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元代文學接受和研究的特點及新思路

      2014-03-29 14:21:40
      東方論壇 2014年3期
      關鍵詞:異族文人心態(tài)

      何 躒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論元代文學接受和研究的特點及新思路

      何 躒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元代文學的接受情況并不樂觀,元代詩文不被重視,元曲雖為代表,也因俗白特點而處于褒貶之間。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被附屬于其他朝代和地域進行研究,元曲的研究遠盛于詩詞文,元代文學思想研究總是圍繞著王朝和民族差別,其內在都跟“元代”這一歷史概念限定被過分突出有關。元代文學接受和研究中的這些問題都不離兩個主題,新朝和異族,這構成了“元代”這一歷史特色,并成為研究中的歷史限定。而打破陳規(guī),打破元代文學研究中模式化固化的先驗性歷史限定,從文學接受回溯至其生成,進行跨時性的研究,同時基于文本核心而非歷史外圍來解讀元代文學本身,則是可以嘗試的新思路。

      元代文學;接受;研究;歷史;問題

      一、元代文學的接受和價值發(fā)現(xiàn)

      (一)明清兩代相對不被重視的元代文學——基于異族王朝特點的區(qū)別對待

      元代文學在明清兩代不大被重視,這在文學選本的取向問題上就可以管窺一斑。眾多文學選本多選擇明清的作品而較少選元代,這是人所共知的。

      元代的不被重視,其實是一種有意的傾向。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其與宋的長期對峙和爭戰(zhàn),已經形成了一種不可逆轉的心理取向和文化抗衡,導致在某種程度上有意識的排斥元代。在對抗異族侵占的社會大氣候之下,宋末許多愛國詩人如文天祥、鄭思肖也應民族情結而生,浙東事功派也應時而生。雖然經過元朝一百多年社會治理的潤和,但這種對待異族統(tǒng)治王朝的排斥心理和情緒還是時濃時淡地貫穿而至于明清兩代。

      這與清代又不盡相同。滿清王朝的建立是乘明末大型農民起義之虛而入的,并未經過像遼金元對宋朝的長期民族對峙,其南北抗爭的激烈程度也不如前者那樣,至少它沒有形成像岳飛抗金那樣鮮明的主題文化,因而在文人心中形成的異族抗拒心理也要弱一些。而經清朝三百多年的統(tǒng)治和社會的熔煉,滿族逐漸漢化,漢文化仍是主導一統(tǒng),排滿已不是主流。

      另外,元代雖然疆域遼闊,卻是一個歷時不長的王朝,時限遠不及明清,且不說短時限內生成的文學數(shù)量上難以構成繁榮,就是以漢族中心自高的明人和同為異族的清人在對待元代文學時,也自然會有輕視的態(tài)度。

      而不管是元代還是后來的文人們在選輯文學作品時,都面臨著一個南北民族抗爭的歷史事實以及文化取向。因而不管他們本身有沒有,或者說在多大程度上受此文化心理的影響,至少在表面上,他們都不能無視這種抗爭口號,而會或多或少地標示他們的民族取向,以明其民族節(jié)操,從而得到社會的認同。

      任何一種現(xiàn)象,不管是個人的,還是社會大眾的,還是民族的,只要它已經泛化成一種普遍的大眾取向,并且在歷史的洗禮中,不斷積淀強化而形成一種鮮明的主題和價值取向,一種文化心理,比如對強悍異族統(tǒng)治卻又相對短期的元王朝的抗爭、排斥、輕視,那么它就勢必會對文學產生影響,而在文學中留下某種趨勢痕跡。而元代文學特別是元詩文的被忽略,不被重視,其尷尬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不是元代文學自身的不發(fā)達所致,也不是其文學價值低下,而是長期被文人和文學史家有意識的貶低、異化和排斥所致,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主流文化心理在文學中投射而留下元代文學研究的畸痕。

      (二)近現(xiàn)代以詩學為代表的元代文學研究滯緩和以元曲為開端主導的價值發(fā)現(xiàn)

      元代文學在近代的學術界中,常常不被重視和認可,而不被認可的主要方面又在于這一時代的詩學成就。這是學人通識,此處再略舉一例。聞一多先生的說法幾造其極,他說:

