已有界定的基礎上,對“民俗”及其范圍做一定性分析:第一,它是被全人類、或某—國家、或某一區(qū)域、或某一民族、或某一文化圈、或某一地方、或某一階級階層、或某一團體、或某一行業(yè)中的基本群眾普遍地認同和相沿成習的文化現(xiàn)象;第二,這種“相沿成習”已經成為集體無意識性的心理積淀和行事規(guī)范,不是成文法,然而卻是無形的法則;第三,這些文化現(xiàn)象已經成為人類諸多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類型化、模式化和程式化產物;第四,因而說到底,它是人類文化中集顯型模式、類型和程式化事項與隱型“公理”“法則”等“精神核”于一身的那一部分[1]。
也就是說它涵蓋了三方面的內容,即:一、民俗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頭和行為的方式一代一代傳承的;三、民俗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文化模式,這種模式制約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由此看來,民俗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是一種相沿成習的東西,簡言之,就是民間風俗[2]。
現(xiàn)實生活中民俗更是一種生活模式、行為模式、思維模式[3],它的存在形式一般被民俗學家們分為四個方面: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游藝的民俗[4]。
民歌與民俗的關系極為密切,它們也都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民歌,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人情,能夠表達出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趣味;民俗,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政治、生產和生活方式、飲食、服飾、人生儀禮、婚姻喪葬、宗教信仰、喜好禁忌等等;二者都是傳承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共同的性質、對象與作用。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從江西省贛州、占安、宜春、上饒、撫州5個地區(qū)和南昌、九江、景德鎮(zhèn)、萍鄉(xiāng)、鷹潭、新余6個市以及88個縣(市)采編的15000多首民歌中,選取有代表性的1262首,這些民歌幾乎都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背景,包含著豐富、深邃的民俗文化內容。這里將選擇《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具有典型意義和具有代表性的品種在民俗文化存在的三種形式上進行解讀,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認識江西民歌。
1.江西民歌中蘊涵的經濟民俗
經濟的民俗是以民間傳統(tǒng)的經濟生產習俗、交易習俗及消費生活(包括服飾、飲食、居住等)習俗為主要內容[4]。
號子是一種直接配合勞動生產而歌的民歌體裁,江西各地都有:
這是一首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排工號子,是用木或竹來扎排、放排和用排運貨時所唱的號子。這類號子既含山歌語言韻調的歌唱性,又具有召喚力,音調剛勁灑脫,曲調直上直下,吐號聲穿透力很強。江西山區(qū)多產竹木,又有贛、撫、信、都、修五大水系,南部章水、貢水匯合成贛江,故多用木或竹來扎排、放排和用排運貨,在砍伐或搬運木材時,都伴隨有號子。
再看永修民歌《販茶》:“正月販茶走哪京,情郎哥,哪京哪省說奴,免得茶娘掛在心聽……” 贛東北部山區(qū)的婪源、德興屬黃山余脈,居民多以種茶為業(yè),江西有記載的產茶史已有兩千年。東漢時期廬山就生產茶,在唐代,浮梁是著名的產茶地,也是著名的茶葉集散地,全國三分之一的茶葉在浮梁集散,茶商也應運而生?!吧倘酥乩p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卑拙右椎摹杜眯小分姓f的就是江西茶商的繁榮。
而流傳更多的“采茶歌”,是在谷雨采茶季節(jié),茶農邊采茶制茶邊歌唱,以消除疲勞。如余江縣民歌《采茶》:
江西茶歌中,對種茶、采茶、做茶,點茶等過程都有反映。九江茶歌《采茶曲》就是當?shù)夭刹韫矛槀兂3模俺宦暽礁枵惶}”,“采得茶多歌也多”,充分表露了采茶過程中人們愉快的心情。
2.江西民歌中蘊涵的社會的民俗
社會的民俗是以家族、親族、鄉(xiāng)里村鎮(zhèn)的傳承關系、習俗慣制為主要內容,其中社會往來、組織、生活(人生、婚姻)儀禮等習俗都是重點,近來都市社會民俗也被擴展為對象[4]。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中很多民歌是為人們在喜慶節(jié)日等禮儀活動中助樂添興的人們一邊歌唱、一邊舉燈共舞,詠歌同歡,祈求吉祥如意,人壽年豐。如辦喜事有婚事禮儀連套的喜事歌,辦喪事有喪事歌。
中國封建社會的婚嫁禮俗,大致包括議婚、訂婚、行聘、婚嫁、三朝等,江西婚禮舊俗也大致如此,如新建的民歌《辭堂》《照轎》《登程》:
辭堂——過去迎親花轎到女方家后,新娘(拜別堂上祖先靈位)辭別家人時哭唱。多與母輩、姐妹等哭唱和對唱為主,內容互訴衷腸或囑女如何做人、孝敬公婆等