      從西周到宋,我們這大半部文學史,實際上只是一部詩史。但是詩的發(fā)展到北宋實際也就完了。南宋的詩已經是強弩之末。就詩的本身說,連尤、楊、范、陸和稍后的元遺山似乎都是多余的、重復的,以后的更不必提了。我們只覺得明清兩代關于詩的那許多運動和爭論,無非重新證實一遍掙扎的徒勞與無益而已。本來從西周唱到北宋,足足二千年的功夫也夠長的了,可能的調子已唱完了。[1](P16-22)

      他將宋代之前的文學史提煉為詩史(他所說的“詩”是一個大的概念范疇,應該是包括詩、詞、賦、駢文等多種樣式的韻語抒情文學),不無道理。宋代及之前的文學確實是以詩詞為主導的韻語抒情文學,自元代開始至于明清和近代,敘事文學發(fā)展繁榮,而在詩學領域,則主于學習模擬已無重大的翻新。然而他不僅否定元代,甚至連元代之前的南宋以及之后明清以至近代的詩學成就也都否定了,這種論調雖然太過,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元代文學,特別是元代詩學(包括詞、賦、駢文等),或者說元代韻語抒情文學在文學接受和研究中價值發(fā)現(xiàn)的遲緩和滯后。

      而相對詩文,元曲則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體現(xiàn)著其整體價值。近現(xiàn)代的元代文學研究也是以元曲為開端和主導的,雖然一開始學者們對其褒貶不一。1910年武林謀新室出版林傳甲所寫《中國文學史》,視小說戲曲為“無學不識者流”的“淫褻之詞”。王國維1912年寫成的《宋元戲曲史》將元曲標為中國文學史上“最自然”,“最有意境”的文學。1916年胡適《吾國歷史上的文學革命》認為元代的詞曲劇本小說“僭以俚語為之”,是一種“活文學”。不管是“淫褻”、“俚語”,還是“自然”、“有意境”、“活文學”,這些對元代文學的定性其實都寓示了其直白俗化的特點。這是一種不委婉掩飾不過分裝飾的俗文學,不同于以前以漢族詩學為統(tǒng)的雅文學,具有北方少數(shù)民族抒情的直接特色。這導致期在藝術形式如用語俗白上被否定,而抒情自然真實的一面又被肯定。在1932年出版的《插圖本文學史》中,鄭振鐸關注白話的《蒙古秘史》,并認為《三國志演義》《水滸傳》也是元代作品。而在40年代劉大杰《中國文學發(fā)展史》將元曲作為評價元代文學的主體。他們看到了元代文學在藝術形式上的敘事主導,而寄于發(fā)達敘事背后的則是一種相對激昂而又直白的抒情特色。喬光輝在《元文人心態(tài)與文學實踐》中認為:“中國文學史應以元為界,前期應是所謂正統(tǒng)文學史,主要以詩詞為主,后期則應是戲曲、小說等俗文學史,與詩詞相比,戲曲、小說等俗文學篇幅較長,蘊含極深,所反映的社會背景更廣泛,對人性的揭示也更深入。因此,作為真正的人學的文學是從元開始的。”[2]他一方面秉承戲曲小說是為俗文學,詩詞為正統(tǒng)文學的觀念,一方面又大力宣揚元代敘事文學反映人性真實和社會本相的意義和價值,其對元代文學的價值發(fā)現(xiàn)還是基于以往的俗文學批判上的。

      總之,元代文學的接受和研究相對還是不足,詩文尤甚,元曲則好些,然亦處于褒貶之間,這是一個基本的狀況。究其自身的原因,還是在蒙族短暫統(tǒng)治下正統(tǒng)詩文的不甚發(fā)達和異族格調促進的俗白敘事因子的加強。

      二、元代文學研究中的問題

      在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視域中,元代文學的研究更側重于元代而不是文學,人們更注重它的社會歷史特點而不是文學成就本身。學者們多從民族、南北地域、階級、文化差別等視角進行研究,這里不一細舉?!霸边@一歷史概念限定被過分強調,其核心是異朝和異族特征,這構成了研究中先驗和固定的“元代”特色,與其相關聯(lián)而產生了一些問題。而其實,元代文學研究的“元代”應是文學學理的概念區(qū)分而非歷史概念的范疇區(qū)分。

      (一)元代文學研究的尷尬存在——被附屬其他朝代和地域

      在歷代特別是近現(xiàn)代的學術史中,元代詩、詞、文等因為被目為不發(fā)達而被冷遇的文學樣式,甚至包括元曲,往往處于一種被附屬于其他朝代研究的尷尬境地。在編寫文學史,研究文體文化等多個方面,元代文學總以“宋元”“元明“宋元明”等形式被附諸宋、明王朝之上?;蛘咭驗槠涑婚L,以及其文學的不夠繁榮,或者人們對作為異族統(tǒng)治王朝的某種民族心理,而將金元、遼金元進行聯(lián)合研究。吳梅是近代研究元代文學較早的一位學者,而其所著《遼金元文學史》也是將遼金元合并研究。此書由商務印書館于1934年出版。或者以“少數(shù)民族”“北方民族”的范疇被納入整體全局研究中去。如高人雄《古代少數(shù)民族詩詞曲作家研究》,2003年出版于民族出版社。這種緣于人們某種價值偏向而被附屬或聯(lián)合研究的尷尬處境使得元代文學的獨立性被大大削弱。學者們較少將元代作為一個與唐、宋、明、清并列的王朝,單獨研究元代文學,元代文學的地位遠遠小于“元代”這個歷史概念在研究者視域中的地位。

      這種尷尬的研究處境又使得元代文學具有了很大的比較研究性質,而且獲得了元代文學的比較研究價值。主要是與遼、金、宋、明、清的朝代比較和南北地域比較。它又在整體全局的研究視野下更接近元代文學在宏觀意義上的真實圖景。在跨朝代跨地域的比較中,元代文學作為一個整體而具有了概略性、全局性和整體特色,比如其民族特色、以敘事為主的俗文學的發(fā)達,這是其積極的一方面。

      然而,這種宏觀的比較研究也有消極的一面,它本身即是對元代文學獨立意義的消解。如果過分關注宏觀的研究,讓這種“宋元明清”“遼金元”“北方民族”的研究理路持續(xù)下去,則勢必會導致元代文學本身具體研究的缺失和不足。構成元代文學的各作家、作品,這是其基石,我們必須先入得其中,進行微觀的接觸和研究,方能出得其外。否則,任何宏觀的比較研究都是缺乏事實根據,而具有臆想或者承襲前人說法的傾向。而前人的說法是否全都是建立在對元代文學本身的細致解讀研究上的,這本身也是一個問題。不排除會有些文學評論從宏觀印象出發(fā),帶有歷史地域文化眼光進行差異審評,而論說唐宋元明,或者宋遼金元。

      任何文學現(xiàn)象都是處于歷史過程中的,如果我們總以共時性的眼光去研究歷時性的現(xiàn)象,那么勢必會產生事實的歪曲、夸大,產生不真實的斷定,伴隨而來的是研究的模糊和不能細致地反映真相。這種研究結果往往成為我們自己所認為的某種道理,是我們自己所勾勒的研究圖景,因而帶有很大的主觀偏向性,模糊概括性。元代文學不應是設定在一個歷史階段范疇中文學家、文學作品、文學現(xiàn)象的集合,而應該是在文學動態(tài)發(fā)展中進發(fā)、經過、消退于元代歷史,并且有著元代特色,或者進發(fā)、經過、消退其元代特色的這樣一個動態(tài)的文學過程。這就自然應該包括由宋、金入元,由元入明過程中的文學現(xiàn)象。只有將一個歷史階段的文學置于整個的文學生態(tài)中進行過程的審觀,才不至于會以偏概全,管窺失真。這實際就是一種還原真實的全局眼光。我們只有入得其中,出得其外,以局外者的眼光審觀文學歷史的全盤和全過程,方能更接近其本真。