照轎——過去女方母親要用香燭照轎,同時為女兒唱祝福歌曲,巡視花轎周圍,傳說為除邪照發(fā)。
登程——新娘離家時最后哭別而唱。對婚姻不滿,還可借機唱《罵媒人》等。
此外,還有攔門、鬧新房、賀郎、打花燭、請新人、撤帳等婚禮程序過程中唱的歌。
再看江西舊時喪葬禮儀,它一般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家境貧寒的舊時都以草席裹尸,朝死夜埋,不尚禮儀。富有人家大操大辦,舉辦各仲隆重而瑣細的儀式。一般有送終、整容、報喪、入殮、吊唁、祭奠、安葬、封山、燒七等一系列程序。
崇仁縣的民歌《紫氣東來景色鮮》就是大富人家喪葬行祭開堂時所唱,歌曲為兩句式,上句“紫氣東來”起興,下句“子報親恩”點題,旋律以下行為主,如泣如訴。
3.江西民歌中蘊涵的信仰的民俗
信仰的民俗是以傳統(tǒng)的迷信與俗信(歲時節(jié)日)的諸事象為主要內容[4]。
這類民歌中有的已是當?shù)孛耧L民俗的組成部分。
我們看端午祭屈原儀式中的《請神歌》,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中國人都用劃龍舟、包粽子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江西高安號龍船儀式就是每年農歷四月三十晚上全體劃船手在鼓手帶領下齊集當?shù)厣駨R,抬出龍船頭,焚香禮拜,然后鼓手居中,劃手分坐兩邊,面對龍船頭,敲起劃船鑼鼓,演唱《請神歌》;五月初一仍如請神一樣,舉行祭神儀式,演唱《祭神歌》,然后抬龍舟下水,開始劃船,當龍船劃往比賽地點時,一路上則由鼓手唱《劃船歌》助興;五月初五晚,龍船抬上岸,放進神廟后,舉行辭神儀式,演唱《辭神歌》。
流行于會昌、南康、興國、于都、瑞金、安遠等地的跳覡儀式,是舊社會民間一種迷信驅鬼治病風俗,“覡人”又稱師公,跳覡主要為體弱多病的人驅邪治病,分為請神、請兵、點兵、奏狀、種花、藏禁等步驟,會昌民歌《拐杖》就是再點兵、發(fā)軍糧之后表演民間小戲時所唱。
4.江西民歌中蘊涵的游藝的民俗
游藝的民俗是以民間傳統(tǒng)文化娛樂活動(其中也包括口頭文藝活動)的習俗為主要內容;也包括競技等事象在內[4]。
江西民間的游藝民俗多是和信仰的民俗結合在一起的。最具代表性的是江西傳統(tǒng)民間習俗的集中體現(xiàn)——“花燈會”,這在江西各地都非常盛行。有茶燈——贛南、南昌等地又稱茶籃燈;花燈——所唱的燈歌中,常唱花名,如《一十二月花》《十長月采花》;馬燈或稱跑馬燈、走馬燈——多以四人一組(二男二女或四女),各人腰系竹制馬燈(布或紙糊成形系于腰間),馬燈的下部圍上長布,遮掩人腳以代馬腿,行走奔跑,邊唱邊舞,伴以鑼鼓、嗩吶,氣氛異常熱烈;牛燈或稱春牛燈——流行于萍鄉(xiāng),力一載及贛南崇義等地,元宵前后至栽禾季節(jié),表演者由一人戴上竹篾彩紙扎成牛形頭冠在前,后一人用布或毛毯披身,后人曲體緊靠前人合成全牛,另一人扮牧童,戴笠執(zhí)鞭,肩挑禾草,邊唱邊跳,如玉山民歌《想吃仙草四處看》。
江西民歌中還有很多是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內容的,多是歌唱在江西所發(fā)生的事件與人物,記錄了那些可歌可泣的歷史。
江西是紅色革命故都。兩次國內革命特別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江西出現(xiàn)了大量的用原有的曲調配新詞的革命歷史民歌,這些民歌在宣傳革命,鼓舞士氣方面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其內容涉及革命斗爭的方方面面?!秳诠び洝肥且皇追从嘲苍垂と耸軌浩仁軇兿鞯母锩鼩v史民歌,《八一起義》則刻畫了這一場中國革命史上最為著名的武裝起義的激烈戰(zhàn)斗場面。1927年,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革命命根據(jù)地建立后,蘇區(qū)內到處傳唱,反映人民革命運動風貌的新民歌《炮火聲來戰(zhàn)號聲》《革命道路要認清》《送郎上前線》《勸郎當紅軍》等,表達了當時蘇區(qū)軍民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對鞏固革命根據(jù)地、擴大紅軍隊伍、充實革命力量起了很大作用
由上述,我們從江西民歌中不但看到了人們在經濟生產、戀愛婚姻等風俗的描寫,也看到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各種生活習俗方面的一些介紹,還看到了節(jié)日慶典、文藝活動、喪禮祭規(guī)、結社集會等風俗的生動記述??梢哉f,由廣大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江西民歌,就是一部江西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注:徐福梅,女,碩士,江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聲樂演唱與教學。
[1]曲金良.中國民俗文化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5年.
[2]陶立璠.民俗學.學苑出版社,2003年.
[3]田曉岫.中國民俗學概論.華夏出版社,2003年.
[4]烏丙安.中國民俗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8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