      (二)文學樣式的研究失衡——曲盛詩衰

      在一些文學史家為我們描繪的元代文學圖景中,元代詩文十分冷落,散曲戲劇成為標志,總之,是俗文學盛興而雅文學寥落,敘事文學發(fā)達而抒情言志文學不發(fā)達。自王國維提出“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3](P57)的說法以來,近現(xiàn)代的一些文學史家沿襲并強化了這種說法,而元代文學似乎只剩下戲劇散曲,而其他文學樣式被述及得很少,幾乎在忽略不提的狀態(tài)。而其實王國維的說法并不是說唐代只有詩,宋代只有詞,元代只有曲,而是拈出主要在那個時代形成、成熟并達到很高成就的文學樣式,以勾畫文學樣式的發(fā)展歷程。到了近現(xiàn)代,由于學科的細化以及研究領域的深入,元代詩文逐漸被關注,如查洪德先生著《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

      而文學史家們?yōu)槲覀児蠢盏倪@個元代文學圖景,其實未必全面和真實,也可能附著了有意識的俗化元代文學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其實也是建立在一種民族偏見之上的,認為蒙元統(tǒng)治,乃是北夷異族,文化落后,俗白少文,而也將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學風格整體異化為以俗白、享樂為主。這無不帶有一種有意識的民族異化,俗白化,甚至有意的貶低丑化傾向。元代是蒙族建立起來的一個疆域遼闊而歷時不長的異族統(tǒng)治的王朝,而且整個顛覆了漢族為主和尊的社會等級。這是元代文學研究中最主要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特點,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注意到這一點。以社會歷史的眼光去考察元代文學并不錯,然而單以社會歷史的眼光去觀照元代文學,甚至帶有了濃厚的民族心理、文化偏差,這就會導致元代文學描述的大幅度失真。一個簡單的道理,元人不是只會看戲玩樂,元代的文人肯定也有多方面的文學成就。元人也會寫詩、作詞,元代也有傳奇、說話。

      然而元代文學的這種狀況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還是從社會文化這個角度來分析。因為“詩言志”的傳統(tǒng),詩文這樣的文學形式不再那么適合元代的作家,因為他們都處于一個異族主導的社會背景中。唐代意氣風發(fā)的氣象在詩歌樣式中被淋漓盡致地抒寫出來,宋王朝高議雅約的文化品味也在宋詩中體現(xiàn)得很明顯。唐風宋調,都是漢族政權漢文化主導下漢族文人的文學發(fā)揮。而在蒙族政權異族文化籠罩下的漢族文人,已經喪失了那樣以詩抒志,淋漓盡致的自豪與魄力,文人們在社會中幽約散漫的存在已經使詩文創(chuàng)作頗為凋敝而呈幽約散漫之勢。而學寫漢詩的少數(shù)民族文人,又僅僅在模擬效仿的過程中,詩文創(chuàng)作難免顯得生澀而帶有他族文化因子,呈現(xiàn)出俗白、簡單、豪放直露等特點。

      而在異族社會生存的漢族文人也都面臨著一個民族節(jié)操的問題,一個對異族文化是否認同的問題,他們的“詩言志”也必然呈現(xiàn)出尷尬的態(tài)勢。不管蒙族政權對漢族文人的態(tài)度怎樣,其對文人的文學話語是不懂還是懶得關注,還是不屑關注,然而漢族文人也必然面對后人的民族區(qū)別對待,或者是面對自己的民族區(qū)別心理。既然不敢太直接的抒志表達對異族的不滿和對抗,又難以對其表示絕對的認同,在這種矛盾的民族差別心理籠罩下,漢族文人們往往處于一種緣情言志,抒情議論的夾縫中。所以避開純粹抒情言志的文學樣式,轉而選擇敘事性的文學樣式,比如散曲雜劇,在娛樂性、故事性中一笑歌哭,寄寓情志,自娛自樂,也是元代社會不被重視的文人們在社會中幽約存在的一種文學聲音。

      (三)元代文學思想研究的局限——不離王朝和民族差別

      元代文學形式之下的內容核心是元人的精神,而關于元代文學的思想,有對于元代文人心靈心態(tài)的研究,也有對元代社會背景、影響因素的研究,其視角都不離王朝和民族。張宏生在90年代初寫成的《感情的多元選擇——宋元之際作家的心靈活動》一書,用忠愛、悲憤、反省、控訴、逃避、苦悶、憂悔,沉淪八個題目,分析宋元之際文人的心理特點。該書由1990年由現(xiàn)代出版社。這是從王朝更替的角度為切入來考察宋遺民對待新朝新族的心態(tài)。么書儀1993年出版的《元代文人心態(tài)》也以具體的作家為例,分析元代文人的特殊心態(tài)。她將元代文人的普遍心態(tài)總結了五條,即:

      一是兩宋和金都逐漸失去了權威,失去了號召力。士人普遍對漢族政權宋和女真政權金都感到失望……至于這新的君主是漢人還是夷狄,倒似乎是無關緊要的。

      二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君臨中原以后,事實上在漢族人中(特別是在由金入元的士人中)民族情緒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激烈和普遍,這可能與久經兵燹之后滋生的對于太平盛世、大一統(tǒng)的急切的、強烈的向往和對有能力收拾殘局的蒙古君主的可能帶有若干盲目性的信任有關。

      三是戰(zhàn)亂使人產生了與太平時期不同的對于生命的體驗。因而導致了對于功名利祿的新的認識,對于亦隱亦俗生活方式的普遍認同,甚至對于耳目聲色和口腹之樂的狂熱追求。

      四是元朝統(tǒng)治者與文人之間產生的軒輊,大多未超出傳統(tǒng)的君臣矛盾的范圍……只是這一點不被經常強調。

      五是由于元朝八十年不開科舉,使當時那些接受了儒家思想傳統(tǒng),并懷有拯物濟世理想的文人的心靈受到傷害……錯綜復雜地糾合在一起,使元代文人的心態(tài)呈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面貌。[4](P6)

      依次就是從宋金舊朝、元代新主、戰(zhàn)亂社會、君臣關系、科舉進取幾個方面著眼,這都是從社會背景的角度出發(fā)得出的元代文人的共同“社會心理”。喬光輝1996年發(fā)表于《東岳論叢》的《元代文人心態(tài)與文學實踐》一文,又認為元代文人有著挫于用世思想的超現(xiàn)實追求,有著閑逸心態(tài),有著對節(jié)孝等傳統(tǒng)道德的認崇,而少數(shù)民族作家心態(tài)也發(fā)生漢化。他們大多從元代文人的心態(tài)不適及應對上考察,這又主要是基于異朝和異族的視角,所考察的還是以漢族文人為主的文士心態(tài),這就未免有以偏概全之嫌。而喬光輝文中對少數(shù)民族作家心態(tài),也只是泛談漢化,還有待深入具體地研究??傊?,以上這些研究的著眼點還是王朝和民族。

      鄧紹基先生1991出版的《元代文學史》認為“元代儒士社會地位的下降”引出了“儒士危機感”,然而同時認為“元王朝對待儒士的政策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籠統(tǒng)地說元代儒士受壓迫或籠統(tǒng)地說他們受到重用都不符合歷史實際”[5](P13),從儒士政策的角度分析影響元文人心態(tài)的原因。左東嶺1991年發(fā)表于《鄭州大學學報》上的《元代文化與元代文學》又認為“形成元代文人心理狀態(tài)的決非民族歧視一端,而是兩種文化撞擊的結果”,“元蒙定鼎中原之后,始終未能完全納入中原漢文化體系”[6],又從文化的角度分析元代文人心態(tài)形成的原因。1996年出版章培恒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認為在元代“由于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放松,使得社會思想能夠較多地擺脫傳統(tǒng)規(guī)范的束縛”[7](P5),從意識形態(tài)上探討原因。雖然沒有直接以王朝和民族為考察基點,卻也是間接地關聯(lián)元代社會的異族統(tǒng)治。然而元文人心態(tài)的形成不止這幾個方面,它是元代社會大氣候背景下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文人自身的學養(yǎng)和經歷,其文學承傳也十分重要。對于元代文學思想的研究,其實可以從文學本體和文人主體入手,而不是以歷史外圍來推斷文學中的思想。

      三、元代文學研究的新思路

      (一)跨時性的元代文學研究——從接受回溯生成以還原真實

      元代文學的研究,并不能局限于元代本身。首先,若要研究元代文學所形成的歷史源流,元代文人的思想意識及心態(tài)等方面,則無疑要追溯到元代之前的文學和學術思想流變。并且,元人對待前人如宋唐文人的態(tài)度,其繼承和批判也是研究元人思想的重要部分。另外,在蒙元王朝一百多年的歷史階段中所生成的文學本體,一旦生成,就必然構成解讀和評論,也就生了元代文學學術研究的多層對象。這包括元代文學作品,元人對它們進行的輯評研究,明清文人學者對元文學作品的輯評,對元代文人輯評研究的研究,以及近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這又包括對元人作品、元人研究、明人清人對元文學的研究、明清人對元代文人研究的研究。所以文學作品從生成之日起,便開始了文學接受和傳播,也開始了層層的解讀研究,最后形成一個大的研究體系,構成層層的學術研究。而每一層文學研究都有其自身的學術話語,每一層的的學術話語就構筑起這一時代的文學學術圖景。隨著歷史的推進,許多原文獻逐漸散佚而被淹沒在歷史中?,F(xiàn)在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透過每一層的學術景象和話語,接近其原始真實。在這個回溯和復原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更深刻地透析元代文學本身,還能夠描畫出元代文學的接受傳播研究歷程。也即,我們企圖復原的不僅僅是元文學,還有元代文學生成以后的整個接受研究史。

      總之,我們研究的是元代的文學而非元代歷史,應該著眼于文學本身,而不是歷史限定。而研究元代文學,也絕不能局限于元王朝這一個歷史朝代。因為對元代文學的考察和研究,實際能縱向回溯至元之前的唐宋甚至前秦,又能延伸至明清和近現(xiàn)代,整個構成了元文學的形成和接受研究史。

      (二)基于文本核心而非歷史外圍的元代文學研究

      現(xiàn)代一些學者對元代文學思想和文人心態(tài)的研究往往從元代的社會歷史背景出發(fā),以政治、經濟、階級、民族、歷史為依托,對文學中思想情感心態(tài)進行研究。這種研究視角和路數(shù)比較普遍,是由外及內的實證性的研究。它往往是研究作為社會人的文人的思想情感,是側重一種“社會心理”,而不是個體文人的情感。比如么書儀著《元代文人心態(tài)》,就在書前《幾點說明》中說:

      主要是了解他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遇到的基本矛盾,尤其是文人與政治,與儒家傳統(tǒng)觀念之間的復雜關系,以及他們在面對思想危機時所做出的對策和反應。[4](P1)

      我這里所說的“心態(tài)”,便是考察種種外顯現(xiàn)象背后的“欲望”的復雜、矛盾狀態(tài)。當然,基于上面已講到的對本書論題的限定,這種欲望、心理,更多地側重于“社會心理”方面。[4](P2)

      鄧紹基先生對此進行了概括,他說:

      古代文人總是處于種種矛盾的夾縫之中個,一輩子在仕與隱、君與親、忠與孝、名節(jié)與生命、生前與身后等問題上痛苦地熬煎,這種痛苦與矛盾的文化性格,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心理,也與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元代文人面對蒙族君主和動亂年代,所需選擇的問題也更尖銳和復雜,內心的痛苦也更激烈,人格的分裂狀況也更普遍。[4](P1)

      處于社會夾縫中的文人進行的各種矛盾和掙扎,這的確是文人心態(tài)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我們可以換另外一種研究視角,以由內及外的路數(shù),以文人的文學作品本身為依托,來研究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文人思想情感和心態(tài),這是作為個體的人的文人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我們就有了明確的范疇定位,我們研究的是文學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當然,其現(xiàn)實的主體仍是作者本人),而不是研究文人的所有思想,更不是把他在文學中寄予的思想情感作為對他本人作為一個社會人所具有的各種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他的政治理念、道德觀念、生活態(tài)度、情思趣尚等的一個旁證。

      這樣的研究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了對于“文人”的范疇定義,因為它研究的就是文學作品的作者。然而,對于這些作者,我們也可以借鑒么書儀前輩的定義,來對其進行一個大致的基于社會性的限定。么書儀說:

      我在講元代的“文人”時,也有其特定的含義。第一,它指的是“讀書人”,也即具有專門的“知識”,并且以某種知識技能作為自己的專業(yè)和謀生手段的人。第二,這些人還應該表現(xiàn)為在某種程度上關懷著社會理想以及自身基本價值的實現(xiàn)。

      本書具體行文中用到的“文人”、“文士”、“儒生”、“儒士”、“知識分子”等說法,應該被看作是能互相取代的。當然,這些人既然被稱為“儒”生,那么,指的也只能是受到傳統(tǒng)的儒家教育,并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思想核心的那部分人了。[4](P2)

      研究作品的作者,也即是“文人”,這些“文人”也具有這樣一些社會性的特點,但我們的著眼點可以在其社會性之外,不是研究其“社會心理”,而是研究其“個體思想”。也即回歸文學作品本身,著眼于作品中的情思意旨,而不是單純的去研究文人和文人們所處的社會歷史。總之,它不是從文學外圍入手去尋繹文學作品的思想情感,而是從作品內部去提煉文學作品的思想,以此再延及于作家心態(tài)及社會背景對文學的影響,這是一種由內及外的研究思路。

      由于元代文學自身的一些特點和解讀的偏見,其接受和研究情況還不甚樂觀。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都關聯(lián)其異族王朝短暫統(tǒng)治這個特點,使其具有了先驗性的歷史設限,也即“元代”特征,但這不一定都是恰當?shù)?,可以被部分清除。打破“元代”這個歷史外圍的設限,從作品本身出發(fā),重讀原文獻,并以歷時的眼光考察其生成和接受,以還原元代文學的真實途徑,這可以是一種新的研究思路。

      [1] 聞一多.文學的歷史動向[A].聞一多全集∶第10卷[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2] 喬光輝.元文人心態(tài)與文學實踐[J].東岳論叢,1996,(3).

      [3]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序[A].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4] 么書儀.元代文人心態(tài)[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5]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6] 左東嶺.元代文化與元代文學[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7]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下冊[M].上?!脧偷┐髮W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潘文竹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Trains of Thought in Receiving and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HE Li
      (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g 3000071, China )

      So far in China, insuffi cient important has been attached to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Yuan Dynasty.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with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The reception and study of this literature has to focus on two themes: new trends and alien rac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reak through the fi xed historical restrictions, trace the origin of literature generation, and focus on the text rather than on the peripheral questions. These new attempts may be worthwhile in receiving and studying litera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ure of the Yuan Dynasty; reception; study; history; problem

      I207

      A

      1005-7110(2014)03-0064-06

      2014-04-0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元代詩學通論》(批準號07JA51012)。

      何躒(1986- ),女,四川通江人,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元代文學。

      猜你喜歡
      異族文人心態(tài)
      文人與酒
      文學場域中的異我情結:馬來文學族群敘事中的他者建構
      有輕松的心態(tài) 才能克服困難
      文人吃蛙
      做謙遜的人
      宋代文人愛睡覺
      二十一載的異族兄妹
      中國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5
      文人與石
      寶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23
      還是“看掐架”心態(tài)
      古希臘人與先秦華夏人異族觀念之異同
      古代文明(2016年1期)2016-02-22 10:03:08
      鸡东县| 广南县| 澎湖县| 达尔| 普兰店市| 正蓝旗| 封丘县| 台北县| 抚远县| 定日县| 云林县| 红河县| 察雅县| 尼玛县| 滨州市| 广元市| 合阳县| 雷州市| 湟中县| 兴化市| 治县。| 确山县| 苍梧县| 诏安县| 兴山县| 浙江省| 金堂县| 南昌市| 郁南县| 新泰市| 尤溪县| 大连市| 徐水县| 亚东县| 长治市| 镇巴县| 瓦房店市| 蕉岭县| 伊宁市| 永仁县| 晋江市|